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連生
在樹石盆景中,樹固然是第一位的,然而有樹無土,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可見樹與土是魚與水的關係。
大自然中的樹大多是依石而生,因石而「活」,因此,土與石是樹石盆景中不可缺少的兩大因素。要走「樹石、叢林、組合多變之路」,就必須研究土與石的關係,本文就土與石在樹石盆景中的造型法略述如下:
一、先石后土法:即賀淦蓀大師首創並推廣的「景盆法」,此法依樹布石,膠合石塊,造景為盆,然後依高低錯落迂迴彎曲的景盆填土栽樹,營造地形,其特點是能更好地表現千巖萬壑、奇山秀水之風景。以石作盆,石壁林立,也可防止土壤流失,便於澆水管理。
二、先土後石法:趙慶泉大師曾多次在國內外表演、示範的水旱盆景,此法先將選好的樹木連土在盆中布局定位,並培土初步造型,留出一點水面和空間,接著用石先作坡岸,後作點石。並將石直接膠合在盆中,最後再補充填土營造地形,其特點是能更好地表現江南水鄉風光。因山地低矮、土面大,圍石不多不高,土也不易崩垮,加之苔蘚小草覆蓋,澆水也十分便利,如《小橋流水人家》
三、土山帶石法:清初李漁在《閒情偶寄》裡,有一章談到土與石的關係,「……不論石多石少,並不必定求土石相半,土多則土山帶石」。如榮獲99』昆明世博會大獎的《古木清池》(趙慶泉作圖3),除沿水岸線幾塊坡石,水面一塊點石,三兩塊旱地點石外,幾乎全是土營造而成,作者不拘於某山某水的寫照,不失於自然氣度的空靈,好一幅滲透人生哲理而又 韻律和諧的畫卷。
四、石山帶土法:李漁還指出「石多則石山帶土,土石二物原不相離,石山離土則草木不生」。無論盆景中的用石比重多大,即使是山石盆景,也不可無土,無土則寸草不生。如樹石盆景《幕川夕照》,整個畫面群山林立,只見石山,不見土地,然而樹木蔥蔥,小草悠悠,原來土藏於景盆與石縫之中,此為石山帶土一例。
五、土包石法:汪星伯在《假山》一文中說:「所謂土包石則是將石埋在土內,露出峰頭,仿佛天然土山中露出石骨一樣」,此法多用於山地點石,也有用此法製作的盆景。如張夷創作的硯式《沈周·滿堂煙靄塵未寒》。
六、石包土法:所謂「石包土」就是「外石內土」。此法在樹石盆景中廣泛是如此,水旱法亦如應用,「景盆法」此。如《峽江情》,左土、植樹一大一小,山石、樹木、流水都成了富於生命,充滿激情的壯觀景象。
七、石盆填土法:即採用溶巖或其它盆石料作雲盆,直接在盆中填土植樹,即可植單株表現近景,亦可植以叢林,配以亭臺樓閣或現代建築車船小件,組合全景,天然成趣。如《疏林成趣》。
八、土中配石法:即在樹樁盆景中為點綴、遮掩、協調、平衡及美化盆景,常採用的一種配石法。按盆樹大小、形狀特性,選用協調一致的配石埋於土中。通常有以石藏幹、以石襯樹、以樹附石等法,如《雲蒸霞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