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宴做的風生水起的,當屬享譽海內外的譚家菜。
譚家菜的主人譚祖任是清光緒年間的拔貢,出身書香門第,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之外,頗在意飲饌功夫。譚家菜掌勺的廚子功夫了得,卻性格乖張。主人故命其夫人下廚偷偷學習廚藝,盡得其道。
後來,譚家道中落,便筵席設館,由夫人掌勺,款待京城名人雅士,觥籌間所費不菲,且每天僅供兩桌,乃至排隊候位竟月餘。
譚家菜有何等功夫,使無數英雄折腰?廣義而言是將粵菜與京菜有機結合,自成體系。細節卻是選料講究,湯料輔佐,火候精足,慢工細作。
譚家黃扒鮑絲翅
譚家秘制鮑魚
蠔油鮑片
「紅燒鮑脯」是譚家菜中的當家菜,被張大千譽為中華美食極品。
譚家所用鮑魚從廣州整批購入,摒棄過大過小,一律發成小湯碗般大小,用雞湯煮透羊肚巾,紮好鮑魚,粒粒碼放在文火上細細烤嫩,因此鮑脯柔軟欲化,鮮美無比,而絕非樓堂酒肆的出品。
八珍魚翅
蟲草裙邊湯
草菇蒸雞
罐燜牛肉
松茸竹蓀湯
譚家雞絲翅
閩菜首席「佛跳牆」原來也是一道家宴菜。
相傳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福州楊橋巷官錢局一官員在家宴請布政司周蓮時,由其妻親自下廚烹製。選用雞、鴨、豬肚、豬腳、羊肉20多種原料,一併盛入酒罈煨制而成。
周蓮嘗後讚不絕口,事後周蓮攜衙廚鄭春發登門求教官員夫人,領悟烹調之奧秘。在仿效其法時,鄭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鮮,少用肉,使菜餚愈加葷素可口,不油不膩。
1877年,鄭春發與人合夥開辦「聚春園」菜館,以此菜應市,一群高官顯貴文人墨客聚會於此,此菜上桌,壇蓋揭開,香氣四溢,滿堂流淌,席間秀才賦詩:「壇啟葷素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華章名句,應時應景,眾人拍手叫絕。從此「佛跳牆」成了此菜正名。
1984年3月,為接待美國裡根總統訪華國宴,由閩菜大師強木根、強曲曲主理將煨好的魚翅、海參、鮑魚、乾貝、魚唇、香菇、鴿蛋等高檔原料裝入小壇中,兌入原汁,上籠蒸沸後上桌,成為一道集山珍海味為一體的國宴佳餚。
家宴極品竟登華堂國宴,其實老百姓家中年節喜慶的「全家福」,雞、鴨、魚肉、海參、廣肚就是這國宴佛跳牆的「山寨版」。沒有國宴菜原料周全,沒有國宴菜那麼經典,卻溢漫著濃濃的親情!
並沒有明確的菜系流派的家宴留下「媽媽菜」的深深印痕,歷代家庭中的媽媽們口授手傳讓每個家宴都凸顯著家族的烙印、地域的文化和時代的特徵。
附正宗「佛跳牆」配方及製法:
原料:水發魚翅500克,水發魚唇250克,炊發乾貝125克,水發刺參250克,水發魚肚300克,水發豬蹄筋250克,金錢鮑5個(每個約15克),淨鴨400克,鴿蛋10粒,水發香菇10朵,淨冬筍500克,淨老母雞1隻(約1500克),淨番鴨1隻(約1500克),豬蹄尖1000克,豬肚1個,淨火腿腱肉15克,冰糖、 醬油、味精、蔥段、生薑、料酒、桂皮、熟豬油高湯、荷葉等適量。
製法:1.魚翅洗淨排竹篦上,蹄筋魚唇魚肚切塊,分別加薑片、蔥段、紹酒 水高湯煨制。
2. 刺參每隻切兩片,加薑片、蔥段、紹酒焯水,熟豬油過油,高湯煨制。
3. 金錢鮑上籠蒸爛,每粒各切成二片,剞花刀,加高湯、紹酒煨制,火腿腱肉加水上籠蒸熟取出切片;香菇加高湯、味精、雞油上籠蒸至入味;冬筍焯水切條狀,熟豬油過油,乾貝炊發;鴿蛋煮熟剝殼。
4. 老母雞、番鴨、豬蹄、豬肚切塊焯水;熟豬油、生薑、八角、桂皮下鍋爆至香味溢出,投入上述塊料,加紹酒、高湯、醬油、味精、精鹽、冰糖、加蓋煮沸,揀去生薑、八角、桂皮。
5. 中型酒罈1個,壇底墊1個小竹篦,把煨過的雞、鴨、豬蹄、鴨肫、豬肚及香菇、冬筍放入,再把魚翅、火腿片、乾貝、鮑魚等用紗布包起擺在雞鴨等料上,倒入煮雞鴨的湯汁及紹酒、荷葉封后,置於炭爐上,小火煨約2小時後啟蓋,將刺參、蹄筋、魚唇、魚肚放入壇內,再封好壇口,煨約1小時即成。
6.上菜時,用小車將酒罈推出,當場啟蓋,將壇中各料倒入大盆鴿蛋擺在最上面。同時,上蓑衣蘿蔔、火腿拌豆芽、冬菇炒豆苗、油辣芥菜及銀絲卷、芝麻燒餅等點心。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微信號:jitoumi2014;
今日頭條:大武漢美食榜;
郵箱:dwhmeishi@163.com;
百度百家:大武漢美食排行榜、識食物者姬圖米。
接頭暗號:「大武漢吃貨」,姬圖米會拉你進群。
我們會定期組織各種好吃好玩的活動,群友有優先加入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