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中東亂局——從奧斯曼和波斯雙雄對峙到群龍無首

2020-12-21 心向青史

中東位於亞歐非三大洲的交界處,其不斷的紛爭並非是今時今日才有,而是自古皆然。

如果我們把以色列從中東單獨放在一邊,那麼這裡主要有五大地緣力量:即東部的伊朗、西部的埃及、南部的沙烏地阿拉伯、北部的土耳其、中部的伊拉克。

或者我們也可以將其按《射鵰英雄傳》中的「五絕」來區分——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從歷史來看,中東各大板塊均有悠久的歷史

伊拉克地區曾產生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兩河文明埃及地區曾產生了另一個赫赫有名的古文明——古埃及文明伊朗地區文明起源於埃蘭文明,並曾誕生人類第一個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波斯帝國土耳其地區源於西臺文明,其在歷史上以另一個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著稱——奧斯曼帝國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人的起源之地,其所創建的阿拉伯帝國曾一統中東,並改變了整個中東的信仰,從阿拉伯帝國開始,這裡成為伊斯蘭世界。1、我們先簡單梳理一下中東在奧斯曼帝國之前的歷史

中東號稱「三洲五海」之地,五海即地中海、黑海、紅海、裏海、阿拉伯海。東西方交通樞紐的位置,註定了這裡自古爭霸不斷。

從埃及與西臺、波斯與希臘、羅馬與帕提亞、阿拉伯帝國與拜佔庭,數千年來爭鬥從未止歇。

阿拉伯帝國在公元7世紀開始一統中東,但從公元10世紀開始,帝國哈裡發便成為「周天子」般的存在,「軍閥」(蘇丹)割據不斷,波斯人和突厥人先後掌控了阿拉伯帝國的朝政。

突厥人的塞爾柱帝國擊敗拜佔庭帝國,導致了基督教世界持續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徵」。

繼塞爾柱帝國而起的花剌子模挑釁蒙古人,導致了蒙古人三次西徵。

十字軍東徵和蒙古西徵,使整個伊斯蘭世界支離破碎。

之後,埃及的阿尤布王朝擊敗十字軍、馬穆魯克王朝擊敗蒙古鐵騎,最終拯救了整個伊斯蘭世界。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旋風過後,蒙古人在伊朗地區建立了伊爾汗國,突厥人在小亞細亞留下了奧斯曼帝國、而阿拉伯人留下的是在埃及建立的馬穆魯克王朝。

再然後,蒙古人的女婿帖木兒崛起於中亞,佔領伊朗地區後橫掃中東,擊敗了奧斯曼帝國和馬穆魯克王朝,但之後他揮師向東,死於遠徵大明的路上,為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的崛起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2、雙雄對峙——土耳其地區的奧斯曼帝國和伊朗地區的薩菲波斯帝國

奧斯曼帝國的版圖並非一直都很大,其建立於公元1299年,在1402年時期還曾敗於帖木兒之手,蘇丹被俘虜,幾乎亡國。

但帖木兒的揮師東向,使奧斯曼帝國得以喘息,在半個世紀後的1453年,奧斯曼攻佔君士坦丁堡,從此迅速擴張起來。

公元1517年,奧斯曼帝國大軍攻入埃及,馬穆魯克王朝被滅。

帖木兒死後,其帝國迅速崩潰,波斯地區出現了巨大的權力真空,於是在黑羊王朝、白羊王朝、薩菲王朝的鬥爭中,薩菲王朝取得了勝利,一統整個波斯地區,這是繼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之後東西波斯的再次統一。

這三個王朝也分別被稱為波斯第一、第二、第三帝國。

於是,公元16世紀的中東,只有兩大帝國,即奧斯曼帝國和薩菲波斯帝國。

其中,奧斯曼帝國以伊斯蘭教遜尼派為國教,而薩菲波斯以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這一信仰格局也基本延續到了今日。

為了爭奪伊斯蘭教正統,也為了爭奪兩河地區和高加索地區,奧斯曼和薩菲波斯進行了持續上百年的爭霸戰爭。

公平的說,波斯的軍力不如奧斯曼土耳其,土耳其與歐洲的戰爭頻繁,其軍事也更為強大。

至公元1639年,奧斯曼帝國和薩菲波斯籤訂了《席林堡和約》,確立了兩國的邊界,也影響力兩國爭奪地區——伊拉克的宗教信仰,靠近伊朗的是什葉派,靠近土耳其的是遜尼派。

3、奧斯曼的「西亞病夫」生涯和波斯的英俄「大博弈」場

奧斯曼帝國的衰亡的土耳其的建立當奧斯曼和薩菲王朝的爭霸告一段落時,西方列強也同時崛起了,從此奧斯曼在歐洲列強的不斷打擊下逐漸開始淪為「西亞病夫」,要知道,曾幾何時,奧斯曼帝國可是歐洲人的噩夢。

為了爭奪黑海的控制權,奧斯曼帝國與俄羅斯帝國進行了12次戰爭,持續了兩百多年,直到一戰結束,兩大帝國均遭到滅亡。

不過,取代俄羅斯帝國的是更為強大的蘇聯,而奧斯曼帝國則徹底土崩瓦解了,其版圖僅剩小亞細亞一隅之地。

我們看一下奧斯曼帝國分裂成了哪些國家:

土耳其、匈牙利、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波赫、馬其頓、希臘、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聯、卡達、巴林、阿曼、葉門、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

除去斯拉夫人的巴爾幹南歐,奧斯曼帝國其實就是分裂成了土耳其和阿拉伯國家,土耳其並非阿拉伯國家,而是源自突厥人。

波斯的消失和伊朗的產生波斯人也不是阿拉伯人,其歷史比阿拉伯人要悠久的多,但近代的波斯淪為英國、俄羅斯的大博弈場,一戰後美國也參與了進來,三國控制了整個波斯。

公元1925年,禮薩·汗建立巴列維王朝,並在1935年改國號為「伊朗」,波斯本是希臘人對伊朗地區的稱呼,而伊朗便是「雅利安」的意思,而波斯人屬於雅利安人。

伊朗的巴列維王朝是一個親美的世俗化政權,但在1979年被推翻,重新成為什葉派的政教合一的國家。

4、亂世中東

中東之亂,最初是因為奧斯曼帝國的覆亡,奧斯曼之後,再無一個政權可以統一阿拉伯世界。

1945年,阿拉伯國家聯盟在埃及開羅成立,阿盟覆蓋中東21個國家,其中埃及擁有阿拉伯國家中最多的人口、大學,阿盟總部設在埃及,其秘書長几乎一直是埃及人。

阿盟

埃及渴望成為阿拉伯國家的領導者,但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拉克同樣希望自己能領導阿拉伯國家。

阿拉伯國家在政治上的分崩離析,其實是其在歷次中東戰爭中無法戰勝以色列的主要原因。

同時,中東還有波斯人的伊朗,源自突厥的土耳其,僅次於阿拉伯、土耳其和波斯民族的沒有形成國家的第四大民族——庫德人。

庫德人的分布

再加上伊斯蘭教什葉派、遜尼派之爭,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猶太教之爭,石油、地緣之爭,悠悠亂世,無過於此。

相關焦點

  • 歷史上偉大帝國層出不窮,中東為何在近代卻難以崛起?
    毫無疑問,在可預見的未來裡,中東絕無崛起的可能性。有很多人可能會將緣由歸結為奧斯曼帝國的崩潰,認為這樣一個帝國的倒塌造就了如今中東的亂局,給了西方國家渾水摸魚的機會。那麼問題來了: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內部重新統一進入了現代化,中國歷經百年屈辱走上了偉大復興,就連越南都能夠在分裂後重新統一,為何中東難以出現類似的情況,重新走上崛起的道路呢?
  • 中東亂局的根源究竟在哪裡?
    中東國家亂局的根源?背景中東其自然環境多沙漠,有少量平原與綠洲,主要是以遊牧部落為生,農業為輔!中東地區可以同歐洲一併歸為遊牧部落文明,同中華的農耕文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保守派呢,有群眾基礎且拳頭有一定的實力,動不動就來場聖戰,在實力派和立憲派中屬於中間地位。三派鬥爭,為了統治權,也是各派的利益。在三四百年的時間,也是西方各國對中東地區大勢染指的時期,無論是開始的市場、港口,還是後來的石油礦產都是多個西方國家染指的目標。所以三派鬥爭,又加入了一股勢力那就是不同的外國勢力。
  • 亞洲有三大文明圈——中國、印度、波斯,而結局最慘的其實是波斯
    斯塔夫裡阿諾斯,在他享譽全球的史學名著《全球通史》中將亞歐大陸分為五大板塊,即中國、印度、中東、歐洲和中部的草原遊牧地區,而人類的文明史幾乎便是這五大板塊的不斷爭鬥和融合。不過,這一分法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文明板塊,這便是波斯文明圈,儘管它從公元7世紀後期開始不斷伊斯蘭化,但波斯文明其實從未消亡,今天的伊朗便是它的主體繼承者。事實上,中東從奧斯曼帝國和波斯帝國薩菲王朝對立開始其實已經被一分為二了,而奧斯曼帝國其實更傾向於西方,而波斯帝國則與東方聯繫更為緊密。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突厥的魂配上羅馬的殼瞬間真香
    漫畫世界商業史 【奧斯曼土耳其的強大基因
  • 中東所有的苦難,為什麼說都是由奧斯曼帝國解體開始的
    不但地域廣闊,從亞洲到歐洲一直延伸到非洲。這個國家國土面積就是放到現代社會,也能排到前五。不但是國土面積龐大,人口也是眾多,國內的民族成分也比較複雜,可以說基本上現在中東地區的民族都包含在奧斯曼帝國當中。 而奧斯曼帝國整整延續了四百多年,基本上是中國很多王朝兩倍的時間。從這一點上說,奧斯曼在國家管理上算是同時代王朝中比較出色的一個王國。
  • 土潛艇逼近希臘近海,法國緊急出兵,美以祭出狠招,中東開始亂了
    在美國故意攪亂世界局勢點燃戰火的背景下,中東的局勢突然出現了劇烈的變化。黎巴嫩突然發生了大爆炸,引發了連鎖反應,導致地區局勢顯得十分微妙。法國、埃及等出兵利比亞與土耳其開始了正面碰撞,這讓中東局勢顯得更加複雜。美國和以色列也突然採取了狠招,直接分化阿拉伯國家,讓中東出現了導致亂局的危險因素。
  • 羅馬帝國皈依基督教,和波斯帝國改宗伊斯蘭教有什麼區別?
    022、羅馬帝國皈依基督教以君士坦丁堡為界,歐洲與中東的古代文明猶如鏡像一般發展,只不過中東地區的文明出現的更早罷了。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VS兩河文明——>波斯帝國,何其相似?歐洲的文明起源於古希臘,但完成統一的是後起之秀羅馬帝國;中東的文明起源於兩河地區,但完成中東統一的同樣是青出於藍的波斯帝國。與波斯帝國原本並不信奉伊斯蘭教一樣,羅馬帝國最初也同樣不信基督教,羅馬人信仰的是多神教。羅馬人不僅不信基督教,還殺了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但羅馬帝國最終還是選擇了基督教作為國教,這一歷程從君士坦丁大帝開始發生改變。
  • 雙雄對峙火力全開,天地對決以毒攻毒!
    這次成了和劉德華正面剛的大反派。這也是他們自2007年的《門徒》以來第二次同臺飆戲。其他的也不簡單,苗僑偉,鄭則仕,張國強,林嘉欣,每看到一張港片熟臉就讓人掀起一波回憶殺。《掃毒2天地對決》從班底到故事跟第一部比幾乎全然煥新,片名主打「天地對決」。有老港片情節的觀眾大概都知道,這是香港警匪片中經典的「雙雄對決」設定。
  • 奧斯曼蘇丹擁有哈裡發頭銜 對中亞眾突厥汗國有哪些影響?
    比如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和阿拉伯半島的沿海。蘇丹並沒有對這些地方採取直接統治措施,僅僅是利用哈裡發的號召力和奧斯曼的強大軍力,保持勢力存在。至于波斯灣以東的大伊朗文化區與突厥化地區,很少會受到勢力衰微的哈裡發影響。尤其是在哈裡發家族被搬遷到埃及以後,他們實際上就已經不太給西部各帝國的吉祥物面子了。
  • 中東直線邊界史(下):後奧斯曼時代的阿拉伯覺醒
    因為有了之前的方案做基礎,一戰結束後的邊界勘測工作進行得相對順利,英法兩國分別於1920年、1923年和1931年迅速商定了從底格裡斯河至地中海之間、巴勒斯坦與黎巴嫩和敘利亞、敘利亞和約旦之間的邊界。科威特原屬於奧斯曼帝國巴斯拉省,具有相當的獨立性。作為波斯灣沿岸地區,科威特早在19世紀末就成為了英國的勢力範圍:1899年,英國迫使科威特酋長籤定《科威特-英國協定》,規定「非經英國同意」,科威特「不得將其領土的任何部分出租、出售或贈與其它國家的政 府或臣民」;1913年,英國和奧斯曼當局再次通過《英國、奧斯曼關于波斯灣地區的條約》對科威特的地位和邊界加以確認。
  • 奧斯曼照相館
    (附奧斯曼土耳其歷史簡介)文/吳盛傑圖/photographium.com其後到十六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所向披靡,幾乎徵服了整個阿拉伯地區,歐洲眾國也大多無力挑戰。1915年,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者將境內民族紛紛獨立歸咎於像亞美尼亞這樣「裡通外國」的種族,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亞美尼亞問題,遂有計劃的開始驅逐和屠殺境內的亞美尼亞人,期間據統計總共有150萬人遇難。
  • 侯景之亂:打破南北朝對峙的轉折點,江左士族就此灰飛煙滅
    雖然最後侯景之亂被平定,但南朝幾十年安定富庶的局面已經被戰火所摧毀,天下局勢再也不同了。本來南梁與北魏南北對峙,北魏爆發六鎮之亂,契胡軍閥爾朱榮崛起,控制了北魏大權。這時北魏因為全部精力都在應付內亂,又因為河陰之變,爾朱榮屠殺太后百官,一時對蕭梁的南方防線全面崩潰,梁武帝蕭衍派遣陳慶之只七千人就轉戰千裡,攻下洛陽。
  • 加裡波利戰役:邱吉爾的一戰噩夢,奧斯曼的迴光返照
    1914年英法與德國在西線對峙,陷入僵局。為了打破僵局,英國海軍大臣邱吉爾提出在加裡波利登陸,直取伊斯坦堡,既能迫使奧斯曼退出戰爭,也能緩解俄國在東線的壓力。於是英法組織近五十萬大軍遠徵奧斯曼,結果英法慘敗,邱吉爾被撤職。那麼此戰具體的情況是啥,船長為你一一道來。
  • 中東地區再現亂局!摩薩德指揮官被殺,是伊朗報復還是美國挑事?
    最近伊朗發生了一件大事,核科學家在首都德黑蘭附近當街被暗殺,嫌疑最大的就是美國和以色列。而根據伊方的調查,襲擊現場使用的武器是以色列製造,並且以方情報機構摩薩德早在幾年以前,就已經將這位核科學家加入暗殺黑名單。以色列想要甩脫嫌疑顯然沒可能,而伊方也表示會對兇手進行嚴厲報復,就在近日,伊朗的報復似乎終於出現了。
  • 縱觀中東 | 中東回溯:橫跨歐亞非的阿拉伯帝國的興衰史
    學院以推動全國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為己任,匯聚全國各方力量,促進學術交流合作,為國別和區域研究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資政服務和國際交流提供平臺。本院編輯的《縱觀中東》不定期提供中東相關的動態、資訊及研究結果,從人文、歷史、國際關係、政治、經濟等視角全方位介紹中東,為中東研究和教學以及國際交流提供平臺。
  • 《戰毒》黎明明顛覆形象演反派,氣場強大引爆雙雄對峙
    苦練身手氣場強大 引爆雙雄對峙實力演員黎明明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參加湖南衛視藝能特訓類節目《芒果訓練營》正式踏入演藝圈,曾在《外來媳婦本地郎》、《一粒紅塵》、《不一樣的美男子》等多部偶像劇中嶄露頭角。此次在《戰毒》中他飾演的是最大的反派人物紋龍,和男主角黃宗澤飾演的韋俊軒展開了一場明爭暗鬥。
  • 中東為什麼一直不穩定?根源只能在歷史中尋找
    這就是中東不穩定的原因。說一下中東的歷史,從這個角度來論述這個問題。因為正確與錯誤、共識與分歧都來自於歷史。從公元1516年到今天,總共是五百年。中東,在前四百年,一直處於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最近一百年,中東才掙脫奧斯曼帝國的「枷鎖」,切換到了民族國家。所以,關鍵點就是一百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也參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