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新周刊(ID:new-weekly)
作者:千代子
原標題:《對更年期的汙名化,傷害過多少中國媽媽》
如果可以選,她也不想有更年期。/《金婚》
去年12月份,豆瓣網友於凌晨兩點發布了一條帖子,標題是「逛了逛媽媽的淘寶」。在這條帖子裡,她一張一張貼出了媽媽的購物車截圖:
開始,大家以為這不過是一條吐槽帖。/豆瓣截圖
一串檀香木手鍊——她已經忘記放到哪裡去了,這是媽媽開通淘寶後的第一個訂單;
一箱早餐手撕麵包——爸爸的胃不好,媽媽想買給他值夜班的時候充飢;
一件雙面呢粉色風衣——折扣活動12月2日就結束了,媽媽還沒有領券結算;
一條長款雪紡保暖圍巾——媽媽把它綁在了浴室裡,打上死結,用來自縊。
和樓主平靜的語氣一樣,悲劇的發生,往往是悄無聲息的。/豆瓣截圖
很多留言都在說,看到絲巾那一刻,心裡咯噔了一下,瞬間難過。
樓主在帖子裡懺悔,為什麼直到出事當天,都沒有任何人發覺媽媽已經忍受了那麼長時間的失眠、煩躁、抑鬱?為什麼沒有人發覺,她早已經做好了輕生的準備?
沒有人相信,更年期會直接擊倒一個人。
01
「更年期又不是病,吃啥藥啊?」
2019年8月,博主@Alex絕對是個妞兒 拍攝了一段視頻,她舉著手機走上街頭,向路過的陌生人提問:「你知道什麼是更年期嗎?」
即便在鏡頭前,路人也毫不掩飾自己對更年期的漠然。/@Alex絕對是個妞兒
面對鏡頭,中年大叔有些不好意思,縮著脖子躲閃:「沒研究過,不清楚。」
穿著白襯衫的時尚年輕女孩開玩笑地回應:「就是發飆發火啊。」
倚在河邊石欄杆上的黑T恤男孩有點漫不經心:「發脾氣啥的吧?我不知道對不對啊,電視上這麼說的……」說完聳了聳肩。
觀眾們隔著屏幕能看出來,博主很想張嘴糾正,好好普及一番更年期的概念,但話都到嘴邊,還是欲言又止。
聽多了這些「教科書」般的回答,博主的強顏歡笑中隱藏了三分不解、三分憋屈、四分無語凝噎。/@Alex絕對是個妞兒
對於更年期的這種漠視或者誤解,在我們身邊實在太常見了。
張愛玲說,我們對於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後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
對於大多數還沒有經歷過更年期,卻佔據輿論場主流的年輕人來說,對這一概念的大部分想像,都來自電影電視,就像他們的父輩總是在港臺影視中頭一次認識親吻一樣。
2005年的情景喜劇《家有兒女》裡,劉星不滿媽媽把自己的畫板扔了,嘴巴一急就脫口而出:「你這是扼殺我的藝術之路知道嗎?你更……更年期!」
這三個字一出口,媽媽的火就上來了:「你說什麼呢?你再說一遍!」彈幕裡飄過一連串的「哈哈哈哈」和「太真實了」。
在這對母子以及站在他們身後的編劇心裡,更年期儼然一個貶義詞.
大家心知肚明,它表示無理取鬧、專制蠻橫、脾氣火爆,聽上去幾乎和「潑婦」一樣刺耳。
再比如2019年的《少年派》,林妙妙和媽媽吵架之後衝出家門,爸爸安慰她:「你媽脾氣不好,那是更年期。」
林妙妙瞬間找到了出氣口:「她專注更年二十載,從我上小學起她就開始更了吧?我現在都青春期了,她還在更,她啥時候更完啊?」
十幾年過去了,影視工作者心目中的更年期,還是同一張萬能臉譜,仿佛什麼罪過都可以往它身上套。
「更年期媽媽」的失態、焦躁、偏執,以及由此造成的種種矛盾,已經成為國產劇劇情前進的重要驅動力,並貢獻了數不清的「笑點」和「共鳴」。
2018年7月13日,豆瓣網友創建了「媽媽正在更年期」小組,至今發帖336條,對比聚集了503591人的哈組,更年組又落魄又無趣,除了絕望主婦的尋醫問藥,就是「受害者」的滿屏牢騷——
「瘋了」「我的天」「好煩」「受不了」,甚至有子女將其形容為「精神虐待」。
鄭曉龍的《金婚》曾經用一兩集的篇幅專門描述更年期,劇中妻子文麗的脾氣逐漸失控,「一天到晚瘋瘋癲癲地罵這個罵那個」,丈夫佟志鬱悶地和鄰居聊起這個話題:「你老婆有吃藥嗎?」
鄰居大莊兩手插在褲兜裡,簡直不可思議:「更年期又不是病,吃啥藥啊?」
連文麗自己都覺得,熬一熬也就過去了。
全中國有過這種想法的不止大莊一個人。/《金婚》
02
你對更年期一無所知
在醫學上,籠統的「更年期」,有一個更加精準的稱呼:圍絕經期症候群。
44-55歲的女性會在這一階段經歷絕經,非常直觀地感受衰老,和男性相對平緩、溫和的中老年更替相比,女性此時的心理變化是更為劇烈的。
對於這種變化,生活在湛江的楊維感受格外深刻。她第一次感覺身心不受控制,是在十年前的一個早晨,當時她像往常一樣從菜市場買菜回來,進門之前突然感覺心慌意亂、神經緊張,總覺得有哪裡不對勁。
更年期女性總是「無來由」地煩躁,遺憾的是,這些委屈只能和隔壁同患更年期的姐妹傾訴。/《金婚》
晚上散步時,她覺得自己像是魔怔了一般,沒有來由地心悸、煩躁,只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地躲到林子裡,把所有人都甩得遠遠的。
從那一天起,心悸就再也沒有真正離開過楊維,更可怕的是,她不知道心悸什麼時候會突然襲來,什麼時候會再次平息。
2019年,神經學家Lisa Mosconi在TED演講中提到,女性的雌激素會在中年期斷崖式下降,當卵巢無法將信息回饋給大腦時,一系列的困擾就會接踵而至:
雌激素無法激活調節體溫的下丘腦區,潮熱出現了;雌激素不能讓腦幹正常作用,失眠出現了;雌激素不足以刺激杏仁核,情緒化出現了……
這些生理上的衰老,讓一些更年期女性的生活變得尷尬、難堪,越來越糟糕。
楊維記得,那天之後,她每天晚上都會失眠,關燈之後就坐在床上,佝僂著背,一整夜都在半夢半醒中游離,像釣魚一樣,剛要沉下去,就被釣竿猛地拉起,瞬間驚醒。
有時候她從外面回來,鄰居奇怪地看她:「怎麼熱成這樣?」
臉頰、額頭、脖子、胸前潮紅一片,楊維也不知道如何回應,笑一笑敷衍著:「哎,我就是這樣,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沒怎麼走動呢就面紅耳赤的,背都溼了。」
爬樓梯時膝蓋會痛、晚上睡覺時腳背會抽筋、經過醫院時心跳會加速、做家務時會頭腦發暈……當時正值女兒高三,楊維的神經更是繃得像打仗,沒過半年,整個人就瘦了一圈。
雪上加霜的是,丈夫的挑剔、控制欲從未減輕,楊維有時候在家拖地,拖著拖著就悲從中來,坐在沙發上抹眼淚,直到兩年之後,楊維才知道自己這狀況叫更年期。
的確,許多女性在家庭中習慣了逆來順受,以至於更年期的到來讓她們加倍自責,而不是求醫、就診。/@Alex絕對是個妞兒
復旦醫學院2010年的調查顯示,有42.7%的上海婦女不知道絕經會導致更年期,6.5%的人對更年期一無所知。上海之外,對更多生活在縣城、鄉鎮的女性來說,更年期根本就是一個盲區。
我們只是隱約知道,更年期意味著脾氣差、疑心重,脾氣變得陰晴不定、不可理喻,卻很少想過它帶來的生理性折磨,膝關節疼痛、盆底肌鬆弛、記憶力衰退、失眠、暴汗……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面臨楊維這樣嚴重的症狀,但這種無知確實普遍。
很多更年期的女性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失去理智。/TED2019
當她的腦幹不能正常工作時,我們批評她整天胡思亂想;當她的海馬體開始萎縮時,我們指責她舊帳新算、無中生有;當她的杏仁核失去控制時,我們埋怨她脾氣暴躁、責怪她陰晴不定……
當她的雌激素罷工時,那個熟悉的她變得陌生又無助時,很多愛她的親人、朋友也只能不痛不癢地丟出一句:「無可救藥的更年期!」
03
為什麼我們對疾病的認識
會如此扁平?
2019年,NIKE推出以女性為第一視角的廣告片Dream Crazier,配合女性運動員發怒、委屈、流淚、摔球拍等畫面,打出廣告臺詞:
「當我們流露真情,就會被說『太戲劇化』,只要我們一生氣,那就是『歇斯底裡』『無理取鬧』『簡直瘋了』。」
李娜曾經在網球場怒斥幹擾比賽的觀眾、表達對模板化致辭的不滿,因此引起網絡上滔天的討伐。/Dream Crazier
在某些傳統裡,嚴父慈母的家庭格局深入人心,丈夫可以板起臉孔當嚴父,但溫婉可人、輕聲細語卻仿佛是母性的天然特質。
當她們被負面情緒圍繞、困擾,並最終發洩出來的時候,得到的很少是寬慰,而是一句一笑而過的「更年期」。
更加悲哀的是,這種漠視往往不是來自陌生人,而恰恰來自身邊最親近的家人、朋友。無知造成漠然,漠然又促成悲劇。
當你簡單地替一個女性定義「更年期」的時候,很少有人覺得粗魯,反而還能收穫不少同情,隨處可見的道德法官一聽「更年期」三個字,馬上就能對家庭事件中孰是孰非做出自以為是的判斷。
如果連家人都不給予理解,那麼接下來的心理軌跡便是懷疑自己、責怪自己。/《金婚》
輿論對疾病和痛苦的共情往往淺薄了,人們樂於對呈現在表面的傷痛施以同情,卻又對那些深陷泥潭而「理應正常」的人出口中傷。
2017年,林奕含去世的新聞讓不少人重視抑鬱患者。
可笑的是,在她生前將近十年患病期間,她並沒有總是得到應有的尊重,因為她的躁鬱在很多人心裡還有一個綽號,叫「精神病」。
在婚禮上,她沒有說什麼喜氣洋洋的致辭,而是非常認真地向來賓講了關於「精神病汙名化」的事情。/Readmoo專訪
林奕含痞客幫的帳號上,描述過一個場景:由於思覺失調,她無法自控地在地鐵上自言自語,腦子裡想的話亦步亦趨地從嘴巴裡說出聲來,車裡的乘客都側目、偷笑、議論,甚至有人向外國乘客伸出併攏的指頭,在太陽穴轉兩圈,解釋她是「神經病」。
車門開了之後,有殘疾人進入車廂,乘客的「道德心」立馬高升,好幾個人起身讓座,仿佛整個車廂的氛圍都因此變得溫馨起來。
她明白了,在這趟列車裡,「精神病」是可恥的,殘障者是可憐的。
林奕含常常會在訪談中質問,一個人為什麼要用語言去傷害另一個人?/《林奕含花之朗讀談話分享會》
這就是為什麼林奕含的「精神病」要到另一個城市去隱蔽治療,為什麼很多人記憶裡母親的更年期是不知道何時到來,又不知道何時離去的。
有研究表明,更年期女性的抑鬱症發生率在30%以上,這意味著,在一棟普普通通的居民樓裡,有數個中老年女性正在經歷或者曾經忍受更年期抑鬱。
而毫不知情的親友們,依然用「更年期」揶揄她們,用她們的種種言行,來填充影視劇、小品對於更年期的粗糙想像。
我們不可能像電影一樣,重逢媽媽的青春歲月,唯一能做的只有讓她美好地老去。/《你好,李煥英》
「不知者未必無罪」,如果你愛她,請仔細地體察她的變化,耐心地傾聽她的傾訴,用心地學習相關知識,勇敢地為她開闢一條出路,至少,別再用更年期來挖苦她。
直到今天,楊維都覺得自己並未真正走出更年期的陰影,她仍舊無法睡整覺、不能爬樓梯、煮飯忘記關火、公交總是過站……她覺得,從十年前的那個清晨開始,一切都老了。
只是在這個變老的過程中,她措手不及,孤立無援,絲毫沒有坦然和優雅,只感到內疚與狼狽。
(文中受訪者楊維為化名。)
[1]顧磊,朱麗萍.更年期婦女身心症狀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3):3651-3654.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新周刊》微信公眾號(ID:new-weekly)。《新周刊》創刊於1996年8月18日,以「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周刊」為定位,20多年來用新銳態度測量時代體溫。從雜誌到新媒體,《新周刊》繼續尋找你我共同的痛點、淚點與笑點。關注新周刊微信公眾號,與你一起有態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
感謝你讀到這裡,我們為明天準備了更加精彩的內容,不想錯過的你,就把Vista看天下設為星標吧。第一步:點擊頂部藍字「Vista看天下」,進入公眾號主頁。別再汙名化生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