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末年,有狐鳴:「大楚興,陳勝王」,陳勝、吳廣遂於大澤鄉起義,由此拉開了反抗暴秦的一波洶湧的浪潮。
與此同時,漢高祖劉邦、西楚霸王項羽等蓋世豪傑,紛紛應劫而出。
這其中為亭長的劉邦,做了一件充滿神話色彩的事,醉酒斬白蛇!
簡單敘述一下,就是劉邦押送民夫和囚犯去服徭役。路上喝醉酒,這時有人說前面有一條白蛇橫臥路中,借著酒勁遂斬白蛇。
就是這麼一件事,結果成為了大漢王朝的開端,這時沒人知道!
那麼筆者就有一個疑問,赤帝子劉邦斬白蛇起義,應劫而出,還是有意為之?
縱觀中國古代的歷史,凡是王朝開端,都是會有一些異象。
因此劉邦斬白蛇起義這一歷史事件,被解讀成赤帝子斬白帝子,奪了白帝子氣運,以火德開國。
若是按照這樣的說法,劉邦被稱作應劫之人,順應天時而出,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而據太史公《史記》記載,劉邦斬白蛇是中分白蛇,因此預示漢朝天下,將從中而斷,分為東西兩漢。
事實證明,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東漢甫立。至漢亡,不多不少,東西兩漢正好各200載。
若說不是劉邦不是應劫而出,他也不能預知未來,怎麼會留下這個說法,還被太史公記入史冊呢?
但是根據各個朝代的祥瑞異事,這一類很多都是有意為之。
像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親兵大將差不多是將沒有反抗能力的敵軍將領,送到上位者的劍下,彰顯勇武,順勢擁立。
又例如,像皇子爭儲,河中被人捕獲一隻千年老黿,龜甲上寫著讖語,某某當立,則皇朝當興。
筆者認為凡是皆不能以偏蓋全,唐代的詩人羅隱就理解的很透徹。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這句詩無疑就是赤帝子劉邦斬白蛇起義的最好註解。
劉邦斬白蛇,這一事件中,白蛇臥於道中,這件事情如果屬實,顯然並非人力可以控制的。
事情的偶然性,就是在於劉邦恰巧遇到了,因此稱他為應劫之人並不為過。
有意為之,則是劉邦本來就有大志向。為了區別旁人,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劉邦借著酒勁,來到白蛇跟前,直接一劍中分。
可以說在當時風雲變幻的秦末,六國貴族都蠢蠢欲動,不堪壓迫的百姓紛紛起義,一個字「亂」!
劉邦區區一個亭長,要兵沒兵,要名聲沒名聲,人家憑什麼服他?
這時擋道的白蛇,無疑是給了他一個機會。偶然的事件,成為了凝聚周圍眾人的契機。
因此,劉邦大肆宣揚,暗示我就是赤帝子,我就是終結這亂世的應劫之人。
在劉邦有意為之下,樊噲、蕭何、曹參等一批小夥伴,紛紛聚攏過來。
這樣大勢就成了,劉邦入局!
綜上,筆者分析天意人為皆不可或缺。
如果並無遠大志向,劉邦憑藉酒勁斬了白蛇,也就是誇耀武力。旁人見了第一感覺就是,此人只是個頭腦簡單的莽夫,而不會聚攏過來,發自內心的擁護他。
如果空有大志,沒有合適的契機。劉邦很難找到服眾的理由,更是難以從眾人中脫穎而出。
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未曾發跡前,劉邦一直空有大志,卻找不到機會,蹉跎歲月,哪怕父親劉太公也覺得劉邦就是「爛泥扶不上牆」!
因此,運氣可以說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劉邦的成功,不僅在於作為應劫之人,運氣一直不錯。常吃敗仗,都沒有丟掉性命,還在於對於任何機會,他都能充分利用。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擴大自己的實力。
劉邦能夠以弱勝強,擊敗項羽也就是在情理之中了。
以上僅為一家之言,如有異議,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