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月份到十二月份,歷時7個月的「匿名作家」比賽即將迎來收官,有五位初評評委與這些投出作品後就處於等待狀態的作者們一起保持了匿名。他們的職業背景各異,但卻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標籤:寫作者,只不過,在這長達半年多的時間裡,他們所做的是對他人作品的反覆閱讀、比較、審慎的評判,以及遴選。
今日分享五位初審評委專訪,以饗讀者。明天下午2點,「匿名作家計劃」首獎揭面,屆時會有直播,歡迎大家收看。
匿名作家計劃初審評委專訪
採訪、撰文:倉鼠
1.
走走
前《收穫》編輯,谷臻故事工場CEO,作家
對於這個過程,身為初評評委之一、曾經有著長達14年文學雜誌編輯經驗的走走已經駕輕就熟,當初在《收穫》工作時,她就以非凡的閱稿速度著稱。她也是憑藉語言和主題認出最多作者的評委,不過她也表示,因為現在年輕作者的語言受到翻譯小說的影響不淺,所以在數量眾多的作品中確實會出現難以識別的情況。儘管如此,她仍然在這次比賽中發現了不少驚喜。如何看待作家的風格與作品之間的關係?
只要還是這個作家寫的,風格本身就是不可隱藏的。算法也表明,一個作家慣用的意象、詞語構成,句法形式甚至主題等等,都是很容易被計算機識別出來的。這就好比要求一個人把自己拎離地面。
最看好的入圍作品?
《卜馬尾》。詩意且有真正的來自天地來自人的力量。
在沒有入圍的作品當中,哪部讓你印象最深刻?
《武術家》。這種講述奇人異事的短篇小說,類似於唐傳奇,頗有古代筆記體小說之神韻。
評選感受?
看這次匿名作品可知,談得上有風格的作家,也沒那麼多。相當一部分作品放在那裡,還是泯然於眾人的。做過14年編輯,很慚愧地想,也許以前編稿子,先入為主的成分還是不少。
在評審的過程中,你認為自己認出了哪位作家?他們是誰?你憑藉什麼認出了他們?
我覺得我認出了好幾位吧,包括雙雪濤、國生、徐暢、閻連科、路內、吉井忍……也許還有張惠雯?憑藉語言、主題。
2.
王聰威
《聯合文學》總編輯,作家
王聰威是臺灣文學期刊《聯合文學》的編輯,經常參與各種文學獎的評審,甚至也會不時收到大陸作者的來稿,因而有著豐富的審稿經驗,在這次「匿名作家」的評審過程中,他認為,雖然兩岸文學青年的文學觀不同,意識形態、養成方式也差別很大,但作品本身的成熟度卻相當一致,「讀起來十分過癮。」最看好的入圍作品?
我認為《海霧》是天份驚人的作品,無論文字技巧、效果氛圍都高超無比,並且使主題產生質變。但這種方式適用精煉的短篇,寫太長的話就會變得空洞。另外,這種風格的作品厲害異常,評價也一定會兩極,雖然我個人喜歡,(我通常喜歡有點偏鋒的作品)不過恐怕拿不上大獎。
在沒有入圍的作品當中,哪部讓你印象最深刻?
我認為寫差的,都是看起來把長篇小說部份裁下來的作品,以及像是長篇小說大綱的作品。在評審過程裡,我一直強調短篇小說有自己的美感,自己的技術面,自己的鍛鍊方式,就像長跑與短跑是截然不同的運動。但覺得大陸這邊的現代寫作者好像太習於長篇了,對於短篇有些吃力。
據你觀察,目前臺灣文學青年的創作傾向?
臺灣作家樂於寫作與自己家鄉相關的題材,無論是鄉村、城市、原鄉,既樂於寫作過往歷史,也敢面對正在發生的事,不過最擅長的也許是現代家庭關係的描寫。另外,近來許多人會寫作、研究日治時期的本土題材,還有一個趨勢是將類型小說的技術、觀點引進純文學的寫作裡,藉由像是臺灣妖怪這樣的在地題材,擴展了整體臺灣小說的面向。
現在臺灣的文學環境?
臺灣寫作的人非常多,無論詩、散文、小說都是,參與文學獎比賽的人也非常多,從這方面來看是非常蓬勃,並且充滿動能的,因為整個環境非常開放自由,幾乎什麼題材都能徹底發揮,也就鼓舞了作家毫不畏懼地嘗試。問題是實際上文學書賣得不好,近年文學市場的萎縮打擊了許多一線作家的信心,有些作家甚至因此退縮而減少了產量,這是很可惜的。
3.
楊慶祥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評論家,詩人
作者真的有可能靠匿名,還原讀者對作品本身的關注嗎?
我覺得不可能。因為文學與完全物質化的商品不同,它必然和某一類特殊的經驗密切相關,文學最終呈現的不僅僅是「文本」的形象,同時也是作家和時代的形象。現代以來的文學尤其如此。
最看好哪部入圍作品?
《信徒》和《巨猿》。前者有深刻的寓言性,後者是一代人經驗的升華。兩者在主題和形式上都具有高度的現代感。
在沒有入圍的作品當中,哪部讓你印象最深刻?
《未來藥》和《王府井》讓我印象深刻。
你在高校工作,日常接觸的文學青年多嗎?你認為今天的文學青年有哪些不同以往的特質?
會接觸比較多的文學青年。今天的文學青年和以往的文學青年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中的一部分可能會成為寫作者,一部分僅僅守護文學的純粹,還有一部分會誤入歧途。
4.
小白
作家
作家小白本身就是出色的寫作者,他崇尚小說中的智性因素,他強調,小說是對生活的發現和發明,創作小說的過程無疑需要很多的智力活動,在他看來,這次比賽中的不少作品,都有「再用力想用力寫」的餘地。作者真的有可能靠匿名,還原讀者對作品本身的關注嗎?
作者,他的名字,以及包含在名字中的風格、思想坐標、技術維度,都是現代文學作品應有之義,把作者與作品分割開來,那種文本理想由來已久,但我們不能忘記,作者之名,以及附著其上得各種意義,確實對閱讀本身十分重要。當然,有機會擺脫讀者固有期待,逃脫那種定型約束,對作家本身來說是很愉快得,他們可以試著做一點不一樣得事情。
最看好哪部入圍作品?
說實話,這些作品稍微有點讓人失望。匿名沒有給這些作品帶來自由感。
在沒有入圍的作品當中,哪部讓你印象最深刻?
沒有什麼印象特別深刻得作品,很多作品明顯帶有習作氣息。也有一些作品看得出比較老練,可能是資深作者,但匿名了以後,他們好像有點遊移不定了,缺少了一種敘事所必須得堅定感。
參與這次「匿名作家」比賽的評選過程,你有什麼感受?
匿名以後,讀者們似乎對作品更加缺乏一種標準了。評委打分分歧很大,很多作品得到完全相反的判斷。
5.
張佳瑋
作家
在豆瓣、知乎、虎撲上都有極高人氣、自己也翻譯外國文學的張佳瑋,將這次匿名作家比賽視為一次斑斕炫目的魔術表演大賽,這個視角的前提在於,他已經默認「大家都可以隨心所欲製造出自己想呈現的風格」,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有抱著認出某位作者的心態去閱讀。他在評選期間也存在著舉棋不定的心理掙扎,「將不同風格與類型的作品量化並想拉開差距,真的很不易。」風格是作家本身創作成熟的自然表現,但風格發展到一定程度,有時候又會對作品的表達形成幹擾,你如何看待作家的風格與作品之間的關係?
即便是同一個作者,只要寫作時間夠久,風格也會發生細微的變化。某種程度上,風格是作者自身生活經歷與接收到的反饋共同作用的結果。海明威和馬爾克斯都認為寫新聞報導對他們的寫作生涯有利;卡夫卡簡潔明快的風格與他接受過的法律訓練有關;納博科夫《微暗的火》創作歷程與他康奈爾時期的授課也密不可分。風格或多或少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倒影——當然,有些純粹的風格試驗愛好者如巴塞爾姆算是例外吧?
最看好哪部入圍作品?
《卜馬尾》。我當時初讀的印象是:語感與意象都精美,尤其是意象,既富有裝飾性與色彩,又不至於浮誇,節奏不疾不徐,把握妥當。
在沒有入圍的作品當中,哪部讓你印象最深刻?
《武術家》。敘述密集幹練,無廢話,只偶爾有些段落故作冷靜反而顯出用力,但下次極少;故事懸念從頭抻到尾,中段之後魔幻色彩浮現得毫不突兀,帶到結尾時恰好引出高潮,力道用得均勻,不輕不重,於是一個紮實的故事最後飄了個優雅的結尾。
參與這次「匿名作家」比賽的評選過程,你有什麼感受?評分真難。將不同風格與類型的作品量化並想拉開差距,真的很不易。
在評審的過程中,你認為自己認出了哪位作家?他們是誰?你憑藉什麼認出了他們?
我沒有認出任何一位作家——確切說,我沒有抱著「認出某位作家」的心思去閱讀文本。我已經默認「大家都可以隨心所欲製造出自己想呈現的風格」,所以將這次比賽當做一次魔術表演大賽,並不想去揭穿謎底。
你翻譯過不同的中外作品,如何看待它們給寫作語言帶來的影響?
翻譯得越多,越會發現簡潔與意象的重要。翻譯與寫作的難點,都在於尋找合適的詞,尤其是形容詞。而一部作品的可譯性,或曰跨語言表現力,往往體現在其意象之上。而浩繁華麗形容詞龐雜的文本,無論對譯者還是讀者,都會有巨大的壓力。
作為一個自由職業寫作者,你在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時間上有什麼建議?
早起即寫,日日重複,如此而已。
在入圍短名單中最看好的作品以及對未入圍作品的好感度上,張佳瑋與走走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入圍作品中,他們都推崇《卜馬尾》這部小說,張佳瑋對《卜馬尾》的閱讀印象是——語感與意象都精美,節奏不疾不徐,把握妥當;走走則認為《卜馬尾》「詩意,且真正有一種來自天地、來自人的力量」。而在未入圍的作品中,他們都偏愛《武術家》這一篇,走走將《武術家》描述為「頗有古代筆記體小說之神韻」,張佳瑋也對《武術家》密集紮實的敘述和均勻的發力給出了讚辭。
《卜馬尾》匿名作家_031號
《武術家》匿名作家_019號
自稱「喜歡有點偏鋒的作品」的王聰威,評價入圍短名單中的《海霧》為「天分驚人的作品」,他不太滿意那些看起來像把長篇小說部份裁下來,以及像是長篇小說大綱的參賽作品。《信徒》是楊慶祥的心頭好,作品中深刻的寓言性,以及在主題和形式上所具備的高度的現代感,令他印象深刻。
小白則對大多數作品表示了失望,他認為「匿名」並沒有真正給這些作品帶來自由感。即便是一些文筆老練的作品,內在卻也顯得遊移不定,缺乏一種敘事所必需的堅定感。
這又回到了這次比賽的初衷:用「匿名」,在序號次第排列的舞臺上,實現作者的短暫退場,還原一種只屬於文本的坦誠和專注,以及創造力的飛馳。
《海霧》匿名作家_001號
《信徒》匿名作家_003號
匿名作家計劃
12月15日14:00
以透明致敬匿名
「匿名作家計劃」開放式決選及頒獎儀式
在經過五輪初賽之後,我們邀請到國內文學界頂尖的小說家蘇童、格非、畢飛宇組成終評評委團,從初賽脫穎而出的11位匿名作家中,選擇了6位,並將帶著這6位匿名作家的小說,進入15號活動當天的評委密室。
如同匿名對於作家的挑戰,這次的評選我們全程直播,這樣前從所未有的開放式評選也是對對三位評委老師的一次挑戰。那些評委秘室中的所有的對於小說的分析、作家的猜測、風格的爭執都將被公開。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場前所未有的文學獎評選過程,用「透明」來致「匿名」。
時間:
2018 年12月15日14:00
地點:
北京市MeePark 798店
(朝陽區酒仙橋北路9號恆通國際創新園89街)
嘉賓:
蘇童、畢飛宇、格非、張悅然、止庵、走走、羅皓菱、6位神秘短名單作者
主辦:
鯉、大家、理想國、噹噹、騰訊新聞、Meepark、Kindle
門票售價:79 元/人
(含入場券一張、分析課手冊一份、《鯉·時間膠囊》一冊)
點擊「閱讀原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即可預定本次直播
Part 1.1
密室(14:00-16:00,2小時)
蘇童、格非、畢飛宇三位終評在密室現場討論6篇小說的優劣並投票,選出最終獲獎者。此過程將以直播形式播出,並同步播放在活動現場的大屏幕上。相信對於年輕讀者們來說,這將不僅是一次得以進入文學獎決審團的評審密室罕見機會,更是一場會受用終生的小說分析大師課。
Part 1.2
現場(15:00-16:00,1小時)
正式活動開始,現場嘉賓止庵、張悅然以對談形式,向現場觀眾透露比賽不為人知的趣事,密室畫面在消音情況下繼續播出,嘉賓也會在關鍵時點帶領觀眾一同觀看和點評。
Part 2
現場(16:00-17:00,1小時)
三位終評從密室中來到現場,宣布最終獲獎結果。保密了一年的最終獲獎者身份也將在當場揭曉。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
一起來現場見證「匿名作家」揭面
匿名作家計劃
入圍短名單
(點擊標題,可閱讀小說全文)
1.
《海霧》匿名作家_001號
《海霧》是一枚少女的記憶碎片,小說利用幻聽這一癔症,粘合了少女及其背後一代年輕人所面朝的歷史與未來,由此將海與霧的迷幻效果推向極致。小說頗具安哲羅普洛斯電影的神韻,蒼茫暗影,如同裁下來的風景,既幻象又優美。豐沛的意象,寥落的筆觸,嵌套謎一般的故事,疊嶂重重,傷感漫散文本。回憶之海有多遙遠,未來之霧就有多重。從海開始,無數回憶現實交替;到霧結束,穿越人間所有密林山巒。如此一一輪迴,人們才得以抵達精神世界的新天新地。
2.
《信徒》匿名作家_003號
《信徒》力圖復興19世紀以來消失已久的文學傳統,在小說重新注入神的目光,以悲天憫人的視角,中國鄉村的大背景,重構了信仰與人倫的時代困局。小說圍繞老村長與八嬸關於十字架的交鋒,將現實救贖與精神救贖放諸於同一語境,盡顯人性於其中的掙扎。作者筆力遒勁,收放自如,故事開始如雲聚,低沉、喑啞;結束如光之乍洩,溫暖、舒展,將人性、神性展現得淋漓盡致。現實的救贖是否就是人倫的終點,物質世界的燈火可否真正點亮人心?在一個無可信的年代,也許唯有信,才是通往救贖的唯一道路。
3.
《我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匿名作家_009號
《我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描寫了一對新世代夫妻的婚姻樣貌,相較於傳統婚姻穩固而保守的美德,現代人締結的婚姻充滿試探、遊移,疏遠與放逐,沉湎於個體細微的觀感,卻將現實的景深一再拉長。作者擁有超高的小說技巧,遊刃於各人物的情感與心理,哪怕最細小的紋理也不放過。全篇小說極流暢豐滿,將一段本質地略輕的小說,寫的一波三折。現代人的「佛」、「喪」情緒被作者敏感地記錄於筆端,成為一枚時代記憶切片,完整封存。嶄新的情感方式,現代日常展露出的新的可能性,隨小說的一步步推進,清晰地顯影於我們眼前,時而溫存,時而驚悚。
4.
《仙症》匿名作家_011號
《仙症》是一部北方檔案,以冷峻酷烈的文字和巨大的現場還原感,徐徐勾勒出一個瘋癲個體與其背後家族成員的群像。小說地域風格鮮明,人物塑造完成度高,魔幻與現實感並存。故事的內在張力始終充盈小說始末,人性的卑瑣與驕傲由此躍然紙上。這裡的北方,沒有大雪、堅冰、凍土和冷風,卻比北方更北,惡寒更寒,人性之冷冽凌駕於冬日之上,失敗與無常像蒲公英播撒種子野蠻生長。在這片愛的荒原,作者以絕處求生的意志找尋愛之星火,生之意義,其筆下人物也因此成為現代社會一個殘缺,卻不容忽視的隱喻。
5.
《少女與意識海》匿名作家_016號
《少女與意識海》描寫了偶像崇拜、遊戲、電視文化、科技,那些屬於一代青春的短暫時刻,也是關於記憶和生死的辯證,展現了作者強烈的文體意識和美學觀念。《少女與意識海》不複述懷舊和虛無,不迴避未知和冒險,一次次打破閱讀體驗的邊界,仿若以夢境比擬文學,也需自成行動與邏輯。而演變中的科技媒介,是入侵的鏡像,還是與記憶互相模擬的載體?「少女」是個體歷史的萬花筒,還是與他者締結的宇宙?可以確定的是,一切情感都無法匿名,愛本就是一個失控的過程。
6.
《卜馬尾》匿名作家_031號
《卜馬尾》是一部罕有的草原牧歌,巫蠱、佔卜、草原、記憶,構成了文學真正的神秘與詩意。完美的語感與徐徐鋪展的意象,讓小說擁有超越俗塵的樸素與單純。黃昏袒露秘密的縫隙,而因愛之名的佔卜,是以身犯險,僭越草原的禁忌也在所不惜。作者略過都市經驗的浮光,將目光轉投青草深處,是一次真正人文意義上的回歸。而愛的意志是否可以消解邊界?延伸時間的長度?草原遼闊,近似無窮,仿佛不提供答案,但每一個草尖上,都記錄了那些離別與懷念,凝望與珍視,挽留與追憶。愛生生不息。
12月15日,以透明致敬匿名——「匿名作家計劃」開放式決選及頒獎儀式,將在北京舉行。
跨越文學競賽的邊界,邀你進入文學獎決審團的評審密室——即時攝像機360度無死角實時呈現,現場打造180分鐘開放式決選過程,獻上由蘇童×格非×畢飛宇三人聯袂呈現的小說分析大師課。
匿名作家計劃
終評評委團
蘇童,1963年生,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迄今有作品百十萬字,代表作包括《紅粉》、《妻妾成群》、《河岸》和《黃雀記》等。中篇小說《妻妾成群》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並且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獲提名第6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蜚聲海內外。
畢飛宇,1964生,著名作家。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委會委員。作家、教授。曾獲得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中國作家大紅鷹獎,英仕曼亞洲文學獎,人民文學獎。代表作品《那個男孩是我》、《青衣》、《平原》、《慌亂的指頭》、《推拿》。
格非,1964年生,當代著名作家、學者,清華大學文學教授,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著有《迷舟》《相遇》等中短篇小說四十餘篇,《欲望的旗幟》《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等長篇小說六部,以及《小說藝術面面觀》、《小說敘事研究》、《文學的邀約》、《博爾赫斯的面孔》等論著和隨筆集多部。
商業合作或投稿
請發郵件至:rq@imaginist.com.cn
轉載:聯繫後臺 | 直播連結: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