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生經》的啟發

2021-02-19 東北佛教
點擊上方關注「東北佛教」


《善生經》的緣起是有一天早上,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看到一個長者子沐浴之後向東西南北上下六方禮拜。長者是指那些很富有,在地方上頗具影響的人。這位長者的兒子叫善生。釋迦牟尼佛就問善生在做什麼?善生恭恭敬敬地答道,他的父親去世時叮囑他要每天禮拜六方,如此就能夠得到幸福。佛陀說這六方確實應該禮拜,而我的教法中也有六方,但我的六方跟你所禮拜的六方不太一樣。於是善生就問世尊,在你的法中如何禮拜六方呢?佛陀就講了下面的教法。 從《善生經》裡面可以看出,那時候人們追求幸福和快樂的心願是非常真誠的,你看那個年輕人,每天早上洗完澡後就在外面禮拜東西南北上下六方,這很辛苦啊。但是佛陀並沒有嘲笑他、奚落他乃至排斥他,而是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引導他明白:命運的幸福和快樂就在於當下,在於怎麼樣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關係,怎麼樣承擔生活中的各種責任和義務。古代的人講經要先講經題,本經經題是因人立名,人就是善生。佛法都是緣起法,怎麼偏偏碰到一個叫善生的年輕人呢?這個名字本身也蘊含著一個法,它側重的是講怎樣生活最善、最好。從「如是我聞」到「向東方禮,南西北方上下諸方,皆悉周遍」,這是本文的序分。序有兩種,第一種叫通序,是所有的經都必有的部分,往往包括六個方面,講法的時間、地點、隨行眾、講法的人和聽法的人。第二種叫別序,就是佛陀講這部經特別的因緣。 下面是本經的正宗分。這部分是釋迦牟尼佛在《善生經》中要宣講的主要教法。佛陀首先講了「四惡行」,又叫「四結行」,他告誡善生首先要遠離四種惡行,「一者殺生,二者盜竊,三者淫慾,四者妄語」。佛教提倡在家居士守的五戒,就是四結行再加一條飲酒戒。 要遠離的「四結行」。為什麼叫做「結」呢?如果犯了上述的四個錯誤,我們將發現生命的自由越來越少了。就像有一個結在心裡,有一條繩子把我們捆住了一樣。我們通常把戒律理解為是一種約束。下面佛陀講了四惡處,「欲恚怖痴」。「欲」就是貪慾,「恚」就是瞋恨,「怖」就是恐怖,「痴」就是愚痴。這四種情緒心理也是推動我們造惡的心理,因為貪慾、瞋恨、恐怖和愚痴而造惡。 「佛告善生」那一段,佛陀在這裡介紹了六損財業,有六件事情會使我們的財業一天天地受到損壞,「第一耽緬於酒,第二博戲,第三放蕩,第四迷於伎樂,第五惡友相得,第六懈惰」。每一方面都有六種過失,六六就三十六種過失。後面有一個偈子,這是佛經裡面經常用的,為了便於信徒記憶和傳誦,用詩偈將前面所講的內容概括。 下面這是佛陀講交朋友方面的一個問題。佛陀講到有「四親可親」。第一種「止非」,第二種「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其中每一種又分為四事。釋迦牟尼佛洞察人世間的一切,洞察人心的種種過失和種種相狀,他就像慈母一樣地教育我們做人。佛陀針對善生童子拜的「東西南北上下」六方,以佛法的智慧做了一個定義,「佛告善生,當知六方。云何為六方?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婦為西方,親黨為北方,童僕為下方,沙門、婆羅門諸高行者為上方。」佛陀在下面解釋了六方,也就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對的六種關係,也可以說是六種關係中的責任與義務。 下面又說「善生,子於父母敬順恭奉,則彼方安穩,無有憂畏。」在古代,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不發達,很多的知識、智慧、學問,必須從父母處獲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 講到師長和學生,弟子敬奉師長,「一者給侍所須」,要交學費。「二者禮敬供養」,恭敬。「三者尊重戴仰」,你只有尊重師父,他才能夠傾囊相授。「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跟著老師學習,能夠善加受持。老師應該用五事來對待弟子,「順法調御」,就是用自己的法來調服學生。「二者誨其未聞」,要教給他從來沒有聽過的知識。「三者隨其所聞,令善義解」,就是能夠解決弟子心中的疑惑。「四者示其善友」,老師還要幫助學生找到一些同學和善知識。「五者盡己所知,誨授不吝」,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給學生,無所保留。 下面再看夫妻之間。丈夫對妻子有五件事:一者「相待以禮」,丈夫對妻子要「相待以禮」。第二「威嚴不媟」,媟就是慢的意思,意思是說親密要有分寸。三者「衣食隨時」,丈夫要對妻子供養衣食。第四者「莊嚴以時」,做丈夫的要經常給太太添置一些衣服和首飾。五者「委付家內」,家裡有多少存款,哪裡有房子哪裡有地,銀行帳號的密碼是多少,都得讓太太知道,不能保有秘密,否則便是沒有信任。「妻復以五事恭敬於夫,云何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先起」是說要比丈夫起早一點,「後坐」是指丈夫下班回來時把座位弄好請他坐,然後自己再坐;「和言」,說話要溫和;「敬順」,恭敬、順從他的意思;「先意承旨」,交辦的事情要認真作。 下面的一個責任「親族」,就是親戚朋友之意:「一者給施」,要從物質上幫助他們;「二者善言」,說安慰的話,鼓勵的話;「三者利益」,要幫助對方的困難;「四者同利」,自己有好處與他分享;「五者不欺」,同心同德。親族反之也用五件事親近我們,哪五件事呢?「一者護放逸」,我們善待親友,他們也將反過來護持我們,使我們不放逸;「二者護放逸失財」;「三者護恐怖」,使我們不至恐怖,因為有很多的人作後盾,你就不會害怕;「四者屏相教誡」,如果我們有錯誤,會在人後悄悄地指出來;「五者常相稱嘆」,常在別人面前稱讚我們,這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下面是講主與僮使的關係,所謂的主與僮僕在現代相當於領導和下屬。領導如何對待下屬呢?一者「隨能使役」,所謂人盡其材,根據他的長處和能力來安排他的工作;二者「飲食隨時」,在現代相當於按時發工資,不能拖欠員工工資;三者「賜勞隨時」,適時地要放假,不能讓他連續地工作;四者「病與醫藥」,要為他買醫療保險;五者「縱其休暇」,相當於現代的勞保福利、退休保險金,這說的是如何當老闆和領導。那麼怎樣當下屬呢?「早起」,上班不要遲到;二者「為事周密」,辦事要周密有計劃;三者「不與不取」,不要佔公家的便宜,偷偷地用公家的電話打國際長途,這就不是「不與不取」;四者「任務以次」,老闆交待自己的任務一件件地都能完成;五者「稱揚主名」,就是在外讚嘆公司的好處。下面一個責任與義務是「供奉沙門、婆羅門」,在家人如何對待世外高人。「一者身行慈」,檀越是施主的意思,施主對待沙門和婆羅門要「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為什麼這裡說慈呢?因為在釋迦牟尼佛的教化裡出家人一方面是我們的福田,是對我們有恩的人;另一方面還是悲田,這個悲不是慈悲的悲,是指生活條件比較差,無依無靠,需要幫助的意思。比如說,出家人沒有家庭的支持,沒有錢財,修行上可能遇到各種困難,生病缺醫少藥,所以他是需要我們支持的。「身行慈」就是出力幫助他;「口行慈」,說話讚嘆他,在內心裡尊敬他;「四者以時施」,在印度出家人都是託缽化飯吃,所以在家人要把飲食準備好,以供養修行人;五者「門不制止」,出家人來託缽化緣的時候,不要制止他。 下面說沙門婆羅門當以六事教授在家人。「第一防護不令為惡」,不讓他犯錯誤;「二者指授善處」,告訴他哪些是對的,哪些能做;「三者教懷善心」,讓他心生善念;「四者使未聞者聞」,要讓那些沒有聽聞過佛法的人聽聞佛法;「已聞能使善解」,已經聽聞過的要使他理解;「六者開示天路」。這本經是人天乘的教化,所以釋迦牟尼佛沒有講成佛,沒有講解脫涅槃,只是講如何保證能生在人道和天道,能夠生到善處。 現在看流通分。善生童子說「甚善,世尊,實過本望」,您講的超出我的想像,比父親教給我的要好得多。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佛是「如來、至真」,他所講法是真實不虛的;「等正覺」,他的覺悟圓滿普遍平等;「為世明導」,為世間人的明導;「今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世尊,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優婆塞就是男居士;「至今日始,盡形壽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不欺就是不妄語。 《善生經》告訴我們,作為一個世間人要面對的六重關係,即六重責任和義務。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確實是這樣。人在重重的關係網中生活,重重的關係網就意味著重重的責任和義務,如果我們能定好位,我們的人生將會幸福和快樂。在此基礎上再發起出離心和菩提心,進一步修戒定慧、修六度四攝就能圓滿究竟的佛果。如果沒有人道的基礎,出離心、菩提心和佛果就沒有希望,這是我們從《善生經》裡得到的啟發。

大悲咒共修公告

各位師兄好! 為了大家更好的學修及集資淨罪,照賢法師發起十萬八千遍大悲咒共修,大家每天隨自己時間自行規定功課,每日完成功課後,晚八點~九點將功課報給負責統計的師兄。每晚在群裡統一回向,共修圓滿之日大回向。大家能共同發心,共同成就此功德、福德、善根,即為共修。雖然參加共修的師兄們不在一起,但是我們的發心,我們的願力在一起,所以功德就在一起。佛在經中講過,個人的力量就像火星,大家的力量就像火焰。《俱舍論》中講,如有三人一起建造一座佛塔,每人最後都得到建造一整座佛塔的功德。滴水入海,同海廣大,參加此共修活動的每個同修,都可獲得全部的殊勝功德。願大家發歡喜心,隨喜心,共同成就此念誦活動之功德,消除無量劫以來難以記述的業障,增長無量善根和福慧,積累成就往生西方淨土的豐厚資糧。希望大家珍惜這份殊勝的法緣,勇猛精進!祝大家能堅持共修,不忘宗旨,髮長遠心,早證菩提。隨喜各位師兄!阿彌陀佛!

慧學苑QQ學習群號:259160909      

相關焦點

  • 《善生經》:為人要懂得人情世故.
    這一次,東北有四十多位居士過來,因為他們的因緣,我想講一講《善生經》。
  • 《善生經》
    爾時,善生居士子父臨終時,因六方故,遺敕其子,善教善訶曰:善生,我命終後,汝當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眾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
  • 從《佛說善生經》看父母與子女的責任——顏尊嚴
    佛教裡有部著名的經典,取名為《佛說善生經》。這部經典提及如何建立一個完善的父母子女之人倫關係。依佛法來說,一個有信仰的家庭必定有真誠與快樂。家庭,對於佛法的修習者來說,應該是個修習菩薩道的道場。每一個正信的佛教徒,應各從自己的本分努力,以佛法去攝受和教化家庭裡的每一個成員,使父母或子女從自己的慈愛中走向佛法的光明。
  • 06-19 靈隱寺舉辦本空法師《善生經》略解周末講座
    講經活動現場(資料圖)周末講經安排:一個關於追求幸福的故事——《善生經》略解本次講座通過學習佛陀對善生童子的開示,希望能夠使我們正確的認識到如何才能獲得幸福,怎樣面對名利,以及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此我們便也離安樂越來越近了。【周末講經活動介紹】周末講經課程是靈隱寺開展定期講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次第的學習,引領大眾樹立正知、正見,踐行正信、正行,以法音為甘露,令當機眾普沐教澤,和諧身心,精進修學。
  • 【大悲甘露連載】誦持大悲咒當得善生
    (四)誦持大悲咒當得善生
  • 同步空間落人間,現在時空來對應,沒有時間大差異.同步滅惡惡靈人,救度善生不留惡.未來時空已接軌,走進宇宙新時代
    銷毀過去時空,銷毀一切惡,救度一切善生。同步空間落人間,現在時空來對應,沒有時間大差異。同步滅惡惡靈人,救度善生不留惡。未來時空已接軌,走進宇宙新時代。未來已經都到來。再無另外空間在。永生永世不壞身,天人合一是永駐。空間清理舊空間,同步空間也清理。未來空間反未來,秩序重組滅了惡。所轄宇宙大空間,地球空間都重組。剔除惡靈惡人身,再無汙染地球清。雙排紅點排成線,領頭紅點紅一片。
  • 《吉祥經》——功德好處
    《吉祥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有一天神,殊勝光明,遍照園中,來至佛所,恭敬禮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眾天神與人,渴望得利益,思慮求幸福,請求最吉祥!」世尊如是答言: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 善生萬物——DESIGNER-YIJIA善品牌發布會暨2020年春夏新品發布會...
    善生萬物,善造無限可能。2019年10月9日,DESIGNER-YIJIA善品牌發布會暨2020年春夏新品發布會在晉江愛樂國際酒店隆重召開。  隨後,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員會副主任賀鏗及晉江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晉江市政協原副主席、晉江市企業與企業家聯合會會長方玉鑾分別上臺致辭,對「善生萬物——DESIGNER-YIJIA善品牌發布會暨
  • 永本法師示範講經講解「如何依教修學——《妙法蓮華經》」
    示範講經現場佛教在線山西訊  2016年8月29日下午,2016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舉行了第五場示範講經活動。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從法華經的思想特點、法華經的經題、法華經的說法、法華經的法師、法華經的戒律、法華經的菩薩行幾個方面向聽經法師和信眾開示「如何依教修學——《妙法蓮華經》」。第五場示範講經活動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靜波法師主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如瑞法師作為評議嘉賓,對永本法師的示範講經作了精彩的評議。
  • 佛說聖多羅菩薩經
    佛說聖多羅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 使徒行者2許啟發是黑警內鬼嗎 許啟發最後結局
    ­  使徒行者2正在播出,網友們很關注黑警,那麼許啟發是黑警嗎?許啟發到底是不是公安部門的內鬼呢?下面一起看看吧!­  使徒行者2許啟發是內鬼嗎­  在使徒行者2中,許啟發這個角色很讓人關注,在劇中卓凱帶領五個太過臥底開始執行任務,正當完成的時候,卓凱到警局匯報工回來卻發現五個臥底被炸死了
  • 人們從以下哪種動物身上得到啟發發明了防毒面具?
    人們從以下哪種動物身上得到啟發發明了防毒面具?時間:2020-09-19 10:01   來源:優遊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天你答題了嗎? 人們從以下哪種動物身上得到啟發發明了防毒面具? 人們從以下哪種動物身上得到啟發,發明了防毒面具?
  • 啟發的重要性,你不得不知?
    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視啟發教學。孔子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著名的教學思想,這是「啟發」一詞的來源。孔子的啟發是建立在學生的「憤」、「悱」的主動學習狀態的基礎上的,注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後來,《學記》又發展了孔子的啟發教學思想,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教學要求,闡明了教師的作用在於引導、激勵、啟發,而不是硬牽著學生走,不是強迫和代替學生學習,而要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些思想極為精闢,至今仍熠熠生輝。
  • 《道德經》對教育的啟發2:高下相傾,音聲相和
    《道德經》第二章摘選:高下相傾,音聲相和。高下相傾:有譯者解釋為「高和下相待而傾」。高,以下為基。若無下,則傾倒。
  • 2021跨年演講,羅振宇帶來點兒「啟發」
    遇到問題該如何解決……羅振宇從自己身邊的事情、從一些案例中得到一些啟發。相比觀點、結論或者收穫,「啟發」更具能量,因為它觸動的是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羅振宇分享的內容更具普適性。「啟發」適合每一個人,適用每一個領域。「啟發」似乎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它確確實實來自每個人的生活。
  • 《奧莉薇》的抽象畫 啟發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