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一首歌頌母愛的詩,讓唐代詩人孟郊因此聲名大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兩句同樣也是膾炙人口。但是朋友們,這首詩的前兩句大家都知道嗎?
登科後 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一讀前兩句,估計好多朋友們覺得都會驚掉下巴。為什麼?因為出現了齷齪和放蕩這兩個在今天看起來不文雅的詞語。可是,你可曾知道,這些文字符號在經過一千多年的時間的沉澱,在古代和現代完全都是兩個意思了。
這還要從孟郊的身世說起。早年的老孟的生活並不如意。不僅貧窮並且身體還不好。潦倒失意的他,曾遊覽了廣西湖北湖南等地,曾幻想一展抱負,但是最終都事與願違。直到他四十六歲那年才勉強取得了進士。這時已接近知天命之年了,所以滿懷欣喜的孟郊,寫下了這首詩。
了解了詩人的這種生活經歷,我們就會發現∶他筆下的齷齪是什麼意思?是指他自己的生活困苦,身處窘迫的境地。這和今天的意思大不相同。當他終於擺脫了這種困境之後,然後一舉成名。他的心情是多麼高興,所以,詩中齷齪,放蕩一詞並無貶義。是說他的生活顧慮打消了,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了,也就放蕩了。
所以當心情好轉了之後看到長安滿城花草,那種的舒暢感覺,豈不是春風得意?
一個讀書人,在苦讀了數年而沒有結果,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悲崔的事情。然而,作者孟郊所做出的也是常人所不敢的決定,堅持到了四十六歲。這是上天的故意延遲嗎?或許根本就沒有答案。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才是他內心的真實的寫照,高興之餘,走馬觀馬,一個命運轉折點來了。學而優剛仕,是古代知識分子的選擇。
每一首詩詞的寫作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內心深處都有一首詩詞,只是那些富有文採的作者,把它們寫成了文字。即使時過境遷之後,今天讀來,那份衝擊心靈的文字,被解讀之後,讓我們會慢慢了解藏在詩詞背後的那個作者的故事。這其中的故事和作者,連同感情一起被復原了。這就是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