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玉《客途秋恨》:何時家鄉也成了客

2020-12-22 綠生的希望

《客途秋恨》是許鞍華導演的由張曼玉主演的一部講述親情與家鄉的文藝片。它在豆瓣有著8.5的高分。全篇都圍繞著兩位主人公如客人一般的在旅途中,那淡淡的如深秋一般的悲涼與怨恨。據說這是一部許鞍華導演的半自傳電影。

影片圍繞著兩位主人公(張曼玉飾演的女兒與陸小芬飾演的母親)之間的情感關係變化串聯了全文。影片前半部分講述了母女矛盾,因為母親身份特殊並不會講中文,在哪個特殊的年代母親舉步維艱,在家庭中小心翼翼依然無法得到公公婆婆的喜歡,女兒也離她越來越遠,形成了母女的矛盾。

影片接著講述了兩段女兒回家的情況,一段是女兒離開爺爺奶奶來到父母身邊上高中,面對著父母與妹妹的如家人一般的關係,她卻始終無法融入,像一個客人一般若近若離,面對著整天打麻將的母親,她卻要負責家務,面對著父親的一味偏袒最終爆發,搬離了家去住校。另一段是影片開頭女兒英國碩士畢業打算留在英國卻得知妹妹結婚不得不回家,回到家她依然無法融入家庭,每次交談都與母親不歡而散,她像只被母親擺弄的木偶,在整個婚禮過程中如客人一般無法融入。

接著影片來到第二部分,妹妹結婚後要搬去加拿大,姐姐也表明以後呆在英國不會回來香港,心灰意冷的母親決定回到家鄉日本,但因母親自結婚後沒有回過家鄉,且沒有與家人聯繫過,作為女兒,最終還是不放心陪著母親一同回鄉。

回到母親的家鄉,身在異國他鄉且語言不通的女兒,慢慢理解了母親當初的艱難,而母親這次回到家鄉雖然與兒時好友相聚,與哥哥弟弟見面,但早已物是人非,當哥哥要賣掉老宅時她說:「賣掉了房子家鄉她還剩下了什麼」。最後她同意賣掉房子,因為她發現家鄉早已不是她當初心心念念的家鄉,早已沒有容身之地,她就像是一個客人一般,來這裡見見老朋友可以,卻不在是她安身之所。

影片的最後是母女心結的和解,她理解了母親,母親也接納了她和公公婆婆。

影片當中也有幾段臺詞讓我感慨,那句最親的人如今離得越遠,離得遠的現在反而離得近,這是多麼現實的寫照,有多少人與曾經要好的朋友、親人關係密切,也許一個決定就離得越來越遠,反而當初一般般關係的人卻是現在離自己最近的人。

還有爺爺老一輩對國家的熱愛與希望同樣讓我不能忘懷,那為祖國甘心奉獻的精神讓人動容。

還有那女兒的獨白,大意是以前我也像母親這樣頭也不回地離開家鄉,但幸運的是現在我有機會回到家鄉修復關係,但我不知道母親這樣的年紀是否還有機會如我一般地與家鄉和解,歸來不再是客。如今我們有多少人離開家鄉太久,慢慢的越來越遠,最後故鄉變它鄉,你我都成了客。

最後希望每一個離家的遊子歸來都不是客。

相關焦點

  • 【秋分】客途為何總有秋恨?
    如花唱的這幾句,正是南音經典名曲《客途秋恨》。《胭脂扣》大受好評,獲獎無數,《客途秋恨》也重回現代人的記憶。張國榮在演唱會上亦詢眾要求演唱了短板《客途秋恨》,行腔乾淨,斷句有情,令人如痴如醉。 如花與十二少黃泉赴約。梅豔芳與張國榮也已先後離去。紅塵之中,誰不是過客呢?而《客途秋恨》依然傳唱不息。
  • 電影|許鞍華的心血之作《客途秋恨》
    《客途秋恨》是我在幾年前偶然看到的,看完第一遍時立刻去找了電影的相關信息然後又看了一遍。
  • 地水南音 杜煥 客途秋恨(一)
    嘉靜說 最近用粵語吟誦了好幾首納蘭詞,對粵語吟誦的喜愛就停不下來了,方言母語帶給我的感動,竟然是那樣的震撼。杜煥以一心三用,左手操拍板、右手彈爭、口中歌唱的絕技為人津津樂 道。杜煥在1972年被香港電臺炒魷魚之後,只能靠政府救濟金為生,屈居在上海街一盲人籠屋,偶爾或到旺角街頭賣唱討錢。1974年,德國文化協會邀請 杜煥演唱〈客途秋恨〉、〈男燒衣〉等曲目,兼且由何臣椰胡伴奏。後來稱為「南音箏怪」的唐健恆(當時是中文大學音樂系碩士生)初遇杜煥,結下兩人日後的師徒情緣。
  • 青衫紅淚,更惹銷魂——漫談《客途秋恨》
    第一次聽《客途秋恨》是在電影《胭脂扣》中。有人曾經細數,這部電影中出現粵劇和南音的共有七處。其中《客途秋恨》出現了三次:如花與十二少開場的初遇和最後的重逢,以及電影四十分鐘左右,如花同十二少在吸鴉片時,邊上那位拉著二胡的師娘僅有一分鐘的演唱。
  • 【話說廣寧】《客途秋恨》的故事主人公原來和廣寧有一段緣......
    經典粵曲《客途秋恨》的來歷      劉東榮|文
  • 地水南音 杜煥 客途秋恨(二)
    幸好不久南音得到海外及香港的學者從新發掘﹐他的演唱從街頭移到大會堂﹑中文大學等嚴肅表演場地﹐再又轉往茶樓中。1973香港節﹐他為「灰蘭記」 以南音作間場敘述情節﹐翌年更是香港節的南音演唱會的主角﹐令到這種民間藝術成為其中一項代表性的傳統文化表演。
  • 地水南音《客途秋恨》及藝人杜煥生平舊聞
    南音說唱是用廣州方言演唱的說唱形式,也是粵劇、粵曲常用曲牌,有說它是在木魚、龍舟的基礎上吸收揚州彈詞(吳聲)等曲種的曲調發展而成的,為了與廣東以外的吳聲區分,即以「南音」(南方曲調)名之。南音說唱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大體上分兩類:「地水南音」和「戲臺南音」。「地水」為卜卦術語,廣東將盲人稱為「阿水」,所以盲人所唱的南音稱為「地水南音」。
  • 張曼玉這部冷門電影,你一定沒看過…
    1973年,香港。25歲的曉恩,從英國留學歸來。1990年拍攝半自傳電影《客途秋恨》自喻身世,曾奪得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導演獎、三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分別成為這兩大獎項的獲獎最多人。這部《客途秋恨》上映於1990年,豆瓣8.4分,是許鞍華導演的半自傳式電影。電影裡的曉恩,就是許鞍華本人。而曉恩的那個多愁善感又敏感抑鬱的母親,其原型就是許鞍華的日本母親。
  • 地水南音:《客途秋恨》 葉瑞伯撰曲 鄭健明演唱
    偉儒樂苑場地靚,設備佳,在樂苑主人、多面手潘偉儒(高胡、楊琴樣樣皆精)的帶領下,組織了一群優等樂師,有簡俊峰(昔士風)、陳溢安(楊琴)、鹹糕(電阮)、何慧嬋(掌板)、劉國偉(錄音錄像)加上失明隊的幾位樂師的合力拍和,因而首首靚曲都是值得欣賞的佳作,今天請聽鄭健明演唱地水南音:《客途秋恨》上下卷(精選版)!唱得好,咪走寶!
  • 千面女郎張曼玉
    有人問張曼玉怎麼可以在愛情上這麼勇敢她答:「死性不改,衰完又衰。」真誠且坦蕩,這樣的女人,誰能不愛。其實從電影裡,你也多多少少能看到張曼玉本人的影子。她曾說,演過那麼多角色,《甜蜜蜜》的李翹和她最像。那幾年,張曼玉拍了很多戲,其中就有許鞍華的《客途秋恨》第500期解說《客途秋恨》許鞍華把自己與母親的經歷拍成了電影,講述女兒陪母親回日本探親的故事。張曼玉演了那個彆扭的女兒。
  • 華語影史最偉大女演員:張曼玉電影排行榜
    從花瓶到封神,張曼玉幾乎一路開掛,有突然開悟的感覺,許多張曼玉的電影,光彩流溢毫不相同,是上天給了張曼玉的表演以靈感。張曼玉將這個悲劇的民國女明星演活了。這部電影為張曼玉帶來了一座柏林電影節影后,並將香港金像、臺灣金馬兩座影后攬入懷中。這部電影是張曼玉封神的開始。
  • 典藏音頻《客途秋恨》 白駒榮
    十四歲家貧輟學,十九歲之前先後在家鄉勒流怡益紙紮店當學徒和到廣州英芳鞋店當店員。青年時代1912年,二十歲的白駒榮到「民壽年」班任第二小生,師事著名男花旦紮腳文,兩人合演《仕林祭塔》、《閨留學廣》等戲,廣獲好評,不久被提為正印小生。班主兼師傅的吳友山要他把藝名改為白駒榮,因為「時下花旦千裡駒是最紅的,取這個『駒』字為你起名,就會引起觀眾注目了」。
  • 生於遼寧,長於香港,母親日本人,許鞍華的身世,張曼玉說出來了
    這裡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城市」,原本是千萬人的「客途」。可就是這客途,最終成為了許多人的定居之所。許鞍華,就是其中一位。她出生於遼寧鞍山,兒時和祖父母住在澳門,5歲時前往香港,在香港念完中學和大學。1972年獲香港大學英國文學及比較文學碩士,其後赴倫敦攻讀電影,1975年學成歸港,在電視臺工作,接著成為香港新浪潮的一員大將。
  • 生於遼寧,長於香港,母親日本人,許鞍華的身世,張曼玉說出來了
    正如斯圖亞特·霍爾所言:身份關注的不是我們是什麼,而是我們將要成為什麼;身份不是凝固的、靜止的,而是永遠處於一種流動、協商的狀態。許鞍華在《客途秋恨》這部作品中,通過對一對母親關係轉變的細膩描寫,來對中國、香港、英國三地的的關係進行透視。
  • 《客途秋恨》哥哥張國榮,悠悠訴怨,哀而不傷,十分有味道!
    _《客途秋恨》這曲本是廣東古本南音唱曲,後來被編劇家黃少拔改編為粵劇,黃且將男主角附會為繆蓮仙,女主角為麥秋娟,其他被拉入此劇的歷史人物還有錢江,陳開,兩廣總督徐廣縉等等!最擅此劇的,是當時的名角白駒榮,他扮演的是小生繆蓮仙。
  • 許鞍華談「自傳」電影:張曼玉演我,人人都覺得不像
    可能他們在臺灣講無所謂,不知道香港同臺灣聯繫好,消息第二天就在香港報紙出現,說《客途秋恨》是我自己的故事,陸小芬演我媽,張曼玉演我。聽起來很荒唐,張曼玉演我,人人都覺得不像啦,而且講出來,其實賣不了這個故事,只會令我拍攝時問題多多。我阿媽就同我談判,搞得我不敢拍得她太壞!拍得她夠壞,這套戲後面才好看,她們和解之前便吵得很厲害。總之搞得我很煩。
  • 許鞍華最愛的作品,不是《女人四十》,而是這部張曼玉主演的電影
    1990年,香港尚未回歸,許鞍華導演拍了部半自傳式的作品,片中陸小芬飾演媽媽的原型(不知道多少人覺得媽媽是張艾嘉演的),其實就是許鞍華母親,兩人同樣是日本女人,嫁往中國後,隨丈夫輾轉漂泊了半生;而張曼玉飾演的曉恩的原型,就是許鞍華自己,兩人同樣輾轉於中國香港、日本和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