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對教育的啟發2:高下相傾,音聲相和

2020-12-23 育見工作室

《道德經》第二章摘選:高下相傾,音聲相和。

高下相傾:有譯者解釋為「高和下相待而傾」。高,以下為基。若無下,則傾倒。作為老師,在學校工作中與學生、同事、領導等相處時,要以下(學生、同事、同行、領導)為本,還要善於處下(學生、同事、同行、領導)。即,在做事時我們要謙卑,虛心求教,禮賢下士等等,這樣才能真正居上。學校環境相對比較單純、簡單,但也不乏同事之間的「宮心計」,不乏與學生的「宮心計」。但是,如果在處理同事關係、師生關係時,我們老居高臨下、盛氣凌人、指手畫腳,對自己勢必不利,會讓自己「傾倒」。每個人都有其過人之處,哪怕是學生,在這個資訊時代,也許他們懂得比我們還多,我們莫要「以權壓人」,莫要「自以為是」,而應真誠地善待同事、學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很多老師在工作中對領導指手畫腳、無端指責,總是表現出一種「唯我獨尊」的架勢。也有很多老師,在與學生相處時,漠視師生關係,總覺得高於學生一等,優於學生一等,經常用惡語謾罵、侮辱學生。這些都是對自我缺乏正確認識的表現,也是情商低的表現。師生關係是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績,建立深厚的師生情感,教師必須要轉換自己的角色,做學生的指導者、合作者、引路人。「高下相傾」告訴我們,作為教師要學會「蹲下來」、「平視」學生。

音聲相和:有譯者解釋為「音和聲相待而和諧」。音和聲是不同概念,是說有差別的東西合到一起才能形成一種和諧。和諧,並不是指同化,而是要承認多樣性、多元化,求同存異。音和聲,就好比學校工作中,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特點、不同年齡、不同相貌的同事與學生,只有那麼多的不同,才構成了豐富多樣、精彩無比的校園生活,才讓學生願意來學校,才讓老師可以因材施教。若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即為要承認學生的差異性。當然作為學校領導、老師也要承認同事的差異性,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不同想法的表達。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看到有老師在批評學生時使用「你要是跟他一樣該多好」「你就是個另類」……等等語言。試問,如果學校裡、班級裡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樣的,那不就成了物品了嗎?還是同一批次生產出來的物品。所以,作為老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用包容的心態理解學生、用善良的言行引導學生。世界因「我」的不同而更加多姿多彩,校園因「我」的不同而美滋美味。讓學生就像不同的音符共同譜寫一首和諧之歌,方是作為教育者該去思考、該去實踐的。

相關焦點

  • 讀懂「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八個字,就讀懂了半部《道德經》!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八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二章,原文如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傾,音聲相和,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長大後讀《道德經》,才有所明悟:「長短相形」中老子是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長和短是會相互轉化的,做人做事,遵循你的內心就好了,如果要無所不用其極的想做好一件事,反而可能會取得相反的效果。「高下相傾」這四個字要怎麼理解呢?
  • 《道德經》:高下之相盈也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音和聲,在古代它們是有兩個意思的,是分開的,聲音並不是一個詞語,它們所描述的東西不同。音,是指單個的聲響,而聲是由幾個音組成在一起,有高低的時候才叫聲,音是單個音節的,聲是組合起來的。
  • 清除音聲的掛礙相
    什麼都不用想,他音聲是沒有掛礙的,對不對?你們音聲有沒有掛礙啊?有,「阿彌陀發、阿彌洛贓、阿彌有佛」。哎喲,我發現這個花樣多的,我一聽大家喊的,在這兒花樣真多,一會兒「阿彌有佛」,一會兒「阿彌陀贓 」,一會兒「阿彌落髮」,我還沒聽出有啥,因為我這個辨別能力比較差,我不辨別了,就聽見有人拼命在念「阿彌有佛」,哎喲,因為實在是這個真會編哪。
  • --《道德經》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道德經》之前自己一章一章寫過一遍,感覺收益很大,同時也感覺很多內容沒讀懂,所以再來寫一遍。《道德經》是一本值得大家用一生來讀的書,如果你還沒開始,希望牛年可以開始讀起來;如果你已經在研讀,希望你能不斷的深入。參考白雲先生《老子之道》、韓鵬傑《道德經說什麼》等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 音聲法門——慈愛經
    因殊勝因緣,許多宗派法主、高僧大德的珍貴唱誦都留在了在黃敏男老師原動力的音樂中,在音聲法門的課程裡我門不僅可以聽聞這些大德的法音,還能獲悉法音背後深刻含義,更能學習正確的密咒發音、靜心禪定等修行法門。並通過持咒、誦經、禪定,讓身心和諧統一,減少煩惱及痛苦,開啟慈悲與智慧。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 《遇見自己〈道德經〉的學與思》
    遇見自己 《道德經》的學與思 一、為什麼推薦大家讀道德經? 《道德經》是萬經之王,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性經典之一。該書文字之簡約,寓意之錘鍊,古今中外無出其右者。
  • 《道德經》原文
    《道德經》之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經》之三章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道德經第二章:什麼是無為?無常才是人生常態,辯證才是生活常理
    前兩期我們解讀了道德經第一章,討論了宇宙的規律和萬物的本源,老子根據這個世界觀,強調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論,提出無和有這兩扇眾妙之門,沿著這樣一個思路,第二章繼續論述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以及我們按照這個規律來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學的語言概括這一章的內容,就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
  • 道德經第二章
    這是第二章,所以我們也理解《道德經》的排序,是把最重要的內容放在最前面。那這種一對一對的概念是如何出現的呢?這是天下人在生活之中自然發現的。如小朋友上學了,在幼兒園還處於懵懂期,到了小學、中學就逐漸開始有了一種認識,用眼睛、用耳朵,還用心靈,去對周圍的人物進行判斷比較。比如:看同性,個子高矮、胖瘦;看異性,好看難看;看人品,有善良有惡;看學習,有聰明有愚鈍。
  • 音聲的作用可以殺人,也可以救人
    開口念和用意識默念,又是兩樣效果。 講到這裡,有些同學們很用功,在打坐或睡眠時會聽到音聲,聽到人說法,有時這些音聲還會答覆你遇到的問題。大家千萬注意,不要著相,很多人一著相就進入了魔境。還有人執著咒語的音聲,也是不對。 執著這些音聲咒語會走入魔道,不執著呢?又落入邪見,是斷滅空。你說念這些咒子容易得定,其實是你自己的關係,與咒子無關,你念個咒子不懂它的意思,但是信了。
  • 《善生經》的啟發
    從《善生經》裡面可以看出,那時候人們追求幸福和快樂的心願是非常真誠的,你看那個年輕人,每天早上洗完澡後就在外面禮拜東西南北上下六方,這很辛苦啊。但是佛陀並沒有嘲笑他、奚落他乃至排斥他,而是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引導他明白:命運的幸福和快樂就在於當下,在於怎麼樣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關係,怎麼樣承擔生活中的各種責任和義務。古代的人講經要先講經題,本經經題是因人立名,人就是善生。
  • 《道德經》這些話,充滿大智慧
    《道德經》就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很多人認為,「《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的不好,哪裡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風雨無論多麼來勢洶洶,最終都是會停下來的。
  • 夜讀《老子》: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十二字含義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說,天下之人皆知美好的事物,之所以為美,是因為有醜陋來對比。有了惡的存在,天下人也就知道什麼是善了。現在的女子也一樣,多少人為了美,為了「好身材」,寧願飯也不吃,最後犧牲的是自己的健康。
  • 名師講《道德經》5:你以為你是誰?
    比如有人質疑我聊道德經聊得不好,這就屬於正常現象。如果天地下的人都認為我聊的道德經很好,是最最好的,是不容質疑的。那這件事是挺奇怪的,也是挺可怕的。但這種事情不是沒有發生過,而是經常發生。 比如你去調查某人的講話好不好?可能調查結果是都說好。如果這個某人是某個單位的領導,那單位內的調查結果更可能出現百分之百好評。而道德經就是寫給領導者的。
  • 道德經 簡譯 眾妙之門
    《道德經.簡譯》是一個系列,文章末尾有陸續發表的各章節連結清單。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德經》釋義
    為了方便溝通交流、用言語文字來形容、表達這個能生宇宙本源的能量,老子勉強起了個名字叫「道」,所以老子說:強名曰「道」,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前兩句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個「道」字說的是化生天地萬物本源能量的道,這個「道」用言語文字表達不出來。
  • 《道德經》:改變人生的方法很容易,卻難在極少有人能鍥而不捨
    老子的思想,能夠說成應有盡有,總結了為人處世的大道理,是聰慧的結晶體,對大伙兒有非常大的啟發功效。在如今社會發展之中,有的人煩擾命運坎坷,常常會對日常生活喪失自信心;有的人一生拼了命勤奮,卻也還是過得不理想化;也有的人為了更好地改變人生費盡心思了方法,遺憾沒有取得成功。在《道德經》中,也是有對改變人生的啟發。
  • 南懷瑾老師:音聲的作用可以殺人,也可以救人
    兩三個月比下來,發現用念佛念咒子的水澆的稻子、花木長得非常好,比一般好地兩三倍。他說開口對著那個水念大悲咒或準提咒,或念心經,或者念阿彌陀佛,效果都不一樣,水的分子跟著變化。開口念和用意識默念,又是兩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