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是否虛有其名?假如龐統不死,加上此人定能助劉備匡扶漢室

2020-12-20 回眸歷史的星空

龐統,一個直接導致了蜀漢集團由盛轉衰的重要人物,也由於他的去世,產生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為什麼這麼形容呢?因為如果龐統沒有在落鳳坡去世,那麼劉備就不會讓諸葛亮等人入川,那麼荊州也不會丟失,關羽也不會兵敗身亡。如果關羽不死,那麼劉備與張飛也不會死,由於他一個人的去世給後來造成了許多影響,說他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人物一點也不過分。作為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是否虛有其名?接下來為大家揭秘。

01龐統的意外去世,直接導致荊州丟失

龐統的意外去世,怎麼看都是劉備集團一次巨大的損失,甚至直接影響到了後面的蜀國的發展。龐統去世之前,劉備早早地拿下了荊南四郡。隨後劉備帶領龐統與魏延等人打算一鼓作氣拿下西川,讓自己的實力更強大。如果順利拿下了西川的話,那麼劉備就完全實現了諸葛亮為他謀劃的隆中戰略。可惜誰也沒有料到,龐統的去世,直接打亂了蜀漢的戰略部署,對後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隨後劉備馬上令諸葛亮,張飛和趙雲趕往西川支援,只留了關羽一個人留守荊州大本營,後面的故事大家也知道了,關羽兵敗身亡,荊州丟失。這都是龐統去世引起的連鎖反應。如果龐統沒有在落鳳坡身亡?那麼劉備手下的被埋沒的大將魏延就會被重用。讓他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因為魏延這個確實是個被埋沒的大將。

魏延受到重用的的前提就是諸葛亮在荊州,然後跟著在劉備身邊的龐統。首先,諸葛亮與龐統一個人稱臥龍,一個人稱鳳雛。兩個人的綜合實力不相上下。有些人就要說龐統的內政不行了,其實我們從他半日之內就將幾個月的工作做完足以看出龐統的內政能力還是很不錯的,其實相對於諸葛亮軍事與為人過度謹慎。軍事上劉備還是比較喜歡龐統的。

請點擊輸龐統向劉備獻計入圖片描述

諸葛亮強就在他的外交能力,當時荊州是劉備的大本營。而荊州又屬於戰略要地,就需要多和東吳溝通交流的,所以如果諸葛亮在荊州,沒有如初入川,那麼荊州萬萬不會丟失。我們再來看看魏延,在歷史上魏延的結局特別慘,而諸葛亮也不太喜歡他這個人,關係自然好不到哪去。但是他和龐統的關係還是不錯的,他們兩個人都喜歡在軍事上出奇制勝,都喜歡冒險,勇於創新。

如果龐統不死,那麼劉備手裡就會有三大軍師,荊州由諸葛亮鎮守。而劉備帶著龐統與法正,那麼劉備就沒有後來的兵敗夷陵,託孤白帝城,可惜的是龐統與法正都英年早逝,只剩下諸葛亮一個人獨木難支。

02 臥龍和鳳雛,兩人真的可以齊名嗎?

其實當時司馬徽在推薦諸葛亮和龐統時,對劉備說:臥龍與鳳雛兩個人,只要能夠得到其中一個,那麼平定中原指日可待。還把諸葛亮一個二十七歲的年輕人,比喻成了姜子牙與張良了。說著劉備他特別的心動,也看到了自己匡扶漢室天下的救星,於是就三次拜訪諸葛亮,希望諸葛亮能夠出山幫助自己,最後他成功了。

其實諸葛亮在跟隨劉備出山的時候,水鏡還說了這一番話: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這句話也訴說了諸葛亮的一生,儘管諸葛亮兢兢業業,盡心竭力地幫助劉備匡扶漢室,可惜逆天而行。諸葛亮的一生命運也就這樣了。而鳳雛龐統還沒有開始大展自己的才華抱負,就在落鳳坡去世了,實在令人惋惜。後人多數人都稱讚諸葛亮,但是少有人誇龐統。如果龐統沒有去世,那麼他和諸葛亮一內一外,必定可以闖出一番事業。

總結 魏延和龐統志趣相投 軍事上互相成就

為什麼會說他們兩個人志趣相投呢?因為兩個人在軍事上都有相同點,那就是同樣敢於出奇招用兵大膽。我們來看看龐統,當時劉備剛剛到達益州和劉璋見面的時候,在別人的地盤上,龐統就敢向劉備提出鴻門宴,請劉璋來赴宴,然後趁機暗殺掉劉璋,在劉備拒絕後,自己擅作主張導演了一出鴻門宴,讓魏延舞劍助興,趁機殺掉劉璋。

而魏延呢?我們也知道他很有膽氣,用兵也同樣喜歡冒險和大膽,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出,那個時候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可惜諸葛亮一生謹慎,沒有採納。先不說成功與否,至少也需要嘗試一下,萬一成功了呢?至少在當時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龐統與魏延這一對搭檔就好比諸葛亮和趙雲。諸葛亮鎮守荊州,龐統幫助劉備拿下西川後那麼肯定名聲大噪,肯定也會對魏延刮目相看,重用魏延,那麼統一三國也未嘗不可。

大家如果喜歡記得關注北陌南生哦,每天給大家帶來一點歷史趣聞

相關焦點

  • 龐統是故意死的嗎,司馬懿真是龐統詐死改名的嗎?
    正史(三國志)對龐統並無相貌描述。大家都認為龐統長相醜是因為《三國演義》中的描述」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至於是否有評價未查到,正史無記載龐統長相的字眼。而傳聞中孫權拒絕龐統的投靠,曹操捨棄龐統,劉備不重用龐統皆是因為此人長相太過醜陋。
  • 龐統不死能如何?
    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沉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這段顯然大家都很熟悉,說龐統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直接偷襲成都,中策先用計除掉楊懷高沛拿下白水關,再朝成都推。下策是直接回白帝城,這一把認栽。
  • 龐統之死
    這一意外事件對劉備的打擊不小。面對敗勢,必須做出應急決策,關鍵時刻,龐統獻計說:現在只有上、中、下3策:    上策:集中所有精兵,以最快的速度殺奔成都總部,宰了劉璋,強奪益州。    中策:先取總部周邊的涪縣、雒城等各個分部,與劉璋抗衡,再設法取成都。    下策:回荊州去,等以後有機會再來取益州。
  • 歷史上的龐統之死
    我們可以在在到達白水關之前,先派人通知他們,就說荊州形勢有變,要回去救援,並做出回撤的樣子。楊懷、高沛二人既敬服你的威名又高興您能回去,一定會輕裝前來拜訪您,我們可以趁這機會將他們抓起來殺死,然後收編他的軍隊再進擊成都。下策:我軍退還白帝城,返回到荊州,日後再想辦法攻取益州。」劉備反覆思考,認為真打張魯是不可能的,退兵更是不可能的,於是就選擇了龐統的中策。
  • 龐統之死:看透劉備
    魏延說:「此人不可放回。若脫身一去,不復來矣。」玄德說:「吾以仁義待人,人不負我。」在你死我活的前沿陣地,在優勢尚未確立的攻堅時刻,竟能這樣不結合實際情況而濫施仁義,真是可笑至極。既然仁義都可以換仁義,還用得著逆取嗎?既然仁義可以換仁義,曹操怎麼沒給過你一寸土地呢?可見劉備已經從「儒仁」頹墮成「愚仁」了,劉家的遺傳病發作了,不再是以前對付曹操時那個明辨真仁假義的玄德了。
  • 假如在落鳳坡死的是臥龍諸葛亮,讓龐統去北伐,能打贏司馬懿麼?
    可以說,這兩個人的死直接讓劉備失去了他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尤其是龐統去世時年僅三十六歲。那麼,假如在落鳳坡死的是臥龍諸葛亮,讓龐統去北伐,能打贏司馬懿麼?龐統,出生於179年。他是當時的荊州人,作為能夠跟水鏡先生混到一起去的「人才」,我們大約可以知道,他應該也是當地的一個豪族,或者是沒落的豪族。
  • 龐統之死,根本原因是什麼?與諸葛亮有很大關係
    諸葛亮沒想到龐統會讓自己走上一條不歸路。此時,即使諸葛亮真的知道龐統會死,他也不會阻止他。相反,諸葛亮會鼓勵龐統。俗話說:「一山不允許兩隻老虎」,除非一隻雄性和一隻雌性。因此,諸葛亮和龐統必然有一個被另一個殺死,否則就沒有辦法繼續協助劉備找回夢想。
  • 龐統之死,是羅貫中《三國演義》精妙的一筆
    龐統死後,葬於落鳳龐統墓坡。鳳雛先生龐統死於徵西川路上,據說那個地方的名字叫做「落鳳坡」。也就是說,他的死是上天早就定好的。當時,龐先生騎著劉備的坐騎。這馬可是大大的有名,辛棄疾的「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中的「的盧」是也。龐統之死,是羅貫中精妙的一筆!
  • 龐統的死究竟是天意,還是有人背後搗鬼?
    龐統的名字,就是劉備此時躍馬過澶溪,來到一處一般是神仙出沒隱士修行的世外桃源之地後聽說的。這種地兒應該是有指點江山的高人出沒——果然有真人在此,大名鼎鼎的司馬水鏡先生隱世修行的雅居就在此處。在見到隱士司馬徽之前劉備先見到其徒弟,並從此徒兒口中第一次聽到龐統的大名的。見到司馬徽後,這個半人半仙叫人感覺是不食人世間煙火能未卜先知的司馬水鏡竟稱龐統為弟,可見龐統的才學不俗。
  • 揭秘三國:假如在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讓龐統來輔佐劉備,能一統三國嗎?
    不過很多人可能對龐統此人並不熟知,畢竟他為蜀國效力不久就英年早逝於落鳳坡,但是龐統的才能確是可與諸葛亮相提並論的人之一。龐統能否一統三國諸葛亮並沒有帶領蜀國匡扶漢室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那麼如果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蜀國能夠在龐統的帶領下統一天下嗎?
  • 龐統之死,與諸葛亮有關?看完瞬間明白了
    那麼為什麼龐統沒有像諸葛亮一樣被重用呢?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龐統死的太早了,但早就這個結果的不全是時勢早就的,跟龐統這個人的性格也有著很大的關係。龐統與諸葛亮出自一個師門,二人號稱「臥龍」、「鳳雛」,龐統在奇門八卦上並不輸於諸葛亮,可是龐統卻沒有什麼值得我們侃侃而談的戰功,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龐統與諸葛亮同樣美名在外,為什麼諸葛亮這麼成功,而龐統卻只是徒有其名,而沒有成事呢?
  • 龐統之死:都是因為選錯了主子
    文/王群一「伏龍、鳳雛者,得一人可安天下」無疑是三國時代最牛逼的廣告詞,不過倒也不離譜,即使在當時,大多數人都不認為這句話是吹牛。 龐統可就沒那麼幸運了。當他在落鳳坡被亂箭穿身的時候,年僅36歲。在那個亂世,他還沒等來得及大展身手,就一命嗚呼了。 如果用「死不瞑目」這四個字形容龐統之死的話,估計所有人都能同意,但是原因可能就各不相同了。
  • 龐統詐死!司馬懿和龐統誰更厲害?
    龐統36歲的時候,死於張任的埋伏之下,有後人認為龐統是詐死,其實他的身份是司馬懿。這一說法只是後人的猜測,並沒有真實依據。歷史上,龐統和司馬懿是兩位不相關的人。司馬懿足智多謀,和諸葛亮不相上下,倆人過手的時候比較多一些。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卒於公元251年。司馬懿是魏國的一員大將,為曹操攻打劉備屢次獻計。
  • 假如在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龐統能輔佐劉備一統三國嗎?
    諸葛亮的歷史功績我們都知道,在這裡不必贅述,我們重點說說龐統。龐統初到劉備麾下時,不被賞識,被派去耒陽縣令,結果在任上不理政務,被免官。後來魯肅給劉備寫了一封信,說龐統不是「百裡之才」,意思是讓龐統當縣令,是大材小用了。
  • 龐統死於落鳳坡之上的可能原因
    而《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列舉天下名士時,評論其「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由此可見,龐統之才幹。龐統,年少成名,協助襄陽郡守處理政務,治理郡縣,業務能力一流。獻連環計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身為名士 被天下招攬,最終成為劉備手下與諸葛亮同層的謀士。在三國演義中,龐統不聽遠在荊州的臥龍之言獨斷專行,最終因意外死於落鳳坡之上。
  • 張任射死龐統後被諸葛亮擒獲,為何寧死不降?看看他臨死前說了啥
    「鳳雛」龐統因他而死,諸葛亮和眾將合力才拿下此人,卻為何被殺?
  • 龐統之死:看透劉備後精心策劃了一場自殺!
    此舉與前面程昱騙徐庶大同小異,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諸葛亮則是利用龐統對劉備的至忠,劉備對龐統的至愛,先動搖劉備之心,再滅掉龐統。兩位陰謀家就像是排球運動員,將球扣到對方兩個人的中間,迫使他們在互讓時出現失誤。事情的經過是這樣,有個廣漢人彭漾向劉備密告說,敵方有人要決涪江之水淹魏延、黃忠的前寨。還說:「罡星在西方,太白臨於此地,當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
  • 的盧妨主,為何卻救了劉備害了龐統?磚家:劉備跟誰混誰就得死!
    因此,當劉備把的盧轉送龐統的時候,早已忘記多年前的那個預言,他是一片真誠地把寶馬送給了龐統。此處,三國演義並未渲染的盧妨主的玄學色彩,甚至未有提及的盧之名——龐統死於亂箭之下,不是因為馬有什麼差錯,而是因為「騎白馬者必是劉備」。只是可惜了的盧終究背負了妨主之名。它曾經那麼努力地幫助主人從那樣的困境中脫身,就因為一句預言,使它成為一匹妨主的兇馬。
  • 鳳雛龐統真的死了嗎?他詐死落鳳坡究竟是何原因
    ,先後都給劉備當軍師,在劉備奪取益州的過程中充當著重要的作用,但在圍攻雒城時被流箭射死。但在羅貫中先生筆下的《三國演義》中,在奪取益州的主要貢獻者還是諸葛亮,那麼他二人究竟誰比較厲害,龐統詐死落鳳坡又究竟是何原因呢?龐統能得到重用也有諸葛亮的功勞。但二人究竟在謀略上誰厲害,歷史上也沒有相關記載,二人在其性格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造成了二人行事風格上的截然不同。
  • 如果在落鳳坡死的是臥龍,活著的是龐統!歷史應該如何走向?
    在落鳳坡死的不可能是臥龍,而即便是臥龍,活著的龐統也不可能打贏司馬懿。龐統法正和諸葛亮是劉備帳前的三大謀士。這三者也都有自己的謀略特點,諸葛亮善於守城,治國安邦,理政。而龐統和法正則重在出奇計,可以說是戰略突破型人才,其中也包括戰術性的突破,所以在穩定後方的時候,劉備首選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