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現役M卡口鏡頭轉接SONY A7系列微單測試(四)丨放毒

2021-02-24 原來這麼毒


在LEICA M系統上使用中焦鏡頭並不是很方便,主要是因為旁軸視差的問題。不過,當這些鏡頭轉接到SONY A7系統上時,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測試者:張千裡

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me2foto@sina.com。違者必究!

▼測試鏡頭:

SUMMARIT-M 75 mm/f2.5

APO-SUMMICRON-M 75 mm/f2 ASPH

MACRO-ELMAR-M 90mm/4.0

SUMMARIT-M 90 mm/f2.5

APO-SUMMICRON-M 90 mm/f2 ASPH

APO-TELYT-M 135 mm/f3.4


在LEICA M系統上使用中焦鏡頭並不是很方便,主要是因為旁軸視差的問題。我很少會在大M上使用75或90mm的鏡頭,但這並不意味著鏡頭本事有什麼問題。不過,當這些鏡頭轉接到SONY A7系統上時,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首先是SONY A7系統裡並沒有太多的中焦鏡頭可供選擇,除了一支FE90mmF2.8微距。但平時誰會用微距去拍人像?傻銳傻銳的鏡頭拍人像會被模特追殺的吧?我死過一次,你們引以為鑑吧!再說FE90微也有點大,FE70-200F4也不小,追求輕便的話,考慮用徠卡鏡頭來轉接是個不錯的思路。更何況,這批75mm和90mm哪怕是最便宜的F2.5鏡頭都成像非常出色。考慮到使用頻率、焦距間的配合、便攜性與價格,我個人比較喜歡用90mm/2.5這支來轉接。

我沒有辦法把所有的圖片都擠在這樣小的版面裡面來,那些郵票大小的圖裡要看出什麼端倪來也不太可能。所有照片的JPG原圖打包放在網盤裡,感興趣又不怕事多的,可以下載下來比較。

每張照片都在文件名裡標好了機身、鏡頭、光圈值等信息。個別相機在換鏡頭的時候進了灰,只能說實在抱歉了,您就將就著看看吧!怕麻煩的可以直接跳至下方藍色字體的結論階段。


▲場景A對比圖原圖下載地址(1.18G):http://pan.baidu.com/s/1c0ATas4


▲場景B對比圖原圖下載地址(770M):http://pan.baidu.com/s/1gdfEJ55

75/2,成像均勻度很高,光圈全開亦無明顯暗角,全程無紅移,紫邊較90/2和90/2.5要弱一些。

75/2.5,與75/2相比僅最大光圈暗角略明顯一點,其他基本不輸,無紅移,紅移與90/2和90/2.5相當。

90/2,與75/2類似,無明顯暗角,銳度高,無紅移,輕微紫邊。

90/2.5,比90/2相比稍微弱,僅最大光圈有一點點暗角,無紅移、銳度高,紫邊級別與90/2相當。

90/4微距,成像均勻度非常高,無紅移,有非常輕微的紫邊。

135/3.4,銳度高,幾乎無暗角,無紅移。這支鏡頭在LEICA M系統上使用的人就更少了。因為他的焦距太長,在M這種旁軸取景系統裡,取景線框太小,看起來比較費勁。但在A7系列上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並且他也非常輕便,是一個輕便長焦的選擇。價格我查了一下,也合理。除了90/2.5之外,我比較看好他。

5有關MACRO-ELMAR-M 90mm/4.0


這支鏡頭帶一個微距接環,能在最近55cm左右的距離內拍攝1:3放大倍率的準微距照片。這個微距接環,簡單的說就是個可變長度的延伸管。當轉到長度最大時,達到最大放大倍率。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這支90mm微距使用了徠卡微距接環之後,再裝上福倫達二代微距接環安裝在SONY A7系列上,也開啟微距功能,會怎樣?微距+微距=?實測結果如下:


▲MACRO-ELMAR-M 90mm/4.0+福倫達微距環+SONYA7II

▲MACRO-ELMAR-M 90mm/4.0+LEICA微距環+福倫達微距環(最大值)+SONY A7II

▲MACRO-ELMAR-M 90mm/4.0+LEICA微距環(最大值)+福倫達微距環(最大值)+SONY A7II

使用了微距環與不使用時的放大倍率相差明顯,但如果同時開啟徠卡微距環與福倫達微距環的微距功能與只使用福倫達微距環的放大倍率相差不大。考慮到價格因素,並且如果你不需要在徠卡系統上使用微距的話,類似於福倫達二代接環這種微距環有很好的表現及性價比。

這個徠卡現役M卡口鏡頭轉接SONY A7系列全畫幅微單相機的測試終於告一段落了。非常感謝大家一路來的追劇!這個測試做得很辛苦,不過也有不少收穫。比如我們基本可以明確A7R實在不適合玩轉接。比如A7S確實是轉接大殺器。A7和A7II基本可以玩轉接,如果適當懂點後期技巧,就可以玩得更好了。比較遺憾的是在測試快完成的時候冒出了個A7RII,但大部分鏡頭已經歸還,來不及做過A7RII的轉接測試,算是留個小小的遺憾吧。

對於紅移,我們也總結了幾種方法來消除,基本上來說效果還是不錯的。具體請參考:LEICA現役M卡口鏡頭轉接SONY A7系列微單測試(二)的後半部分。我覺得這是本次測試中最為精華的部分,強烈建議仔細閱讀!

最後再次重申一下我的觀點:無論多好的鏡頭,最適合他的肯定還是原生系統。Leica M卡口鏡頭最適合的還是M系列旁軸相機。最適合SONYA7系列的鏡頭還是索尼FE卡口的自動對焦鏡頭以及蔡司為索尼推出的Batis和Loxia系列鏡頭。轉接當然挺好玩的,但從效率上來說並不如各自原配的高效。不過從把玩的角度來說,轉接這些徠卡鏡頭確實充滿樂趣。

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me2foto@sina.com。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LEICA現役M卡口鏡頭轉接SONY A7系列微單測試(三)丨放毒
    專門為了玩轉接去搞一堆徠卡鏡頭似乎有點本末倒置。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想在SONY A7系列的全幅微單上體驗一下徠卡鏡頭的魅力,那麼那些入門級的徠卡鏡頭就足夠了。如果,你已經有一套徠卡M系統的器材,也慢慢添置了一些壕頭,那麼再配合A7系統,說不定能揚長避短,發揮更大的優勢。今天,我們再來聊聊28-50mm這個焦距段。
  • 【評測】LEICA現役M卡口鏡頭轉接SONY A7系列微單測試
    LeicaArtist CN群友張千裡,相信喜歡攝影的朋友們基本沒有不知道的,他的攝影旅行系列圖書早已經成為經典,當然千裡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毒師,從他的公眾號名字【毒德da學】就能看出來他要將毒放到底的決心哈哈。徠卡的鏡頭綜合素質和體積掌控包括外觀都是135畫幅中最牛逼的沒有之一,那麼與當性價比最高的的索尼全畫幅微單系列結合會不會更牛逼呢?一起來看看千裡的專業測評!
  • 一年之後話轉接—索尼全畫幅微單A7R/A7的轉接應用
    在去年的11月份,我開始了進行「十六卡口轉接測試」這個好玩的項目,並且在今年的春節,以18篇連載的方式發了出來。究其根本,這個長篇的「連載+貧嘴」,並不是為了證明哪個鏡頭轉接更好,哪個卡口素質更高,而是為了證明A7/A7R作為法蘭焦距最短的「通用轉接平臺」的兼容性和可能性。
  • 索尼A7/A7S/A7R/A7II四款全幅微單怎麼選
    【老朋友】點擊右上方的···分享到朋友圈********************************************這兩天有網友向我提問,說是索尼A7II已經發布,現在索尼A7系列已經有A7/A7S/A7R /A7II四款機型,那麼我們究竟應該買哪一款呢?
  • 千裡的毒!Leica插Sony哪個更NB?(第一彈)
    我轉接了一些LEICA M卡口旁軸鏡頭到SONY的A7系列機身上,通過實拍來看看這些鏡頭的表現。一來給大家提供一些轉接的效果參考,二來看看有沒有辦法來對抗紅移,三則提供一些轉接的配置方案。不同的機身由於像素密度不同,同時在CMOS的設計上也有所不同,那麼在轉接時也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最主要的是紅移的效果。本次測試也會比上一次的簡單測試更加全面。另外,APS畫幅的微單我們就不考慮了。4測試方案轉接可能帶來的問題有兩個,一是紅移,畫面的邊緣會出現紅色的色彩幹擾。
  • 新技能Get | 索尼微單的轉接環怎麼選
    目前在售的索尼微單相機中全畫幅產品:a7、a7R、a7S、a7II、a7RII、a7SII、a9APS-C畫幅產品:a5000、a5100、a6000、a6300、a6500LA-EA3、LA-EA4支持全畫幅,前者是一個普通電子轉接環,而後者則內置了半透鏡和15點AF模塊——微單相機配上LA-EA2或LA-EA4轉接環就相當於變成了A卡口單電相機。內置對焦馬達(原廠SSM或SAM,騰龍、適馬內置馬達產品)的A卡口鏡頭,搭配a6300、a6500、a7II、a7RII、a9時,推薦使用LA-EA3轉接環。
  • 新鮮出爐的天工Leica M鏡頭-Sony FE口自動對焦轉接環上手實測!
    而如今,天工Techart Lecia M鏡頭轉接Sony FE卡口轉接環的推出,讓市場上第一次有了自動對焦的徠卡鏡頭。拿到天工TECHART Leica M鏡頭轉接Sony FE口自動對焦轉接環之後,我們針對這個外界期待頗高的徠卡M鏡頭自動轉接環做了一點簡單的測試。
  • Sony a7II 魔性大合輯
    大家都知道,有那麼一種毒,叫做索尼「黑科技」。許多產品看似鄰家小妹,卻創意巴適,功能獨特,在隨性中顯現個性與鋒芒。然而對於全畫幅微單 A7II 的面市,如果一定要找個詞來形容的它話那我只有兩個字「魔性」!攝影轉接大神這樣說:終於拿到了索尼A7二代機器,讓我收藏的一堆膠片時代的古老鏡頭得以換發新生,與享有最新光學技術的索尼A7二代全副微單摩擦出新的火花。
  • 佳能鏡頭在索尼微單上轉接,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效果?
    微單相機的發展使「鏡頭轉接」變得更加便利,把不同品牌的鏡頭與機身進行組合,各種轉接環使得混搭成為可能,攝影愛好者們也從轉接中獲得了不少樂趣
  • 索尼FE卡口鏡頭轉接尼康Z卡口微單相機轉接環TZE-01
    如佳能EF鏡頭轉索尼微單、康泰時G鏡頭轉索尼微單、徠卡M轉索尼微單、佳能EF鏡頭轉富士GFX相機、佳能EF鏡頭轉哈蘇X1D都是首創的電子轉接環,       顯然現在是微單為主流相機的時代,保守地說是微單正在成為主流相機的時代,尤其是2018年開始,當佳能、尼康、松下都正式加入全畫幅微單大家庭,這樣各大廠商幾乎都進入了入門級微單和全畫幅微單的市場。
  • 索尼全畫幅微單相機a7II深度性能評測
    防抖利器索尼微單™a7II  在2013年年底,索尼發布了兩款全畫幅微單™數位相機a7R和全畫幅微單™數位相機a7,製造了一場全畫幅相機的影像革命,引發了「全畫幅微單™」影像與傳統單反的正面交鋒。就在大家以為2014年可能會暫時進入「休戰」時期時,2014年4月索尼又發布了一款a系列便攜全畫幅微單™數位相機a7S。
  • 鏡頭測試:日本富士EBC 135/2.5+索尼A7微單實拍北京北海公園
    今天測試的鏡頭為日本富士公司生產的M42口EBC Fujinon ·T 135/2.5中焦鏡頭,測試地點為北海公園。不過這枚M42口的EBC135/2.5鏡頭當年是為了配合富士的螺口機身(好像是FujicaST801)而推出的,所以在鏡頭的後口上會有一個其它大部分M42鏡頭上所沒有的凸起(下面第二張圖中的紅圈內)。因為這個凸起部分的存在,所以這枚EBC135/2.5在使用轉接環轉接到其它接口的機身上使用時,需要那種相對而言很窄的轉接環。
  • 單反與微單之間的橋梁——奧林巴斯E-M1 Mark ii轉接KIPON轉接環拍鳥測試
    原先的E-M1 Mark II沒有長焦鏡頭配了,閒置下來。有一天,M43入魔群裡忽然討論起轉接環來,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有隻M43和佳能鏡頭的轉接環KIPON,許久沒用了,據說固件已更新,修正了我之前詬病的不支持佳能鏡頭防抖的問題。於是我立馬有了E-M1 Mark II轉接佳能長焦拍鳥的想法。
  • Sony全畫幅的良心鏡頭——FE 28mm/F2
    那時候Canon和Nikon都還沒有進入全畫幅微單領域,Sony的鏡頭和這兩家的單反鏡頭比較一下價格,那幾乎就是擺明了搶錢。以我喜歡的24-105G為例,售價幾乎就是當年趙嘉老師在《頂級攝影器材》裡推薦的Canon紅圈24105L售價的兩倍,嗯,佳能那已是24105二代,比趙嘉老師推薦的那個還強一代。
  • 適馬黑科技轉接環,索尼微單可兼容使用佳能鏡頭咯!
    近日,很多的攝影愛好者朋友來店面或者電話諮詢,能否有什麼辦法將佳能全畫幅相機的鏡頭轉接到索尼備機上面來使用,這樣出門春遊也方面許多的問題。
  • 《再買鏡頭就剁手》系列測評 篇四:徠卡 Leitz Summicron 50mm f2 rigid 測評
    為了測試這支50mm rigid,我分別用ilford HP5黑白卷,上海GP3 400黑白卷,Kodak 5207彩色負片以及轉接索尼微單進行拍攝。拍攝樣片不僅僅為了測試鏡頭的畫質和銳度,我是抱著認創作的心態來體會這支rigid在工作狀態時能帶給我什麼體驗。在黑白膠片上反差清淡,柔裡帶銳。不像尼康鏡頭拍黑白那樣,被人稱之為傻銳。
  • 微單人像鏡頭推薦(佳能篇)
    總之,隨著佳能對微單重視程度的增加,會有更加好的機身出現,再加上可以轉接大量佳能單反的鏡頭,我非常看好佳能的EOS M微單系列的前景。本文推薦的是適合佳能微單相機的專用人像鏡頭,如果對「人像鏡頭」不是很清楚的朋友可以先看下「微單人像鏡頭系列」的第一篇:微單人像鏡頭推薦(索尼篇),裡面有詳細的解答,下面方框裡是其中一段,更多詳細解答請戳:這裡。為什麼有了套機鏡頭,還需要一隻人像鏡頭呢?
  • Sony a7C vs 索尼 a7M,3:哪個微單相機更好?
    全新的入門全畫幅微單A7C,其核心參數性能與之前的索尼A7M3基本一致,原版大家預想著索尼終於要出一款廉價的低價全畫幅微單了,但官方12,499元的單機身售價已經遠超目前A7M3的市售價格,那麼對於這款全新的A7C你是真香了,還是沒有興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