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水南音
[此處所指的南音非福建南音,而是廣東南音。兩者沒有任何直接關係]
南音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一種以廣州話表演的傳統說唱音樂,始於清末。包括地水南音(通常算卦的人唱的,幾乎絕跡,被視為南音的正宗)、戲曲南音(粵劇中的南音)、老舉南音(妓女唱的南音,已絕跡)等,由於南音與木魚、龍舟和粵謳等粵調的用韻形式、平仄、結構都有共同的地方,有時會把粵調統稱為南音。
南音說唱是用廣州方言演唱的說唱形式,也是粵劇、粵曲常用曲牌,有說它是在木魚、龍舟的基礎上吸收揚州彈詞(吳聲)等曲種的曲調發展而成的,為了與廣東以外的吳聲區分,即以「南音」(南方曲調)名之。南音說唱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音大體上分兩類:「地水南音」和「戲臺南音」。「地水」為卜卦術語,廣東將盲人稱為「阿水」,所以盲人所唱的南音稱為「地水南音」。
地水南音——20世紀初,南音的主要演出場所為私人寓所、酒樓、街頭和妓院等。演唱者多為失明藝人,又稱瞽師、瞽姬或師娘。大約20世紀初,地水南音被吸收到粵劇、粵曲音樂中,成為「戲臺南音」和「粵曲南音」。傳統的地水南音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已幾乎成為絕唱,而戲臺南音和粵曲南音至今仍為撰曲家所樂用。南音樂器包括秦琴、椰胡、簫、三弦、箏等。
地水南音常用的伴奏樂器有箏、簫、椰胡、秦琴、洋琴與拍板等,而伴奏樂器的數量通常不多於五件。
南音比木魚、龍舟的音樂性強,因而作為獨立的曲種出現在舞臺上的機會很多。南音的句格、聲韻要求相當嚴整,有伴奏、有快板與過門音樂,旋律婉約優美,有著濃鬱的南國地方色彩,早期的南音傳唱範圍多在文人雅士之中,傳統作品也多是傷春怨夢之作。
《客途秋恨》地水南音經典曲目,原為清嘉慶學者纓艮所作的詞曲名,後由南海人葉瑞伯從清代道光年間重編為廣東地水南音,一直廣為流傳、家喻戶曉。
一九七四年,榮鴻曾教授(一九四一-)從美國回港研究粵劇,訪問了許多人,又在香港藝術中心於歌徳學院舉辦的南音演唱中,聽到了杜煥的曲藝,為之嚮往,由是進行他的大計,他說:
我當時決定儘可能把他(杜煥)的曲目作大規模的錄音,從而保留一些將成絕響的地水南音。我深信演唱和錄音的場所必須是杜煥所熟悉的環境,包括聽眾、氣氛等,這樣才使他能充份地表現真正的藝術水平,忠於南音原來的面貌。有幸得到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撥款資助,又找到位於香港上環水坑口的富隆茶樓合作,隨即安排杜煥在此演唱及錄音,娛樂茶客。從一九七五年三月十一日至六月二十六日,每星期二、四、六午膳時間演唱一小時,總共完成了四十二節錄音,共十六首曲。(「漂泊香江五十年」唱片附件,二零零八)
其後,這批錄音存於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長達三十二年之久,到二零零七年五月,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和何耀光慈善基金贊助下,才得以由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中國音樂資料館製成CD(雨果唱片參與了錄音後期處理),由香港百利唱片發行,正式出版。唱片名「香港文化瑰寶,杜煥瞽師地水南音精選訴衷情」,曲目有「嘆五更」、「男燒衣」、「女燒衣」、「霸王別姬」和「客途秋恨」等,其中還包括一些道白,是名副其實的「說唱」。
來源《香港文化瑰寶,杜煥瞽師地水南音精選訴衷情》CD
小生繆姓蓮仙字,
為憶多情妓女麥氏秋娟。
見渠聲色性情人羨慕,
更兼才貌的確兩相全。
今日天各一方難見面,
是以孤舟沉寂晚景天。
你悌斜陽照逐個對雙飛燕,
獨倚蓬窗思悄然。
耳畔聽得秋聲桐葉落,
又只見平橋衰柳鎖寒煙。
第一觸景更添情懊惱,
虧你懷人愁對月華圓。
舊約難如潮有信,
新愁深似海無邊。
虧我情緒悲秋同宋玉,
況且在客途抱恨你話對セ誰言。
記得青樓邂逅個晚中秋夜,
我共你並肩攜手拜月嬋娟。
我亦記不盡許多情與義,
真正纏綿相愛又復相憐。
共你肝膽情投將有兩個月,
唔想同群催趲要整歸鞭。
杜煥(1910 ﹣1979年)被認定為香港最後一位正線地水南音大師。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他每天早晨在香港電臺《杜煥南音》節目演唱南音,所唱曲目不時將當日發生的新聞故事作為即興唱作題材,一直唱到1972年,港臺因減少播放古老文化節目而停播該節目。杜煥以一心三用,左手操拍板、右手彈爭、口中歌唱的絕技為人津津樂道。
一九二六年,年約十七歲的杜煥來到香港,在旺角新填地租住一間盲公屋,開始他在旺角和油麻地的賣唱生涯。可是,到了一九三五年,香港廢娼,杜煥因此失去賣唱謀生地方,只好再在街頭賣唱。一九四一年冬,日軍大舉侵華,九龍淪陷後,杜煥為了生活又在夜晚上街賣唱。及後日軍實施燈火管制,又無以為生。香港重光後的五六年間,杜煥賣唱生意又漸次旺場。一九五○年,市民的娛樂開始轉為無線電廣播,聽收音機。對杜煥來說,賣唱生意一落千丈。及後到佐敦道佐治公園賣唱,又很快吸引很多聽眾,唱了兩年,生意滔滔。可是公園進行鐵網擴建設施,杜煥又移到街市後開檔,但行人稀少,生活又見困難。杜煥繼續留在九龍舊居,直至一九五四年底。直至一九五五年,他獲邀到香港電臺唱曲,自此在香港電臺演唱南音。那時候是他一生中最安穩的歲月。一九七○年底,杜煥在電臺直播室唱《再生緣》後接到通知將停播南音,便結束了十五年的電臺南音節目。七二年,杜先生失去電臺收入,只能回到街頭賣唱。幸得同行收留,搬至廣東道一個閣樓,每晚在油麻地和旺角一帶賣唱,有時在廣東道和亞皆老街。晚年的杜煥仍為生活所困,及至一九七九年,因病與世長辭。現存的南音曲目不少,著名的短篇南音有《客途秋恨》及《男燒衣》等,以悲情思戀的情節為題材。著名歌手張國榮、梅艷芳在電影《胭脂扣》中也曾獻唱過《客途秋恨》,正是演繹地水南音的經典。二○○六年,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中國音樂資料館啟動「香港文化瑰寶,杜煥地水南音」研究及出版計劃。杜煥所獻唱的錄音記錄得到保存。南音除了二○一七年獲香港政府納入 「名錄」,其實 「南音說唱」於二○一一年由澳門政府申請成功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東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樂種之一,早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南音如時代流行曲一樣家傳戶曉,盛極一時。然而,時代變遷,現時瀕臨失傳。南音這份瑰竇應該繼續受到重視,既是對一代南音宗師杜煥的最後致敬,亦是對這份中國傳統樂種的尊重。粵港澳作為廣東南音文化重地,應更加推廣,承傳下去。 在圖中可以清楚看到,杜煥左手拿板,右手用假甲在彈箏(榮鴻曾攝於1975年) 富隆茶樓內景,遠處中間彈箏者就是杜煥(榮鴻曾攝於1975年) 1975年,杜煥在香港富隆茶樓演唱,錄音灌錄成唱片杜煥一生遭遇悽慘,晚年更是雪上加霜,妻兒亡故,孑身一人,根據自身經歷創作有時長6小時三萬多字的自創史詩《漂泊香江五十年:地水南音—全本失明人杜煥憶往》,在南音傳統曲目中絕無僅有,一生歷程娓娓道來,嘆息自己人生,嘆息南音的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