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王朝」之五億探長——呂樂(下)
香港華人大探長 一手打造九龍王朝
1972年1月,時任香港九龍區副總指揮的英籍長官葛柏(香港九龍區警察第二位最高負責人)。以太太健康欠佳及自己身體原因,要求提早退休。本定於1973年7月20日葛柏光榮退休,但是於1973年4月,警務署長接獲來自英國的報告,指控葛柏貪汙。因此警方內部成立貪汙特別小組,開始調查葛柏的財產。
調查發現,葛柏由1952年8月10日至1973年5月30日的總薪金為89.19萬港元。但他的總財產竟有437萬港元。1973年6月警方根據防止賄賂條例第17條第一節,要求他解釋收入來源,亦禁止他離港。可惜他於1973年6月8日以警方證件進入機場禁區,避開出境檢查搭飛機經新加坡回英國隱居。葛柏的潛逃導致積聚已久的民怨爆發,並發起「反貪汙、捉葛柏」的大遊行。為平息民憤,當時的港督麥理浩爵士委任高級副按察司百裡渠爵士成立調查委員會,徹查葛柏逃脫原因及檢討當時的反貪汙工作。
1973年10月,政府採納了委員會的建議,於1974年2月成立了獨立於警務處及其他政府部門的廉政公署,致力打擊貪汙,並即時接手調查葛柏案,全力緝捕葛柏。
由於關鍵人物,前九龍總警司Ernest Percival Hunt轉為汙點證人,1974年4月29日,葛柏於英國被捕,於1975年1月7日引渡回香港,判入獄4年,二萬五千港元的賄款悉數充公。
受「葛柏案」的影響,時任港督麥理浩成立平行於保安局,直接對港督負責的廉政公署(香港回歸前稱為「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
廉政公署是與所有政府機關脫離的獨立反貪機構,機構獨立、人事獨立、財政獨立、辦案獨立。大大地加強了其打擊貪汙行為的力度。因此,廉政公署吸引了一大批當時香港的有志青年投身「廉署」。在當時,許多貪官都被「廉署」打下「馬」。
四大探長得知「廉署」的打擊力度後,紛紛開始向國外轉移錢財,呂樂便是最先覺察的探長。早在1968年,呂樂便覺察出此時港督麥理浩的動向,決定提前「急流勇退」,在48歲便提早退休,靠收租和積蓄過著無憂生活。1973年,呂樂在英國高級長官處,收到成立「廉政公署」的消息,趕在廉署成立前偕八名子女及妻子移居加拿大,逃避追捕。
呂樂最初準備退休之時,其餘三大探長紛紛覺得此次港英政府「反貪行動」不過是和以往一樣的撈錢名目,但是呂樂卻覺察出此番新上任的港督麥理浩反貪的決心,加之自己在英國的眼線回饋的消息,呂樂覺得此時如果不收手,自己的下場一定是在監獄裡了卻餘生。所以呂樂大肆將自己的錢財轉移國外,香港的黑幫勢力紛紛轉手,有的黑幫頭目不解,以為是呂樂上了年紀,雄心不在,熟不知呂樂的眼光看得更長。
呂樂在撤退前夕,孤身前往黑幫「四大家族」處,將自己收到的消息告知眾人,可是眾人沒有人相信這種話竟然出自五億探長呂樂之口,紛紛覺得呂樂的雄心早已不復當年。更有甚者,當時的某位大毒梟,揚言在呂樂撤退之後,自己將是新一任的「九龍皇帝」,更是準備籠絡整個東南亞的毒品市場。可是就在幾年後,當呂樂全身而退至加拿大時,整個香港的黑幫才認識到,呂樂的前瞻性。
由於「廉署」打擊警隊貪汙態度強硬,加之當時的警察,十個有九個都貪汙或曾經貪汙,所以警察為了對抗「廉署」對於貪汙警察的打擊,於1977年10月28日首次爆發了警務人員和廉署人員的正面衝突。百餘名怒氣衝衝的警務人員,衝進廉署總部大肆搗亂,甚至拆了廉署的招牌。這就是香港開埔以來第一次警廉衝突。
11月5日,當時的香港總督麥理浩為了安撫警隊,頒布局部特赦令,指令廉署特赦在1977年1月1日以前所有曾經貪汙而未經檢控的公務人員。「警廉衝突」才得以化解。
而此時的呂樂,已在加拿大過起了退休的日子,於2010年在加拿大病逝。自此,"五億探長"的"傳奇"一生落下帷幕,而他的故事被翻拍成了多部影視作品。
文|安俊毅
策劃組稿運營:蘇白傳媒 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