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韌的意志有多可怕?身無長物的奧斯曼,擊落了綿延千年的拜佔庭

2020-12-23 新聊舊史

前言

突厥穆斯林中的奧斯曼人,在首領奧斯曼的帶領下,逐漸脫離了原來宗主國羅姆蘇丹的控制,走向了獨立發展、建立政權的道路。

羅姆蘇丹國對於奧斯曼人的迅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羅姆蘇丹國王阿拉丁二世本來是想要通過把奧斯曼人安置在小亞細亞西北部地區作為伊斯蘭國家與基督教國家之間的緩衝勢力,但是出乎阿拉丁二世意料之外,這支奧斯曼人憑藉著堅韌的意志和強大的作戰能力,在與拜佔庭帝國的交戰中數次取得勝利。

奧斯曼人的不斷崛起,讓羅姆蘇丹國的統治者開始擔憂,生怕這支名不見經傳的突厥穆斯林部落成為日後威脅自己統治的心腹大患。但是隨著奧斯曼人在首領奧斯曼的帶領下逐漸佔領了拜佔庭帝國在小亞細亞地區的重要城市尼西亞,這支從伊朗高原在蒙古軍隊入侵下被迫遷移過來的突厥部落逐漸在小亞細亞地區站穩了腳跟,對於羅姆蘇丹國的依賴性在大大減弱。

奧斯曼與拜佔庭對立

奧斯曼憑藉其卓越的戰功開始樹立了自己在突厥穆斯林眾多部落中的崇高地位和個人威望,原來只是眾多突厥穆斯林相互徵戰的艾米爾國之一的奧斯曼人,此刻已經憑藉著在小亞細亞地區的崛起勢力招來了大量的突厥穆斯林其他艾米爾國前來依附。

眾多突厥穆斯林部落的加入使得原來僅僅只有300戶的奧斯曼人,在人數上不斷增加,這也為其軍隊勢力提供了重要的兵源。由於奧斯曼人的勢力在小亞細亞地區不斷擴大,拜佔庭帝國聯合蒙古軍隊前來鎮壓,此時的羅姆蘇丹國同樣在蒙古軍的西徵過程中遭遇到了猛烈衝擊。

最終奧斯曼人脫離了羅姆蘇丹國的控制,並且在奧斯曼和烏爾汗的帶領下逐漸吞併了整個小亞細亞地區和羅姆蘇丹國的領土。隨後在繼任的奧斯曼國王中,奧斯曼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軍事擴張,目標直指東南歐地區以及拜佔庭帝國。

烏爾汗

小亞細亞地區地處交通要道,東方與西方、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教世界均覬覦已久

小亞細亞兩度被拜佔庭帝國佔據小亞地區作為連接亞歐大陸的重要通道,不僅在政治和軍事戰略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也成為東西方兩大不同宗教文化的劃分地。

拜佔庭帝國統治時期的小亞細亞地區的廣大民眾一直備受基督教思想的控制,但是也有大量的本土人員在拜佔庭帝國勢力的侵襲之下不斷遷移,保留了伊斯蘭教信仰的基礎。

阿拉伯帝國建立之後不斷驅逐拜佔庭帝國在亞洲尤其是兩河流域的勢力。這樣,基督教在亞洲部分地區的影響開始衰減,伊斯蘭教的勢力在不斷擴張。

公元拜佔庭帝國在遭遇公元7世紀外族,尤其是阿拉伯人勢力的入侵之後,帝國在亞洲地區的統治勢力逐漸被阿拉伯帝國清除,小亞細亞地區也脫離了拜佔庭帝國的控制,從此成為了伊斯蘭世界的統治範圍。公元10世紀之後,阿拉伯帝國勢力不斷衰退,拜佔庭帝國重新恢復了對於小亞細亞部分地區的統治。

奧斯曼軍隊

奧斯曼人的介入使拜佔庭徹底失去小亞細亞地區的統治權此後,隨著西亞地區突厥勢力的不斷崛起以及政權的擴張和衰落,拜佔庭帝國對於小亞地區的統治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小亞細亞地區也憑藉著其獨特的政治、軍事以及宗教戰略地位在之後的一個多世紀中始終處於西方與東方、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勢力相互爭奪的狀態。

兩大勢力在該地區進行了頻繁的爭奪戰爭,公元1077年,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在與拜佔庭帝國爭奪小亞細亞地區之時,逐漸恢復了該地區的平靜。

小亞細亞地區當時同時由拜佔庭帝國和羅姆蘇丹國控制著各自的勢力範圍,奧斯曼人的遷入打破了雙方維持的這種軍事爭奪上的和平狀態。

奧斯曼人作為羅姆蘇丹國的附屬國頻繁與拜佔庭帝國爭奪小亞細亞的西北部,並且在奧斯曼國建建立之後,也就是在公元14世紀中期,徹底將拜佔庭帝國的勢力趕出了小亞細亞。在今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小亞細亞已經成為了伊斯蘭世界國家的勢力範圍。

巴爾幹半島

拜佔庭帝國危機四伏,巴爾幹地區的統治陷入危機,奧斯曼帝國趁勢入侵

拜佔庭內部矛盾衝突加劇,奧斯曼藉機進攻東南歐奧斯曼國家在烏爾汗統治時期完成了對於小亞細亞地區的徹底控制,以及兼併整個羅姆蘇丹國的原有領土,奧斯曼國家此刻在愛琴海和黑海之間擁有了一個廣闊的勢力範圍,並且也吸引了大量的突厥穆斯林前來投奔。

在成功奪得奧斯曼國家對於小亞細亞地區的控制權之後,其勢力已經能夠觸碰到隔海相望的巴爾幹半島地區,烏爾汗知道直接進攻君士坦丁堡不夠現實,因此他決定從東南歐地區入手。

東南歐地區也就是拜佔庭帝國統治下的巴爾幹半島地區,當然這是近現代地理意義上的名稱,拜佔庭帝國在該地區的統治危機主要體現在尖銳的民族矛盾之上。

當時東南歐地區的希臘人和斯拉夫人之間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甚至發生了激烈的流血衝突,這種民族矛盾導致的地區分裂現象十分嚴重。拜佔庭帝國皇帝也由於權力的衰弱對此感到無能為力,因此巴爾幹半島地區的軍事防禦力量在內部民族戰爭中變得非常薄弱。

約翰五世

約翰六世與奧斯曼結盟,巴爾幹地區的反抗力量被鎮壓與此同時,公元1341年拜佔庭帝國出現皇位更替,巴列奧略登基稱帝,自稱為約翰五世,但是遠在巴爾幹半島地區的康塔庫尊對於巴列奧略的皇位不予承認,或許這和當時拜佔庭帝國無法有效解決巴爾幹半島地區的民族矛盾有著直接關係。

康塔庫尊在色雷斯自立為帝,稱自己為約翰六世,表示與中央皇帝的對抗。約翰六世為了能夠奪下君士坦丁堡便和當時的奧斯曼人結為了同盟。

公元1349年,約翰六世為了表達自己想要與奧斯曼人結盟的決心和誠意,直接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奧斯曼國王烏爾汗,烏爾汗對此表示讚賞,並且立即派出奧斯曼軍隊前往色雷斯對約翰六世表示軍事援助。

約翰六世與奧斯曼國家的聯盟引發了約翰五世和巴爾幹地區其他地方勢力的反對,但是在約翰六世和奧斯曼軍隊的進攻下,巴爾幹地區的反抗逐漸被鎮壓。公元1354年,時任奧斯曼國王的蘇萊曼佔領可茲姆堡和格列博盧,這成為之後奧斯曼軍地進入東南歐地區的橋頭堡。

穆拉德一世

奧斯曼完成對東南歐地區徵服,千年拜佔庭帝國就此滅亡

公元1349年,色雷斯的約翰六世與奧斯曼國家取得聯盟關係之後,這就標誌著奧斯曼的軍隊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入了巴爾幹半島,當然這也是奧斯曼人在遷移到了小亞細亞地區之後第一次踏上了歐洲土地。

公元1354年,奧斯曼國王蘇萊曼率領軍隊建立起了直通東南歐地區的軍事橋頭堡之後,便開始了大規模徵服東南歐的軍事行動。公元1359年,穆拉德一世即位,開始了大規模徵戰東南歐地區。

公元1361年,奧斯曼軍隊以超強的作戰能力和行軍速度直接將位於君士坦丁堡與巴爾幹半島地區的聯繫通道亞得裡亞堡攻佔。要知道亞得裡亞堡可是由亞洲直接通往巴爾幹半島的門戶重鎮,鑑於亞得裡亞堡極為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穆拉德一世決定遷都之亞得裡亞堡。

奧斯曼軍隊在東南歐的徵戰

公元1371年,穆拉德一世率領奧斯曼大軍擊敗了當時巴爾幹半島地區的重要抵抗軍事力量塞爾維亞,塞爾維亞軍隊的戰敗標誌著整個巴爾幹半島地區基本上喪失了抵抗奧斯曼軍隊入侵的軍事力量。此時的約翰六世緊急向教皇求助,但是羅馬教皇並沒有明確表示對於約翰六世所遭遇的危機給予援助。

公元1372年,約翰六世由於缺乏任何的抵抗力量,最終選擇向穆拉德一世議和。和約規定約翰六世向奧斯曼國國王俯首稱臣,並且整個巴爾幹地區的國家全部向奧斯曼稱臣納貢。徵服了東南歐地區之後,公元1453年,默罕默德二世率領奧斯曼軍隊攻破了君士坦丁堡,並且改名為伊斯坦堡,定為奧斯曼國家的首都,千年拜佔庭就此滅亡。

拜佔庭帝國的滅亡

評價

奧斯曼國家建立之後在兩代君主奧斯曼和烏爾汗的強力徵伐戰爭之後,逐漸在西亞和中亞地區站穩了腳跟,並且成為該地區一個能夠和當時拜佔庭帝國相提並論的強大王國。

拜佔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一直都是奧斯曼國家長期覬覦的目標,但是鑑於其地理位置以及城防力量的考慮,想要一口吃掉,幾乎不可能。

對此,烏爾汗憑藉相當敏銳的時局洞察力,尤其是對拜佔庭帝國內部政局的判斷,當時的拜佔庭帝國控制下的巴爾幹地區正處於嚴重的民族分裂和統治危機當中,因此烏爾汗認為東南歐地區是一個很好的突破點,一旦實現奧斯曼國家對於東南歐地區的徵服,君士坦丁堡自然不在話下了。

烏爾汗趁約翰六世反對君士坦丁堡約翰五世的時機,直接與其政治上的談判,雙方取得了聯盟關係,試想一下,拜佔庭帝國內部不僅出現了兩個皇帝。而且其中一個還和自己的死敵產生了盟友的關係,這對於拜佔庭帝國的形勢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甚至是非常糟糕的。

烏爾汗通過約翰六世這個跳板,直接能夠將奧斯曼軍隊跨越海峽布控到東南歐地區,這對今後對於東南歐地區的徵服是有決定性戰略意義的。在幫助約翰六世平定巴爾幹地區叛亂時,奧斯曼直接建立了通往東南歐地區的橋頭堡。

穆拉德一世對於東南歐地區進行了全面徵服,此後雖然有眾多反叛,但是都被奧斯曼軍隊鎮壓。公元1453年的拜佔庭帝國在奧斯曼軍隊已經形成軍事包圍的情況下,已經難以再有任何抵抗,奧斯曼軍隊攻破了攻防兼具的君士坦丁堡之後,拜佔庭帝國也就此在亞歐大陸上消失了。

參考文獻:《奧斯曼帝國》、《羅馬盛衰原因論》等

相關焦點

  • 拜佔庭的眼淚:奧斯曼大軍湧入君士坦丁堡,國王誓死不降孤身巷戰
    在防禦戰鬥中,「希臘火」砸到之處,敵軍會完全陷入烈火包圍之中,更可怕的是這種火焰無法用水撲滅。在沒有火藥的冷兵器時代,這種烈火武器威懾力極大。而且君士坦丁堡的拜佔庭皇室,一直嚴格保密「希臘火」的配方,因此後世對它的製作方法知之甚少。結構複雜,能夠遙相呼應的海陸雙城牆防禦系統,再加上當時先進的遠程神秘武器,讓君士坦丁堡在冷兵器時代就是「固若金湯」的象徵。
  • 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一城三名,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中心
    數千年來,君士坦丁堡有過三個名字——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而這三個名字正好見證了地中海沿岸的千年爭霸史。1、拜佔庭——君士坦丁堡的前世(希臘階段)拜佔庭,是君士坦丁堡最初的名字。君士坦丁堡的原名「拜佔庭」也是東羅馬帝國為何被稱為「拜佔庭帝國」的原因所在。而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裡,君士坦丁堡一直都是整個歐洲的文明中心,君士坦丁堡同時見證了地中海沿岸的千年爭霸。
  • 拜佔庭帝國的滅亡
    拜佔庭帝國並非亡於國內臣民的反叛,而是亡於入侵者奧斯曼突厥人之手。  一、導致拜佔庭帝國滅亡的直接原因  帖木兒的西徵並在安卡拉附近擊敗了奧斯曼帝國的20萬大軍,生俘了巴耶濟德一世,這只是延續了拜佔庭帝國的壽命,使它多生存半個世紀。帖木兒去世和奧斯曼帝國再度興起後,拜佔庭滅亡的時機終於來臨。
  • 《帝國的崛起:奧斯曼》:史詩級紀實劇,全景式回望歷史進程
    土耳其版「權利的遊戲」重現改變世界的戰爭奇蹟不得不承認,《帝國的崛起:奧斯曼》是一部硬核的紀實片。首先得益於其宏大的歷史背景,1453年5月29日,土耳其人佔領了君士坦丁堡,歷時千年的東羅馬(拜佔庭)帝國就此滅亡,奧斯曼帝國成為這座「新羅馬」的主人。而這些都源於剛剛登基不久的奧斯曼。
  • 《帝國的崛起:奧斯曼》:史詩級紀實劇,全景式回望歷史進程
    這背後又有何重要意義?看過在優酷剛剛上線的預告片我們便能分析出一二。首先得益於其宏大的歷史背景,1453年5月29日,土耳其人佔領了君士坦丁堡,歷時千年的東羅馬(拜佔庭)帝國就此滅亡,奧斯曼帝國成為這座「新羅馬」的主人。而這些都源於剛剛登基不久的奧斯曼。
  • 沙俄與奧斯曼土耳其的百年恩怨 沙皇的君士坦丁情結
    拜佔庭帝國的繼承者 拜佔庭帝國是一個古老悠久的千年帝國,它是歐洲純正羅馬文化的延續。可不幸的是,這個帝國命運多舛,被西歐與伊斯蘭世界兩股勢力夾在中間,雙線作戰下國力日漸孱弱。最致命的莫過於歐洲十字軍的東徵,給了這個古老帝國沉重一擊。到奧斯曼崛起的時候,這個奄奄一息的帝國徹底覆滅。
  • 亞美尼亞,苦難中堅守千年的堅韌換來的卻是炮火連天
    亞美尼亞被稱作高加索「以色列」,以堅韌著稱,兩千五百年的民族史寫滿了苦難,卻從未屈服。如今的戰火將把他們帶向何方?沒有周邊大國的決心,他們無力改變境況! 因為地理位置特殊,有天然的屏障拱衛,在農耕文明和畜牧文明的開端,這裡曾短暫地成為和平的樂土。隨著周圍帝國的崛起,因為地處歐亞交界的十字路口,這裡成為歐亞大帝國們的角力場,外族一再入侵。
  • 拜佔庭帝國的末日:被內鬥葬送的末代拜佔庭王朝
    可以說,拉斯卡利斯王朝已經為拜佔庭人光復君士坦丁堡打下了基礎。米海爾八世當然也頗有戰功,1261年的佩拉格尼亞戰役可謂戰績顯赫,而收復君士坦丁堡也值得誇耀。但相對於拉斯卡利斯王朝的數代慘澹經營之成果,米海爾八世終究只是個可恥的篡逆者。而米海爾篡位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將伴隨巴列奧略王朝始終,最後將羅馬的餘暉在星月旗的海洋中埋葬。
  • 拜佔庭帝國千年興衰史,你需要了解這14本書丨書單
    原創 文獻君 社科文獻自君士坦丁大帝於330年5月11日(星期一)建城,到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於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破城,拜佔庭帝國延續了一千一百二十三年零十八天,從新生至巔峰再走向衰亡,在各方學者的生花妙筆下徐徐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 楊晨評《奧斯曼帝國》|一部基於奧斯曼史料的帝國史
    此外,在十四世紀早期,「加齊」一詞並沒有對抗性、反基督教的含義,雖然意思是「戰士」或「攻擊者」,但是除了指每位穆斯林皆有與異教徒戰鬥的天職之外,並不含有更多宗教訓諭意味,因此早期奧斯曼穆斯林的宗教並無排他性,不僅穆斯林戰士和拜佔庭基督徒密切合作,通婚也是司空見慣之事,拜佔庭傑出人士還頻繁到奧斯曼宮廷任職。
  • 《帝國的崛起:奧斯曼》獨播,優酷人文持續布局全球頭部版權內容
    《帝國的崛起:奧斯曼》由Karga Seven聯合STX Entertainment共同出品,邀請多位備受讚譽的歷史學家加盟,並在伊斯坦堡的多個地區取景拍攝,真實還原了奧斯曼蘇丹邁赫麥德二世,為了佔領拜佔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而發動了一場史詩般的戰役並影響幾個世紀歷史進程的故事。
  • 奧斯曼照相館
    看了這些照片,我們對人類歷史文化的多樣性就會有一些新的認識。(附奧斯曼土耳其歷史簡介)文/吳盛傑圖/photographium.com關於奧斯曼帝國的起源,現在有很多種說法(比如土耳其人相信他們與我國的維吾爾族同源同種即是最流行的一種),但是學術研究比較認可的一種說法是他們起源於中亞阿姆河流域。在13世紀末14世紀初由奧斯曼建立。
  • 獨角史論 | 千年帝國的隕落——再讀《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享壽千年的的拜佔庭帝國,最終被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圍即使是以冷酷著稱的西方史家,對君士坦丁堡的悲劇也是深深哀嘆,雖然他們的理性早已認定拜佔庭的覆滅是早晚之事,然而在敘說這一事件之時,仍不免在筆墨中飽蘸情感。
  • 近代的中東亂局——從奧斯曼和波斯雙雄對峙到群龍無首
    中東位於亞歐非三大洲的交界處,其不斷的紛爭並非是今時今日才有,而是自古皆然。如果我們把以色列從中東單獨放在一邊,那麼這裡主要有五大地緣力量:即東部的伊朗、西部的埃及、南部的沙烏地阿拉伯、北部的土耳其、中部的伊拉克。
  • 小餐桌大視野,打開拜佔庭的「餐桌」,了解背後的千年飲食文化
    而在日後的政權建設,以及其他文化思想方面,卻深受黑海、中亞甚至是遠東地區政權的影響,這使得拜佔庭文化,更加多元化和複雜化。正是因為拜佔庭帝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當時東西方世界的交互程度不斷加深,這使得拜佔庭連接東西方文化的橋梁角色不斷強化。
  • 拜佔庭滅亡的前奏: 第四次十字軍東徵(上)
    本期目錄序言拜佔庭與威尼斯的淵源十字軍東徵和當時的時代背景  「29日傍晚,君士坦丁堡陷落了。    在一天的慘烈血戰接近尾聲時,君士坦丁十一世面對著蜂擁而來的奧斯曼軍隊,高喊一聲:』難道就沒有一個基督徒來砍下我的頭嗎?』
  • 三個名字,見證帝國千年興衰
    在奧爾罕看來,伊斯坦堡是一座充滿帝國遺蹟的城市,「我」出生的城市在她兩千年的歷史中從不曾如此貧窮、破敗、孤立,她對「我」而言一直是個廢墟之城。事實上,伊斯坦堡不僅是見證了千年帝國,也見證了人類文化的發展與變遷。 伊斯坦堡原名為君士坦丁堡,在歷史書上多為這個名字,它之所以能見證歷史,是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關鍵。伊斯坦堡面積5343平方公裡,位於巴爾幹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為歐亞交通要衝,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強盛時期蘇丹號稱羅馬皇帝的繼承人
    在發出最後通牒之後,巴耶濟德又派出一支奧斯曼軍隊直抵君士坦丁堡城下,並且沿途在色雷斯南部屠殺或奴役當地的希臘裔基督徒。就這樣,奧斯曼帝國對君士坦丁堡的第一次圍困開始了。 這座城市被圍困了七個月。隨後,在對方接受了比之前更苛刻的條款之後,巴耶濟德解除了圍城。曼努埃爾皇帝被迫同意在君士坦丁堡城內設立一座伊斯蘭教法庭,並且把城內四分之一的土地劃給穆斯林移民。
  • 金琳 || 「身無長物」
    「身無長物」文/金琳 貧窮是任何人都憎惡的,有時候被說成「身無長物」。「身無長物」這個成語的解釋,對窮人來說,是說一個人貧窮的除了自身外,沒有任何東西;對富人來說,是不喜歡置辦身外多餘無用的東西。 一個人貧窮的到了「身無長物」,按現代名詞是無產階級,是苦難。共產黨領導「身無長物」者——無產階級鬧革命,使得中國廣大「身無長物」者翻了身。我們現在的國家主席習近平,領導人民脫貧致富,讓全中國人民大都過上小康的生活之後,強調節儉,體現人們現在的「身無長物」。
  • 世紀對決35 14世紀:蒙古鐵騎逝去,大明,奧斯曼,帖木兒三帝國崛起
    在西亞,突厥人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崛起,逐漸成為了中東大地的最強勢力,大有橫掃統一中東之勢。在東亞,元朝末期,由於元朝的混亂統治,漢人開始奮起英勇反抗元朝的統治,其中,朱元璋勢力在亂世中脫穎而出建立了大明王朝。而在中亞,新興的大帝國帖木兒帝國一樣是滅亡了蒙古人的勢力而崛起的,佔據了廣大的中西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