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紅淚,更惹銷魂——漫談《客途秋恨》

2021-02-08 舊雨閒話

秋風起兮白雲飛,

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

懷佳人兮不能忘。


昔漢武以《秋風》為百代情至之宗,而民間於秋水潮寒之時,也總有紅塵宿恨的相思劫值得長歌一哭。



第一次聽《客途秋恨》是在電影《胭脂扣》中。有人曾經細數,這部電影中出現粵劇和南音的共有七處。其中《客途秋恨》出現了三次:如花與十二少開場的初遇和最後的重逢,以及電影四十分鐘左右,如花同十二少在吸鴉片時,邊上那位拉著二胡的師娘僅有一分鐘的演唱。



後來,在KTV玩兒時偶爾會點上哥哥88演唱會上的那曲《客途秋恨》,他著長衫,端端正正地唱著「涼風有信,秋月無邊……」過後還笑呵呵地告訴觀眾,在《胭脂扣》兩人殉情的那場戲裡,那罐福壽膏其實是巧克力味兒的,齁甜。



他唱的是白駒榮的版本,「涼風有信」的「信」字可見白版的特色。當然整曲不見得有地道的南音唱腔,但難得的卻是,哥哥的唱乾淨之中有藕斷絲連的不舍,簡單地講,就是有情。


記得當年,聽哥哥版本的香夭也是如此。說專業,他也許並不及格,更遠不及任白、龍梅,但每次真正把我這種門外漢吸引進去聽的,往往就是他。

哥哥的《客途秋恨》不足五分鐘,但白駒榮的全曲足足有十七分鐘多。白駒榮是名伶,有「粵劇小生王」的美譽。他對瞽師和師娘們演唱的南音情有獨鍾,於是虛心求教,並將之融於自己的舞臺演唱,用一種屬於戲臺的不同於瞽師師娘們的悲愴悽涼感贏得了盛讚,因此有人稱他為「南音之王」。



然而,南音真正的主流,恰恰不屬於舞臺,而是瞽師和師娘們所唱的「地水南音」。


那時候,窮苦人家生下眼盲的孩子,或是家裡有幼年失明的娃娃,一般只有一個結果:等著餓死。因此父母也許會找一個瞽師,把孩子交給他,讓他學唱南音,希望有朝一日,孩子能學藝有成,自己養活自己。可能盲人對節拍較一般人敏感,所以即使師父只是口傳,但還是有部分盲童可以習得真本事。他們成名後,雖然有的依然生活艱辛,但至少,總有一部分人敬重他們,記得他們,比如二三十年代的「狀元」鍾德,以及後來的杜煥。



音樂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它在空氣中,一瞬即逝,但它的感覺遺存會一直留在我們的大腦中,不僅是繞梁三日,餘音未絕,而且會在某日某時,再現為我們回憶過去的小徑。



我聽過杜煥的錄音。那種砂礫般的聲線剌出的悲愴悽涼感,瞬間熄滅了我想學唱南音《客途秋恨》的心。我覺得這樣的曲子之於我,是不可學的,也許只有舞臺的版本,還能掙扎一下。


後來看《杜煥小傳》,裡頭寫到:「母親把他送到一位叫王勳的失明人那裡學卜算。三年後,杜煥賴到廣州河南,到了13歲,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拜在姓孫的師傅門下學南音。」想起陳卓瑩在《試探廣東曲藝源流》中說過,「唱功上一般水平的男性失明藝人,日間上街敲著『叮叮』(一塊大約三四寸的圓銅片——平面的鉦),替人家佔卦算命;晚上則左手用前臂託著秦箏,斜憑在左肩上,同時騰出左手敲著檀板,全靠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邊走邊彈,招徠顧客……至於那些較有成就和較有名氣的,則幾乎不作上街沿門賣唱的。他們日間在家也為一些街坊或熟客佔卦算命,晚上則多數被僱主們約邀上門彈唱。」


所以,他們的南音叫「地水南音」,只因為瞽師們多兼佔卜,地水是卦名。至於為何要用「地水師」這一卦便不得而知。曾見《簷曝雜記》所錄道光年間廣州的水上妓寨盛況,「廣東珠江疍船不下七八千,皆以脂粉為生計……。珠江甚寬,疍船所聚,長七八裡,列十數層,皆植木以架船,雖大風浪不動。」而地水南音正是從這些勾欄畫舫中被創造出來的一種粵調說唱新聲,為區別於外江班的北腔而被命名為南音。那麼,莫非這地水之象就是其起源之所——水上妓寨?也未可知。


▲清代《點石齋畫報大全》載女盲藝人自彈唱


有朋友問我,福建那邊的南音與這廣州的南音有什麼區別?曾經我也是只知不同,卻不知這不同的究竟。如今卻是大致明白了,簡單來講,福建南音又稱南曲、南管、南樂等,是唐代大曲等宮廷音樂南傳後,在福建地區逐漸演變而成的民間音樂,它以器樂演奏為主,歌曲演唱為輔。也就是說,從來源上講,福建南音要「高雅」得多。


地水南音是徹底的底層之音。



相關焦點

  • 地水南音 杜煥 客途秋恨(一)
    嘉靜說 最近用粵語吟誦了好幾首納蘭詞,對粵語吟誦的喜愛就停不下來了,方言母語帶給我的感動,竟然是那樣的震撼。杜煥以一心三用,左手操拍板、右手彈爭、口中歌唱的絕技為人津津樂 道。杜煥在1972年被香港電臺炒魷魚之後,只能靠政府救濟金為生,屈居在上海街一盲人籠屋,偶爾或到旺角街頭賣唱討錢。1974年,德國文化協會邀請 杜煥演唱〈客途秋恨〉、〈男燒衣〉等曲目,兼且由何臣椰胡伴奏。後來稱為「南音箏怪」的唐健恆(當時是中文大學音樂系碩士生)初遇杜煥,結下兩人日後的師徒情緣。
  • 【話說廣寧】《客途秋恨》的故事主人公原來和廣寧有一段緣......
    經典粵曲《客途秋恨》的來歷      劉東榮|文
  • 地水南音 杜煥 客途秋恨(二)
    幸好不久南音得到海外及香港的學者從新發掘﹐他的演唱從街頭移到大會堂﹑中文大學等嚴肅表演場地﹐再又轉往茶樓中。1973香港節﹐他為「灰蘭記」 以南音作間場敘述情節﹐翌年更是香港節的南音演唱會的主角﹐令到這種民間藝術成為其中一項代表性的傳統文化表演。
  • 電影|許鞍華的心血之作《客途秋恨》
    《客途秋恨》是我在幾年前偶然看到的,看完第一遍時立刻去找了電影的相關信息然後又看了一遍。
  • 【秋分】客途為何總有秋恨?
    如花唱到:「觸景更添情懊惱,虧我懷人愁對……」十二少怔怔接上一句:「愁對月華圓。」 二人四目相投,周遭都安靜下來,天地間只有兩個人的心跳聲。 如花唱的這幾句,正是南音經典名曲《客途秋恨》。《胭脂扣》大受好評,獲獎無數,《客途秋恨》也重回現代人的記憶。張國榮在演唱會上亦詢眾要求演唱了短板《客途秋恨》,行腔乾淨,斷句有情,令人如痴如醉。
  • 地水南音:《客途秋恨》 葉瑞伯撰曲 鄭健明演唱
    從左至右:劉蔭慈、鄭健明、潘偉儒,後排劉國偉作品簡介:唱南音的歷史源遠流長,過去著名的唱家多是失明藝人:有鍾德、陳鑑、杜煥,有潤心、銀嬌,及後更有何世榮和他的傳人莫若文等
  • 地水南音《客途秋恨》及藝人杜煥生平舊聞
    《客途秋恨》地水南音經典曲目,原為清嘉慶學者纓艮所作的詞曲名,後由南海人葉瑞伯從清代道光年間重編為廣東地水南音,一直廣為流傳、家喻戶曉。見渠聲色性情人羨慕,更兼才貌的確兩相全。今日天各一方難見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天。你悌斜陽照逐個對雙飛燕,獨倚蓬窗思悄然。耳畔聽得秋聲桐葉落,又只見平橋衰柳鎖寒煙。第一觸景更添情懊惱,虧你懷人愁對月華圓。
  • 張曼玉《客途秋恨》:何時家鄉也成了客
    《客途秋恨》是許鞍華導演的由張曼玉主演的一部講述親情與家鄉的文藝片。它在豆瓣有著8.5的高分。全篇都圍繞著兩位主人公如客人一般的在旅途中,那淡淡的如深秋一般的悲涼與怨恨。據說這是一部許鞍華導演的半自傳電影。
  • 《客途秋恨》哥哥張國榮,悠悠訴怨,哀而不傷,十分有味道!
    _《客途秋恨》這曲本是廣東古本南音唱曲,後來被編劇家黃少拔改編為粵劇,黃且將男主角附會為繆蓮仙,女主角為麥秋娟,其他被拉入此劇的歷史人物還有錢江,陳開,兩廣總督徐廣縉等等!最擅此劇的,是當時的名角白駒榮,他扮演的是小生繆蓮仙。
  • 典藏音頻《客途秋恨》 白駒榮
    二十年代初期已有小生王之稱的白駒榮發展了"二黃"的腔調和板式,使唱腔更富特色,更以真嗓(平喉)代替假嗓演唱,音色優美清潤,自創「白派」的演唱方式。他的嗓音清越明亮,行腔婉轉圓潤,吞吐跌宕自然流暢,尾音拖腔,一氣呵成,迴腸悅耳,經過不懈的磨鍊,二十年代初期已有"小生王"之稱。他發展了"二黃"的腔調和板式,使唱腔更富特色,自成流派。
  • 客途秋恨
    被老一輩撫養長大的情分,仿佛更加重似的。越是長成越是惶恐,這種惶恐來自於他日漸衰弱的聽力,一年比一年瘦削的身形,還有愈發稀疏的牙齒。        以前他是最愛吃花生跟蠶豆的,近些年也吃得少了。        想到某些關於「離開」、「老去」的話題,總會心絞痛。
  • 她的電影故事比「終身成就獎」更有意思
    當然,她對電影的思考、呈現出的作品、對生活的態度,更重要,也更有意思。,可能是從《客途秋恨》開始的。而且,《客途秋恨》很適合作為我們認識一位導演的入口,因為它帶著些自傳的色彩。張曼玉飾演的女主角小恩留學歸來參加妹妹的婚禮,期間發覺與母親的隔閡與矛盾只增不減。直到陪母親回日本探親時,她才真正開始了解自己的母親。
  • 息紅淚為何對戚少商變情?溫瑞安《逆水寒》的故事
    在秘巖洞,當戚少商聽到息紅淚向赫連春水吐露真情時,戚少商內心極端複雜痛苦!雖然一路逃亡下來,常常受創,傷未痊癒,時常咳血,但所有的創傷加起來,總不如這一刀深,因為這刀是息紅淚砍的。這刀傷人於無形,痛入骨髓。從今而後,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此去經年,便縱有萬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 逆水寒人物誌|息紅淚——他既毀諾,我便忘情
    儘管男人重視事業是正確的,但在他的口中,山盟海誓的承諾從未兌現過,再加上息紅淚無法忍受他的風流韻事,息紅淚一氣之下離開連雲寨,創立「毀諾城」,專門收容天下受情傷的女子。更放岀話說毀諾城與連雲寨勢不兩立。她要傾一城之力,勢殺戚少商。但在連雲易主,顧惜朝追殺戚少商時,息紅淚打開城門讓戚少商進來避難,又找來高雞血/尤知味/赫連春水等人幫忙,並傾盡一城之力保戚少商,甚至為了戚少商破城都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