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聊到了為什麼練琴越多,彈的越差?
今天我們來聊聊如何提高練琴效率,我們先看看對古典吉他大師約翰·威廉斯 (John Williams)的採訪,在採訪中他談到了對於練琴的看法:
在訪談中他提到,相比於不假思索的機械重複,他更喜歡依靠慢動作去體會梳理,他有的時候會每天練習4個小時,但他從沒有每天練習6 7個小時那麼多。
威廉斯對於練琴的理解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在上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練琴的「啟動」概念。
那麼,提高練琴效率的第一步就是:
減少「啟動」時間
我們在練琴時,進入高度專注的心流狀態,所需要的「啟動」時間都是不同的。
強如威廉斯,可以迅速進入心流狀態,啟動時間很短,也就有更多的有效練琴時間。
一方面源於他的天賦,另一方面,也源於後天訓練。
對於減少「啟動」時間的核心思路,我的理解是:
清空大腦,每次只專注一件事情。
舉個例子,對大多數人來說,手機大大延長了我們練琴的啟動時間。
想像一個畫面
某天你突然發誓要好好練琴。
可能是因為前天晚上你剛去聽個某個吉他大觸的音樂會,在臺下你熱血沸騰,心潮澎湃,想我定要好好練琴一日登大舞臺云云。
也有可能是你一直暗戀的女神小花被會彈吉他的大明一曲表白成功,而你只能在牆角心如刀割,想著回去一定要苦練琴技,重獲女神芳心。
你拿著琴在心裡不斷給自己打氣,我今天一定要好練琴,面對什麼困難都不要怕,微笑著面對它,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奧裡給!
你拿起手機看了下時間,現在是早上8點,哼哼 ,今天我要練滿……
欸 來消息了,我先回個微信。回完消息,盆友圈更新了。我瞅瞅,刷刷刷哈這個視頻蠻有意思,我去抖音搜一下……
真香。
當你練琴時,把手機放在自己觸手可及之處,平均每5分鐘你就會被手機彈出的消息或打斷一次。
甚至在沒有消息的情況下,你仍會不自覺的擺弄手機。
在看《深度工作》時,我留意到書中提到的「注意力殘留」概念,引用定義:
當你從某項任務A轉移到任務B時,你的注意力並沒有即時轉移,你的注意力殘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務。如果在轉移工作之前,你對任務A缺乏控制且關注度較低,殘留會尤其濃厚,但即使你在轉移工作之前已經完成了任務A,你的注意力還是會有一段分散的時間。
當你放下手機繼續練琴,你的注意力其實還停留在手機消遣的快感中,沒辦法快速啟動。
實際上,對於當代人來說,我們已經養成了使用手機快感迴路,當你在練琴中受挫,感到枯燥,注意力下降,你的快感機制會習慣性的讓你拿起手機,去抵衝疲勞感。
所以,除了一些心理狀態調節,自我暗示的心理學訓練可以讓我們減少「啟動」時間外,最簡單,最快捷的辦法,就是在下次練琴時,把手機關掉,或者遠遠丟到自己看不到的地方,
而不是放在譜架上。
你會發現你會很快進入狀態。
透過表象,遵循要求背後的邏輯
教父的作者馬裡奧·普佐曾經說過:
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學琴中老師給我們提出要求,但如果你能認識到要求背後的底層邏輯,你將大大提升練琴效率。
舉個例子,比如已經被無數吉他大師強調過的慢練。
正確的慢練,配合合適的強度提升,實際上可以解決80%的機能問題。
經常有愛好者像我諮詢練琴上遇到的問題,我在梳理了機能邏輯後會建議他慢練,大多數人都非常委屈。
「老師,我慢練過了呀,還是不行」
「這個老師就知道讓我慢練,又是個水貨老師」
後來我仔細觀察他們的練琴過程,終於明白問題出在哪裡。
第一,你覺得你慢練了,其實你沒有
慢是個形容詞,形容詞非常的主觀,我覺得節拍器50一對一叫慢練,有的人卻覺得70一對一才叫慢。
這個問題其實好解決,把慢練的要求數據化,比如50開始,6個速度逐步疊加,提出一個具體的要求,而不是主觀臆斷。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第二,迫切想要結果
有的時候我們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問題的困難。我有個成年學生,最近在彈Villa-Lobos的一號,幾次回課效果不佳。仔細詢問才知道,她從50的速度開始慢練,一遍結束,立刻速度加10,曲子是越彈越快,但銜接層次的問題卻沒有解決。
第三,慢練的底層邏輯
很多人並不知道慢練的時候該注意或感受點什麼。
如果在慢練的時候心裡在想晚上吃點什麼,那慢練就是浪費時間。
比如彈奏時,有的人會下意識憋氣,那慢練就是讓你去發現這個並調整它的,但如果慢的時候你依然憋氣,那這個慢就是無意義的。
老師說「慢!」,其實學生還是不知道如何操作。
我慢了啊,還是沒效果。我都睡著了。
我抗爭不睡,注意力在哪兒?
在掙扎不睡上。
慢練的底層邏輯,是讓練習者從容的分配在慢速下所擁有的充沛注意力,去感受,關注,聆聽,那些在快速演奏中所忽略的東西,並細緻的梳理整改。
少了感受,而只關注表象,為了慢而慢,無疑緣木求魚。
減少啟動次數
練琴時,一旦「啟動」成功,不要輕易的停下來。
如果你花費二十分鐘進入了心流狀態,練習了四十分鐘,休息15分鐘,去看小說、玩手機(你所認為的「休息」)。
然後再來練琴,你會發現狀態丟失了一大半,又得花時間來「啟動」。
當你好不容易進入狀態,就不要讓自己輕易脫離這種狀態。
下期我們用實際的案例分享,用最科學的辦法個性化地量化你的練琴全程,達到效率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