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突厥穆斯林中的奧斯曼人,在首領奧斯曼的帶領下,逐漸脫離了原來宗主國羅姆蘇丹的控制,走向了獨立發展、建立政權的道路。
羅姆蘇丹國對於奧斯曼人的迅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羅姆蘇丹國王阿拉丁二世本來是想要通過把奧斯曼人安置在小亞細亞西北部地區作為伊斯蘭國家與基督教國家之間的緩衝勢力,但是出乎阿拉丁二世意料之外,這支奧斯曼人憑藉著堅韌的意志和強大的作戰能力,在與拜佔庭帝國的交戰中數次取得勝利。
奧斯曼人的不斷崛起,讓羅姆蘇丹國的統治者開始擔憂,生怕這支名不見經傳的突厥穆斯林部落成為日後威脅自己統治的心腹大患。但是隨著奧斯曼人在首領奧斯曼的帶領下逐漸佔領了拜佔庭帝國在小亞細亞地區的重要城市尼西亞,這支從伊朗高原在蒙古軍隊入侵下被迫遷移過來的突厥部落逐漸在小亞細亞地區站穩了腳跟,對於羅姆蘇丹國的依賴性在大大減弱。
奧斯曼憑藉其卓越的戰功開始樹立了自己在突厥穆斯林眾多部落中的崇高地位和個人威望,原來只是眾多突厥穆斯林相互徵戰的艾米爾國之一的奧斯曼人,此刻已經憑藉著在小亞細亞地區的崛起勢力招來了大量的突厥穆斯林其他艾米爾國前來依附。
眾多突厥穆斯林部落的加入使得原來僅僅只有300戶的奧斯曼人,在人數上不斷增加,這也為其軍隊勢力提供了重要的兵源。由於奧斯曼人的勢力在小亞細亞地區不斷擴大,拜佔庭帝國聯合蒙古軍隊前來鎮壓,此時的羅姆蘇丹國同樣在蒙古軍的西徵過程中遭遇到了猛烈衝擊。
最終奧斯曼人脫離了羅姆蘇丹國的控制,並且在奧斯曼和烏爾汗的帶領下逐漸吞併了整個小亞細亞地區和羅姆蘇丹國的領土。隨後在繼任的奧斯曼國王中,奧斯曼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軍事擴張,目標直指東南歐地區以及拜佔庭帝國。
小亞細亞地區地處交通要道,東方與西方、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教世界均覬覦已久
小亞細亞兩度被拜佔庭帝國佔據小亞地區作為連接亞歐大陸的重要通道,不僅在政治和軍事戰略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也成為東西方兩大不同宗教文化的劃分地。
拜佔庭帝國統治時期的小亞細亞地區的廣大民眾一直備受基督教思想的控制,但是也有大量的本土人員在拜佔庭帝國勢力的侵襲之下不斷遷移,保留了伊斯蘭教信仰的基礎。
阿拉伯帝國建立之後不斷驅逐拜佔庭帝國在亞洲尤其是兩河流域的勢力。這樣,基督教在亞洲部分地區的影響開始衰減,伊斯蘭教的勢力在不斷擴張。
公元拜佔庭帝國在遭遇公元7世紀外族,尤其是阿拉伯人勢力的入侵之後,帝國在亞洲地區的統治勢力逐漸被阿拉伯帝國清除,小亞細亞地區也脫離了拜佔庭帝國的控制,從此成為了伊斯蘭世界的統治範圍。公元10世紀之後,阿拉伯帝國勢力不斷衰退,拜佔庭帝國重新恢復了對於小亞細亞部分地區的統治。
奧斯曼人的介入使拜佔庭徹底失去小亞細亞地區的統治權此後,隨著西亞地區突厥勢力的不斷崛起以及政權的擴張和衰落,拜佔庭帝國對於小亞地區的統治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小亞細亞地區也憑藉著其獨特的政治、軍事以及宗教戰略地位在之後的一個多世紀中始終處於西方與東方、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勢力相互爭奪的狀態。
兩大勢力在該地區進行了頻繁的爭奪戰爭,公元1077年,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在與拜佔庭帝國爭奪小亞細亞地區之時,逐漸恢復了該地區的平靜。
小亞細亞地區當時同時由拜佔庭帝國和羅姆蘇丹國控制著各自的勢力範圍,奧斯曼人的遷入打破了雙方維持的這種軍事爭奪上的和平狀態。
奧斯曼人作為羅姆蘇丹國的附屬國頻繁與拜佔庭帝國爭奪小亞細亞的西北部,並且在奧斯曼國建建立之後,也就是在公元14世紀中期,徹底將拜佔庭帝國的勢力趕出了小亞細亞。在今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小亞細亞已經成為了伊斯蘭世界國家的勢力範圍。
拜佔庭帝國危機四伏,巴爾幹地區的統治陷入危機,奧斯曼帝國趁勢入侵
拜佔庭內部矛盾衝突加劇,奧斯曼藉機進攻東南歐奧斯曼國家在烏爾汗統治時期完成了對於小亞細亞地區的徹底控制,以及兼併整個羅姆蘇丹國的原有領土,奧斯曼國家此刻在愛琴海和黑海之間擁有了一個廣闊的勢力範圍,並且也吸引了大量的突厥穆斯林前來投奔。
在成功奪得奧斯曼國家對於小亞細亞地區的控制權之後,其勢力已經能夠觸碰到隔海相望的巴爾幹半島地區,烏爾汗知道直接進攻君士坦丁堡不夠現實,因此他決定從東南歐地區入手。
東南歐地區也就是拜佔庭帝國統治下的巴爾幹半島地區,當然這是近現代地理意義上的名稱,拜佔庭帝國在該地區的統治危機主要體現在尖銳的民族矛盾之上。
當時東南歐地區的希臘人和斯拉夫人之間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甚至發生了激烈的流血衝突,這種民族矛盾導致的地區分裂現象十分嚴重。拜佔庭帝國皇帝也由於權力的衰弱對此感到無能為力,因此巴爾幹半島地區的軍事防禦力量在內部民族戰爭中變得非常薄弱。
約翰六世與奧斯曼結盟,巴爾幹地區的反抗力量被鎮壓與此同時,公元1341年拜佔庭帝國出現皇位更替,巴列奧略登基稱帝,自稱為約翰五世,但是遠在巴爾幹半島地區的康塔庫尊對於巴列奧略的皇位不予承認,或許這和當時拜佔庭帝國無法有效解決巴爾幹半島地區的民族矛盾有著直接關係。
康塔庫尊在色雷斯自立為帝,稱自己為約翰六世,表示與中央皇帝的對抗。約翰六世為了能夠奪下君士坦丁堡便和當時的奧斯曼人結為了同盟。
公元1349年,約翰六世為了表達自己想要與奧斯曼人結盟的決心和誠意,直接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奧斯曼國王烏爾汗,烏爾汗對此表示讚賞,並且立即派出奧斯曼軍隊前往色雷斯對約翰六世表示軍事援助。
約翰六世與奧斯曼國家的聯盟引發了約翰五世和巴爾幹地區其他地方勢力的反對,但是在約翰六世和奧斯曼軍隊的進攻下,巴爾幹地區的反抗逐漸被鎮壓。公元1354年,時任奧斯曼國王的蘇萊曼佔領可茲姆堡和格列博盧,這成為之後奧斯曼軍地進入東南歐地區的橋頭堡。
奧斯曼完成對東南歐地區徵服,千年拜佔庭帝國就此滅亡
公元1349年,色雷斯的約翰六世與奧斯曼國家取得聯盟關係之後,這就標誌著奧斯曼的軍隊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入了巴爾幹半島,當然這也是奧斯曼人在遷移到了小亞細亞地區之後第一次踏上了歐洲土地。
公元1354年,奧斯曼國王蘇萊曼率領軍隊建立起了直通東南歐地區的軍事橋頭堡之後,便開始了大規模徵服東南歐的軍事行動。公元1359年,穆拉德一世即位,開始了大規模徵戰東南歐地區。
公元1361年,奧斯曼軍隊以超強的作戰能力和行軍速度直接將位於君士坦丁堡與巴爾幹半島地區的聯繫通道亞得裡亞堡攻佔。要知道亞得裡亞堡可是由亞洲直接通往巴爾幹半島的門戶重鎮,鑑於亞得裡亞堡極為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穆拉德一世決定遷都之亞得裡亞堡。
公元1371年,穆拉德一世率領奧斯曼大軍擊敗了當時巴爾幹半島地區的重要抵抗軍事力量塞爾維亞,塞爾維亞軍隊的戰敗標誌著整個巴爾幹半島地區基本上喪失了抵抗奧斯曼軍隊入侵的軍事力量。此時的約翰六世緊急向教皇求助,但是羅馬教皇並沒有明確表示對於約翰六世所遭遇的危機給予援助。
公元1372年,約翰六世由於缺乏任何的抵抗力量,最終選擇向穆拉德一世議和。和約規定約翰六世向奧斯曼國國王俯首稱臣,並且整個巴爾幹地區的國家全部向奧斯曼稱臣納貢。徵服了東南歐地區之後,公元1453年,默罕默德二世率領奧斯曼軍隊攻破了君士坦丁堡,並且改名為伊斯坦堡,定為奧斯曼國家的首都,千年拜佔庭就此滅亡。
評價
奧斯曼國家建立之後在兩代君主奧斯曼和烏爾汗的強力徵伐戰爭之後,逐漸在西亞和中亞地區站穩了腳跟,並且成為該地區一個能夠和當時拜佔庭帝國相提並論的強大王國。
拜佔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一直都是奧斯曼國家長期覬覦的目標,但是鑑於其地理位置以及城防力量的考慮,想要一口吃掉,幾乎不可能。
對此,烏爾汗憑藉相當敏銳的時局洞察力,尤其是對拜佔庭帝國內部政局的判斷,當時的拜佔庭帝國控制下的巴爾幹地區正處於嚴重的民族分裂和統治危機當中,因此烏爾汗認為東南歐地區是一個很好的突破點,一旦實現奧斯曼國家對於東南歐地區的徵服,君士坦丁堡自然不在話下了。
烏爾汗趁約翰六世反對君士坦丁堡約翰五世的時機,直接與其政治上的談判,雙方取得了聯盟關係,試想一下,拜佔庭帝國內部不僅出現了兩個皇帝。而且其中一個還和自己的死敵產生了盟友的關係,這對於拜佔庭帝國的形勢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甚至是非常糟糕的。
烏爾汗通過約翰六世這個跳板,直接能夠將奧斯曼軍隊跨越海峽布控到東南歐地區,這對今後對於東南歐地區的徵服是有決定性戰略意義的。在幫助約翰六世平定巴爾幹地區叛亂時,奧斯曼直接建立了通往東南歐地區的橋頭堡。
穆拉德一世對於東南歐地區進行了全面徵服,此後雖然有眾多反叛,但是都被奧斯曼軍隊鎮壓。公元1453年的拜佔庭帝國在奧斯曼軍隊已經形成軍事包圍的情況下,已經難以再有任何抵抗,奧斯曼軍隊攻破了攻防兼具的君士坦丁堡之後,拜佔庭帝國也就此在亞歐大陸上消失了。
參考文獻:《奧斯曼帝國》、《羅馬盛衰原因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