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看到的很多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會經常出現上書房行走、翰林院行走和軍機處行走等耳熟能詳的稱呼。那麼,「行走」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種特殊的官職是如何產生,又有哪些歷史影響呢?
具有清朝特色的官場「臨時工」
其實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大概知道這個「行走」是什麼意思。「行走」就是走動,即經常走動的官職,也指不固定的官職。在清朝,凡不是專設官職,只是臨時調動或者兼職的官員都會在所兼職的機構或官職後面加上「行走」二字。比如,「軍機大臣上行走」大概意思就是兼職軍機大臣。
清朝時,軍機大臣是不專設官職的,因此無品無俸。當時清廷會從大學士、六部尚書、六部侍郎等京官當中選調出幾位去擔任「軍機大臣」,但是這些人只是兼職,實際上本職還是原來的職務,同時品級和俸祿也是按照本職來。軍機大臣也不是固定的,甚至它根本就不是常設職位,也沒有固定的行政或事業編制,因而它沒有專門的官衙,也沒有人數限制,皇帝想讓它在哪兒就在哪兒,想有幾個軍機大臣就有幾個軍機大臣,正因如此才會在官職後面加上「行走」兩字。
比如御前大臣上行走、上書房行走等等,這些都跟軍機大臣差不多,本質上沒有任何變化。諸如此類,清朝主要官職名稱後面有「行走」的,那不用多想這個官職是臨時性的,而且都是由不同的固定衙門的官員來兼任。相當於現代特殊時期由於特殊工作需要而設置的特殊工作機構,如現在處置臨時突發事件而成立的臨時機構,如某某市新冠肺炎聯防聯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即由那些常設的辦事機構抽調來的工作人員組成,且都是兼職的,疫情結束後抽調來的工作人員將回各自單位。
按照我們現代人的說法,清朝的「行走」就是現代社會所謂的臨時工,屬於臨時性質,不是招錄來的正式工作人員,也不用籤合同。清朝的那些「行走」也是如此,他們的任命不用經過內閣和吏部提名,也不用發正式的任命公文。只要皇帝一句話,那些「行走」就可以立馬去上任,不需要其他繁瑣的任命程序,同時皇帝想讓他走也不用那麼麻煩,只要一句話那些「行走」就得立馬走人,重新回到自己的本職崗位。
可以看出,「行走」,即辦事之意,是清朝獨具特色的「臨時工」。按清制,凡不屬於專設官職,調充某項職役的都用此稱。清朝人用「行走」這詞,大約就是供驅使的意思,如提拔某人當大學士,讓他在軍機處當差,皇上的諭旨一般會這麼說:著賜張三某某閣大學士,賞一品頂戴,在軍機處行走。說白了,這「行走」其實不是一個官職,只是說明這人在那個單位上班。
《清史稿·聖祖紀二》就有這樣的記載:「他日試唐孫華詩佳,授禮部主事、翰林院行走。」《郎潛紀聞》:「乾隆朝大臣入軍機者,亦曰軍機處行走。今則章京曰軍機處行走,大臣曰軍機大臣上行走,其初入者加學習二字。」
那麼,清朝都有哪些「行走」呢?按清制,臨時調充某項職務而尚未給予正式官銜者,即稱在某處或某官上「行走」,無定員,如御前大臣上行走,軍機大臣上行走,南書房行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之類。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也以此稱額外派充的官員,如參事上行走、秘書上行走等等,多為閒散之職,亦無定員,更無正式編制。總之,按清朝制度,不設專職的官員或不專任的官員叫作「行走」。「行走」即是已有一定官職,又派到別的機構辦事的意思。
皇權與相權博弈的產物
自秦朝統一大業完成之後,朝廷就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完備的組織人事制度,特別是隋唐至明清時期,早已形成了吏部、禮部、兵部、戶部、刑部、工部等固定的國家機關。那麼,為什麼還會出現「行走」這樣的特殊官職呢?
因為「行走」是皇權與相權博弈的產物,是封建皇權登峰造極的結果。從秦漢發展到隋唐,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秦漢時期宰相只有一個人,所有政務都歸於宰相。隋唐時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度,皇帝管宰相,宰相管理各個衙門。隋唐時期宰相有很多個,皇帝把宰相的權力進行了分割,每個宰相負責一部分,遇到重大事件也不是由宰相一人決定,而是由多個宰相共同商議決定。
此時的宰相權力被分割成了三部分,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其中中書省負責制定政策,相當於有立法權的部門,中書省草擬出政策,上呈給皇帝,皇帝同意後就可以籤發。門下省負責審核中書省制定的政策,相當於司法部門。如果門下省同意了,政令、詔書就可以下發;反之,門下省有權力將皇帝籤發的詔書駁回。
由中書省制定、門下省審核過的政策就交給尚書省執行,尚書省下轄六部,分別是吏部、禮部、兵部、戶部、刑部、工部。雖然流程很嚴謹,但實際上運行往往沒有這麼順利。經常有尚書省的政策門下省不給通過,於是為了節省時間人力,唐朝便定期舉行門下省和中書省的長官即中書令、門下侍中聯席會議,稱為「政事堂」,凡是列席會議的都稱得上宰相,後來尚書省的長官尚書左右僕射也列席會議,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相較於漢代的制度,唐朝把宰相的權力進行了分割,相當於皇帝加強了集權,但是皇帝的權力依然受到制約。隋唐時期雖然制度屢遭破壞,但制度本身還是對皇權進行制約的。到了明清時期,皇帝一下子就放飛自我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可以說是封建皇帝中最為勤奮的一個。他精力充沛,猜忌心強,把事情交給誰都不放心。
洪武十三年,宰相胡惟庸造反,讓朱元璋對旁人徹底死心了。於是在誅滅胡惟庸的同時,朱元璋廢除了在中國施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整個行政系統皇帝說了算,再也沒有什麼制衡力量了。到了清朝,皇權根本不再受制約,可以說皇權達到了頂峰,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軍機處的成立。
軍機處,創設於清朝雍正年間。雍正即位後,有感於年羹堯和隆科多的教訓,開始構思創設一個政治機構,這個機構只服務於皇帝,並由皇帝任命。雍正七年,軍機處成立。雍正元年,和碩特蒙古部落首領羅卜藏丹津在青海發動叛亂,自稱達賴琿臺吉,雖然叛亂很快被年羹堯所率清軍平息,但是隨後又爆發了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領導的叛亂。
因對西北用兵,與準噶爾部作戰,為辦理機密事務,雍正七年,「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漏洩事機,始設軍機房於隆宗門內」,雍正帝挑選內閣中可靠的中書辦理機務。雍正七年六月,正式任命怡親王允祥、大學士蔣廷錫、張廷玉辦理軍機。他們三人也成為最早的軍機大臣。
雍正八年添設軍機章京。雍正十年移軍機房於乾清宮門外,正式更名為軍機處,頒定軍機處印信。辦公處所稱值廬。軍機處是有官無吏的特殊衙門,軍機處無定員,最多時六七人。由皇帝從親王、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或京堂中特簡選拔人員入值,稱為軍機大臣,通稱大軍機,以滿洲貴族居多。
軍機處成立後,原有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被徹底架空,所有權力集於皇帝之手。軍機處的負責人稱為軍機大臣,由皇帝挑選內閣中的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等親信大臣擔任。雖然名義上到軍機處上班是兼職,但軍機大臣都在軍機處辦公。
自軍機處設立後,軍國大事概由軍機處負責。用兵時,由軍機大臣制定戰略方針,皇帝批准後發往前方;前方將領的請示,經由軍機處討論後,奏報皇帝批准,再發往前方。同時,為防止軍機大臣獨大,軍機處設軍機章京若干。軍機章京負責的事務很多,如擬定諭旨、參與案件審理等。
其中,擬定諭旨一項堪稱要害:一方面,它有利於軍機大臣專一於軍政事務,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讓軍機章京參與機要,可以分走一部分軍機大臣的權力,避免出現大權獨攬的情況。由於軍機處不是正式機構,軍機大臣也非正式官職,軍機處一開始就是臨時機構,軍機處行走一開始就是臨時工,故其一開始就不具備威脅皇權的基礎。
同時,只有皇帝最親信的人才能進入軍機處,而軍機大臣處理的事務均由皇帝交付,所以他們體現的只能是皇帝的意志,而不具備任何主動性。因此縱觀整個清朝,從未出現如歷史上張居正、王安石般的權臣或名相,即便有權勢過人像和珅一樣的人,也只是靠討好、諂媚於皇帝而得勢,根本談不上對皇權的制約。至此,中國歷經兩千餘年的專制政治達到頂峰,皇權徹底壓過了相權。皇帝一人說了算,權力失去制約,相權消失,國家真正成了皇帝一人的財產。
不可輕視的「潛力股」
當然,不要以為「行走」是兼差的權力就很小。實際上一般由皇帝任命為行走的都是比較受皇帝信任的,有些「行走」雖非專設官職但權力很大,比如「軍機大臣上行走」,這個可是被譽為「有宰相之實,而無宰相之名」的權力頂端的人物。因此,千萬不要小看行走這個官職,至少說明人家深得皇帝信任,或只是臨時過渡一下,之後隨時有可能被皇帝任命為有權的大官。因此「行走」儘管只是「臨時工」,卻是不可輕視的「潛力股」。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只有皇帝最親信的人才能成為「行走」。比如,能進入軍機處的「軍機處行走」,只有皇帝最親信的人才有可能被派往軍機處,而軍機大臣處理的事務均由皇帝親自交付,事情重大,往往涉及國家機密,系軍國大事。所以,到軍機處處理軍國大事的人絕非等閒之輩。
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又稱「樞臣」,是軍機處的長官。正式名稱,初期有「辦理軍機事務」「軍機處行走」,後來有「軍機大臣上行走」,光緒年間始用「軍機大臣」之名,凡有上述名稱的,都是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均為兼職,自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等官選用,或由軍機章京升任。初為三人,後增至四五人或八九人,最多時十一人。其數無定額,任期無。
其具體職責為每日晉見皇帝,協助處理摺奏,參議大政,並承皇帝旨意撰擬諭旨,還負責審擬交辦的重大案件,稽察各部院衙門匯奏事件,以及奏補重要官缺等事。軍機大臣不但兼充方略館總裁、內翻書房管理大臣,鹹豐以後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亦由軍機大臣兼充總理各國事務大臣。
有觀點認為,總理衙門設置後,總理大臣相當於秦漢至明清之前的宰相,權位日重,加之地方督撫多兼軍機大臣,故軍機大臣權勢日減。這種說法並不完全符合史實。一方面,鹹豐帝去世後,在奕和文祥等人的主持下,軍機處和總理衙門人員幾乎是重合的;甲申易樞之後,慈禧太后力圖使兩機構分離,但終究未能完全廢止軍機大臣兼領總理衙門大臣的成法。
軍機大臣兼任總理衙門大臣,協調了二者關係,提高了辦事效率。但是,這種做法,不管怎麼說,都表明軍機大臣權勢顯赫,不可輕視。在軍機大臣中,領班軍機大臣具有特殊地位。他每日入值,隨時準備皇帝召見,即使皇帝外出巡幸也不例外。初期,凡應皇帝召見議商政務、承皇帝旨意起草諭旨以及寄給各官員之諭旨的署名等,均為領班軍機大臣專責。
乾隆時,傅恆任領班,經皇帝批准改為軍機大臣共同面君承旨,發出之寄信諭旨,亦改用軍機處名義。而初入值軍機處者,因資歷或能力尚淺,則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加「學習」二字,意示見習,待一二年後再由領班的軍機大臣奏請去其「學習」二字,權力就明顯提升了。因此,「軍機處行走」雖說是「臨時工」,但不能不說是「要職」啊。
即使是「軍機章京上行走」,也不可小視。「章京」是滿語的音譯。章京是清代的一個官職,相當於各處大臣的秘書。比如,軍機章京就是軍機處大臣的秘書,總理衙門章京就是總理衙門主管大臣的秘書。「軍機章京上行走」就是軍機處大臣的秘書,往往是軍機大臣的副手,掌握著軍國大事的機密,皇帝比較親信的人才能被任命為「軍機章京上行走」,既對軍機大臣負責,也對皇帝負責。
事實上,皇帝讓軍機章京參與機要,既可以分走一部分軍機大臣的權力,避免出現大權獨攬的情況,又對軍機大臣形成制約與監督。一般軍機大臣均為兼職,自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等官選用,或由軍機章京升任。軍機章京如能辦好差事,討得皇帝歡心,自然擁有一定權威,為朝臣所敬畏,飛黃騰達也是指日可待,甚至直接升任為軍機大臣。
我們可以通過軍機處的職責來看看「軍機處行走」「軍機章京上行走」之類的「臨時工」的權力到底如何。下面是軍機處職責摘要:
1. 負責皇帝下達諭旨的撰擬和參與官員上報之奏報文書的處理。2.凡國家之施政方略、軍事謀略以及官員的重要陳奏意見,或對官員的懲處、彈劾事件等等,皇帝批交軍機大臣議,或會同各有關衙門議,並著提出處理意見,奏報皇帝裁奪。3.某些重大案件,皇帝專交軍機大臣審理定擬,或會同三法司審擬。
4. 文武官員上至大學士、各部尚書,各省總督、巡撫,以至道府、學政、關差,以及駐防將軍、都統,駐各邊疆地區的參贊、領隊、辦事大臣等的補放,均由軍機大臣開列應補人員名單,呈皇帝擇用。遇科考,亦由軍機大臣開列主考、總裁官名單及考試題目,請皇帝選用。複試、殿試,軍機大臣負責核對試卷、檢查筆跡或任閱卷官。5.軍機大臣常侍皇帝左右,以備顧問。6.軍機大臣可奉皇帝之命,以「欽差」的身份,往各地檢查或處理政務,稽查各省、各部院之匯奏事件。
此外,軍機大臣還兼任方略館的總裁,內閣書房管理大臣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其二,那些皇帝擬提拔重用的人才能成為「行走」之類的「潛力股」。比如,「帳前行走」就是皇帝親自率軍隊出徵時在鞍前馬後、帳內帳前行走侍衛的人,不但被皇帝信任,視表現日後很可能被皇帝加官晉爵。
再比如,中了狀元被皇帝封為「殿前行走」,意思是臨時在朝堂上入值辦事,暫時歷練一下,在皇帝眼皮底下走動走動,鍛鍊鍛鍊,日後可能被提拔重用。還有南書房行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之類,都很有可能很快被提拔重用。
其三,那些皇帝信任的人才能成為「行走」之類的「潛力股」。比如「上書房行走」就屬此類。「上書房」是滿清皇子皇孫上學讀書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書房」,道光年間奉旨改為「上書房」。上書房位於乾清門內東側,建於雍正初,門向北開,共五間,凡皇子年六齡,即入書房讀書,一般派滿漢大學士一人或二三人為上書房總師傅,並設漢文師傅若干人,稱為「諳達」的滿蒙師傅若干人,均多以貴臣充任,又有內外諳達之分,內諳達負責教授滿蒙文,外諳達教授騎射。
總師傅有事則來,不必日日入值。師傅們輪流入值,與皇子皇孫們相見,僅以捧手為禮而不下跪。每日寅時來到書房早讀,卯時開課,午時下學。各大節日放假一天,暑期上半課。皇子皇孫們對師傅極為尊重,例如嘉慶帝的師傅朱珪入值上書房十餘年,乾隆帝崩,嘉慶帝急召他入京,至京哭臨,嘉慶帝執朱珪手哭失聲。命值南書房,管戶部三庫,加太子少保,賜宅第於故宮西華門外。後拜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工部。朱珪逝世,嘉慶帝親往府上弔唁,由於朱家大門低矮,御車不能入,嘉慶帝便步入,並哭之深哀,特諡文正。
乾隆五十四年三月初七,乾隆帝偶查上書房師傅入值門單,發現七天裡所有師傅竟都沒有到職,乾隆對師傅失職和皇子皇孫逃學行為極為憤怒,遂召集軍機大臣詢問,又將曠職師傅狠狠訓斥一通,下令將兩名滿籍內閣學士革職,後來覺得不妥,又採取寬大處理,將兩個革職的師傅先打四十大板,仍留上書房行走,以觀後效。上書房師傅挨板子,清代歷史僅此一次。
上書房行走,實際上就是清朝皇子的師傅或老師。如袁枚《隨園詩話》記載:「承謙官侍讀,行走上書房。」這裡的「上書房行走」雖然不是一個官職,卻是皇帝賜給寵臣的一種榮譽。能夠成為皇子皇孫們的老師,那絕非一般人。首先是學識淵博,其次是德高望重,其三是擅長教書育人,其四是為皇帝及皇后等一幫皇族所信任,其五是為皇子所喜歡甚至有所敬畏。
事實上,皇帝對行走上書房的老師大都比較敬重,不但選擇苛刻,而且信任有加並予以重用並加官晉爵,甚至感情上會產生信賴。比如,同治皇帝、光緒皇帝的師傅翁同龢,是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第三子,鹹豐六年狀元,歷任戶部尚書、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後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
翁同系皇帝看重的朝廷重臣,翁氏家族非常重視仕途,並把出人頭地當作人生最大的追求,連續產生巡撫、尚書、大學士等要職,翁同龢在其家族興旺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同尋常。特別是光緒對翁同龢敬重信任有加,受翁同龢影響光緒決心改革圖新,在政治、軍事上支持張之洞,反對李鴻章。
戊戍變法時,翁同龢向光緒帝薦康有為,支持維新派。變法第4天,慈禧太后命光緒帝將他開缺回籍。變法失敗後,將他革職,不久病死。卒後追諡文恭,作為帝師,上書房行走的典範,翁同龢真的是彪炳千秋、非同一般啊。
結語
由此可見,清朝時期的「行走」,繼續相當於今天的「借調」,但是與借調不同的是,行走是只有皇帝親信的人才可以擔任,雖然在名義上是一種臨時工的性質,但此臨時工非彼臨時工,擔任行走後的官員更能得到皇帝的寵信,日後加官進爵的概率要比普通的官員的。總體來說,之所以產生行走這樣的臨時官職,就是封建帝制發展到一定程度的需要,是中央集權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