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遠離天上月,團圓偏照別離身。」百餘年前,繆蓮仙如此悲秋。
繆蓮仙並不是《客途秋恨》的作者,只是曲中一個多情公子的化身。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月下臨風,花蔭立遍之際,這是多麼熟悉的唱詞。
廣州人對《客途秋恨》有著特殊的感情,它曾是清末民初紅極一時的流行曲。
1 一句對唱,四目相投,天地都安靜下來
《客途秋恨》近年重新走紅,不得不歸功於香港電影《胭脂扣》。
電影一開頭,梅豔芳飾演的名妓如花出場,用渾厚溫潤的聲線,唱出:「涼風有信,秋月無邊……今日天隔一方難見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涼天。你睇斜陽照住嗰對雙飛燕,獨倚蓬窗思悄然。」歌聲撩人情思,帶出一種人在江湖,步步天涯的況味。鏡頭轉到張國榮飾演的陳十二少,在歌聲中靈魂出竅。如花唱到:「觸景更添情懊惱,虧我懷人愁對……」十二少怔怔接上一句:「愁對月華圓。」
二人四目相投,周遭都安靜下來,天地間只有兩個人的心跳聲。
如花唱的這幾句,正是南音經典名曲《客途秋恨》。《胭脂扣》大受好評,獲獎無數,《客途秋恨》也重回現代人的記憶。張國榮在演唱會上亦詢眾要求演唱了短板《客途秋恨》,行腔乾淨,斷句有情,令人如痴如醉。
如花與十二少黃泉赴約。梅豔芳與張國榮也已先後離去。紅塵之中,誰不是過客呢?而《客途秋恨》依然傳唱不息。
2 椰胡音軟韻味長,南音沉鬱訴蒼涼
提到南音,也許有人會誤以為是福建南音。福建南音是以散曲、樂譜、指套為基礎的弦管音樂。廣東南音是一種說唱藝術,始於清代,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仍流行於珠江流域。樂器為椰胡、拍板和古箏。椰胡弦松音軟,意味深長。南音演唱者多為瞽師,唱腔沉鬱蒼涼,腐心蝕骨。此前流行的木魚、龍舟等粵歌經過這些文人士大夫潤飾,文辭越來越優雅,發展成體例工整的南音。南音是粵調說唱藝術的巔峰,出現了不少情感深摯、文採絕倫的作品。《客途秋恨》就是經典之作。
《客途秋恨》講述了「小生繆艮蓮仙字」與「多情歌女麥氏秋娟」的一段情深緣淺的戀情。繆蓮仙真有其人,原籍浙江,出生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家貧,屢試不第,生活潦倒。其編撰的《文章遊戲》中有自述詩,「家世本貧素,力難繼書香,蹉跎十四五,市井徒彷徨。」他多次來廣東,或謀生,或遊歷,總是鬱郁不得志,年過半百,仍寄居在六榕寺的僧舍裡,賣文為生,典當度日。他的自述詩又寫道:「顛沛流離,不勝其苦,戚友視同陌路,漠不相關」,是相當悽涼的。至嘉慶二十三年(1818),他得一機會在肇慶廣寧就館。次年回廣州兩個月,期間與珠江花舫上的名妓麥秋娟相識,兩人情投意合,難分難捨。可惜繆蓮仙不久就要返回廣寧。隨後時局動亂,路途受阻,有情人再難相見。繆蓮仙深感自己暮老窮途,無力保護秋娟,更不可能幫其贖身脫籍。便將一腔思念付於詞曲,以懷念秋娟。
繆蓮仙詩集《夢筆生花》
3 美人遲暮,名士窮途,同聲一哭
嘉慶年間,湘黔粵桂戰禍連連。廣州富商之後葉瑞伯(1786——1830)與一桂河妓女相戀,因戰事阻隔無法重聚。葉瑞伯原名葉延瑞,生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原籍福建同安人,曾祖入粵經商,寄籍南海。葉家幾代擅詞曲,葉瑞伯之弟葉茗生,據傳是粵謳名曲《除卻了阿九》的作者。葉茗生之孫也曾協助南音名家鍾德編錄《今夢曲》。
葉瑞伯借繆蓮仙與麥秋娟的故事,傾訴護花無力的相思之情。《客途秋恨》開篇幾句是「小生繆艮蓮仙字,為憶多情妓女麥氏秋娟」,因此一度被誤傳為作者是繆蓮仙。作者借繆蓮仙的口吻自訴衷腸,把落魄窮途,護花無力的心痛寫得哀怨淋漓。所謂美人遲暮,名士窮途,只得同聲一哭。
他細訴懷人之苦。「我亦記不盡許多情與義,總系纏綿相愛復相連。共你肝膽情投將兩月,點想同群催趲整歸鞭。幾回眷念難分舍,只為緣慳兩字拆散離鸞。個陣淚灑西方紅豆樹,情牽古道白榆天。」
他哀己命途不濟。「男兒短盡英雄氣,縱使得成富貴也是虛文。飄零書劍為孤客,扁舟長夜嘆寒更。」
他恨己有心無力。「況且孤掌難鳴為遠客,有心無力幾咁閒文。欲效藥師紅佛事,改裝夤夜共私奔。又怕相逢不是虯髯客,陌路欺人起禍根。龍潭虎穴非輕易,恩愛翻成誤玉人。」
他概嘆天意弄人。「真系好事多磨從古道,半由人力半由天。」
最難得的是,他超越了普通男歡女愛的佔有心理,只祈望心上人平安無慮。「心似轆轤千百轉,空眷戀。但得你平安願,任你天邊明月向著別人圓。」這樣的心聲,在當時的倫理背景之下,極為動人。
《客途秋恨》全曲上下篇共一千五百多字,文字細膩典雅,其中「或者死後得成連理樹,好過生前長在奈何天」、「耳畔聽得秋聲桐葉落,又見平橋哀柳鎖寒煙」、「只望裴航玉杵諧心願,藍橋踐約去訪神仙」、「秋水遠連天上月,團圓偏照別離身」、「恩愛自憐同一夢,情緣為誰證三生」等佳句,放在唐詩宋詞中,都不輸文採。
《客途秋恨》先後有白駒榮、杜煥、新馬師曾、阮兆輝等不同時代的粵曲名伶演唱,並灌錄了唱片。報刊上亦有《客途秋恨抒情畫》專欄連載。《客途秋恨》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
在香港,《客途秋恨》三度被改編成電影。20世紀20年代,編劇家黃少拔加入一定歷史背景,編成粵劇《客途秋恨》,由白駒榮首演,在省港澳家喻戶曉。1931年,香港影片公司拍攝的無聲電影《客途秋恨》上演。1936年,鸚鵡影業公司又拍攝了有聲同名電影,白駒榮主演。1949年,三星影片公司拍攝新版《客途秋恨》,一改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令秋娟與情郎陰陽兩隔,更為催淚。主題曲由新馬師曾演唱。1990年,香港導演許鞍華拍攝了一部講述移民社會文化疏離感的電影,命名為《客途秋恨》。電影由張曼玉、陸小芬主演,細膩感人。片尾傳出一曲白駒榮演唱的《客途秋恨》,如泣如訴。
晚清廣州書局以文堂印的《客途秋恨》
視頻:我在南音講座上播放《客途秋恨》
******************************************
鍾哲平作品
作者簡介:
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粵韻清音——廣府說唱文學》作者
《羊城晚報》【追尋失落的嶺南絕唱】系列報導作者
《新快報》【粵人情歌】粵劇粵曲文化專版作者
新浪微博:@鍾哲平近水樓
官方網站:www.zhongzheping.com
點擊頂端「粵人情歌」可關注此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