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十年代開始,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則「歷史解密」,說的是在西沙海戰時,臺軍對我軍的作戰行動提供了大量支持,終使我軍獲得大勝。這個故事流傳甚廣,甚至蔣介石的那句「西沙戰事緊」竟成了名人名言。事實上,這是一則不折不扣的謠言。
謠言長什麼樣
下面這段文字,你也許似曾相識:
1974年1月18日,南越政府不顧我一再警告,派兵侵佔我西沙永樂群島,與守島民兵發生衝突,西沙海戰爆發。雖然我南海艦隊浴血作戰,奈何南越海軍軍艦噸位、火力都佔有絕對優勢,我海軍漸漸不支。緊要關頭,中央火速調動東海艦隊支援。
1月19日,小平同志拿著一份電報匆匆走進中南海菊香書屋。「報告主席,海軍要求增兵西沙戰場。」鄧小平邊說邊遞上電報給正在認真看著作戰地圖的毛主席。主席看完電報立即批示「同意」,鄧小平正要離開,主席忽然說:「慢」,他略一沉思,然後一字一字地說:「直接走」。之所以主席會這樣說,是因為此時臺灣海峽是被國民黨海軍封鎖了的,以往我海軍艦艇從東海調到南海只能從臺灣東北部的外海繞道。這一次軍情緊急,只好冒險硬闖。
下面,重點來了:
當時正在陽明山養病的蔣介石對西沙戰事亦很關注。很快,一份臺灣「國防部」的電報送到他的面前「中共海軍飛彈護衛艦四艘,清晨抵達東引島一側,企圖穿越臺灣海峽。」當臺灣「海軍司令」宋向志請示如何應對時,委員長說了他一生中最閃亮的一句話:「西沙戰事緊吶」,畢竟蔣明白,國共之爭屬於內鬥,在外敵入侵時刻,中國人還是要團結一致的。心領神會的宋司令欲領命而去,蔣介石又指示說:「你們要一路護航,保證艦隊安然通過,還要準備補給船,給前線送給養。」
當天晚上,東海艦隊四艘飛彈護衛艦順利通過臺灣海峽。國民黨軍不僅未開炮,還打開探照燈,一路護航。此外,幾十艘臺灣補給船還開赴西沙,給解放軍送去了食物和淡水。
1月20日,東海艦隊增援的護衛艦如期到達西沙,雙方力量對比發生巨大變化,解放軍取得絕對優勢,將入侵的南越海軍幾乎全殲,獲得了中國海軍最光輝的一戰。
這場戰爭的勝利是國共精誠團結一致對外的結果,更是毛澤東和蔣介石默契「合作」的結果。毛主席吩咐「直接走」臺灣海峽時,他就料到昔日的蔣委員長一定會顧及民族大義,不會為難解放軍。蔣介石在關鍵時刻也果然表現出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同承華夏一脈的兩黨領袖不計前嫌,面對外侮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最終贏得了神聖領土的保衛戰!
如果對歷史不是特別清晰,很容易被上面的描寫所迷惑,從而把它當成歷史真相而信以為真,甚至自己會以訛傳訛加以擴散。
真實的西沙海戰是什麼樣
1月15日,南越海軍驅逐艦16號(李常傑號,排水量2040噸)侵入西沙群島永樂群島海域,衝撞在甘泉島生產作業的我402、407漁輪並炮擊甘泉島。
1月17日~18日,南越增派驅逐艦4號(陳慶渝號,1253噸)、5號(陳平重號,2080噸)及護航炮艦10號(怒濤號,排水量650噸)侵入上述海域。佔領我甘泉島和金銀島,打死打傷我漁民多人。面對嚴峻的形勢,我方除了多次發布對南越當局的嚴正警告外,也積極做了戰爭部署。
1月17日深夜,周總理向總參作戰部了解了西沙的詳盡細節,向毛主席做了匯報。
1月18日20點,周總理召開作戰會議,總的方針是:後發制人,爭取政治上的主動。既要寸土必爭,又要儘量不使戰爭擴大化。經中央研究決定,由葉劍英(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鄧小平(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等六人組成領導小組,葉劍英牽頭,葉劍英、鄧小平具體負責,代表中央到總參作戰部指揮西沙海戰。
下圖中可很清楚地看出雙方參戰艦艇的實力對比,作戰艦艇4:4,噸位6000:1600,南越海軍火炮最大口徑127mm,擁有各型火炮五十餘門。無論從噸位、火炮口徑還是數量,南越海軍都具有壓倒性優勢。
南海艦隊到達西沙海域的有6艘艦艇,編隊指揮員是海軍榆林基地副司令員魏鳴森。當時,南海艦隊的作戰實力是三大艦隊中最弱的,僅有的四艘千噸級護衛艦,由於艦齡老,均處於失修狀態,無法出海作戰。餘下只有十幾艘500噸級以下的護衛艇、獵潛艇和掃雷艦,噸位小續航力低,駛到距海南島300多公裡以外的西沙海域,已經相當勉強了。
271(錦州號)、274(瀘州號)獵潛艇,蘇制喀朗施塔得級反潛護衛艇,艇長49.5米,寬6.2米,排水量319.6噸,最大航速18節,裝備一座85毫米主炮(標準的小艇扛大炮),2座單管37毫米機關炮,2挺12.7毫米機槍,2座火箭深水炸彈發射裝置。
396號、389號掃雷艦(6605型),排水量530噸,最大航速15節,裝備雙管37毫米艦炮2座(389艦換裝了85毫米炮),雙管25毫米艦炮2座,14.5毫米機槍2挺。
由於從廣州增援的281、282獵潛艇(037型獵潛艇,最大航速30.5節,排水量375噸,滿載392噸,配備2座57毫米艦炮,2座雙管30毫米艦炮,4座火箭深彈發射裝置)航渡到永興島後報務員未能及時打開電臺,因而收到開赴戰場的指令晚了幾個小時,戰鬥主要是由271、274、396、389打的。
但是,正是由於晚到了三個小時,當281編隊出現在戰場時,徹底壓垮了南越海軍殘存的繼續戰鬥下去的決心。
19日,海軍396號、389號將南越10、16號艦攔截在廣金島西北海面,271號、274號在深航島東南海面與南越4號5號艦對峙。
7時40分至49分,南越4、5號艦先後派出40餘人乘坐小艇,強登深航、廣金二島,當即被守島民兵在我海軍艦艇支援下擊退,被迫撤回艦上。
10時23分,敵艦陳平重號向我274艇發射炮彈,擊中274艇駕駛臺。南越海軍打響了第一槍。我軍當即予以開炮還擊。雙方捉對廝殺。
南越海軍試圖拉開距離,發揮其艦炮口徑大射程遠的威力,而我軍雖然艦炮口徑小,但是射速快,更適合近戰。於是海面上出現了南越海軍大艦在前面跑,我軍小艇在後面追的場景。
我271、274艇集火攻擊陳慶渝艦,將其打成重傷,迫使其拖著濃煙逃逸。
我396、389艦貼近李常傑號,集中火力近射,將其打得多處起火。此時南越10號艦怒濤號趁機向我389艦偷襲,389艦中彈負重傷,後成功搶灘。危急時刻,271編隊兩條獵潛艇向怒濤號一陣急射,將其打得中彈著起大火
11時49分,我海軍第74大隊(281、282兩艇)及時趕到,加入海戰。
12時,在海戰中摔斷了一條腿的南越艦隊指揮官何文鍔,本就快支撐不下去了,又看到我海軍增援艦艇到達,於是掉頭就跑。怒濤號由於受重創,無法跟上逃離的編隊。
12時12分,第74大隊接到攻擊命令,於是全速上前,向怒濤號猛烈射擊。
14時52分,怒濤號沉沒。
經過一個多小時激戰,我軍取得擊沉一艘護航艦,重傷一艘驅逐艦,擊傷兩艘驅逐艦的戰果,斃傷南越海軍117人以上,獲得西沙海戰的全勝。
我軍389艦重傷,396和274艇輕傷。犧牲274艇政委馮松柏、274艇副艇長周錫通及戰士共18人。
20日,在海軍和廣州軍區許世友司令員的指揮下,我軍發起了收復三島作戰。9時35分,乘坐我海軍艦艇和漁輪的陸軍部隊兩個連和一支兩棲偵查隊(永樂群島海域共有我軍15艘艦艇,運送了四個步兵連)到達預訂位置,換乘橡皮艇,在我海軍艦艇的炮火掩護下向被佔島嶼發起登陸作戰,至13時45分一舉收復三島。斃傷南越士兵各三人,俘虜48人及一名美軍顧問。
戰後,我國獲得了對整個西沙群島及其周邊海域的控制權。
東海艦隊護衛艦穿越臺灣海峽南下馳援
西沙戰敗後,南越擺出了報復的姿態,派出了6艘軍艦駛向西沙群島並向美軍求助。中央軍委批准了時任南海艦隊司令員張元培的請求,緊急調派東海艦隊護衛艦六支隊十八大隊南下支援南海艦隊。
護衛艦六支隊是海軍戰備值班部隊,先後參加了解放一江山島和多次與國民黨海軍的海戰,是一支具有光榮歷史的部隊。毛主席1953年2月視察海軍,就是在六支隊的「南昌」號和「廣州」號上寫下了「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的題詞。
護衛艦第十八大隊編有4艘成都級護衛艦,分別是「昆明」號(舷號205)、「成都」號(舷號206)、「衡陽」號(舷號207)和「貴陽」號(舷號208),這級護衛艦是由上海滬東造船廠根據蘇聯提供的技術、圖紙和材料,仿製的蘇聯裡加級護衛艦,滿載排水量1376噸,主要武備為3門單管100毫米艦炮,50年代末期建成,是人民海軍60年代最先進的水面艦艇。70年代換裝「上遊一號」(SY-1)反艦飛彈,從而成為01級飛彈護衛艦。
由於「貴陽」艦正在船廠進行中期廠修,所以東海艦隊決定先組織「昆明」艦、「成都」艦和「衡陽」艦南下,「貴陽」艦等廠修結束後再南下。
鑑於此次南下調防比較緊急,所以不繞道外海而是穿越臺灣海峽,這也是海軍艦艇編隊首次直接通過臺灣海峽,軍事敏感性相當高,稍有不慎都會引起海峽兩岸緊張局勢,因此整個行動保密級別很高,除主要首長和作戰部門知情外,對其他人員都嚴格保密。
1月19日11時,六支隊長姜德廷向十八大隊大隊長王夢琪下達立即進入一級戰備的命令,三艘護衛艦均發出「緊急備航」的警報,迅速補給彈藥、油、水、主、副食品,並電召休假和外出人員立即歸隊。下午,六支隊召開了緊急會議,將真實的行動計劃傳達到各艦艦長、政委一級。
航渡中的護衛艦編隊
1月20日14時21分,指揮艦「衡陽」號升起了緊急出港旗號,三艦以「衡陽」艦在前,「昆明」艦居中,「成都」艦殿後的順序,組成單縱隊,以18節航速拔錨啟航。出航後編隊經韭山列島、漁山列島一路向南。當日後半夜,編隊馳抵浙江與福建交界的沙埕港,按預定計劃錨泊。
這次是人民海軍艦艇第一次通過臺灣海峽,航線要經過國民黨軍隊控制的東引、馬祖、白犬列島,以及烏丘嶼、大金門外側島嶼,情況複雜且特殊,同時,由於是夜間隱蔽航行,編隊航線右側距離福建沿海島嶼設置的導航燈塔較遠,無法觀測。為此,編隊的航線選擇慎之又慎。海軍福建基地航保處組成領航組,負責制定具體航線並上報福州軍區、海軍批准,並報總參謀部備案之後才確定下來。
危險的三角區
22日下午領航組人員,帶上航線圖到達「衡陽」艦,向編隊指揮員報到。
1月22日17時30分,東海艦隊的「昆明」、「成都」、「衡陽」號三艘飛彈護衛艦從福建沙埕港啟航,這一天正好是1974年的大年三十。編隊出港後即實行嚴格的燈火管制和無線電靜默,19時經臺山島以南海域進入臺灣海峽,此時海面上已是夜色沉沉。
編隊通過臺灣海峽
16時,擔負掩護任務的各部隊提前進入一級戰備:福建沿海所有對海對空雷達站全線開機,全程掌握編隊位置和空情,每10分鐘對編隊各艦進行一次定位;福建基地作戰指揮室不斷以密碼通報編隊,引導編隊修正航向;海軍福建基地派出32艘艦艇,隨時待命出擊;福建海岸炮兵全部進入陣地,時刻準備炮擊;在福州、漳州機場的殲擊機進入最高戒備,飛行員進入座艙,隨時準備起飛;技偵部隊加強了對國民黨海空軍部隊動向的掌握。
當編隊即將進入臺灣海峽時,各艦拉響了一級戰鬥警報,各艦之間距離三鏈(約556米),航速增至24節,全艦人員各就各位,100毫米主炮、37毫米副炮全部實彈上膛,艙面人員加強對海、空瞭望,氣氛非常緊張。
在中央軍委作戰指揮室,軍委副主席葉劍英密切關注編隊的動向;在海軍作戰指揮室,海軍副司令員劉道生坐鎮指揮;在福州軍區作戰指揮室,軍區司令員皮定均坐鎮;東海艦隊作戰指揮室,司令員馬龍和參謀長田作成一起坐鎮。從岸上到海上,從編隊到擔負掩護任務的部隊,從領導到戰士,嚴陣以待,隨時準備應付突發狀況。
21時,編隊安全通過東引島以東海域,在航行中距離國民黨軍駐守的東引島最近距離只有6海裡。
23日3時35分,編隊馳過金門以東海域。
5時21分,編隊通過臺灣海峽,駛抵東山島海域,進入南海艦隊轄區。
6時,到達廣東潮陽海面,與南海艦隊前來接應的獵潛艇編隊匯合,隨後航行至汕頭港短暫拋錨、補給。
17時30分,編隊馳入湛江港,順利完成南下任務(1976年4月,完成廠修的貴陽艦通過臺灣海峽,十八大隊全部調入南海艦隊)。
抵達湛江港的護衛艦編隊
南越方面在聯繫美軍未果,又發覺局勢發展於己不利,最終做出了「避免下一步同中國作戰」的決定。
西沙海戰的勝利及東海艦隊護衛艦南下穿越海峽,沒臺軍什麼事
我軍在陣位不利,在軍艦噸位、火炮口徑和數量都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在中央軍委和海軍南海艦隊及廣州軍區的正確指揮下,參戰艦艇指揮正確,戰術靈活,官兵作戰英勇,取得西沙海戰的重大戰果。該戰的勝利根本沒有果軍什麼事兒。
在我東海艦隊的護衛艦南下支援南海艦隊時,果軍海軍確實是沒有阻撓,不過這不是他們不想,而是我軍計劃周密,隱蔽航渡,臺軍未能發現或發現後來不及做出騷擾反應,或者說就是臺軍就是個渣,沒那個能力,退一步說,他們就算發現了也不敢出動討打。
臺灣海峽從五十年代起就存在一條虛擬的所謂「海峽中線」,這條線只是交戰雙方的一種默契,我方從未承認。在早先,大陸沿海很多島嶼還未解放,果軍經常越過海峽中線襲擾大陸。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解放軍加大了解放東南沿海島嶼的力度。在當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解放軍海空軍基本上不會前出到12海裡之外作戰。隨著對越過海峽中線襲擾大陸的臺軍一次次的打擊,臺軍逐步退縮到海峽中線以東。
1965年的八六海戰和崇武以東海戰,我人民海軍一舉擊沉了國民黨軍章江、劍門等三艘主力艦,僅有五人逃回臺灣。此後,果軍海軍不敢再越過海峽中線騷擾。1967年「1.13」空戰,蔣軍四架F104G遭遇解放軍兩架殲6,我空軍戰機毫髮無損並擊落國民黨空軍楊敬宗少校駕駛的飛機。至此以後,國軍飛機再不敢飛越海峽中線,臺海上空再未發生空戰。
我編隊南下時,護衛艦編隊及掩護各部隊全部處於一級戰備,炮彈上膛,如果真像謠言說的那樣,國民黨兵打開照明燈,又是來護航,又是送給養,恐伯剛一露面,就得吃一頓炮彈。
西沙海戰期間臺灣方面真實反應
據臺灣《金馬前線綜合情況(74.1.16-1.31)》:
元月十九日西沙群島匪越軍事衝突後情資,發現匪於此役諸措施,可供我軍參考者:1、遠海兩棲作戰範例:自民四十三年冬一江山戰役後,此為匪軍遠海兩棲作戰之範例。當日戰況為:對越軍七十餘人先佔領及設防之道乾島,匪軍一營於十九日凌晨自島北登陸順利成功,島上越軍全部被俘。其登陸過程,判為由艦至岸,創匪實施正規登陸作戰之典型。2、海戰典型:匪軍登陸成功後,至十一時許,匪艦炮即開始掩護其魚雷快艇追逐圍攻越艦,歷時一百分鐘。結果越護航驅逐艦一艘沉沒,另同型艦一艘及炮艇兩艘,皆中魚雷後負創突圍,損失慘重,開匪對外打海上殲滅戰之範例。3、準備充分及重視保密:自元月十一日匪外交部聲明西沙、南沙群島領土主權後,十七日即發現匪艦艇六艘,由榆林南竄。迄匪軍成功登陸道乾島時,越軍尚誤認不過為匪之武裝漁民。另元月廿二日後,匪海空軍大舉南竄活動,並於汕頭成立「特編部隊」,在匪北京總部統一指揮下,嚇阻越軍反撲。俱足顯示其準備周到及計劃綿密。
從臺灣的內部文件可以看出,臺灣方面事先並未掌握我方要在西沙動手的情報,19日發生衝突時,臺方尚認為我方僅是「加強戒備」,而且,對戰鬥經過的描述與實際大相逕庭。23日我護衛艦編隊已通過臺灣海峽後,臺方才發現我汕頭基地海軍已發生變化。由此觀之,所謂解放軍順利通過臺灣海峽由於對岸放行(甚至提供協助)這一說法就是在造假。
1974年2月8日,臺灣《中央日報》發表題為《我們對南中國海諸島的立場》的社論:
中越同為反共國家,方今面臨共同的敵人,誠可謂同雨同舟,利害一體;正應和衷共濟,團結作戰,以鞏固民主陣營保衛自由與安全的力量。當此大避危急之秋,從亞洲抗共的全盤戰略得失而言,越南方面的行動,徒令親者痛而仇者快。所以我們在此懇切呼籲越南方面,應經由外交途徑妥善處理。中華民國政府對此事件始終表現高度理性而自製的態度,應為越方所了解我們相信,以阮文紹總統及其堅決反共政府的目光與胸懷,必須洞明利害而知所取捨。至於毛共之盤踞西沙,乃是我們的內政問題。我們應特別警覺的是,毛共在對外推行笑臉攻勢之同時,採取這一行動,主要為轉移其內鬥視線,自有其用心之所在。因此對其此後的行動,更應加以嚴密的注視。
所以要看清楚,臺當局一心反共,在他們那裡,意識形態是大於國家民族利益。
新世紀以來,我海軍迎來了大發展,然而,即使是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在亞洲國家、地區海軍中,臺灣國民黨海軍的武器裝備依然在單艦噸位、遠洋航行性能、遠洋訓練水平等等方面超過解放軍海軍的水平,但是,無論是面對南海島礁被南越的搶奪、菲律賓的蠶食,還是統一後的越南的侵佔,果軍的艦艇統統沒有任何作為。
結語
春秋時期,一條可怕的消息在曾參的家鄉瀰漫——曾參殺人了!有人跑去報告曾參的母親,對她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笑了笑:「我兒絕對不會殺人!」過了一會,又有一個人對他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他母親沒再吭聲,不緊不慢地繼續織布。又過了一會,一個人跑過來說:「老太太,你兒子真的殺人了。」這時候,曾參的母親急忙丟下手中的針線,搬起梯子翻牆逃跑了。
這就是關於孔子七十二弟子曾參的一個典故,後來成為了成語曾參殺人。真相是此時曾參正跟著孔聖人在學習,殺人者是另一個與曾參同名的人。可見,謠言的危害性有多大。
近年來,一些網絡公知大V之類的,打著還原歷史、解禁機密的各種噱頭,利用普通百姓樸素的民族情感和對歷史及一些專業知識認知的缺失,真假結合,在真實的歷史中夾帶私貨,在網絡上、地攤雜誌上廣為傳播謠言。事實上,這都是那些別有用心的海外組織、別有用心的人為了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有預謀的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