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引發關注的9.9分紀錄片《在武漢》第二集《這不只是工作》中,聚焦發展了「新業務」的鎖匠,為城市中主人無法返漢的寵物投餵食物,外賣小哥也加入到幫忙遛狗的行列中。
上過央視的「精英理髮店」理髮師宋忠橋專門給醫護女神們剪頭髮。他說,「在網上看到,各地來的醫療隊,他們自己用剪刀、手術刀給同事剪頭髮剪的亂七八糟的時候,我很寒心。我們應該扛起這份責任。在保護他們的情況下,去把髮型設計好。」
「我們應該扛起這份責任」
理髮師宋忠橋在2月8號早上來到維亞納酒店,河南援鄂重症醫療隊的駐地賓館,為醫生們理髮。「我蠻感謝你們來支援武漢,(為你們理髮),我們是應該的。我們是盡地主之誼,你說你們來了,我們連頭髮都不剪,我們不能讓你們既擔心又寒心。」
老宋接下來這段話讓網友都淚目了,「我在網上看到,各地來的醫療隊,他們自己用剪刀、手術刀剪的。給同事剪頭髮剪的亂七八糟的時候,我很寒心。我不希望醫生拿手術刀的手,再去把我們理髮師的剪刀接上來。我們應該扛起這份責任。在保護他們的情況下,去把髮型設計好。」彈幕裡,網友紛紛說,大哥的店在哪裡,剪得真好,我們也要照顧他的生意!
「理髮是我們生活中的剛需,這次爆發疫情之後,我的確沒想到,它起到了保護醫護人員安全的作用。」老宋也通過解釋讓大家明白了醫護人員為什麼一定要剪頭髮,「必須要剪頭髮,不剪頭髮,防護服和口罩、護目鏡之間會有縫隙。」宋師傅說,防護不嚴就會有感染病毒的風險。另外,萬一頭髮掉在地上,可能會沾染病毒,再沾到醫護人員鞋上被帶出隔離區,造成病毒進一步擴散。
「武漢理髮師剪的潮流髮型」
醫護人員的要求很簡單,要短髮,頭髮垂下來不能超過脖子,兩鬢、後頸不能有碎發。「能戴防護帽」、「好打理」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好看」。不過,真的坐上理髮椅,年輕的醫生護士還是忍不住囑咐他:「手下留情。」老宋說,「我可是中國美業的潛在冠軍,你回去就說,這是一個武漢理髮師剪的潮流髮型。」
一些人的頭髮有剪過的痕跡,後頸一片紅,密密麻麻都是血點子。一問才知道,因為臨時找不到理髮師,有人用一次性刀片刮,還有人用手一根根拔。宋忠橋看著難受,強忍著開玩笑說:「你們現在找了個專業理髮師,以後就別做理髮師的工作了。」
男同胞相對簡單,「我給他剪成油頭」,女醫護人員就有些令人「心疼」。他說:「有的女孩子留了很多年的頭髮,最後被我一剪刀剪了,剪成男式頭型,不光她寒心,我看到也比較寒心。」
宋忠橋說,女同志都愛美,為了防滑和避免著涼,他並不建議推成光頭。「推成光頭簡單,但要長出來需要起碼1年,況且她們脫下白衣大褂,平時出門逛街也要顧忌形象……」
身為國家一級形象設計師的宋忠橋,為偏重「實用」未能兼顧個性美,聊天中他不停向醫護人員表示歉意:等疫散花開,他一定要盡地主之誼,邀請他們來自己店裡,帶他們遊覽黃鶴樓,到武漢大學看櫻花,逛戶部巷吃小吃……
「人要有感恩的心」
「我當時給黨委、殘聯寫了封請戰書,後來被發到了網上。」宋師傅回憶,「公布之後支援武漢的醫療隊給我打來電話,問我能否去幫忙,我說沒有問題。」
多數情況下,農曆正月是理髮師一年中最清閒的時段。而今年的大年初一起,宋師傅就「開始營業」了,各地援漢醫療隊是他的客戶。
因為種種原因,上萬人規模的各地援漢醫療隊,卻只能找到三四十位理髮師志願者,「人手是大問題」。隨後,社區工作人員給老宋來電話,首都援鄂醫療隊也需要宋師傅去理髮。
看著老宋走路一瘸一拐的背景,網友們又默默刷起了彈幕。55歲的宋忠橋是蔡甸侏儒人,家中排行老七,上世紀80年代高中畢業,因為2歲時得過小兒麻痺症,右腿落下殘疾,與大學擦肩而過。1997年,拿著東拼西湊的6000元到廣州拜師學藝,付出雙倍於常人的苦練後,終於出師。
2001年,手藝學成後的宋忠橋回漢開辦了第一家店,憑藉勤奮,成為江城美發美容界的傳奇人物。現在,他不僅創辦了一家美容培訓學校,而且還在武昌、漢陽開了4間美髮店,成為了湖北省殘疾人「十佳創業之星」。
他說「人要有感恩的心」,這些年,生活簡樸,樂善好施,累計捐款近30萬元,他還常年率隊深入社區,走上街頭義務剪髮,並組織開展志願者服務:走進福利院免費給老人理髮修剪指甲;給中風臥床不起的老人上門理髮;幫扶困難留守兒童送溫暖;免費培訓特困戶和殘疾人理髮技能。
2018年,宋忠橋入選「中國好人榜」,他被評為湖北首屆「楚天名匠」,多次獲得武漢市勞動模範、「最美志願者」等多項榮譽稱號。2019年,宋忠橋被評選為首屆中國「十大折翼天使」。
開鎖匠解鎖餵養業務,外賣騎手幫遛狗
在網友眼中,許多平時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普通行業,在疫情之下變得不同。這集中,還有身處武漢的鎖匠易松山,最近開鎖換鎖業務繁忙,暫時不能回去的武漢人,紛紛委託他餵養家裡貓貓狗狗。任由他開鎖拯救家裡的寵物,是一份非常時期的信任和託付。易松山笑說,每天媽媽都會打視頻電話,確認自己的精神狀態,有沒有被感染。
據悉,從1月23日到2月12日,武漢市小動物保護協會共收到4200多個上門餵養伴侶動物的求助。很多寵物主人在外地,唯一求救的方法就是打110,而110轉給經註冊登記的開鎖公司。「在武漢有幾百個鎖匠,三五百個都有,但是90%(過年)都回去了,來不了。」那些無助的小貓餓的喵喵叫,看到換上的貓糧和水,趕緊埋頭吃喝起來,發出嗚嗚的叫聲。還有調皮的汪星人把家裡弄得一塌糊塗,見人來安靜下來,網友看得又是笑又是淚。
與房屋主人視頻直播拆門開鎖,給他們確認寵物是否平安存活,幫貓/狗準備好充足的糧食,用塑料盆給它們接滿水,拍幾支視頻給寵物主人報平安,臨走前簡單收拾下房間,比如鏟屎,成了易師傅每天的日常。「我只是簡單地拍一下,有的人想看他的貓,像他的孩子一樣,然後我就拍一個給他看。」易師傅說,「很多人看到他的貓,感動得流淚,也傷心地流淚。」
「有個小夥,想著過兩天回來,很多東西沒考慮周全,他家狗子就用繩子隨便綁著,繩子這麼短一點,水離得遠,它夠也夠不著。後來狗子死蹬死蹬,身上都蹬破皮了,腳都蹬癱了。我去救的時候,把繩子剪斷了,它就抱著水猛喝,猛吃,估計餓久了。我估計再等兩天也餓死了。」
對於外賣騎手王建來說,1月31日接到的遛狗訂單,更是網友在悲傷底色中笑出肌肉的部分。這是他跟狗狗陳皮相處的第九天。每次接單帶它出去,王建說,狗狗像「神經病」,「到哪兒都是衝」,讓網友笑出眼淚。「反正已經接了,她是個孕婦,老公是個醫生。」王建累得呼哧呼哧的,「我們站點本來有七八十個人,現在只有十個人。到時候如果我們外賣停了,站點都停了,那他們吃飯真的成問題了。」
這不只是一份工作
對許多武漢人來說,和每個城市一樣,外賣小哥曾經是街道上無處不在卻又被忽視的存在,此時卻是人們與外界唯一的聯繫。基本的送菜,幫團購生活用品,還有人需要購買藥物。他們騎著車大包小包在街上奔馳,為了買齊顧客需要的藥物,有時候需要跑好幾家藥店配,還不一定買得到。實在買不到,才跟對方說請取消下單。
「1月20日,口罩就賣斷貨,藥店相當於空了。我印象很深刻有一個顧客要買胰島素30毫升,打過好多電話,老人找別人好不容易下的單。我就一邊跑單,一邊安慰他,跑了三四次,後來這個藥還是沒有買到。」藥店的營業員幫騎手小姐姐徐晶晶包裝好,還細心地幫她給手機消毒,這個互相幫助的細節也讓網友非常感動。
武漢人徐晶晶說,「雖然人與人的距離很遠,但我覺得人與人的心越來越近了。不僅僅是一份外賣了,我覺得是愛,是溫暖。雖然我們不在抗疫一線,到了這個層面,我覺得我們不止在做一個職業,是一個事兒吧。不僅可以幫助大家,還可以貢獻自己力量的事情。」
王建、徐晶晶和易師傅都是每天奔波在路上的人,對溫度的變化最為敏感。武漢的春天來了,也許是一年中他們騎起電動車最舒服的日子。明年的這個時候,他們依然會是武漢街頭最不起眼的勞動者。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視頻製作:馬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