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給大家分享了,做麵包是湯種好還是中種好,文章寫出來以後,收到很多朋友的點讚歡迎。
不過因為當時主要想推廣我喜歡的湯種,所以只把中種一帶而過了,並沒有講清楚。
有朋友就直接留言問我,什麼是中種,中種該如何製作。
那麼針對這個問題,今天我就來聊聊什麼是中種和中種的製作。
在麵包的製作過程中,發酵可以分為直接發和間接發。
直接發顧名思義,就是直接把所有食材一股腦的混合在一起,揉成麵團,然後發酵,制胚,烤製成型。
他的好處是製作時間短,操作簡單,麵包的奶香味明顯。
缺點也很明顯,就是麵包的抗老化能力弱,也就是容易發乾發硬。而且發酵的風味物質也沒有那麼豐富,不夠香!
就像這樣的麵包,已經具備麵包的全部特性,不過看著就會覺得差點什麼。
間接法則是先製作酵母麵團,讓酵種先進行充分的發酵,再加入其他原料製成麵團。
這樣做出來的麵團成熟度更高,擁有更多的發酵產物,發酵的香味也更突出,更主要的是抗老化的能力也非常強。
唯一的缺點就是麻煩!發酵麵團需要提前一天製作。
這樣的麵包,是不是看著就想吃呢!
間接法中,我們又可以分為中種,液種,老面和天然酵種。
我一直把中種和液種還有老面歸為一類,但事實上,他們是通過水和麵粉的不同含量來區分的。
其中中種的使用頻率最高,因為他是固體,很容易保存。
天然酵種我已經給大家做過一期圖文解說,簡單說就是用葡萄乾和水來養種一周,然後用這個水來發麵。
就像這樣,天然的酵種。天然酵種的發酵基本和液種是一個方法。
下面我就開始進入正題,講講我們的中種。
中種麵團的製作,通常使用原料中總麵粉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麵粉量太少,就起不到酵種的作用,太多則麵團溼黏,不易操作,一般的最佳比例在百分之七十左右,這個比例既能讓酵種發揮一定的效果,又容易揉出麵筋。
舉個例子,我們準備做一款麵包,需要麵粉500克,水300克,酵母5克。
我們用百分之七十的比例來做中種,那麼,就需要,麵粉350克,水210克,酵母3.5克一起揉面成團,然後等待充分發酵,也可以放入冰箱冷藏24小時,再拿出來直接使用。
剩下的步驟就是,再用90克的水,化開1.5克的酵母,加入150克麵粉,融合中種一起揉成麵團,再次發酵1到2個小時就可以了。
這裡,由於中種的吸水量比較大,所以二次加水的量可以小於90克。
為了不就坑,我今天同時也把液種講講吧。
液種,也叫波蘭酵頭,一種溼潤酵種,含水量非常高,不像麵團,更像麵糊。
液種和中種基本都是一樣的,只是基底不同,中種是以面為基底,液種是以水為基底。
液種使用麵粉的量佔總量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之間。再加入等量的水和對應的酵母,發酵的時間也是24小時。
使用液種製作含水量較大的麵包時,非常有優勢,因為溼軟,與原料混合後,更容易揉出軟的麵團,烘烤後的膨脹爆發力非常強。
其實中種與液種是可以互換的,區別在於,液種更簡單,直接混合原料,都不需要揉面成團。而且液種含水量高,酵母充分利用溶解在水中的營養物質,發酵速度更快。
唯一的一點就是液種不如中種容易保存。
不過我習慣於把這幾種都叫做中種,一個中間發酵的產物!
謝謝大家的觀看,喜歡我就關注我,三哥帶你做美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