(香港如此騷亂,真相何其隱秘)
事情緣由:根據香港警方此前消息,19日約11時,兩名女子在紅磡民樂街一家珠寶店內懷疑因購物問題發生爭執,受害者上前調停,期間被這兩名男子襲擊,倒地昏迷送院,於20日上午10時45分證實死亡。有多位網友爆料稱,自己也曾被導遊困在這家珠寶店內,被要求必須購買3000元珠寶,否則不允許出店,也不允許就餐。爆料者還稱,曾遭到多名導遊辱罵。
旅遊事端?暴徒襲擊?洗臉死?伏地挺身……真相只有一個。
筆者認為,這其實是一個地產殺人事件,與「維多利亞壹號」案件相似。
為什麼旅遊購物問題屢出事端?
為什麼偏偏在香港屢禁不止?
為什麼《導遊法》嚴令禁止,仍有導遊置若罔聞?
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零元旅遊團?我們該稱之為零元團,還是購物團?
十年以來,旅遊業已經成為香港的隱痛,在肆虐輿論面前,香港零售業寒霜突降,接二連三的衝擊已經讓商家收入驟減,商情慘澹。部分零售商戶損失50%生意額。香港旅遊從業員收入也暴跌30%。日均赴港團到目前跌幅更進一步擴大,每日平均低至170團,較正常有400團,按年跌近60%,旅遊業寒潮已經不可扭轉。更有經濟學家預測,若內地旅客量減少20%,將導致數萬港人失業。
雖然,旅遊業佔香港GDP比例不過5%,但卻意義重大,20萬人藉此謀生,一旦失業,必然引發騷亂。香港第二產業僅有3%,就業渠道狹窄,大量家庭依賴旅遊業維持生計。
香港雖然是製造業和貿易業起家,航運和精密儀器一度享譽全球,但在上世紀80年代以後,為了降低成本,吸取內陸資本,香港貿易、製造、船運大量向粵轉移,如今的香港主要以零售業、金融業、旅遊業、銀行業為支撐,迄今為止第二產業佔比不過5%。這就導致了一個畸形的產業結構,一產為零,二產偏低,三產奇高,對地產的依賴已經到了一個不可理喻的地步。但只要有點經濟常識的人便很清楚,第二產業所帶來的就業率遠超於三產,第三產業屬於經濟鏈條的最末端。
但港英政府還是大肆發展土地經濟,不斷催肥金融業泡沫,為什麼?
三大原因:第一「精英治國理念」的移植,北京不依賴星鬥小民,所謂「港人治港」變成了華人財閥治港,商人治理香港。第二「商人逐利」,商業如流水,逐利是商人的本性,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的迅速膨脹,賺錢可謂事半功倍。第三「未富先懶」,第二產業的轉移掏空了城市經濟,勤勞而不能致富,使得香港人變得意志消沉,熱衷於投機倒把。
(四代領導人對李嘉誠的關懷,促成了一代亞洲巨富神話)
在香港富豪榜前十強之中,做塑料的李嘉誠去做了地產,甚至連做珠寶的鄭裕彤,放著金佬不做,也去做地產。地產成為香港巨富們的絕殺技。回歸後的10年來,香港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97年的8.3%減至目前的不到4%,服務業的比重,接近90%,而實際上,如果從80年代算起,香港製造業的下降幅度更猛,一直降到了3%。而同時列入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也做房地產,也培育金融業,第二產業不但沒有萎縮,反而增加到了30%,這遠高於法德日意,甚至於新加坡傭工不足,還要從海外招聘,筆者在九年前便見到招聘函。
地產經濟,必生妖孽!十幾年時間,城市居民收入增長了一倍,而房價卻增長了十倍不止,看過《維多利亞壹號》這部血腥三級片的看官便清楚,香港樓市一天一價,賣血都趕不上趟,中產階級財富被不斷洗劫。十幾年間,近1/10的香港中產階級逃離這座悲情城市,順便帶走了5000億港幣。而大量香港青年淪為盲流,無法就業,成為了社會的腫瘤,就業難才是香港輿情低劣的根源!
這讓筆者想起來美國大蕭條時期,有人鋌而走險,放火燒屋,只求政府能夠聘請自己當消防隊員,哪怕犯罪也在所不惜。
在鴉片戰爭以後,香港便成為孤懸一隅的遊子。
遊蕩了一百年,才被政府收回,至今仍然是「一國兩制」,受到寵幸。
但一百年來,香港從社會制度、經濟體制、經濟結構、消費觀念都被殖民政府所改變,這絕非一次政治救贖可以更改,尤其是大量外來思想和資本的進駐,更讓香港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混血之城。
改革開放後,內陸更藉助香港輸出資本,倒手貿易,一個超級人口大國的需求被一個不足1.2平方公裡的香港過濾,這恐怕是本世紀最奢侈的生意,香港人賺了,出現了李嘉誠這樣的財富巨擘,亞洲首富。也造就了香港財閥家族,十大富豪的財富佔到香港經濟的40%,這是素來有門閥偏好的日本也沒有辦法超越的極限,更不用談新加坡。
造成如此惡果,地產功不可沒。同濟大學教授伍江在講訴香港城市規劃,明確指出了香港的地狹人稠,土地作為香港政府可控資源,早在殖民之初,便被統一規劃、招拍掛、明細用途、生態保護做出了詳細的計劃。這使得港英政府有連續不斷的土地可賣,尤其是進入上世紀中葉,二戰之後工業復興,香港經濟二次騰飛,土地資源尤顯珍貴。由於政治制度對於經濟的通化,政治精英=財富精英=華人財閥,製造業轉移沿海城市,貿易行業的渠道化,資本市場的迅速膨脹,一躍成為亞洲金融中心,遠東經濟範本。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在產出領域,有什麼行業比做地產更賺錢?在消費領域,有什麼比奢侈品更讓人著迷?房價從數千元一直瘋漲到12萬元/平米,而民眾的收入增加不足一倍,大量的地產陷入財閥手中,貧民無房可住,中產階級被嚴重剝削。對於富商階層的畸形扶持,使香港的社會結構失去了平衡,貧富分化日益嚴重,中產階層日益弱小。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是地道的金字塔國家,層次明顯,很難逾越。而在一個中產階級弱小的社會中,生產與消費都是畸形的。
畸形制度,鼓吹畸形經濟,連港督梁振英都是房地產專業人士。但這一切好景不長,香港經濟終於迎來了工業4.0時代,一個信息化工業時代打破了世界的邊界線,香港的經濟地位變得越來越雞肋。
香港被財閥制度盤剝的體無完膚,買套房子有李嘉誠【和記黃埔】,電力有李嘉誠【香港電燈】,零售業有李嘉誠的【屈臣氏】,餐飲有李嘉誠【香港百佳】,買瓶可樂有李嘉誠【惠康超市】,打電話有李嘉誠【香港盈科】,李嘉誠變成了一個控制香港經濟的「神」!一個香港人每天花3塊錢便有1塊錢與李嘉誠有關,香港人呼籲設立「李嘉誠稅」,控制財閥,不讓他肆意妄為。而李嘉誠將香港榨出的油水,再次投入大陸,以「香港模式」再次抽取大陸的資本,終於李嘉誠跑了,羅天昊發文誅心,留下一地雞毛。
2013年大陸首富宗慶後便批評李嘉誠,「李嘉誠的行為實際上是壟斷,這造成了香港人民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一個財閥綁架一個經濟體,財富高度集中直接影響了一座城市的發展方向。
地產能做到這步,確實足以封神。
1995年美國《財富》雜誌封面以「香港之死」為題,預言九七回歸後香港大倒退。文章說,關於香港的未來,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完了!文章聳人聽聞,像是美國人的詛咒,困擾了香港多年。
香港為什麼會死?這其實是一句美國人的妄言,卻一語成讖!為什麼?香港興起於大航海時代,至今仍然保留著大量的造船、漕運業,雖然後來金融、房產、服務成為主流,但實業仍然陳舊,不足以適應新的生產模式。但這明顯已經與工業4.0時代脫軌,這也就是經濟學家熊彼特「大破壞」理論的又一例證,而當前「香港模式」大行其道,流竄全國,卻不知這已經是一套陳舊模式。
為什麼一些體制內專家堅決否認大陸使用「香港模式」?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香港模式」的殘酷,比所謂的資本主義殘酷一百倍!這簡直是帝國主義資本制度。但無論怎麼否認,事實終歸是事實,無論是樓花(商業按揭之前稱呼)制度,還是土地招拍掛制度、土地規劃制度、乃至於地產金融捆綁制度,全部都繼承自香港。為了挽救這個孿生兄弟,大陸兩次出手拯救香港,每次都是殺人一千自損八百,還要被香港愚民所冤枉。
一次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以索羅斯為首的美國財閥,借用量子基金橫掃東南亞,泰銖、比索、臺幣全部貶值,一路狂瀉,香港作為亞洲最大金融中心陷入風暴,股市暴跌,先是恒生指數下跌10000點,股票價值跌去60%,市值蒸發了2萬億,也就是半個工商銀行;後又是樓市也陷入危局,樓價腰斬2/3,從12萬/㎡下降到4萬/㎡,大量香港人為此破產。為了不讓城市被沽空,為了拯救剛剛回歸的香港,中央政府出手搶救香港,以近1637億元代價擊退索羅斯,將他逼出金融市場,而索羅斯僅僅損失了25億美元,事後還笑稱,內陸政府此舉堪稱高風亮節。
二次是2001年開始,香港再次陷入經濟低潮期GDP不斷下跌,2001(-1.2%)、2002(-1.7%)、2003(-3.4%),連續三年下跌,通貨萎縮,民無餘錢,財政赤字和失業率居高不下。先是70萬人的移民大潮,給香港一記釜底抽薪,而繼之而來的禽流感H5N1,導致了香港零售業的大蕭條。為此中央政府再次出手援助,籤約《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開放香港自由行」,也就是全國49個城市可到香港自由消費,十年時間香港零售額總量達到了2.6倍。還有特設香港免稅政策,免稅是指香港對很多外國貨物實行免稅政策,所以外國名牌和電子產品比國內便宜。禁止內地城市開設類似香港的免稅區,避免內地與香港競爭。
在ZY襁褓中酣睡的香港似乎有重新站起的可能,但一比較新加坡、日本,我們不禁啞然,香港輸給了一個大時代!一手金融,一手地產,香港模式已經嚴重貧血,利令智昏。
制度失衡→產業失衡→經濟失衡→貧富失衡→觀念失衡→香港之死
阮次山在《離開中央優惠政策,香港將無法生存》訪談裡,再次質疑如果內陸人不到香港去旅遊香港會怎麼樣?換句話說,內陸人不擠入香港,香港的就業情況就一定會改善嗎?如果內陸人不湧入香港的大街,香港就一定會秩序井然嗎?如果內陸人不去瘋搶香港人的奶粉,香港的嬰兒就一定有奶粉吃嗎?
弊端已經暴露,結局無可挽回,筆者根據財經作家吳曉波《香港巔峰和香港之死》列出香港五大罪狀:
A製造業空心化,就業變成頑疾,青年變成城市盲流,威脅社會治安;
B貧富差距懸殊,基尼係數5.55,已經達到世界最高,窮人餓及體膚;
C中產階級被泡沫經濟反覆輪姦,又被洗劫財富,越來越沒有活力;
D房地產泡沫無比龐大,富人房多,窮人無房,卻不見政府廉租房;
E華人財閥橫立,壟斷香港經濟命脈,佔盡優勢,變成了廟堂之神;
房地產作為一種洗劫民富的工具,已經成為香港經濟萬惡之首,成為社會不公平的起源!正是由於房地產的特殊屬性,導致中產階級觀念退化,香港社會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整體惡劣。人有所居,幼有所依,老有所養,在香港卻望塵莫及。香港已經變成了小民之都,再也沒有了民國大師的風範,再也沒有了香港影視所表露出的那些情懷,大中型的娛樂也變得乏善可陳,民之精神衰也。
而今,內地房地產已經逐漸江河日落,大量的房地產企業進入金融行業,一些大的房企如萬科、綠地、萬達入股銀行,小的房企籌建小額信貸公司,以各種名目進行融資。大型代理機構如世聯開發【家園雲貸】、易居開發【房金所】、鏈家開發【家多寶】、搜房(網絡中介)開發【天下貸】,小代理機構也聯合網際網路公司搞起了O2O眾籌網,筆者也很驚異,這是在加速房地產希望渺茫嗎?
香港做空民富,內地抄襲香港,到底誰才是最悲慘的那個?
正如電影《狼圖騰》所演繹,狼為了生存獵殺黃羊,如果人們偷吃了黃羊,狼就只好襲擊家畜,如果家畜還不足以填飽肚子,狼就會襲擊人。為了就業和生存,香港一度空前繁榮,但製造業的轉移,無疑讓香港變成了「空心之城」,為了彌補這樣的不足,金融、地產、服務業成為了香港的經濟主導,但資本大範圍的膨脹必然要傾瀉,那就促成了香港樓市的畸形發展,最終逼殺中產階級、底層消費者!
這是一個生物鏈邏輯,一切為了生存。
4天前,一個遊客不願意購買3000元首飾,就被打死在香港街頭。
在這一個閉合的死循環之中,產業放空,金融膨脹,樓市畸形,高失業率,民無餘錢,香港模式究竟還能走多遠?
1、十五年前,西安樓市稍有起步,邊學習香港模式,不僅在體制上學習,連營銷模式也學習,為此陝西英泰聯合臺灣行家地產組成「陝西英泰行家地產諮詢顧問有限公司」,這算是西安地區第一次觸摸香港模式。模式在變,經營也變,例如,英泰行家合伙人徐正茂,離開英泰行家自己成立了經紀公司,並取名為:皇馬不動產。
2、筆者操作陝北榆林項目,發現榆林第二產業比重達到69%,算是奇高,而第一產業、第三產業都浮動在15%,城市總產值高,連續9年GDP陝西第二,城市面貌卻頗為陳舊,與香港經濟結構恰恰相反。有報導稱榆林現有房源庫存足夠銷售38年,近三年時間榆林人口流失近30萬,而榆林市總人口才338萬,近乎三年流失了1/10,而且是只出不進,殊為震驚。
地產聯盟2周歲,匯聚百萬地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