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福克勒斯及其悲劇創作
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406)是一位賦有高度藝術才華的悲劇詩人。他出身於雅典的一個富裕商人的家庭,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對音樂和體育都很擅長。他生平作過幾次官,但他一直是個勤於創作的詩人。在大半個世紀的創作活動中,他寫了一百三十多個劇本,流傳至今的也只有七部。他的作品是深受雅典觀眾的歡迎的.
和當時一般雅典人一樣,索福克勒斯始終保持著溫和的民主思想,詭辯學說不曾影響他。他的世界觀的基本特徵是既相信神,又相信人的力量;但宇宙的主宰是神而不是人,神的力量高於一切。他是雅典民主政治繁榮時期意識形態最完善的代表人物。
在思想意識和創作方法上,索福克勒斯和埃斯庫羅斯有許多不同之點。他們對於神都是深信不疑的
(1)埃斯庫羅斯認為神不一定是正義的;而索福克勒斯則認為神一定是正義的。
(2)埃斯庫羅斯把命運看成是一種具體的神靈;索福克勒斯的命運觀念則是一種抽象的東西。
(3)埃斯庫羅斯的人物距離現實生活很遠,往往受著神力支配;索福克勒斯的人物則是比較接近現實的人,更富有獨立自主的精神。
(4)埃斯庫羅斯的悲劇裡經常有神出現;索福克勒斯卻很少表現這種情形。
(5)埃斯庫羅斯慣於把作品寫成三聯劇;索福克勒斯則把它寫成單一的劇本。
(6)埃斯庫羅斯的戲劇情節比較簡單,登場人物比較少,戲劇語言比較誇張; 索福克勒斯的戲劇情節則比較複雜,登場人物比較多,戲劇語言比較質 樸。如此等等
索福克勒斯的悲劇深刻地表現了人們主客觀之間的衝突,在這種衝突當中,人們獨立自主地選擇自己的道路,根據自己的原則去解決問題。這是雅典民主政治繁榮時期的思想意識的最大特徵。索福克勒斯把自己的悲劇英雄提高到一般雅典人的水平之上,使他們成為理想的人物,用以教育觀眾。這些悲劇英雄,即使在命運的掌握之中,也沒有失去他們的堅強性格相反地,他們反抗命運的決心,隨著命運的殘酷性而愈益顯現出來。這一點,在他的著名悲劇《俄狄浦斯王》中獲得最充分的反映。
《俄狄浦斯王》的創作年代不詳,它所表現的忒拜城的情景和伯羅奔尼撒戰爭第二年的雅典相仿佛,全城流行著可怕的瘟疫,因而一般估計悲劇作於公元前430年以後的幾年當中。關於俄狄浦斯的神話故事,埃斯庫羅斯曾經用來寫過一部三聯劇,《七將攻忒拜》便是其中的第三個劇本。索福克勒斯的悲劇是一個單一的劇本,其主題則不是表現「家族詛咒」觀念,而是揭示俄狄浦斯個人的命運問題。
俄狄浦斯的命運是殘酷的。為了預防那殺父娶母的「神的啟示」成為事實,他離開了科任託斯的王宮,逃到忒拜城來。殊不知,科任託斯的國王是他的養父,他的親生父親是忒拜的國王。由於一時的爭執,他在路上打死了他的親生父親。後來他猜中了那人面獅身妖怪的謎語,替忒拜人消除了災難,因此,被他們選為忒拜的國王,並娶了他的母親。不幸的俄狄浦斯果然就這樣不知不覺地犯了殺父娶母之罪。這是悲劇《俄狄浦斯王》的戲劇動作發生以前的事情。
悲劇是以描寫忒拜城又一次遭受天災的情況開始的。關心居民疾苦的俄狄浦斯盡力為他們尋求消災解厄的辦法,可是事實卻一步一步地把他殺父娶母的行為暴露出來。當他殺父娶母的行為完全被證實以後,他便親手刺瞎自己的雙眼,實行自我流放了。
俄狄浦斯具有頑強的性格,他敢於同困難作鬥爭。命運似乎有意捉弄他,一時把他捧得很高,一時又使他跌倒下來,他的一切努力都無法改變它所註定的生活前途。因此,詩人以下面的一段話來結束他的悲劇
忒拜本邦的居民啊,請看,這就是俄狄浦斯,他道破了那著名的謎語,成為最偉大的人;哪一位公民不曾帶著羨慕的眼光注視他的好運?他現在卻落到可怕的災難的波浪中了!
因此,當我們等著瞧那最末的日子的時候,不要說一個凡人是幸福的,在他還沒有跨過生命的界限,還沒有得到痛苦的解脫之前。
索福克勒斯一方面極力表現人的智力有限,幸福無常;另一方面則說明神是萬能的,人們必須以神是賴。由於相信神一定是正義的,關於俄狄浦斯是否有罪這一問題,詩人在劇本裡沒有涉及。事實上,俄狄浦斯是一個賦有許多優良品質的悲劇英雄,詩人對他的悲慘遭遇寄以深切的同情,而且在他最後的一部悲劇《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中曾經明確表示他的悲劇英雄是無罪的。這樣看來,俄狄浦斯的悲慘遭遇,只能被解釋是神的不正義造成的。然而,這又顯然不是詩人所要作出的結論。這點是《俄狄浦斯王》所表現的一個重大的矛盾,這一矛盾乃是詩人的世界觀所引起的。
索福克勒斯的另一部著名悲劇是《安提戈涅》(公元前442—441?)。這個劇本主要是表現悲劇英雄安提戈涅和克瑞翁之間的衝突,亦即政府法律和宗教道德的不成文法(「神律」)之間的衝突。俄狄浦斯自我流放以後,他的兩個兒子厄忒俄克羅斯和波呂涅刻斯,為了爭奪王位而鬥爭。厄忒俄克羅斯不讓波呂涅刻斯回國繼承王位,波呂涅刻斯便引來外國援軍,兄弟兩人皆戰死。克瑞翁認為厄忒俄克羅斯是為國捐軀,應該厚禮葬之,而波呂涅刻斯卻是個叛國者,死有餘辜,必須曝屍體於野外,以示懲罰。這是執行政府的法令,誰也不能反對。但是在古代希臘人的觀念中,曝屍於外褻瀆神靈,親屬有埋葬死者的神聖義務,因而安提戈涅必須埋葬波呂涅刻斯,因為他是她的哥哥。既不能違反法律,又必須尊重「神律」,這就形成了無法解決的矛盾。按照詩人的理解,這便是不可挽救的命運。在這種命運面前,無論如何,安提戈涅必須自行選擇她所走的道路。是尊重宗教道德的不成文法而忽視政府的法律,或是遵守法律而忽視「神律」,二者不可得兼。安提戈涅是賦有自由意志的女性,是傳統宗教道德的擁護者,她終於埋葬她的哥哥而作了自我犧牲。
在克瑞翁和安提戈涅之間的鬥爭中,索福克勒斯是採取同情安提戈涅的立場的。她的死亡是她的勝利,因為她已經戰敗了克瑞翁的殘暴行為。克瑞翁不僅害死了安提戈涅,同時也弄得自己家破人亡。這是他應該受到的懲罰。他後來對於他過去的行為頗有悔恨之意,索福克勒斯對他的轉變也表示同情;但這並不意味著詩人原諒他曾經犯過的錯誤。
在《安提戈涅》中,索福克勒斯對於人的力量表示讚嘆:「奇異的事物雖然多,卻沒有一件比人更奇異(第二首合唱歌)。」與此同時,他又認為人的力量有限,人在命運之前無所作為。這種命運觀點在詩人其他的作品裡也有所反映。許多批評家指出,索福克勒斯對於世界文學的貢獻,首先在於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他是善於表現性格的悲劇詩人。像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這樣的一些質樸莊嚴的英雄形象,他們反抗命運的頑強態度,他們為正義和幸福而鬥爭的意志,以及那種義無反顧的自我犧牲精神,都是很感人的。索福克勒斯的人物性格不是簡單一律的,而是豐富多採的。由於性格不同,許多人物對待問題的態度也互不一樣,因而彼此之間展開了面對面的鬥爭。詩人既同情意志堅強的安提戈涅,也同情她那溫柔膽怯的妹妹伊斯墨涅;既同情反抗命運的俄狄浦斯,也同情他那逆來順受的母親。總之,他同情一切遭受苦難的人。這一點在他的《埃阿斯》《厄勒克特拉》《忒拉克斯的婦女》和《菲洛克忒忒斯》等悲劇中,都是可以看到的。
索福克勒斯所創造的人物性格、戲劇衝突和戲劇語言,都是非常出色的。就劇情結構而言,他遠遠超過其他的兩位古代希臘悲劇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