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剁手節已經陸續開啟定金預售了,你預定了什麼?
昨晚朋友來找我討論,問要給媽媽買點兒啥,我想了一會兒,回她:甘麥大棗茶。
她家母上最近更年期來的洶湧,我是半開玩笑來的,但事後細想,其實沒毛病。
雙十一購物未必有多便宜,人們更注重一種儀式感罷了,給自己囤一些幸福感,也趁著年末給父母盡一些孝心,何樂而不為。
但其實,不管啥時候,最值得為自己和家人投資的,我覺得就兩樣。
之前有小夥伴一直說想讓我聊聊更年期的問題,其實現在更年期青年化的情況越來越多,更年期不再是媽媽們的代名詞,它更像是一種身體狀態更迭變化的體現,爸爸們也會有「更年期」的變化,很多年輕女孩兒也嚷嚷著自己快早更了。
你才幾歲!就更年期了?說白了,就是身體出現陰陽不平衡了。
怎麼保持身心健康和美麗,今天想借著更年期這件事,來聊一聊。
我們固有觀念裡,更年期是專屬於50歲上下,絕經期前後的女性的,中醫裡把更年期症候群也叫做「絕經前後諸症」,一般是說女性在絕經前後這段時間,出現的一系列身體和心理上的綜合變化。
但前面也提到了,現在社會生活壓力大,人們作息不規律、生活方式各自不同,更年化的情況也慢慢年輕化,拋開絕經前後這個特定的生理期不談,光就綜合症狀來看,大家可以自測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更年化的趨勢。
容易出汗、潮熱、臉紅
皮膚粗糙、起皮掉屑
皮膚發癢,容易過敏
習慣性心煩、或無原因的難受想哭
煩躁易怒,沒原因也想發火
頭暈耳鳴
心悸失眠,睡眠質量差
掉頭髮
腰酸腿軟,容易疲憊
臉和腿容易浮腫,一按一個坑
骨質疏鬆、牙齒鬆動、腿容易抽筋
未絕經的女性:經期不規律,經期煩躁失眠嚴重
明顯的性情改變:如自信心降低、情緒容易低落、精神敏感、喜怒無常
心臟區不適,容易心悸
血壓波動大
容易出汗、臉紅
食欲不振、消化變差、大便不正常(時常便秘或腹瀉)
失眠、易驚醒
記憶力減退
那方面欲望減退
變胖、皮膚變鬆弛、肌肉萎縮
以上症狀只是作為一個參考哦~如果自測發現有三個及以上的症狀穩定出現,那麼就要關注一下自己的身體啦~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整體原則,任何的不舒服都要找對它的根源,然後根據體質類型進行整體調養,更年期的問題也是一樣的。
不管男女,更年期的問題,還是跟腎最相關。
西醫講男女出現更年期變化,主要原因在於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
中醫方面,更年期的種種變化要責之於腎,腎的陰陽平衡失調,會影響到心、肝、脾,精氣血相對紊亂,就會形成上面說的症狀。
基本的病理變化還是以腎虛為本。
腎虛分陰陽,辯證的時候要分清寒熱。
1、腎陰虛(熱多寒少)
《素問》裡說:「女子…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腎是人的先天之本,藏精,腎氣盛,女孩子的月經才會開始,而到了七七,也就是49歲,精氣變衰,月經也就漸漸不來了。
《黃帝內經》還說,「年過四十,陰氣自半」,絕經期前後,女性們腎氣衰,經血竭,身體是處於一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狀態,陰虛化火,就容易出現煩躁不寧。
所以女性更年期症候群,以腎陰虛居多。
心腎陰虛,火偏旺,一般還會兼有胃寒,這種類型就常常表現出心煩出汗、失眠、發熱胸痛、喜歡吃涼的,但吃完以後還胃痛腹瀉。
2、腎陽虛(熱少寒多)
這種類型就男性多見了,「丈夫…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40歲的時候,腎氣就開始往下走了,也就是西醫上說的荷爾蒙含量下降。
腎陽虛的人體徵就偏寒症,怕冷、夜尿多、清晨腹瀉、容易浮腫、容易疲憊,也會有烘熱煩躁的情況。
更年期這事兒,是身體陰陽失衡的一個信號,有的時候甚至會持續幾年,對自身和對家人朋友,都是一場消耗戰,所以要悉心調理才是。
上面說了兩種大的類型,偏熱和偏寒,但其實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寒熱交雜的,脾腎陰虛,也會伴有胃寒,脾腎陽虛,也會有虛火擾心,所以調理起來也要辨別清楚想要改善的重點,不要急不要燥,慢慢來~
總體原則:調肝養腎,滋陰除煩,平和陰陽
統一適用的幾點先列一下:
1、心情調節很重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家人有更年期的話,要耐心聽ta說話,多寵ta
2、可以適量運動
3、飲食上要注意補充蛋白質,可以多吃五穀,尤其是豆類
4、注意補鈣!尤其是絕經期的姐姐們,補鈣,也要注意補充維生素,尤其是B族維生素
5、食療原則:清淡均衡,少油少鹽少刺激,尤其男性朋友,抽菸喝酒要減戒~可以多吃一些滋養肝腎,補血健脾的食物,如:豆類、紅棗、桂圓、核桃、木耳、魚類、山藥等。
食療小方子:
1、甘麥大棗湯
小麥15g,大棗10枚,甘草9g。上三味,用水6L,煮取3L,每天分三次服用,或代茶飲。
這就是我開頭提到的甘麥大棗湯,是更年期的必備基礎方了,很多人應該都試過,別看它方子簡單,但效果真的沒得說。
這是《金匱要略》裡的方子,張仲景用來治「婦人髒躁」的,婦人髒躁就是更年期症候群裡的一種,屬於心腎陰虛,肝氣失和,主要就是心神不安,欲哭、憂慮、煩、健忘、皮膚發癢、敏感。
這方子用小麥,味甘性涼,歸心肝經,《本草從新》說它能「養心,補腎,和血,健脾」,《本草經疏》說小麥除了養心之外,「肝心為子母之髒,子能令母實,故主養肝氣」,用的是一個子母同補的思路,小麥是補心養肝的絕佳選擇了,髒陰得養,虛火自清。
甘草與小麥配伍,可以補養心氣,和中緩急,助氣血化生。大棗甘平性潤,補益脾氣,寧心養神,補血調中,三個簡單的藥食同源,就能把調和肝脾腎安排的明明白白的~給仲景大大點讚~
另:脾胃偏虛寒的人平常也可以做成粥來喝~
甘麥大棗粥
小麥50g,大棗10g,甘草15g。先煎甘草,去渣。後入小麥、大棗,與適量粳米共煮為粥。空腹食用,每天2次。
2、核桃芡實蓮子粥
核桃20g,芡實15g,蓮子15g,大米適量。同煮成粥。空腹食用,每日2次。
這款就比較適合肝腎陽虛的小夥伴,平時怕冷、脾胃弱、腰酸腿軟、容易清晨腹瀉的人,可以熬這個粥來喝,芡實和核桃共補肝脾腎,溫腎陽,同時幫助固攝住身體裡的精氣,加入蓮子養心安神,去虛煩,效果很好,也好喝~
3、黑豆枸杞桑葚茶
這個茶簡簡單單的配方,就是黑豆、枸杞、桑葚。這是修善堂周大夫的方子,養肝血、滋腎陰,清甜好喝,兼顧了口感和功效。
黑豆一能強肝散風,二能清熱利溼,三可補血明目,四能補腎陰,搭配上調肝補腎的枸杞及補血滋陰,生津潤燥的桑椹,調補肝腎,一步到位。
這款茶特別在哪裡呢,它是取皮黑肉青綠的黑豆,低溫烘培後,與枸杞、桑椹一起研磨成粉,用開水衝泡,這樣跟平時自己在家裡煮黑豆泡水比,更容易把材料的功效很好的釋放出來。
調和肝腎 戳圖直達↑
4、銀耳山藥甜湯
材料:銀耳25g、山藥1/4條、蓮子50g、玉竹10g、麥門冬10g
做法:
☆先將銀耳泡軟,山藥削皮切塊,其他材料洗淨,玉竹、麥門冬裝進過濾袋裡,枸杞放入碗中備用
☆鍋中加適量的水,放入過濾袋及枸杞,用大火煮開之後,轉小火續煮20分鐘,最後5分鐘時放入銀耳及山藥,加少量冰糖,即可食用。
養腎穴
平常除了適量運動,還可以按摩一些穴位,來養腎安神,益氣除煩。
1、三陰交穴
位置:內踝尖上3寸
功效:能健脾益血外,也可調肝補腎,還有安神的作用
2、太溪穴
位置: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功效:清熱生氣,能益腎除煩,腳心愛出冷汗的多按按
3、內關穴
位置:腕部橫紋上兩橫指處,在兩筋之間。
功效:具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治療失眠的作用。
上述三個穴位按摩方法:每穴按壓5秒再放開,重複30下,1天2次。平常多多刺激就好~
天涼了,要暖要潤,願每位姑娘都少女心常伴,平和養心,做一個溫柔的人,年末囤點兒特別的給你愛的人,別藏著,轉給ta,然後,聊上幾句吧
調補脾腎,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