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直線邊界史(下):後奧斯曼時代的阿拉伯覺醒

2020-12-24 澎湃新聞

託管地根據《國際聯盟公約》成立,從法律角度來看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國際聯盟公約》第22條規定:「前屬奧斯曼帝國之各民族其發展已達可以暫認為獨立國之程度,唯仍須由受委任國予以行政之指導及援助,至其能自立之時為止。對於該受委任國之選擇,應首先考慮各該民族之願望。」

由此可知,前屬奧斯曼帝國的各託管地在條件成熟時完全有權利通過民族自決而獨立,在此之前,受任國只是暫時予以「指導及援助」。顯然,託管地的獨立並不是受任國所願意看到的,阿拉伯半島的未來,依然變幻莫測。

一戰結束後,戰敗國的殖民地被劃分為託管地

北部邊界:英法委任統治的歷史遺產

作為受委任國,英法兩國有權劃定託管地之間的邊界。因為有了之前的方案做基礎,一戰結束後的邊界勘測工作進行得相對順利,英法兩國分別於1920年、1923年和1931年迅速商定了從底格裡斯河至地中海之間、巴勒斯坦與黎巴嫩和敘利亞、敘利亞和約旦之間的邊界。與此同時,英國託管地內部的邊界也在逐漸細化與明確:1921年,英國將約旦河東部的地區從巴勒斯坦獨立出來作為外約旦酋長國,並立海珊次子阿卜杜拉一世為酋長;1932年伊拉克獨立,外約旦與伊拉克之間的邊界也通過外交函件確定。

以上邊界的勘定基本遵循了修正後的《賽克斯-皮科協定》,唯一複雜的,是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的邊界。科威特原屬於奧斯曼帝國巴斯拉省,具有相當的獨立性。作為波斯灣沿岸地區,科威特早在19世紀末就成為了英國的勢力範圍:1899年,英國迫使科威特酋長籤定《科威特-英國協定》,規定「非經英國同意」,科威特「不得將其領土的任何部分出租、出售或贈與其它國家的政 府或臣民」;1913年,英國和奧斯曼當局再次通過《英國、奧斯曼關于波斯灣地區的條約》對科威特的地位和邊界加以確認。一戰之後,科威特受英國控制日深,直至1939年正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科威特位於奧斯曼帝國邊疆,與波斯灣相臨

《英國、奧斯曼關于波斯灣地區的條約》中確認的科威特邊界,是一個罕見的圓形邊界。條約所附地圖中載明了兩條線,一條是紅色的科威特酋長「主權行使線」,以科威特城為圓心呈圓形;另一條是綠色的科威特「陸地邊界線」,以相對平真的走向囊括了西部更多土地。奧斯曼帝國解體後,英國同時控制伊拉克與科威特,遂以綠線為基礎確定了兩地區之間的邊界,伊拉克獨立後,這條邊界得到雙方確定,於是科威特圓形邊界中與伊拉克共有的那一段就此消失。

在未來的幾十年裡,除了1984年伊拉克與約旦通過交手土地將國界變得更加規則,以及伊拉克通過入侵科威特短暫「抹去」了兩國邊界外,阿拉伯半島北部大部分國界線均基本定型。之所以要加上一句「大部分」,是因為上述地區的南部邊界尚不分明;而這就牽涉到了阿拉伯半島的另一個主角:阿拉伯人。

1990年伊拉克曾吞併科威特,不久失敗

在英法託管地以南,是阿拉伯半島廣闊的腹地——內志。而這是一片從未被完全徵服過的土地。16世紀,奧斯曼帝國的鐵騎與軍艦沿著紅海與波斯灣將阿拉伯半島四周的戰略要地幾乎盡數佔領,但始終未能直接滲透到阿拉伯半島的中心地帶。18世紀中葉以前,奧斯曼帝丹在內志通過各部落酋長或宗教領袖徵稅、納貢,這種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代表了帝國蘇丹在半島的最高權威。

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退,英國勢力漸漸滲入阿拉伯半島的南部及東部的波斯灣沿岸地區,內志依然在中東的王旗變幻上保護著相對的獨立。對於奧斯曼帝國英國,阿拉伯半島那一片黃沙漫天的貧瘠土地實在沒有直接佔領的價值;然而對於阿拉伯人來說,這裡卻是他們的靈魂棲息之地——海珊夢想中的阿拉伯國家版圖,正是建立在對內志的絕對佔有之上的。

奧斯曼帝國從未直接控制阿拉伯半島中部

在外來勢力的忽視下,內志留給了阿拉伯人足夠的空間。自17世紀末以降,沙特家族成為內志最強大的勢力,在最強盛時,這股勢力甚至一度控制了北抵巴格達近郊南至亞丁灣、囊括聖地麥加和麥地那在內的幾乎整個阿拉伯半島。幾經沉浮之後,沙特家族建立的內志第三王國於1913年在英國人的支持下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再次徵服了阿拉伯半島的中心地區。1915年,英國人在鼓勵阿拉伯人起義的指導思想下與沙特家族的領導者伊本·沙特籤訂《卡提夫條約》並秘密承認內志第三王國獨立——這也正是英國人與另一個阿拉伯人領袖海珊開始通信的時候。

英國沒有遭遇做單選題的尷尬。1919年,漢志國王海珊宣布自己為統一的阿拉伯國家之王,這使得他與伊本·沙特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1926年,伊本·沙特統一漢志,這一方面讓沙特家族的國際影響力空前強大,一方面也造成了其領土與英國委任統治地大範圍接壤,於是對於英國人和沙特家族雙方來說,釐清邊界都是當務之急。而對於阿拉伯人來說,沙特家族確定邊界的意義還要更大:沙特家族的領地幾乎與阿拉伯半島上的所有其它阿拉伯國家相鄰,除去英法兩國通過《賽克斯-皮科協定》確定的北部邊界外,沙特家族的劃界史,基本與剩餘的阿拉伯半島國界形成相重合——是時候讓阿拉伯人當一回主角了。

1914年阿拉伯半島形勢

南部邊界:阿拉伯諸國的秘密談判

1926年內志與漢志的統一使沙特家族在阿拉伯世界的聲望如日中天,然而英國人與沙特家族對邊界的勘定還要更早。1922年,英國高級專員考克斯與伊本·沙特籤定《霍拉姆沙赫爾條約》,首先確定了伊拉克與沙特家族領地的漫長邊界:即從伊拉克、科威特邊界的南部終點開始,通過五條折線直到伊拉克與外約旦邊界的南部終點。鑑於局部地區的水資源分配,這一份條約還在兩地之間保留了一塊菱形的中立區供雙方「和平利用」。

在此基礎上,考克斯進一步劃定了科威特與沙特家族領地的邊界,在這一次劃界中,特威特南部再次多了一塊與沙特家族共同「和平利用」的沿海中立區,其僅剩的圓弧國界也開始面臨消失的「風險」。1925年,英國人與沙特家族籤訂《哈達協定》,確定了外約旦與沙特家族領地的邊界。在這份協定中,外約旦僅留有亞喀馬附近一小段海岸線,幾乎成為內陸國。

沙烏地阿拉伯的國界在與英國勢力抗衡的過程中成型

通過這幾次談判,英國人與沙特家族基本確定了雙方西起紅海、東抵波斯灣的國界線。伊本·沙特徵服漢志後,英國人立即通過《吉達條約》正式承認其國家獨立以及伊本·沙特的君主頭銜,並再次確定了雙方的邊界。1933年,當漢志和內志正式合併為沙烏地阿拉伯時,其北部邊界已經基本成形。

由於伊本·沙特並未像海珊那樣對整個前奧斯曼帝國亞洲阿拉伯語領土提出主權要求,英國人因此擁有較多談判的餘地;與此同時,沙特家族的赫赫武功也使得英國人有所顧忌,所以在雙方邊界談判中,沙特家族並未處於不利地位。在英國託管地紛紛獨立後,上述邊界又進行了新一輪的調整,但整體變化不大:1965年,沙烏地阿拉伯與科威特用一條直線平分了中立區,科威特的圓弧邊界完全消失;同年,獨立後的約旦與沙烏地阿拉伯調整了邊界,約旦以失去部分領土為代價獲利了位於亞喀巴港以南的一條更長的海岸線。1975年至1981年,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拉克平分了中立區,並重新制定了一條更為平滑、筆直的新邊界,至此,沙烏地阿拉伯的北部邊界——或者說阿拉伯半島上的北部邊界,正式成形。

經過領土交換後,約旦的海岸線有一定改善

阿拉伯半島南部邊界的形成史更為曲折。一方面,漫漫黃沙足以消弭任何邊界存在的意義,尤其是佔據了阿拉伯半島四分之一的魯卜哈利沙漠,夏季高達55度的氣溫使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人類禁區。另一方面,阿拉伯半島南部在歷史上向來以部落的歸屬來決定相互之間的邊界,這種「部落邊界」極為多變,很難用確定的邊界固定。唯一一條相對明確的界線,是英國與奧斯曼帝國在《英國、奧斯曼關于波斯灣地區的條約》中確定的勢力分界線。這條東起卡達,向西南一直伸入荒無人煙的魯卜哈利沙漠的筆直界線既缺乏歷史基礎也不符合居住者的生活需求。

如果阿拉伯人真的能整合為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那邊界問題亦將不復存在;然而阿拉伯人部落眾多,加之英國人盤踞在阿拉伯半島南部沿海地區及波斯灣沿岸地區已達一個世紀,內外的阻力使得沙烏地阿拉伯不可能真正一統阿拉伯半島,這意味著沙特家族必須與這些或多或少處於英國人控制之下的阿拉伯部落達成新的邊界協議。事實上,沙烏地阿拉伯在成立後就開始了與英國的邊界談判,只是隨著英國從阿拉伯世界的撤離,談判的對象也自然變成了獨立後的阿拉伯諸國。

奧斯曼帝國與英國曾有過關於阿拉伯半島勢力範圍劃分的初步協定

從西到東,沙烏地阿拉伯的第一個鄰國,是葉門。葉門歷史上最強盛拉蘇裡王朝甚至曾將勢力擴張至聖地麥加——而其盛極一時的疆域也成為後世葉門人心中的「大葉門」概念。奧斯曼帝國南下後,葉門漸分為南北兩部,北葉門成為奧斯曼帝國葉門省,後於1918年獨立;南葉門則在1839年之後便漸漸為英國所控制,並被組建為英國「亞丁保護地」。

沙烏地阿拉伯與葉門的邊境地帶不可避免地刻上了奧斯曼帝國與英國的歷史印記,但這些印記是如此模糊,以至於無法為後人留下足夠的劃界依據,這成為沙烏地阿拉伯與葉門雙方主張的領土存在大量重合區。1934年,沙烏地阿拉伯進攻北葉門並取得勝利,雙方籤定《塔伊夫協議》初步確定了邊界。1990年,南北葉門統一,沙烏地阿拉伯與統一後的葉門終於在2000年正式籤署了兩國陸上和海上最終和永久性國際邊界條約《傑達條約》,並於2006年開始整體勘繪《塔伊夫協議》未能確定的東段邊界。這一次勘界行為的結果並未公開,但同年沙烏地阿拉伯當局出版了一幅王國地圖,清晰地顯示出兩國確定的、由大量直線拼接而成的新邊界。

沙烏地阿拉伯與葉門的邊境曾有多種劃分方案

葉門以東分別是阿曼、阿聯和卡達,這也是三個命運交織在一起的國家。

阿曼的特殊性在於它在奧斯曼帝國與英國成為中東霸主的間隙中,創立了一個龐大的印度洋帝國:桑給巴爾蘇丹國。桑給巴爾蘇丹國盛極時曾將領土擴張至莫三比克海峽兩岸,但終於在新興殖民帝國的打擊下分裂、衰落。1891年至1899年,英國通過籤訂條約基本控制了阿曼王室,直到1962年阿曼獨立。

桑給巴爾蘇丹國曾是印度洋霸主

阿聯這一地區自18世紀陷入長久內亂後便小國林立、海盜群起,直到1820年入主波斯灣的英國人籤訂《波斯灣總和平條約》後各國戰端才開始漸漸平息。1853年,英國強迫各國籤訂《永久休戰條約》,並將之組建為特魯西爾阿曼。1893年,特魯西爾阿曼正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歸屬英國駐波斯灣總代表節制。卡達與特魯西爾阿曼命運相似,於19世紀便遭英國入侵。1913年,英國迫使奧斯曼帝國放棄卡達的一切權利,一戰後卡達正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1968年,英國宣布從波斯灣撤退,同年,特魯西爾阿曼、卡達及北部的島國巴林意圖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這就是阿聯的由來。後因彼此分歧太大,巴林、卡達分別獨立建國,其餘酋長國則組建為阿聯。

阿聯的邊界長時間處於未定狀態,圖為1968年波蘭《帕加馬世界地圖集》

在卡達獨立前,沙烏地阿拉伯就與英國當局籤訂了《卡沙陸地邊界協議》,基本確定了雙方之間的邊界。而當阿曼與阿聯獨立時,國界的先天缺失就成了彼此的難題。在獨立後的相當一段時間,阿拉伯半島各國還保持著部落邊界的習俗,只在臨海岸線的地方確定彼此的邊界;然而隨著阿拉伯半島石油的發現,邊界問題便日益突出了越來。阿曼、阿聯、沙烏地阿拉伯三國爭奪的焦點最終鎖定在一塊名為布賴米綠洲的土地。這片生活著9個村落的區域只有5千平方公裡,但蘊含著豐富的石油資源——三國雖然對土地的歸屬保持著「鈍感」,但卻無法對石油視而不見。

1974年,三方最終通過「阿拉伯式」的談判方式解決了邊界爭議。布賴米綠洲的3個村落歸阿曼,沙烏地阿拉伯以此獲得一條位於阿曼的、通向阿拉伯半島南岸的陸上通道;另外6個村落歸阿聯,沙烏地阿拉伯同時再放棄兩國邊境豪貝米地區的主權,以換取原屬於阿聯豪爾奧臺德出海口。沙烏地阿拉伯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新出海口,而卡達則因此不再與阿聯接壤。

阿聯與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領土爭議

與沙烏地阿拉伯、葉門之間的談判相似,1974年的三方談判內容也沒有公開。耐人尋味的是,沙烏地阿拉伯與阿聯對互換領土的協議有著不同的態度:沙烏地阿拉伯於1993年批准了條約,而阿聯則表示僅「籤署」而非「批准」這一條約,於是豪爾奧臺德出海口便成了兩國的爭議土地。

無論如何,通過一系列未公開的條約,沙烏地阿拉伯與南部四國最終確定了彼此的新邊界。在魯卜哈利沙漠的影響下,這些邊界大多筆直,只是這些直線背後不是殖民式的屈辱,而是民族獨立所帶來的榮光。

結語

從奧斯曼帝國到英帝國,阿拉伯人在中東這個四戰之地艱難地譜寫出了一首「阿拉伯式」的史詩。而阿拉伯半島上分布廣泛的直線邊界,既是地形使然,更是這一段輝煌歲月的最好見證。在北部,直線邊界主要來自英法兩國秘密締結的《賽克斯-皮科協定》,故而沾染了上更多殖民色彩;而在南部,阿拉伯諸國在獨立平等的談判中,同樣劃下了一段段筆直的國界,這稱得上國界史中的「殊途同歸」了。

阿拉伯半島的國界史還遠沒有結束——中東是直線國界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邊界爭議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甚至達到了「無一國無爭議」的程度,這背後或多或少能勾連到英法兩國尤其是英國在一戰時的種種策略。需要說明的是,英國人在《賽克斯-皮科協定》與「麥克馬洪-海珊通信」之間的「兩面派」作風並非孤例,在巴勒斯坦地區,英國人同樣埋下了動亂的種子,只是這一次的主角換成了在歷史上被迫害千年之久的猶太人。

當然,這又是另一個漫長而血腥的故事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近代的中東亂局——從奧斯曼和波斯雙雄對峙到群龍無首
    >伊朗地區文明起源於埃蘭文明,並曾誕生人類第一個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波斯帝國土耳其地區源於西臺文明,其在歷史上以另一個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著稱——奧斯曼帝國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人的起源之地,其所創建的阿拉伯帝國曾一統中東,並改變了整個中東的信仰,從阿拉伯帝國開始
  • 阿拉伯的勞倫斯:頗具傳奇色彩的中東英雄,卻因摩託車事故去世
    大衛·裡恩在1962年重新拍了一部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這部電影更為直觀的講述了勞倫斯在中東的傳奇故事,儘管它有一些不符合史實,但這並不影響在這部電影的幫助下,勞倫斯的傳奇形象經久不衰,延續至今。
  • 縱觀中東 | 中東回溯:橫跨歐亞非的阿拉伯帝國的興衰史
    本院編輯的《縱觀中東》不定期提供中東相關的動態、資訊及研究結果,從人文、歷史、國際關係、政治、經濟等視角全方位介紹中東,為中東研究和教學以及國際交流提供平臺。一、沙漠之子——貝杜因人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南為阿拉伯海,面積約為320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
  • 帶你貫穿中東、阿拉伯世界的10部經典電影
    信仰也好,政治焦點也罷,阿拉伯世界的神秘總給我們一種又愛又怕的感覺…以下10部電影從各個角度直接或間接地反應了中東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風貌與政治現狀,希望以此能給大家打開一扇了解伊斯蘭文明和中東政治的大門。
  • 吞併漢志,沙特如何霸佔阿拉伯半島?
    背後發生的故事就是沙特家族的發家史,也是內志針對漢志的吞併史,還是著名的瓦哈比教派的擴張史。遂於1915年 9月,阿里派他的第三子,也就是著名的費薩爾王子到大馬士革,與阿拉伯民族主義秘密組織「青年阿拉伯協會」計劃起義。一戰土耳其加入同盟國,對中東懷有極大野心的英國與阿拉伯人積極聯絡。遠在埃及的高級專員H.麥克馬洪和麥加謝裡夫海珊·伊本·阿里之間進行了秘密通信。
  • 奧斯曼照相館
    ,這組照片全部都是拍攝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晚期的一八八零年代,這些照片中的人有的是當時土耳其的貴族、武士、商人、農民,還有帝國境內的少數族裔(希臘人、阿拉伯人)的男男女女。(附奧斯曼土耳其歷史簡介)文/吳盛傑圖/photographium.com
  • 中東為什麼一直不穩定?根源只能在歷史中尋找
    但是,道義和對錯,與奧斯曼無緣。等待奧斯曼的,只能是被肢解。到這個時候,中東就不再由奧斯曼控制了。因為奧斯曼就剩下了一個土耳其。但是,中東由誰控制了呢?奧斯曼加入同盟國之後,哈裡發下達聖戰命令,號召全體穆斯林跟協約國死磕。然後,穆斯林就保家衛國、與西方列強死磕了嗎?並沒有,而是弔詭了。英國人策動謝裡夫海珊掀起了阿拉伯世界的大起義。
  • 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最終,遷士和輔士兩派舉行了塞基法會議,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後最終達成協議,規定哈裡發由選舉產生,最終選舉麥加元老派的伯克爾擔任哈裡發,這維護了阿拉伯帝國的統一,阿拉伯帝國進入了四大正統哈裡發時代。而倭馬亞家族正是起初在麥加打壓穆罕默德的家族,只是後來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才皈依了伊斯蘭教。第三任哈裡發奧斯曼是倭馬亞家族的人,在他擔任哈裡發期間大力扶持倭馬亞家族的人擔任要職。661年,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被刺身亡後,憑藉強大的實力,倭馬亞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成為下一任哈裡發,建立了世襲的倭馬亞王朝。
  • 蘇萊曼大帝時代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輝煌頂峰與衰亡
    在奧斯曼帝國六百多年(1299 - 1922年)的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便是蘇萊曼時代(1520 - 1566年)。在位46年的蘇萊曼一世繼承先祖之武勇,極力弘揚加齊精神,以「真主在大地上的影子」、「萬王之王」自居。
  • 一對書看懂阿拉伯國家混亂之源
    這個年份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一年,奧斯曼人開始了對統治敘利亞、埃及、巴勒斯坦的馬穆魯克王朝的徵服,改寫了阿拉伯地區的歷史。16世紀初,奧斯曼的排球槍(圖片:wiki@PHGCOM)▼在此之前的漫長歷史上,阿拉伯人一直都是自己的主人,還從來沒有經歷過被外族統治,他們建立的帝國的都城,也從未離開過阿拉伯半島和埃及。
  • 《中東生死門》與《走出中東》:阿拉伯世界向外
    與中東的情緣召喚周軼君回到出發的原點:土耳其、埃及、巴林、利比亞、伊朗、尼泊爾……一站接一站,地覆天翻。尼泊爾改制、伊拉克重建、阿拉伯之春、烏克蘭戰爭、委內瑞拉的陰影、列支敦斯登公投、英國女王存廢等全球重大變革事件在書中一一展現。
  • 認識中東五大語言:在人口超過四億的中東,不是只有阿拉伯文獨霸
    中東是世界上最複雜且宗教、語言、及文化最具多樣性的地區之一,在人口超過4億2800萬的地區,除了阿拉伯文,大家還會用什麼語言溝通呢?這篇文章會介紹五個中東常見的語言。中東的五大語言中東是世界上最複雜且宗教、語言、及文化最具多樣性的地區之一,在這個人口超過四億的區域,除了阿拉伯文,大家還會用什麼語言溝通呢?這篇文章會介紹五個中東常見的語言,如果你對神秘的中東文化有興趣,繼續往下看吧!
  • 20150124唐師曾:阿拉伯的勞倫斯
    唐師曾攝阿道夫•希特勒草根出身,他最崇拜的英國人——「阿拉伯的勞倫斯」是私生子,1935年5月19日死於摩託車車禍,終年46歲。勞倫斯是考古學家、軍官、作家,在西奈、巴勒斯坦、阿拉伯反抗土耳其大起義中任聯絡官,是詩人,學者和戰士。英國貴族馬爾波洛公爵嫡後、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稱:「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人物……沒有第二。
  • 她是阿拉伯黛安娜,穿大牌、登時代封面,正在改變中東女性的形象
    但這位王后並不是花瓶,反倒在努力解決約旦的貧窮和婦女問題,告訴女孩們「教育不是奢侈品,而是生命線」。在這點上深受西方媒體追捧的拉尼婭,多次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名利場》雜誌封面。儘管約旦不富有,但她彪悍的作風讓她贏得了「一流王室」的美譽。
  • 周末影院//「阿拉伯」好萊塢精彩大片推薦《新中東阿拉伯語》
    影片的女主人公索拉亞是一個出生於紐約的巴勒斯坦後裔,她在回到自己的故土巴勒斯坦後,打算從銀行裡取出祖父生前留下的遺產,但卻遭到銀行的拒絕,無奈之下她只好採取非常手段。這是一部法國劇情片,劇中語言一部分用的是法語,但更多的是用阿拉伯語。28歲的索拉雅從小在紐約布魯克林區長大。她決定返回巴勒斯坦她的祖父母的故鄉。她想領回被銀行凍結的祖父母帳戶中的錢,但被銀行拒絕。
  • 楊晨評《奧斯曼帝國》|一部基於奧斯曼史料的帝國史
    貝爾福在敘事中大量夾雜了個人的判斷和評價,林佳世子勝在觀點明確且獨特,即奧斯曼帝國並非只是伊斯蘭國家,而是「天下」,是拜佔庭帝國,以及巴爾幹、安納託利亞和阿拉伯地區文化傳統的繼承者。而卡羅琳·芬克爾則以紮實的史料見長,使用了大量奧斯曼帝國的官方檔案,意在挑戰西方關於奧斯曼歷史的「敘述傳統」,呈現帝國及其人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隨著時間流逝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 以阿建交後,下一個跟以色列建交的中東阿拉伯國家會是誰?_澎湃新聞...
    X 以阿建交後,下一個跟以色列建交的中東阿拉伯國家會是誰?已輸入0字 提交 有5個回答 我很少研究阿拉伯問題
  • 中東所有的苦難,為什麼說都是由奧斯曼帝國解體開始的
    不但是國土面積龐大,人口也是眾多,國內的民族成分也比較複雜,可以說基本上現在中東地區的民族都包含在奧斯曼帝國當中。 而奧斯曼帝國整整延續了四百多年,基本上是中國很多王朝兩倍的時間。從這一點上說,奧斯曼在國家管理上算是同時代王朝中比較出色的一個王國。
  • 歷史上偉大帝國層出不窮,中東為何在近代卻難以崛起?
    毫無疑問,在可預見的未來裡,中東絕無崛起的可能性。有很多人可能會將緣由歸結為奧斯曼帝國的崩潰,認為這樣一個帝國的倒塌造就了如今中東的亂局,給了西方國家渾水摸魚的機會。那麼問題來了: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內部重新統一進入了現代化,中國歷經百年屈辱走上了偉大復興,就連越南都能夠在分裂後重新統一,為何中東難以出現類似的情況,重新走上崛起的道路呢?
  • 奧斯曼蘇丹擁有哈裡發頭銜 對中亞眾突厥汗國有哪些影響?
    巴格達淪陷後 哈裡發頭銜對東方突厥世界的影響就基本消失了奧斯曼軍隊在16世紀攻克開羅後,將最後一任阿拉伯哈裡發弄到了君士坦丁堡在一套順理成章的操作後,蘇丹親自兼任了這個伊斯蘭世界的最高頭銜。但影響力其實僅僅限於傳統的阿拉伯文化地區。比如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和阿拉伯半島的沿海。蘇丹並沒有對這些地方採取直接統治措施,僅僅是利用哈裡發的號召力和奧斯曼的強大軍力,保持勢力存在。至于波斯灣以東的大伊朗文化區與突厥化地區,很少會受到勢力衰微的哈裡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