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蘇人平均初婚年齡為34.2歲,其中女性34.3歲,男性34.1歲。江蘇13個市的平均初婚年齡都達到30歲以上,即使是結婚最早的蘇州人,平均初婚年齡也達到了30.2歲。 」這段調查數據和我們身邊的經歷十分契合:人到中年,不急婚假;三十而立,不急生娃。當終於結了婚,生了娃,十幾年後,我們正在經歷的是:
更年期撞上青春期。
四十多歲的媽媽心裡分明還住著一個小姑娘,腦子裡卻像塞了一座「活火山」:憂慮抑鬱,易激動,失眠,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
而那個熊孩子呢,也並不輕鬆。從身體到心理,他們也正承受著成長帶來的壓力:困擾,自卑,不安,焦慮,矛盾。青春期的孩子是家裡一座行走的大火山。
當二者相遇,會發生什麼呢?
碰撞,會產生交流融合,也會產生對抗反擊。慘烈的是,更年期與青春期的碰撞總是後者居多。控制與叛逆,強硬與抗爭,苦口婆心與沒心沒肺,絕望無助與自我放棄……這一切,讓日子火花四射,讓身處其中的每一個都筋疲力盡。
怎麼辦?
寫封信吧。 給中年的自己寫封信,告訴自己: 「不要怕!」
不要怕人到中年。不再青春,可也不再輕狂;不再輕盈,可也不再輕信;不再嬌俏,可也不再矯情。中年,正如席慕蓉的這幾句詩:「風霜還不曾來侵蝕 秋雨也未滴落 青澀的季節又已離我遠去 我已亭亭 不憂 也不懼」,有著另一種美好。悅納自己,心平氣和,就有了悅納他人的靜氣和底氣。 所以,熊孩子討厭,但不可怕。那些和我們臉紅脖子粗對抗的孩子為什麼如此放肆?只是因為他們確信自己是被愛著的啊。所以,他們才這麼矛盾:依賴我們又抗拒我們,信任我們又否定我們,親近我們又遠離我們。因為愛,所以他們放賴;因為愛,所以我們忍耐。這是一場艱難的修行,以愛的名義一起歷練。
愛,不是綁架,哪怕是為了對方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每一條路都有每一條路的艱辛與幸福,我們既不是先知,也不是結界,我們只是一把弓。 紀伯倫在詩歌《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中寫道:「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愛的最後是放手,是凝視。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在愛中,一切經歷最終都是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