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佔庭帝國的滅亡,為何撼動了當時已經趨於穩定的國際局勢?

2020-11-19 騰訊網

自拜佔庭帝國從羅馬帝國中分裂出來之後,就一直在歷史長河中跌跌撞撞的前進。在西方,西羅馬帝國的覆滅讓拜佔庭帝國憂心忡忡;在東方,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不斷衝擊著帝國的根基,拜佔庭帝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的。

然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權能夠永遠活躍在歷史舞臺之上。公元15世紀,拜佔庭帝國被歷史所拋棄,在最終一次跌倒後再也沒有爬起來。但令人意外的是,拜佔庭帝國的滅亡,在某種意義上竟然加速了西歐世界的發展進程。

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佔領

西歐失去了堅固的屏障,不得不以一己之力抵抗東方勢力

公元13世紀初期,拜佔庭帝國在「友軍」十字軍的攻勢下淪陷,君士坦丁堡更是化為了一片廢墟。十字軍在拜佔庭帝國的基礎上,又重新建立起了一個所謂的拉丁帝國。在所有人都以為拜佔庭即將滅亡之時,拜佔庭人於公元13世紀中後期卻完成了復國大業,帝國的歷史得以延續。對此,《Encyclop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書)中曾經提到:

……then disaster struck when the armies of the Fourth Crusade sacked Constantinople in 1204 CE。Carved up between Venice and its allies,the Empire existed only in exile before a restoration in 1261 CE。By the 14th century CE the Empire consisted of a small area in the tip of southern Greece and a chunk of territory around the capital。

譯文:……1204年十字軍洗劫了君士坦丁堡,直到1261年復國之前仿佛流放地存在。到公元14世紀,帝國只剩下了希臘南部的一小塊地區和首都周圍的一片領土。

拉丁帝國地理位置圖

然而好景不長,在經過十字軍的摧殘後,帝國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公元1453年,新崛起的奧斯曼帝國在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領導下突入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並使其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首都,拜佔庭帝國同步宣告滅亡。

在隨後的時日裡,拜佔庭帝國曾經的領土大部分被奧斯曼帝國所接收,這對於西歐諸國來說是一個極為不利的信號。在此之前,拜佔庭帝國憑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曾為西歐諸國抵擋了一次又一次地入侵。而如今西歐不僅失去了拜佔庭帝國這一個堅固的屏障,還要直接與奧斯曼帝國發生衝突,這無疑對西歐諸國是一個莫大的考驗。

在拜佔庭帝國尚未滅亡之時,西歐諸國仿佛是被「泡在蜜罐裡的孩子」。因此當奧斯曼帝國向西歐發起進攻時,西歐諸國反而毫無抵抗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西歐諸國不斷被奧斯曼帝國蹂躪之後,才能夠勉強維持和前者在軍事上的均勢局面。這就印證了那句古語: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帝國滅亡之前能控制的領土已經寥寥無幾

直接削弱了基督教的影響力

在拜佔庭帝國尚未滅亡之前,因帝國以東正教為國教,因此帝國的內部及其周邊地區都在不斷地受到東正教的影響。雖然東正教曾與西羅馬帝國地天主教決裂並自立門戶,但說到底二者都是基督教和基督教文化的分支。

聖索菲亞大教堂即東正教堂

在東西兩大教會分裂之後,曾在各個領域進行著鬥爭。但是當拜佔庭帝國遭到塞爾柱突厥人的進攻時,天主教廷還是選擇號召西歐諸國掀起十字軍東徵運動,以幫助拜佔庭帝國奪回耶路撒冷。

首次十字軍東徵的背後固然存在著許多利益關係和非正義的原因,但需要承認的是,奪回耶路撒冷是天主教和東正教、乃至整個基督教世界共同的願望。在這一點上,東西教會的立場是一致的。

同時,東正教雖然與天主教存在著教義上的不同,但是二者所宣揚的核心都是基督教。當奧斯曼帝國吞併了拜佔庭帝國之後,東正教的影響力便大幅度萎縮了,取而代之地則是被帝國蘇丹奉為國教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影響力地擴大,基督教地勢力必然會隨之萎縮。而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局面,天主教廷和西歐的許多國家都要為此背負一定的責任,畢竟拜佔庭的隕落本身就與十字軍東徵有極大的關係。

十字軍東徵加速了拜佔庭帝國的滅亡

促進了西歐文化和科技的發展

拜佔庭帝國憑藉著地理優勢所帶來的紅利,在文化和經濟上都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就。而帝國從經濟上所獲得的紅利,又成為了能夠讓帝國進一步發展、國力變得更加雄厚的基礎。強大的國力,最終又可以回過頭來保護良好的學術氛圍和學術成果。

但是在帝國覆滅之後,許多學者擔心拜佔庭人所取得的文學成就會在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到來後遭到毀滅性破壞。為了保護這些難得的成果,許多拜佔庭學者攜帶著各種各樣的資料逃往西歐避難。畢竟不管怎麼說,拜佔庭帝國也曾經是基督教世界中的一員。

與此同時,一些記載了拜佔庭科技技術的典籍和手冊也被帶到了西歐。這些珍貴材料的輸入,不僅充實了西歐人的精神世界,還促進了西歐的文學和科技技術水平的發展。同時,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傳入,還直接促生了文藝復興運動,對西歐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

不僅如此,拜佔庭帝國內還曾經藏有許多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珍貴文物和古籍;而西羅馬帝國內所藏有的這些珍貴文物早已經在帝國末期的混戰中付之一炬。逃難的拜佔庭人將這些文物帶至西歐後,還促進了歷史學和考古學的進一步發展。

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佛羅倫斯

拜佔庭帝國的滅亡,對於西歐諸國和整個西歐世界來說應當是喜憂參半的事。帝國的覆滅,讓西歐世界不得不以一己之力對抗野心進一步擴大的奧斯曼帝國。同時由於二者的宗教信仰存在著極大差異,奧斯曼帝國與西歐諸國的戰爭也慢慢升級成了宗教戰爭,給雙方都造成了難以預計的損失。

不過也正是因為拜佔庭帝國的覆滅,才讓西歐人明白了什麼叫做「獨立自主」。至此,西歐諸國開始尋求新的發展道路,意圖提升自身國力的同時,也避免被奧斯曼帝國所吞併。基於這一點,奧斯曼帝國的入侵反而起到了鞭策的作用。

總得來說,拜佔庭帝國的覆滅在歐洲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一件大事。帝國的覆滅不僅對歐亞各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還直接影響了早已穩定下來的國際格局。至於文化領域所受到的影響更大,拜佔庭文化被西歐諸國普遍吸收並刺激了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但古希臘的古典文明卻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

參考文獻:

【1】《大國崛起後的難題:以奧斯曼帝國為例》,王三義著

【2】《誰該為1453年君士坦丁堡戰役的失敗負責》,陳志強著

【3】《Encyclopedia Britannica》

相關焦點

  • 拜佔庭帝國的滅亡
    在這段時期內,宮廷中,街道上,或軍營中,一共發生過65次奪取皇位的叛亂(註:參看迪爾:《拜佔庭:輝煌與衰敗》)。這些都表明拜佔庭帝國的內亂幾乎不曾停止過,覬覦皇位的人每個朝代都不在少數,並且他們都認為自己能當上皇帝。佩利澳洛格斯王朝皇權衰弱時的政治混亂狀況,不過是以前幾朝晚期的歷史重演而已。然而,這還不是拜佔庭帝國滅亡的直接原因,因為王朝交替和皇位的更換不等於帝國滅亡。
  • 拜佔庭帝國的末日:被內鬥葬送的末代拜佔庭王朝
    奧斯曼帝國崛起後固然是勢不可擋,而為何光復舊都的巴列奧略王朝卻鎮壓不住一群鬆散的突厥小邦,令它們匯合成強大的奧斯曼帝國?這無疑要從拜佔庭自身上找原因,當我們掀開歷史的真實,會發現這是一段不遜於東方的靖康之難和南明悲歌的屈辱而又荒唐可笑的過往。得國不正的篡逆者巴列奧略王朝的開創者,是米海爾八世。
  • 戛然而止的復興霸業:拜佔庭帝國的「查士丁尼大瘟疫」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發生在公元6世紀拜佔庭帝國的「查士丁尼大瘟疫」。舊羅馬的榮光公元536年12月,東哥特王國羅馬城的教皇和居民獻城投降,東羅馬帝國名將貝利撒留率領軍隊入城。望著昔日古羅馬帝國的舊都,望著昔日輝煌的古羅馬建築,貝利撒留感慨萬千。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路斯被廢黜,象徵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 承上啟下,繼往開來:中世紀拜佔庭帝國醫學體系的傳承與發展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大部分區域都被日耳曼蠻族所統治,歐洲的醫學發展在中世紀初期呈現出萬馬齊喑的局面,很多歐洲醫學典籍都在戰火之中瀕臨毀滅。此時,拜佔庭帝國的諸多醫學家們為了搶救這些歐洲古典醫學典籍,往往通過重金收買等方式,將古羅馬帝國遺存下來的醫學典籍源源不斷地送到了君士坦丁堡,從而造就了中世紀初期拜佔庭帝國醫學的繁榮。
  • 拜佔庭滅亡的前奏: 第四次十字軍東徵(上)
    經歷了五賢帝的黃金時期,羅馬牢牢控制著地中海的時期,也經歷了三世紀危機,四帝共治時代,最終,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被蠻族滅亡(湊巧的是,最後一位西羅馬君主也叫羅慕路斯),而東羅馬的君主們繼續在君士坦丁堡中統治著。最終,經歷了查士丁尼,希拉克略,巴西爾二世,阿萊克修斯一世(好女兒!)等等君主的統治,帝國在君士坦丁十一世統治時期,在烏爾班大炮的轟鳴聲中消失不見。
  • 元朝滅亡後,蒙古為何再難稱霸世界?
    此後的六百多年時間裡,蒙古騎兵雖曾數次南下或東進,窺伺中原,但都是曇花一現,無法像忽必烈那樣建立起一個統合草原與農耕區的大帝國。很多人不由得疑惑,為什麼蒙古人在元朝滅亡後,再沒能書寫忽必烈時代定鼎中原的奇蹟呢?
  • 擊敗拜佔庭後「西蒙大帝」迎來巔峰,危機卻也悄然滋生
    公元893年,西蒙大公即位之後,保加利亞王國的封建關係已經得以確立,封建制度已經趨於完善,整個王國的經濟基礎也已經十分穩定,這為後來西蒙大公向拜佔庭帝國發起挑戰提供了可能。 公元10世紀正是保加利亞王國的強盛期,在西蒙大公的頻頻威脅之下,拜佔庭帝國只能夠退讓妥協,西蒙已完成了其成為羅馬人皇帝的夢想。
  • 羅馬名存實亡,蒙古帝國西徵三次為何不「摻一腳」,收了拜佔庭?
    東羅馬帝國當時是無法與蒙古軍隊對抗的,因為十字軍的第四次東徵已經將其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甚至,連君士坦丁堡也被毀滅的大半成了廢墟。而蒙古大軍三次西徵,偏偏繞過了這裡而去選擇了更加遙遠的埃及、匈牙利、耶路撒冷等。1.
  • 拜佔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的演員皇后
    拜佔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最偉大的皇帝是查士丁尼大帝(527-565年在位),最出名的皇后是提奧多拉(約500-548年)。這位拜佔庭皇后在歐洲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提奧多拉出生於公元500年,父親叫阿卡基烏斯,是一個馬戲團裡的馴獸員。母親遺傳給女兒姣麗容貌和優美的身姿,不管長相或身材都無可挑剔。
  • 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一城三名,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中心
    當拜佔斯來到博斯普魯斯海峽時,他發現在海峽東岸已經有人定居了,而西岸——最完美的天然良港竟然沒有人。拜佔斯心想:看來神的指示沒錯,東岸的人一定是瞎子。於是拜佔斯便在此建城,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為「拜佔庭」。
  • 身無長物的奧斯曼,擊落了綿延千年的拜佔庭
    奧斯曼人作為羅姆蘇丹國的附屬國頻繁與拜佔庭帝國爭奪小亞細亞的西北部,並且在奧斯曼國建建立之後,也就是在公元14世紀中期,徹底將拜佔庭帝國的勢力趕出了小亞細亞。在今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小亞細亞已經成為了伊斯蘭世界國家的勢力範圍。
  • 拜佔庭與中世紀服飾
    拜佔庭與中世紀歷史背景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在近千年的時間裡穩定昌盛,它自稱是凱撒,和奧古斯都的繼承者,延續了古羅馬帝國的輝煌文化,同時也吸收了大量的中東文明、伊斯蘭文明,並通過絲綢之路保持著與東方中國的貿易往來,文化上更加具有多元性。
  • 拜佔庭帝國千年興衰史,你需要了解這14本書丨書單
    今天,文獻君向大家推薦14本關於拜佔庭帝國的圖書,更有「拜佔庭帝國三部曲」6折限時特惠活動喲~1.全書作為三卷之中的最後一卷,從第二卷末尾的曼齊刻爾特之戰講起,敘述了這場戰敗的致命後果,拜佔庭帝國失去了小亞細亞的大部,國力大不如前,日益衰落,以至於在一個多世紀之後完全無法阻擋第四次十字軍的襲擊。隨後便是五十六年拉丁人的統治,直至米哈伊爾八世將其終結,勝利收復首都。最後兩個世紀,帝國已經淪為奧斯曼帝國的背景,在絕望的圍城戰中,君士坦丁堡居民戰鬥到了最後一刻,而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英勇地戰死。
  • 小餐桌大視野,打開拜佔庭的「餐桌」,了解背後的千年飲食文化
    不過隨著西羅馬帝國,在遭遇蠻族勢力的強勢入侵之後,最終由於難以抵抗而最終走向滅亡之時,東羅馬帝國由此,也就成為了羅馬文化的直接繼承者和代表者,這意味著後來的拜佔庭,將承擔者更加沉重的歷史任務。如此一來,我們能夠在拜佔庭時期的文化體系和表現當中,看到一種東西方相互結合的特色。
  • 中世紀男權至上的拜佔庭政治世相:為何四十年間歷經四代女皇?
    引言女性統治在拜佔庭歷史上是相對常有的,所以在帝國歷史上就先後出現過普拉切利亞女皇、馬爾蒂娜女皇、以及利奧四世的遺婦伊琳妮女皇。相對於其他時代的女皇統治,十一世紀的女性統治在拜佔庭歷史上更為耀眼,成為了一種別致的歷史現象。
  • 羅馬帝國滅亡前10年,剩兩座城也要打,東歐十字軍和君士坦丁反攻
    拜佔庭,世界歷史上少有的千年帝國之一,真正的名字叫羅馬帝國,確切的名字叫東羅馬帝國,西歐史學界為了弱化它用一座城市名,稱其為拜佔庭。最早古羅馬分裂的時候,它跟"弟弟"西羅馬差不多一樣龐大,各自環地中海圍半圈兒。西羅馬滅亡後,"哥哥"東羅馬又從日耳曼人手裡拿回了一些,變成圍地中海大半圈兒。
  • 為何在元朝滅亡後,蒙古人不能再創造忽必烈時期的神話了
    為何蒙古騎兵在元朝滅亡後的六百多年中,不能再創造忽必烈在位時期稱霸世界的輝煌?這點其實從元朝稱霸時的大環境就能看出來。由於當時特殊的國際形勢,才能讓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有稱霸歐亞的機會。即使蒙古騎兵異常強悍,但其中也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夾雜在裡面。
  • 工業時代的歐洲,為何沒有奪回君士坦丁堡?
    因為,伊斯坦堡在西方人心中,還有另一個名稱:「君士坦丁堡」,然而,這個名字早已經蒙塵多年。1453年,都城君士坦丁堡陷落,這標誌著一個存世超過千年的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正式滅亡,歐洲中世紀也因此正式結束。
  • 拜佔庭帝國的雙頭鷹標誌,為現在的哪些國家繼承?憑藉土耳其的實力...
    但雙頭鷹在拜佔庭帝國得到較多使用的年代較晚,要到十一世紀中期。這個紋章被科穆寧家族大量使用之後,便廣泛使用於各地,天主教和伊斯蘭教都有使用這個紋章的記錄。不過這種使用和拜佔庭帝國本身關係不大,雙頭鷹成為流行文化中,拜佔庭帝國專屬的文化標誌,也是近現代文化變遷的結果。至於當代土耳其的政治問題,並非我的研究範疇,個人淺見,土耳其維持地區強權有餘,成為一方共主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