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美學之作家與作品《索福克勒斯》

2021-03-01 戲劇美學

索福克勒斯及其悲劇創作

   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406)是一位賦有高度藝術才華的悲劇詩人。他出身於雅典的一個富裕商人的家庭,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對音樂和體育都很擅長。他生平作過幾次官,但他一直是個勤於創作的詩人。在大半個世紀的創作活動中,他寫了一百三十多個劇本,流傳至今的也只有七部。他的作品是深受雅典觀眾的歡迎的.

   和當時一般雅典人一樣,索福克勒斯始終保持著溫和的民主思想,詭辯學說不曾影響他。他的世界觀的基本特徵是既相信神,又相信人的力量;但宇宙的主宰是神而不是人,神的力量高於一切。他是雅典民主政治繁榮時期意識形態最完善的代表人物。

   在思想意識和創作方法上,索福克勒斯和埃斯庫羅斯有許多不同之點。他們對於神都是深信不疑的

(1)埃斯庫羅斯認為神不一定是正義的;而索福克勒斯則認為神一定是正義的。

(2)埃斯庫羅斯把命運看成是一種具體的神靈;索福克勒斯的命運觀念則是一種抽象的東西。

(3)埃斯庫羅斯的人物距離現實生活很遠,往往受著神力支配;索福克勒斯的人物則是比較接近現實的人,更富有獨立自主的精神。

(4)埃斯庫羅斯的悲劇裡經常有神出現;索福克勒斯卻很少表現這種情形。

(5)埃斯庫羅斯慣於把作品寫成三聯劇;索福克勒斯則把它寫成單一的劇本。

(6)埃斯庫羅斯的戲劇情節比較簡單,登場人物比較少,戲劇語言比較誇張; 索福克勒斯的戲劇情節則比較複雜,登場人物比較多,戲劇語言比較質 樸。如此等等


   索福克勒斯的悲劇深刻地表現了人們主客觀之間的衝突,在這種衝突當中,人們獨立自主地選擇自己的道路,根據自己的原則去解決問題。這是雅典民主政治繁榮時期的思想意識的最大特徵。索福克勒斯把自己的悲劇英雄提高到一般雅典人的水平之上,使他們成為理想的人物,用以教育觀眾。這些悲劇英雄,即使在命運的掌握之中,也沒有失去他們的堅強性格相反地,他們反抗命運的決心,隨著命運的殘酷性而愈益顯現出來。這一點,在他的著名悲劇《俄狄浦斯王》中獲得最充分的反映。

  《俄狄浦斯王》的創作年代不詳,它所表現的忒拜城的情景和伯羅奔尼撒戰爭第二年的雅典相仿佛,全城流行著可怕的瘟疫,因而一般估計悲劇作於公元前430年以後的幾年當中。關於俄狄浦斯的神話故事,埃斯庫羅斯曾經用來寫過一部三聯劇,《七將攻忒拜》便是其中的第三個劇本。索福克勒斯的悲劇是一個單一的劇本,其主題則不是表現「家族詛咒」觀念,而是揭示俄狄浦斯個人的命運問題。

   俄狄浦斯的命運是殘酷的。為了預防那殺父娶母的「神的啟示」成為事實,他離開了科任託斯的王宮,逃到忒拜城來。殊不知,科任託斯的國王是他的養父,他的親生父親是忒拜的國王。由於一時的爭執,他在路上打死了他的親生父親。後來他猜中了那人面獅身妖怪的謎語,替忒拜人消除了災難,因此,被他們選為忒拜的國王,並娶了他的母親。不幸的俄狄浦斯果然就這樣不知不覺地犯了殺父娶母之罪。這是悲劇《俄狄浦斯王》的戲劇動作發生以前的事情。

   悲劇是以描寫忒拜城又一次遭受天災的情況開始的。關心居民疾苦的俄狄浦斯盡力為他們尋求消災解厄的辦法,可是事實卻一步一步地把他殺父娶母的行為暴露出來。當他殺父娶母的行為完全被證實以後,他便親手刺瞎自己的雙眼,實行自我流放了。

   俄狄浦斯具有頑強的性格,他敢於同困難作鬥爭。命運似乎有意捉弄他,一時把他捧得很高,一時又使他跌倒下來,他的一切努力都無法改變它所註定的生活前途。因此,詩人以下面的一段話來結束他的悲劇

   忒拜本邦的居民啊,請看,這就是俄狄浦斯,他道破了那著名的謎語,成為最偉大的人;哪一位公民不曾帶著羨慕的眼光注視他的好運?他現在卻落到可怕的災難的波浪中了!

   因此,當我們等著瞧那最末的日子的時候,不要說一個凡人是幸福的,在他還沒有跨過生命的界限,還沒有得到痛苦的解脫之前。

   索福克勒斯一方面極力表現人的智力有限,幸福無常;另一方面則說明神是萬能的,人們必須以神是賴。由於相信神一定是正義的,關於俄狄浦斯是否有罪這一問題,詩人在劇本裡沒有涉及。事實上,俄狄浦斯是一個賦有許多優良品質的悲劇英雄,詩人對他的悲慘遭遇寄以深切的同情,而且在他最後的一部悲劇《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中曾經明確表示他的悲劇英雄是無罪的。這樣看來,俄狄浦斯的悲慘遭遇,只能被解釋是神的不正義造成的。然而,這又顯然不是詩人所要作出的結論。這點是《俄狄浦斯王》所表現的一個重大的矛盾,這一矛盾乃是詩人的世界觀所引起的。

   

   索福克勒斯的另一部著名悲劇是《安提戈涅》(公元前442—441?)。這個劇本主要是表現悲劇英雄安提戈涅和克瑞翁之間的衝突,亦即政府法律和宗教道德的不成文法(「神律」)之間的衝突。俄狄浦斯自我流放以後,他的兩個兒子厄忒俄克羅斯和波呂涅刻斯,為了爭奪王位而鬥爭。厄忒俄克羅斯不讓波呂涅刻斯回國繼承王位,波呂涅刻斯便引來外國援軍,兄弟兩人皆戰死。克瑞翁認為厄忒俄克羅斯是為國捐軀,應該厚禮葬之,而波呂涅刻斯卻是個叛國者,死有餘辜,必須曝屍體於野外,以示懲罰。這是執行政府的法令,誰也不能反對。但是在古代希臘人的觀念中,曝屍於外褻瀆神靈,親屬有埋葬死者的神聖義務,因而安提戈涅必須埋葬波呂涅刻斯,因為他是她的哥哥。既不能違反法律,又必須尊重「神律」,這就形成了無法解決的矛盾。按照詩人的理解,這便是不可挽救的命運。在這種命運面前,無論如何,安提戈涅必須自行選擇她所走的道路。是尊重宗教道德的不成文法而忽視政府的法律,或是遵守法律而忽視「神律」,二者不可得兼。安提戈涅是賦有自由意志的女性,是傳統宗教道德的擁護者,她終於埋葬她的哥哥而作了自我犧牲。


   在克瑞翁和安提戈涅之間的鬥爭中,索福克勒斯是採取同情安提戈涅的立場的。她的死亡是她的勝利,因為她已經戰敗了克瑞翁的殘暴行為。克瑞翁不僅害死了安提戈涅,同時也弄得自己家破人亡。這是他應該受到的懲罰。他後來對於他過去的行為頗有悔恨之意,索福克勒斯對他的轉變也表示同情;但這並不意味著詩人原諒他曾經犯過的錯誤。

   

   在《安提戈涅》中,索福克勒斯對於人的力量表示讚嘆:「奇異的事物雖然多,卻沒有一件比人更奇異(第二首合唱歌)。」與此同時,他又認為人的力量有限,人在命運之前無所作為。這種命運觀點在詩人其他的作品裡也有所反映。許多批評家指出,索福克勒斯對於世界文學的貢獻,首先在於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他是善於表現性格的悲劇詩人。像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這樣的一些質樸莊嚴的英雄形象,他們反抗命運的頑強態度,他們為正義和幸福而鬥爭的意志,以及那種義無反顧的自我犧牲精神,都是很感人的。索福克勒斯的人物性格不是簡單一律的,而是豐富多採的。由於性格不同,許多人物對待問題的態度也互不一樣,因而彼此之間展開了面對面的鬥爭。詩人既同情意志堅強的安提戈涅,也同情她那溫柔膽怯的妹妹伊斯墨涅;既同情反抗命運的俄狄浦斯,也同情他那逆來順受的母親。總之,他同情一切遭受苦難的人。這一點在他的《埃阿斯》《厄勒克特拉》《忒拉克斯的婦女》和《菲洛克忒忒斯》等悲劇中,都是可以看到的。

   索福克勒斯所創造的人物性格、戲劇衝突和戲劇語言,都是非常出色的。就劇情結構而言,他遠遠超過其他的兩位古代希臘悲劇詩人。


相關焦點

  • 【book】「索福克勒斯」相關文獻
    與索福克勒斯悲劇創作主題相比,現代西方悲劇創作的主題構建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而有所不同。但是在主題構建、主人公性格塑造、情節展開、氣氛渲染等方面繼承並發揚了索福克勒斯悲劇的創作主題,傳承了人類不屈服於命運安排的精神力量,使悲劇創作具有現實主義色彩。在語言的修辭和技巧上,索福克勒斯深受荷馬的影響,善於運用包括頭韻、擬聲、排比、比喻等修辭方法。
  • 淺析索福克勒斯作品中的悲劇精神——《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的比較
    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臘三大悲劇家的第二人,他在戲劇上的貢獻主要是寫出了獨立的、有反抗精神的人而不是神,被譽為「戲劇藝術的荷馬」。
  • 是時候了解一下古希臘戲劇了
    公元前440年,索福克勒斯被選為雅典十將軍之一,公元前413年,參加了反民主的政變。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中有一種惶惑不解和事與願違的沉重心情。索福克勒斯最有代表的作品是《俄狄浦斯王》他借用一個古老而驚心動魄的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現實。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李旻原:戲劇與瘟疫,阿爾託的殘酷美學
    公元前429年至427年,雅典正經歷瘟疫的侵襲,索福克勒斯藉此寫入《俄狄浦斯王》的情節中,開場即以祭司宣告忒拜城內疫情不斷地擴散,促使俄狄浦斯向神請求指示,最終發現自己才是悲劇的主因。瘟疫如同是悲劇發生的摧化劑,讓人物有了合理的動機,用行動去推進情節的發展。
  • 德爾菲系列之:戲劇德爾菲
    譬如,命運的問題就是這類戲劇最為常見的題材。因此,它被稱之為「悲劇」。與之相反,人們在祭祀酒神時,還要進行飲酒狂歡,以及歌舞遊行等活動。那麼,因這類活動而來的戲劇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相對輕鬆,便被稱之為「喜劇」。
  • 【外國文學】古希臘戲劇/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
    古希臘悲劇之父,是希臘悲劇形成時期的代表作家,生活在雅典民主制開始形成的時期。相傳他創作了70部悲劇,僅留存7部,代表作為《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和《俄瑞斯忒亞》。❷  索福克勒斯(悲劇藝術中的荷馬): 索福克勒斯是雅典民主制盛極而衰時期的悲劇詩人,他把古希臘悲劇藝術的發展推向高峰,被譽為「悲劇藝術中的荷馬」。《俄底浦斯王》和《安提戈涅》是其最傑出的作品。
  • 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埃斯庫羅斯
    01從今天開始我們要講一講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為什們要講他們呢?
  • 邱偉傑:詩劇《普及美學原理》 以戲劇實驗出發的經濟學拷問
    關於戲劇的創作,我學過不少理論,卻沒有實踐過,尤其是戲劇從布萊希特以後的現代性方向勾起我的興趣。當然,之後梅耶荷德、格洛託夫斯基、荒誕派戲劇直至當代的身體戲劇、行為藝術等越來越跨出門類藝術的局限,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部分。既然戲劇的探索之路已經走了那麼遠,為什麼我們做美學理論的人不切入審美的實際呢?是啊,學術著作怎麼演成一臺戲?這正好是一次挑戰,是美學實踐的機會。
  • 外國古代文學名家及作品
    「學得小課堂」外國古代文學名家及作品1.史前神話① 古希臘神話包括:神的故事、英雄傳說。③ 赫西俄德:古希臘詩人,著有敘事詩《神譜》,最早一部比較系統地敘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譜系的作品。④ 古希伯來神話:《聖經》,又稱《新舊約全書》。⑤ 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又稱《一千零一夜》。
  • 七夕福利丨法國經典戲劇《安提戈涅》邀你赴約【France Classic Theatre: Antigone】
    再度攜手愛丁堡前沿劇展為武漢觀眾獻上——2016法國阿維尼翁Off藝術節大熱作品《安提戈涅》創作於公元前442年的《安提戈涅》,是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忒拜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被公認為戲劇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 戲劇美學之​戲劇分類的多樣性
    而且,「落人」和第八場則屬於純音樂舞蹈劇之列。我們也不能因為它取材於「赤穗義士事件」而斷定它是歷史劇,該劇的劇情確實像歷史劇,但在風俗和時代的格調上又是全然各異的。  例如,戲劇序幕描寫的是室町時代,但是判官剖腹、城牆被攻破以後的場面則是德川時代的事。該戲的高明之處,在於主僕、夫婦父子等人物之間的情愛同封建義理這一社會規範相糾葛從而產生的悲嘆一一從這一意義上講,它近似乎家庭劇。
  • 戲劇美學之導演的劇本分析
    整個戲劇的形成過程,這三者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很難機械地予以分開。   狄德羅在《論戲劇藝術中》中說:「戲劇作品與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的區別就在於戲劇作品的主題思想主要是,而且幾乎絕對是通過人物之間的鬥爭,就是說通過衝突表現出來的現實主義藝術作品的基礎必須是衝突;能夠反映出矛盾的、為具體的歷史環境所特有的並且對於主人公在其中活動著的那個環境來說是具有典型意義的衝突
  • ​邱偉傑:詩劇《普及美學原理》以戲劇實驗出發的經濟學拷問
    關於戲劇的創作,我學過不少理論,卻沒有實踐過,尤其是戲劇從布萊希特以後的現代性方向勾起我的興趣。當然,之後梅耶荷德、格洛託夫斯基、荒誕派戲劇直至當代的身體戲劇、行為藝術等越來越跨出門類藝術的局限,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部分。既然戲劇的探索之路已經走了那麼遠,為什麼我們做美學理論的人不切入審美的實際呢?是啊,學術著作怎麼演成一臺戲?這正好是一次挑戰,是美學實踐的機會。
  • 英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世界著名的語言大師
    作家班傑明德卡斯爾斯宣稱:「他的腦子是半英寸厚的香檳酒倒在一桶循道宗的淡啤酒上。」奧斯卡王爾德堅稱:「他在世界上沒有一個敵人,他的朋友也沒有人像他。」甚至佩服蕭伯納的葉芝也稱他是一部始終帶著微笑的縫紉機。蕭伯納的多樣性和古怪多變,他對矛盾修辭法和對立事物的熱愛以及他多年出色的反抗,保證了他的思想和作品獲得一種態度複雜的歡迎。
  • 「向劇作家致敬2020」萬方作品展演啟動 | 致敬經典 對話當下
    向劇作家致敬2020」萬方作品展演在菊隱劇場啟動。萬方女士致辭。「中國戲劇文學應該是中國美學,我們不能沉溺於娛樂帶來的短暫快樂,而應該注重長久的心裡愉悅,吃飽穿暖不僅僅是生活的美好,而是我們要引領文化消費內容的升級,這種升級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文化提升,通過戲劇文化的提升才能使人民的整體幸福感得到提升,而戲劇是生活中的一種格調,一種品位,是提升文化精神的一個根基。
  • 走進阿維尼翁 編織戲劇之夢
    長久以來,巴黎被公認為法國文化之都,而外省則被巴黎人譏諷為文化沙漠。但維拉深感巴黎戲劇日益成為上流社會和圈內人士自娛自樂的形式,加之二戰之後,百廢待興,他深知需以戲劇開啟民智,便決心讓戲劇走出巴黎,走向民間,用一種與巴黎戲風不同的戲劇感染年輕觀眾。
  • 【經典回放】黑格爾的《美學》 及其戲劇評論(上)
    任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上海美學學會會長,主要研究文藝學、美學。出版《黑格爾美學引論》《接受美學導論》《真的感悟》《歷史與美學之謎的求解》《走向實踐存在論美學》等,主編了《西方美學通史》(七卷本)、《西方美學範疇史》(三卷本)、《西方美學思想史》(三卷本)等專著和《美學》、《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等教材,發表論文300餘篇,獲省部以上獎18項。
  • 羅錦鱗:戲劇藝術的「卡塔西斯」淺析
    所以現存的《詩學》就成了戲劇工作者必讀的最早的戲劇理論。因為古希臘戲劇作品是用詩的形式撰寫的,劇中的合唱歌和人物的對白都是詩作,古代希臘也稱劇作家為詩人,亞氏對戲劇的總結納入《詩學》也就順理成章了。《詩學》共分5個部分:緒論分析各種藝術的摹仿對象和媒介,也論及悲喜劇的發展史;第二部分討論悲劇定義和創作方式;第三部分討論史詩;第四部分論及文藝批評;第五部分則對悲劇和史詩做了一番比較。
  • 戲劇美學之阿瑟.米勒的薩勒姆的女巫
    美國當代劇作家阿瑟·米勒的《薩勒姆的女巫》就屬於這一類戲劇。一、阿瑟·米勒:美國舞臺上的良心  中國讀者和觀眾對阿瑟·米勒這個名字並不陌生。米勒在中學畢業以後到一家汽車零件批發公司工作了兩年,積攢些錢後進入密執安大學新聞系和英文系學習,開始戲劇創作,寫了四部劇本,並兩次獲獎。阿瑟·米勒第一部在百老匯上演的劇作是《鴻運高照的人》(1944),成名作是1947年創作的《全是我的兒子》,獲當年度的紐約戲劇評論家獎。1949年創作《推銷員之死》,獲得了當年度兩個重要戲劇獎:紐約戲劇評論家獎和普利茲戲劇獎,在百老匯連續上演了742場。
  • 邱偉傑:詩劇《普及美學原理》以戲劇實驗出發的經濟學拷問
    關於戲劇的創作,我學過不少理論,卻沒有實踐過,尤其是戲劇從布萊希特以後的現代性方向勾起我的興趣。當然,之後梅耶荷德、格洛託夫斯基、荒誕派戲劇直至當代的身體戲劇、行為藝術等越來越跨出門類藝術的局限,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部分。既然戲劇的探索之路已經走了那麼遠,為什麼我們做美學理論的人不切入審美的實際呢?是啊,學術著作怎麼演成一臺戲?這正好是一次挑戰,是美學實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