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摘選:高下相傾,音聲相和。
高下相傾:有譯者解釋為「高和下相待而傾」。高,以下為基。若無下,則傾倒。作為老師,在學校工作中與學生、同事、領導等相處時,要以下(學生、同事、同行、領導)為本,還要善於處下(學生、同事、同行、領導)。即,在做事時我們要謙卑,虛心求教,禮賢下士等等,這樣才能真正居上。學校環境相對比較單純、簡單,但也不乏同事之間的「宮心計」,不乏與學生的「宮心計」。但是,如果在處理同事關係、師生關係時,我們老居高臨下、盛氣凌人、指手畫腳,對自己勢必不利,會讓自己「傾倒」。每個人都有其過人之處,哪怕是學生,在這個資訊時代,也許他們懂得比我們還多,我們莫要「以權壓人」,莫要「自以為是」,而應真誠地善待同事、學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很多老師在工作中對領導指手畫腳、無端指責,總是表現出一種「唯我獨尊」的架勢。也有很多老師,在與學生相處時,漠視師生關係,總覺得高於學生一等,優於學生一等,經常用惡語謾罵、侮辱學生。這些都是對自我缺乏正確認識的表現,也是情商低的表現。師生關係是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績,建立深厚的師生情感,教師必須要轉換自己的角色,做學生的指導者、合作者、引路人。「高下相傾」告訴我們,作為教師要學會「蹲下來」、「平視」學生。
音聲相和:有譯者解釋為「音和聲相待而和諧」。音和聲是不同概念,是說有差別的東西合到一起才能形成一種和諧。和諧,並不是指同化,而是要承認多樣性、多元化,求同存異。音和聲,就好比學校工作中,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特點、不同年齡、不同相貌的同事與學生,只有那麼多的不同,才構成了豐富多樣、精彩無比的校園生活,才讓學生願意來學校,才讓老師可以因材施教。若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即為要承認學生的差異性。當然作為學校領導、老師也要承認同事的差異性,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不同想法的表達。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看到有老師在批評學生時使用「你要是跟他一樣該多好」「你就是個另類」……等等語言。試問,如果學校裡、班級裡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樣的,那不就成了物品了嗎?還是同一批次生產出來的物品。所以,作為老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用包容的心態理解學生、用善良的言行引導學生。世界因「我」的不同而更加多姿多彩,校園因「我」的不同而美滋美味。讓學生就像不同的音符共同譜寫一首和諧之歌,方是作為教育者該去思考、該去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