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是廣府文化瑰寶,但很多廣東人已不識南音。不過幾乎所有講粵語的人,都會哼上一句「涼風有信,秋月無邊……」尤其是香港電影《胭脂扣》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紅遍全國,這幾句優美的曲詞也為人熟悉,不懂粵語的人也能跟著梅豔芳和張國榮唱上幾句——「今日天各一方難見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涼天。你睇斜陽照住個對雙飛燕,獨倚篷窗思悄然。」
這就是地道的南音,儘管很多人只是籠統地把它當成粵曲。其實南音比粵曲古老得多,也沉厚得多。
1 優雅南音,廣府說唱文學的巔峰
「一輪明月,水闊天空。縱橫如亂葉浮水者,酒船也;閃爍如繁星列天者,酒船之燈也。更有小艇,梭織往來,笙歌弦索之聲,雜以長潮之沸,令人情為之移。」清代沈復《浮生六記》此段描繪出珠江風月之地的繁華盛況。沈復聽到的笙歌弦索之聲,就是清代流行於珠江花舫上的廣府說唱和彈詞。這些歌謠曲調哀婉,文辭典雅,令沈復等雅士「情為之移」。
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粵俗好歌,凡有吉慶,必唱歌以為歡樂……唱一句,或延半刻,曼節聲長,自回自復,不肯一往而盡,辭必盡其豔,情必盡其至,使人喜悅悲酸而不能已。」屈大均所指的粵歌,大致包括木魚、龍舟、南音、粵謳等幾種體裁,在長達三四百年間演變、並存。
木魚產生於晚明,至清代盛行。英國牛津大學Bodleian圖書館藏有明代殘本《花箋記》,出版於1600年,是目前最早的木魚書存本。木魚歌多是長篇故事,一章可唱數日。說唱藝人也會將精彩部分摘出來,成為情節緊湊的「擇錦」。至清代乾隆年間,受北方子弟書影響,廣府木魚書也開始刊印短篇故事。易於攜帶和傳誦的單行本大大加速了說唱文學的傳播。順德龍江一個破落公子,不事農耕,賣唱度日。他自製一副小鑼鼓掛在胸前,手提木雕龍舟為標誌,邊唱邊敲,如「短調木魚」,亦稱龍舟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廣州一口通商,商業繁榮帶旺了娛樂發展,作為風月場所的花舫遍布珠江,夜夜笙歌。不少文人雅士流連花舫,在珠水搖曳中與佳人纏綿離合。在這些鶯聲嚦嚦的場合,冗長的木魚,俚俗的龍舟,作為雲情雨意後一訴衷腸的曲調,未免都不合時宜。此時外江戲班開始進入廣東,梨園熱鬧一時。外江班的唱詞粵人難懂,在欣賞上有天然的隔閡。
廣東南音,就是在木魚、龍舟說唱的基礎上,融入江浙彈詞的音韻和節奏,脫胎而出的一種說唱藝術,既非《左傳》中的楚聲南音和《古今樂錄》中的吳歌南音,也非以散曲、樂譜、指套為基礎的福建弦管南音。木魚、龍舟百年唱慣,盲眼藝人的說唱,給人文辭淺白、市井味濃的印象。直至南音產生,廣府說唱才高雅起來。現在學者普遍認為,明清時期木魚書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形成兩種風格。篇幅精短,唱詞通俗、平民化的,就發展成龍舟。體例工整,文辭優雅,有詩詞古風的,就發展為南音。此前的木魚、龍舟,都帶有濃厚的順德、東莞、臺山等地的鄉音,傳播有一定阻隔。而南音是用正宗羊城白話演唱的,傳播更為方便。吸引了更多寫手、歌者和聽眾,一時佳作和名家迭出。南音使廣府說唱文學走向成熟,達到藝術的巔峰。
木魚書
2 南音,迴蕩在雲山珠水間的渺渺清音
南音的伴奏很簡單,以椰胡、拍板、古箏為主。椰胡音軟意長,瞽師唱腔低沉滄桑,聽來盪氣迴腸,腐心蝕骨。「五更明月過牆東,倚遍欄杆十二重,衣薄難禁花露重,玉樓人怯五更風。」當這些經士大夫潤色的優雅詞曲從盲人口中唱出,韻味的反差所帶來的震撼,令人心神跌宕。
南音的文學性很強,最宜表現兒女情長。如《痴雲》的「思往事,記惺忪。只恨幽歡情景,太過匆匆」,何惠群《嘆五更》的「好花自古香唔久,只怕青春難為使君留」,都充滿對生命與青春的惋惜,與崑曲中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異曲同工。
有些改編自古典文學名著的南音唱本,故事悽美,百聽不厭。如《霸王別姬》中的「王聽罷,更傷悲,誰無死別與生離?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堪埋血淚如山積,踏碎梨花片片飛。」《瀟湘泣玉》中的 「花魂渺渺歸何處,月魄茫茫夢不通。花落好隨流水去,呢陣無人荒冢為我更泣殘紅。」歌者唱到「寶玉悽涼把羅袖扯住,叫句多情何必自傷悲」,聞者落淚。比起現代人表現生離死別的擁吻鏡頭,輕扯羅袖,更有萬般心碎,落地無聲。南音體現的,就是這般柔腸百轉的古典美。
有些描述市井生活的作品,原汁原味地記錄了清末至民國的嶺南生活形態。如《廟前》一曲,就詳盡描繪了廣州城從德興街、靖遠街、十三行、槳欄街、太平門到城隍廟的市井風情,如晚清廣州的《清明上河圖》。
這些南音唱詞,或清越婉轉,或哀愁悱惻,或生動活潑,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有了南音縹緲,珠江才稱得上風花雪月之地,而不僅僅是燈紅酒綠的場所。
花舫佳人,如能唱幾曲悅耳南音,則身價倍增。宣統年間,廣州佔花妓院的歌女阿友善唱南音,當紅一時。宣統三年(1911)二月二十四日的《天趣報》有《顧曲情深》一文,報導了一位叫「十郎」的才俊被阿友迷倒的故事。文章稱讚阿友「歌喉嘹亮,悲壯沉雄,聽者無不擊節」,於是「一曲未終,十郎已魂銷魄蕩。」這一情景,彷如香港電影《胭脂扣》中如花與十二少的對唱。一段南音,開始了一段宿世之戀。
青樓女子所唱的南音被稱為「老舉南音」,很早就隨著色情行業的取締而消失。民國時還有文人、記者發表在報紙上諷喻時事的南音作品,被稱為「報人南音」或「社會南音」。盲眼藝人在街頭賣唱謀生的則稱為「地水南音」,地水的說法源自《易經》的「地水師」卦,因盲人多以佔卦為生,「地水」就成了盲人的代稱。地水南音以苦喉著稱,低沉搖顫,如泣如訴。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南音被粵曲吸收,融入了颺州南音,創造出清揚高越的舞臺南音,如今仍常見於粵曲作品之中。
3 《客途秋恨》,月圓偏照別離身
不同類型的南音有不同的說唱內容。
花舫南音,多是文人雅士與青樓女子的情感交流。美人遲暮,名士窮途。代表作為《客途秋恨》、《痴雲》、《男燒衣》等。
《客途秋恨》講述了「小生繆艮蓮仙字」與「多情歌女麥氏秋娟」之戀。繆蓮仙真有其人,原籍浙江,出生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家貧,屢試不第,生活潦倒。其編撰的《文章遊戲》中有自述詩,「家世本貧素,力難繼書香,蹉跎十四五,市井徒彷徨。」他來廣東謀生,鬱郁不得志,年過半百仍寄居在六榕寺的僧舍裡。嘉慶二十四年(1819),繆蓮仙與名妓麥秋娟相識,情投意合,難分難捨。可惜繆蓮仙不久就要去異地謀職,隨後時局動亂,路途受阻,有情人再難相見。繆蓮仙自知難為秋娟贖身,只得將思念付於詞曲。
清代廣州富商之後葉瑞伯(1786——1830)根據繆蓮仙的故事,寫成南音《客途秋恨》,傳唱百年。《客途秋恨》先後有白駒榮、杜煥、新馬師曾、阮兆輝等不同時代的粵曲名伶演唱,在香港三度被拍成電影,可謂家喻戶曉。
葉瑞伯寫《客途秋恨》,以繆蓮仙的口吻訴衷腸,把其護花無力之痛寫得哀怨淋漓。最難得的是,他超越了普通男歡女愛的佔有心理,只祈望心上人平安無慮。「心似轆轤千百轉,空眷戀。但得你平安願,任你天邊明月向著別人圓。」這樣的心聲,在當時的倫理背景之下,極為動人。
《客途秋恨》文字細膩典雅,其中「耳畔聽得秋聲桐葉落,又見平橋哀柳鎖寒煙」、「秋水遠連天上月,團圓偏照別離身」、「恩愛自憐同一夢,情緣為誰證三生」等佳句,放在唐詩宋詞中,都不輸文採。
4 《嘆五更》,一訴三嘆最痴情
南音的另一首傳世佳作《嘆五更》,比《客途秋恨》創作更早,作者是順德太史何惠群。《嘆五更》、《客途秋恨》與招子庸粵謳《吊秋喜》,被譽為廣府說唱文學三絕。
何惠群,廣東順德羊額人,嘉慶十四年(1809)中進士,任江西瑞州府新昌縣令。何惠群為人耿直,體恤民苦,不願維護統治階級利益,仕途不順,辭官南歸,在廣州講學。《嘆五更》寫於嘉慶中葉,以五更轉的手法,每更一嘆,寫出一個靜夜懷人的女子滿腔痴情。「五更明月過牆東,倚遍欄杆十二重,衣薄難禁花露重,玉樓人怯五更風。怎得化成一對雙飛鳳,飛向瑤臺月下逢。」情景交融,文辭極美。
何惠群創作《嘆五更》的緣由,眾說紛紜。有說他喪妻續弦後,妻子受順德女子「不落家」習俗影響,跑回娘家,屢次請回,屢次離去。何太史獨守空房,心酸寫下《嘆五更》。另一說是何惠群少年時與妓女意兒相戀,被父親發現後棒打鴛鴦。他想念意兒,想著意兒也在苦苦思念他,便寫下了《嘆五更》。
《嘆五更》傳唱不衰,作者的創作緣由已不重要。何惠群能處於飄零女子的角度,寫出春宵苦短的概嘆,憐香惜玉之情令人動容。《嘆五更》中出現了不少已隨著舊城改造消失的廣州地名,細細聆聽,猶如展讀廣州舊城的風情畫卷。嶺南文化學者冼玉清教授在《廣東文獻叢談》中提到,何惠群《嘆五更》的藝術性,改變了她對「俗文俚語」無甚可觀的看法。
「嘆五更」體彩在木魚、龍舟中已有出現,以短調為主,言詞通俗,多是下層人物感慨世道艱難。如木魚歌的《蘇娘嘆五更》,龍舟歌的《賭仔嘆五更》。南音的嘆五更文體,則出現了不少社會題材,如《遊子嘆五更》、《金山客嘆五更》等。
何惠群《嘆五更》出現後,使嘆五更文體發展到極致,成為一種專用於感懷身世、一訴三嘆的說唱結構。香港著名地水南音潤心師娘所唱的《嘆五更》,聲線冷漠枯澀,心如止水,有一種隔岸看紅塵的悲憫,無情之中最是深情。潤心版《嘆五更》,是地水南音的殿堂級作品。
5 《今夢曲》,南音中的「廣陵散」
南音曲本多由不固定的瞽師演唱。有一本南音集卻很特殊,是由不同的作者為同一個瞽師度身寫曲,內容全是《紅樓夢》故事。這就是清末民初廣州瞽師鍾德所唱的《今夢曲》。
鍾德(1860——1929)是廣州富商孔繼勳的家班瞽僮。孔繼勳,廣東南海人,道光十三年(1833)進士,是嶺南著名收藏家,家有嶽雪樓。孔門風雅,常有雅集,蓄男優女伶。鍾德於同治年間進入孔家,他天資聰穎,習曲勤奮,又不必像其他盲人一樣沿街賣唱,能靜心隨知名樂師研習音律,顧其所唱南音,格調出塵,成為一代宗師。
鍾德嗓音清越明亮,沒有一般盲人的沙啞喉底,有颺州腔之味,擅長於文採高雅的南音怨曲。他的聲腔質感纖細綿密,能通天際,涼夜靜聽,恍然如夢。孔家的席上文人爭相為鍾德填詞度曲,以《紅樓夢》故事為多,如《黛玉焚稿》、《瀟湘聽雨》、《晴雯別園》、《尤二姐辭世》等。鍾德的曲迷、資深報人勞緯孟將這些作品匯集成刊,印成《今夢曲》。《今夢曲》風靡上層社會,被譽為南音中的「廣陵散」。
鍾德晚年,孔家敗落。他走出孔門,為廣州大戶人家的喜宴唱曲,知名度更高。勞緯孟於宣統二年(1910)的一個中秋夜,站在廣州西關的屋頂賞月,聽到遠處傳來鍾德唱曲之聲,不由盤腿坐在屋瓦上,聽到「至五鼓始已,不知涼露之滿身也。」資助《今夢曲》刊印的白蓮選,也是鍾德的超級曲迷。他曾對家人說,仙遊之日不用請和尚來念經,叫鍾德來唱紅樓夢就好了。
6 杜煥之死,令地水南音成為絕唱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地水南音流行於廣州的茶樓妓館。當小明星等「開眼女伶」出現後,地水南音顯出消退之勢。到了四十年代,南音多見於「七姐誕」等鄉村節慶活動,唱的多是《背解紅羅》、《大鬧廣昌隆》等熱鬧曲目。新中國成立後,充滿「舊氣息」的地水南音不合時宜,在珠三角漸漸消失。
但在沒有經歷「破四舊」的香港,南音依然生存著。
瞽師杜煥少時在廣州漱珠橋學藝,上世紀二十年代為避戰亂來到香港。他在煙館賣唱,曾結婚生下四個子女,不幸一一夭折。卑微的個體來不及沉浸在個人的悲傷中,香港就淪陷了。此後香港禁娼,地水南音也沒了市場。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電臺請杜煥去唱南音,他才有了穩定的收入。可惜好景不長,七十年代西方音樂流行,電臺取消了中樂節目。杜煥失業,回到街頭賣唱。當時香港正大修地鐵,杜煥常在開掘過的馬路上跌倒。他爬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塵,找個空地坐下來賣唱。馬路上轟隆隆的施工噪音,掩蓋了他低回的歌聲。
「就是這樣窘迫的生活,他的長衫永遠乾乾淨淨,對人彬彬有禮,從沒有抱怨的神色。」杜煥的關門弟子,香港民族音樂博士唐健垣多年後常對人這樣說。
唐健垣讀中學時就痴迷於杜煥在電臺唱的南音。南音節目取消後,唐健垣到處打聽杜煥的消息,有次得知杜煥會在中環唱《客途秋恨》和《男燒衣》,他帶著錄音機來,蹲在杜煥面前,用手舉著麥克風,錄了兩小時。從此,唐健垣常常跟著杜煥到街頭,拿錄音機為他錄音,以微薄之力開始了「搶救地水南音」行動。路人不知,這個盲公的小「跟班」,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研究甲骨文,日後更成為美國康州威士連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主任。唐健垣為杜煥錄下了大量錄音,並拍攝了一卷八釐米的影帶。遺憾的是,這些寶貴資料在委託別人灌錄唱片時不慎丟失,令唐健垣痛心疾首。
所幸的是,關心地水南音的學者不獨一人。1975年,一位音樂系博士生,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音樂系教授的榮鴻曾先生,也安排杜煥到有半個世紀歷史的富隆茶樓演唱地水南音,故意保留茶樓中「蝦餃燒賣」的叫賣聲,錄下42小時的杜煥絕唱。錄音已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被譽為「香港文化瑰寶」。杜煥在富隆茶樓演唱的曲目,包含一首長達六小時的《失明人杜煥憶往》,唱出自己坎坷的一生。他對南音衰落的嘆息,更甚於自己的身世。開篇就唱:「我本人有三不幸,一不幸自小家貧,二者幼年慘做個失明人,三者因近來世上個個唔中意南音,時世唔同無人幫襯。」
1979年,杜煥在貧病交加中去世。同屋幾個盲友左拼右湊,草草為杜煥料理了後事。
杜煥
7 知音之人「隨時入木」,南音還能唱多久?
上世紀八十年代,唐健垣留學歸來,恩師已不在。唐健垣更努力地推廣南音,經常舉辦曲藝雅集傳唱地水南音,寫專欄介紹這門衰落的藝術,並開班課徒,希望能帶出一兩個傳人。
唐健垣的女學生、失明人唐小燕,因出演電影《未央歌》而走紅,雨果唱片公司為她灌錄了南音專輯。《未央歌》是香港獨立導演鄺保威2009年拍攝的一部以地水南音為主線的青春電影。影片講述一對青年男女為拍攝紀錄片而尋訪失落的地水南音,他們穿行於大街小巷,沉浸於失明藝人的喜怒哀愁。兩人漸生情愫,但因藝術理念的分歧而分開。女孩在尋找男孩的過程中,悟出失落與挽留的意義。為了這部小眾電影,鄺保威傾盡積蓄,被同齡人稱為「自焚」。
鄺保威拍《未央歌》時,曾帶唐小燕到中環soho區的時尚餐廳Culture Club Gallery取景。餐廳老闆覺得唐小燕唱南音的「抒情feel」很適合酒廊呢喃細語、半夢半醒的氣氛,於是常請唐小燕來表演。這裡是香港的潮人區,出入的都是商界精英、演藝明星,還有不少外籍人士。他們拿著紅酒杯,聽唐小燕唱《嘆五更》,聽到入定。有人說,雖然聽不懂,但能安撫情緒。唐小燕清潤陰柔的歌聲,如滴落現代人粗糙心靈的一滴眼淚。
在香港、澳門,一些茶館、公園、餐廳,如今仍能聽到零碎的南音彈唱。深圳本土沒有南音,但由於毗鄰香港,深圳的曲迷想要領略地道的南音韻味,比廣東任何地方都容易。如果想聽比南音更古老的木魚,也可移步到東莞水鄉。
直至如今,每個周六,唐健垣位於西洋菜街的唐藝軒曲苑都坐滿學生,學習南音。曲苑的招牌上有幾句話:「年已六六,隨時入木。能唱幾局?前程難卜。鞠躬盡瘁,唱完就僕。地方侷促,座位廿六。知音光臨,請先電卜。每座百元,聊以食粥。」
唐健垣
******************************************
鍾哲平作品
作者簡介:
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粵韻清音——廣府說唱文學》作者
《羊城晚報》【追尋失落的嶺南絕唱】系列報導作者
《新快報》【粵人情歌】粵劇粵曲文化專版作者
新浪微博:@鍾哲平近水樓
官方網站:www.zhongzheping.com
點擊頂端「粵人情歌」可關注此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