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水南音《客途秋恨》及藝人杜煥生平舊聞

2021-02-08 建築藝術鑑賞




 地水南音 

[此處所指的南音非福建南音,而是廣東南音。兩者沒有任何直接關係]

南音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一種以廣州話表演的傳統說唱音樂,始於清末。包括地水南音(通常算卦的人唱的,幾乎絕跡,被視為南音的正宗)、戲曲南音(粵劇中的南音)、老舉南音(妓女唱的南音,已絕跡)等,由於南音與木魚、龍舟和粵謳等粵調的用韻形式、平仄、結構都有共同的地方,有時會把粵調統稱為南音。

南音說唱是用廣州方言演唱的說唱形式,也是粵劇、粵曲常用曲牌,有說它是在木魚、龍舟的基礎上吸收揚州彈詞(吳聲)等曲種的曲調發展而成的,為了與廣東以外的吳聲區分,即以「南音」(南方曲調)名之。南音說唱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音大體上分兩類:「地水南音」和「戲臺南音」。「地水」為卜卦術語,廣東將盲人稱為「阿水」,所以盲人所唱的南音稱為「地水南音」。


  


地水南音——20世紀初,南音的主要演出場所為私人寓所、酒樓、街頭和妓院等。演唱者多為失明藝人,又稱瞽師、瞽姬或師娘。大約20世紀初,地水南音被吸收到粵劇、粵曲音樂中,成為「戲臺南音」和「粵曲南音」。傳統的地水南音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已幾乎成為絕唱,而戲臺南音和粵曲南音至今仍為撰曲家所樂用。南音樂器包括秦琴、椰胡、簫、三弦、箏等。


  地水南音常用的伴奏樂器有箏、簫、椰胡、秦琴、洋琴與拍板等,而伴奏樂器的數量通常不多於五件。


  

南音比木魚、龍舟的音樂性強,因而作為獨立的曲種出現在舞臺上的機會很多。南音的句格、聲韻要求相當嚴整,有伴奏、有快板與過門音樂,旋律婉約優美,有著濃鬱的南國地方色彩,早期的南音傳唱範圍多在文人雅士之中,傳統作品也多是傷春怨夢之作。




《客途秋恨》地水南音經典曲目,原為清嘉慶學者纓艮所作的詞曲名,後由南海人葉瑞伯從清代道光年間重編為廣東地水南音,一直廣為流傳、家喻戶曉。

一九七四年,榮鴻曾教授(一九四一-)從美國回港研究粵劇,訪問了許多人,又在香港藝術中心於歌徳學院舉辦的南音演唱中,聽到了杜煥的曲藝,為之嚮往,由是進行他的大計,他說:


我當時決定儘可能把他(杜煥)的曲目作大規模的錄音,從而保留一些將成絕響的地水南音。我深信演唱和錄音的場所必須是杜煥所熟悉的環境,包括聽眾、氣氛等,這樣才使他能充份地表現真正的藝術水平,忠於南音原來的面貌。有幸得到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撥款資助,又找到位於香港上環水坑口的富隆茶樓合作,隨即安排杜煥在此演唱及錄音,娛樂茶客。從一九七五年三月十一日至六月二十六日,每星期二、四、六午膳時間演唱一小時,總共完成了四十二節錄音,共十六首曲。(「漂泊香江五十年」唱片附件,二零零八)


其後,這批錄音存於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長達三十二年之久,到二零零七年五月,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和何耀光慈善基金贊助下,才得以由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中國音樂資料館製成CD(雨果唱片參與了錄音後期處理),由香港百利唱片發行,正式出版。唱片名「香港文化瑰寶,杜煥瞽師地水南音精選訴衷情」,曲目有「嘆五更」、「男燒衣」、「女燒衣」、「霸王別姬」和「客途秋恨」等,其中還包括一些道白,是名副其實的「說唱」。

來源《香港文化瑰寶,杜煥瞽師地水南音精選訴衷情》CD



小生繆姓蓮仙字,

為憶多情妓女麥氏秋娟。

見渠聲色性情人羨慕,

更兼才貌的確兩相全。

今日天各一方難見面,

是以孤舟沉寂晚景天。

你悌斜陽照逐個對雙飛燕,

獨倚蓬窗思悄然。

耳畔聽得秋聲桐葉落,

又只見平橋衰柳鎖寒煙。

第一觸景更添情懊惱,

虧你懷人愁對月華圓。

舊約難如潮有信,

新愁深似海無邊。

虧我情緒悲秋同宋玉,

況且在客途抱恨你話對セ誰言。

記得青樓邂逅個晚中秋夜,

我共你並肩攜手拜月嬋娟。

我亦記不盡許多情與義,

真正纏綿相愛又復相憐。

共你肝膽情投將有兩個月,

唔想同群催趲要整歸鞭。




杜煥(1910 ﹣1979年)被認定為香港最後一位正線地水南音大師。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他每天早晨在香港電臺《杜煥南音》節目演唱南音,所唱曲目不時將當日發生的新聞故事作為即興唱作題材,一直唱到1972年,港臺因減少播放古老文化節目而停播該節目。杜煥以一心三用,左手操拍板、右手彈爭、口中歌唱的絕技為人津津樂道。
一九二六年,年約十七歲的杜煥來到香港,在旺角新填地租住一間盲公屋,開始他在旺角和油麻地的賣唱生涯。可是,到了一九三五年,香港廢娼,杜煥因此失去賣唱謀生地方,只好再在街頭賣唱。一九四一年冬,日軍大舉侵華,九龍淪陷後,杜煥為了生活又在夜晚上街賣唱。及後日軍實施燈火管制,又無以為生。香港重光後的五六年間,杜煥賣唱生意又漸次旺場。一九五○年,市民的娛樂開始轉為無線電廣播,聽收音機。對杜煥來說,賣唱生意一落千丈。及後到佐敦道佐治公園賣唱,又很快吸引很多聽眾,唱了兩年,生意滔滔。可是公園進行鐵網擴建設施,杜煥又移到街市後開檔,但行人稀少,生活又見困難。杜煥繼續留在九龍舊居,直至一九五四年底。直至一九五五年,他獲邀到香港電臺唱曲,自此在香港電臺演唱南音。那時候是他一生中最安穩的歲月。一九七○年底,杜煥在電臺直播室唱《再生緣》後接到通知將停播南音,便結束了十五年的電臺南音節目。七二年,杜先生失去電臺收入,只能回到街頭賣唱。幸得同行收留,搬至廣東道一個閣樓,每晚在油麻地和旺角一帶賣唱,有時在廣東道和亞皆老街。晚年的杜煥仍為生活所困,及至一九七九年,因病與世長辭。現存的南音曲目不少,著名的短篇南音有《客途秋恨》及《男燒衣》等,以悲情思戀的情節為題材。著名歌手張國榮、梅艷芳在電影《胭脂扣》中也曾獻唱過《客途秋恨》,正是演繹地水南音的經典。二○○六年,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中國音樂資料館啟動「香港文化瑰寶,杜煥地水南音」研究及出版計劃。杜煥所獻唱的錄音記錄得到保存。南音除了二○一七年獲香港政府納入 「名錄」,其實 「南音說唱」於二○一一年由澳門政府申請成功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東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樂種之一,早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南音如時代流行曲一樣家傳戶曉,盛極一時。然而,時代變遷,現時瀕臨失傳。南音這份瑰竇應該繼續受到重視,既是對一代南音宗師杜煥的最後致敬,亦是對這份中國傳統樂種的尊重。粵港澳作為廣東南音文化重地,應更加推廣,承傳下去。  在圖中可以清楚看到,杜煥左手拿板,右手用假甲在彈箏(榮鴻曾攝於1975年)  富隆茶樓內景,遠處中間彈箏者就是杜煥(榮鴻曾攝於1975年)  1975年,杜煥在香港富隆茶樓演唱,錄音灌錄成唱片杜煥一生遭遇悽慘,晚年更是雪上加霜,妻兒亡故,孑身一人,根據自身經歷創作有時長6小時三萬多字的自創史詩《漂泊香江五十年:地水南音—全本失明人杜煥憶往》,在南音傳統曲目中絕無僅有,一生歷程娓娓道來,嘆息自己人生,嘆息南音的末落。


相關焦點

  • 地水南音 杜煥 客途秋恨(一)
    嘉靜說 最近用粵語吟誦了好幾首納蘭詞,對粵語吟誦的喜愛就停不下來了,方言母語帶給我的感動,竟然是那樣的震撼。我於是又翻出了最愛的南音,其中就有杜煥的《客途秋恨》,這是我聽過所有版本的《客途秋恨》中,最感動我的。分享給親們~  [此處所指的南音非福建南音,而是廣東南音。兩者沒有任何直接關係]  南音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一種以廣州話表演的傳統說唱音樂,始於清末。
  • 地水南音《男燒衣》及藝人杜煥生平舊聞
    包括地水南音(通常算卦的人唱的,幾乎絕跡,被視為南音的正宗)、戲曲南音(粵劇中的南音)、老舉南音(妓女唱的南音,已絕跡)等,由於南音與木魚、龍舟和粵謳等粵調的用韻形式、平仄、結構都有共同的地方,有時會把粵調統稱為南音。
  • 地水南音 杜煥 客途秋恨(二)
    本不是富裕家庭的杜家﹐因為1914年珠江西水泛濫﹐生活更見艱難。杜煥的父親不久過世﹐遺下妻子及子女5人﹐杜母為了生計﹐只得把他送到一位失明人處學藝﹐而他偶然的機緣下拜了孫生門下﹐學唱南音。20年代中國內戰﹐廣州一片混亂﹐於是他跟隨師兄們輾轉來到香港。當時他在廟街的煙館及妓院演唱﹐因為得到客人賞識而收入豐厚﹐可惜卻染上了毒癮。
  • 地水南音:《客途秋恨》 葉瑞伯撰曲 鄭健明演唱
    從左至右:劉蔭慈、鄭健明、潘偉儒,後排劉國偉作品簡介:唱南音的歷史源遠流長,過去著名的唱家多是失明藝人
  • 青衫紅淚,更惹銷魂——漫談《客途秋恨》
    第一次聽《客途秋恨》是在電影《胭脂扣》中。有人曾經細數,這部電影中出現粵劇和南音的共有七處。其中《客途秋恨》出現了三次:如花與十二少開場的初遇和最後的重逢,以及電影四十分鐘左右,如花同十二少在吸鴉片時,邊上那位拉著二胡的師娘僅有一分鐘的演唱。
  • 地水南音:失明人的曲情與口傳歷史|日落音樂會導賞
    電影《客途秋恨》,引用了這首描述青樓女子生活與心境悽婉情形的南音之王作為影片的名字,正好配合一個日本女子嫁到中國卻沒有丈夫陪伴在左右的孤寂情況,導演許鞍華擅長表達的女性情懷亦細膩地呈現於電影中。(圖源網絡)《客途秋恨》是地水南音最廣為人知的曲目。
  • 【話說廣寧】《客途秋恨》的故事主人公原來和廣寧有一段緣......
    經典粵曲《客途秋恨》的來歷      劉東榮|文
  • 1月9日:粵地「絕唱」,地水南音
    什麼是地水南音?「地水」本是卦名,是南音曲種中極具特色的一種。據說從清末開始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粵調說唱,演唱者多為失明藝人。
  • 【講座】香港電影中的南音說唱
    《客途秋恨》歌詞節選。欣賞南音文辭的優雅。香港還有一部電影以《客途秋恨》命名,張曼玉主演。講述親情和文化的隔閡。人生在世,誰不是人在客途?片尾有白駒榮演唱的《客途秋恨》。分享白駒榮《客途秋恨》錄音。同樣的年代,不同的城市,「味道」就不一樣。《一代宗師》裡出現的,就是廣府南音,而且是地道的地水南音。
  • 【秋分】客途為何總有秋恨?
    如花唱的這幾句,正是南音經典名曲《客途秋恨》。《胭脂扣》大受好評,獲獎無數,《客途秋恨》也重回現代人的記憶。張國榮在演唱會上亦詢眾要求演唱了短板《客途秋恨》,行腔乾淨,斷句有情,令人如痴如醉。 如花與十二少黃泉赴約。梅豔芳與張國榮也已先後離去。紅塵之中,誰不是過客呢?而《客途秋恨》依然傳唱不息。
  • 電影|許鞍華的心血之作《客途秋恨》
    《客途秋恨》是我在幾年前偶然看到的,看完第一遍時立刻去找了電影的相關信息然後又看了一遍。
  • 【瑰寶】南音,滴落現代人粗糙心靈的眼淚
    一段南音,開始了一段宿世之戀。 青樓女子所唱的南音被稱為「老舉南音」,很早就隨著色情行業的取締而消失。民國時還有文人、記者發表在報紙上諷喻時事的南音作品,被稱為「報人南音」或「社會南音」。盲眼藝人在街頭賣唱謀生的則稱為「地水南音」,地水的說法源自《易經》的「地水師」卦,因盲人多以佔卦為生,「地水」就成了盲人的代稱。地水南音以苦喉著稱,低沉搖顫,如泣如訴。
  • 地水南音樂師與學者的那一場《訴衷情》
    地水南音用粵語演唱,主要演出場所為私人寓所、酒樓、街頭和妓院等。20世紀初,地水南音被吸收到廣東粵劇和粵曲音樂中,成為「戲臺南音」和「粵曲南音」。傳統的地水南音於七十年代後期已幾成絕唱,幸而有地水南音大師杜煥的錄音資料保存,使得今天人們可以管窺地水南音的原始面貌。
  • 唐健垣暢談古琴、南音的發展
    香港著名的古琴家、古箏演奏家、南音和甲骨文研究專家,同時也是位茶藝和園林專家。唐健垣曾分別獲得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甲骨文)碩士、美國康州威士連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唐健垣師承吳宗漢、王憶慈伉儷(梅庵派)及孫毓芹、吳景略等名家學琴,極具個人演奏風格,要求雅、淡、含蓄、和、靜、完整。
  • 張曼玉《客途秋恨》:何時家鄉也成了客
    《客途秋恨》是許鞍華導演的由張曼玉主演的一部講述親情與家鄉的文藝片。它在豆瓣有著8.5的高分。全篇都圍繞著兩位主人公如客人一般的在旅途中,那淡淡的如深秋一般的悲涼與怨恨。據說這是一部許鞍華導演的半自傳電影。
  • 典藏音頻《客途秋恨》 白駒榮
    該班藝人吳有山見他聰明勤奮,認為有發展前途,便收他做徒弟。吳為培養和造就他成材,還親自為他編寫了首本戲《金生桃盒》。該劇上演時,又為他起了「白駒榮」這個響亮的名字。白駒榮擅演小生,對古老排場也頗為熟悉,先後加入「民壽年」、「國豐年」、「漢天樂」、「華天樂」、「周豐年」、「人壽年」等戲班。後搭班演出,成為省港名班國豐年臺柱,與小生聰、千裡駒齊名。1925年曾赴美國演出。
  • 《客途秋恨》哥哥張國榮,悠悠訴怨,哀而不傷,十分有味道!
    _《客途秋恨》這曲本是廣東古本南音唱曲,後來被編劇家黃少拔改編為粵劇,黃且將男主角附會為繆蓮仙,女主角為麥秋娟,其他被拉入此劇的歷史人物還有錢江,陳開,兩廣總督徐廣縉等等!最擅此劇的,是當時的名角白駒榮,他扮演的是小生繆蓮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