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鹿鼎記》中的陳近南,金庸筆下儒俠最後的春天

2020-12-23 紙鶴仙人

為人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

在《鹿鼎記》的江湖中,陳近南幾乎是活著的神。

如狂傲自大的野生江湖好漢茅十八者,皇帝老子都不放在眼裡,但卻對陳近南打心眼兒裡服氣。

以至於自己都被快繃帶綁成粽子了,還要讓人抬著去看一眼自己的偶像。

沐王府雖因誰家的「大明天子」是原裝正品而與天地會不合,但陳近南一出場,也就只有心悅誠服得連聲叫「陳總舵主說的是!」的份兒了。

就連常年躲在深宮裡黑暗到發黴海大富,聽到陳近南大名,雖然對他行為不贊同,但也敬佩他的所做所為是是條漢子。

整個江湖之上,凡是有兩隻耳朵的,幾乎都很佩服「總舵主」。

陳近南到底如何英雄了得?竟然能在江湖上獲得這麼高的聲望?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其實陳近南這個人物,是金庸筆下將儒生們的「仁俠」精神提煉到極致的人物。

他是金庸筆下少有接近完美儒家「君子」形象的英雄人物。

孟老夫子曾曰過:

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陳近南的名氣雖大,但他待人接物卻幾乎沒架子,江湖上的三教九流,他見面都是以兄弟相稱。

要注意的是,他的「兄弟」不是現在常見的那種故作親熱的口水話。

他對任何一個兄弟,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都是推心置腹,儘量公平公正。

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他最先想到的是大局,其次是江湖的義氣,最後才是他自己。

《鹿鼎記》中大致有三種人:

一種是像韋小寶一樣利己又不願意損人的人,他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為了自己,不管「大局」「小局」,損己利人的虧本買賣是決計不做的,但不到萬不得已,他也不願意損人利己。

一種是如鄭克塽式人物,他們只能被稱之為「渣人」了。

因為他們把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不當人,以「大局」的名義宰割眾生,自己安全的端坐在「大義」的高地上,煽動別人去送死拼命。

最後一種就是像陳近南一樣利他的人,他們做事總在考慮大局,做什麼事都是為了他人,為了大局,他們首先願意隨時犧牲自己,然後才會覺得犧牲他人也可以。

韋小寶那樣的人有仁心,但是卻不存禮心。

他從內心深處不會自發的尊敬任何人,除非對方用恩義來結交他。

所以他的世界裡只有「恩」和「愛」,註定不會被人敬重。

鄭克塽那樣的人,仁心禮心全然沒有,人類的社會在他們的眼裡與叢林無異,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的人,在他們眼裡都是為了謀取利益,隨時可以犧牲的工具。

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只披了一張人皮卻全然沒有人性,所以只會「率獸食人」。

而陳近南則是同時存有仁心和禮心的人。

這樣的人,毫不誇張的講,就是高尚的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這種人比萬中無一的武學奇才更加罕見難尋。

因為他的心存仁義,他統領的天地會幹的雖然是殺官造反的買賣,但卻從來不濫殺無辜,這跟他作總舵主的個人影響,肯定是有直接關係的。

而且陳近南幾乎在任何情況下,對待任何人都非常守禮仁義。

甚至在鄭克塽帶馮錫範偷襲青木堂,歸辛樹一家誤殺吳六奇的時候,他雖然明知道己方吃了大虧,但依然不肯亂了禮節,有虧仁俠之義。

這麼高的個人修養,幾乎已經脫離了凡俗的境界,在沒有尖銳的利益衝突的情況下,什麼樣的人不為他的風度心折?

知其不可而為之

作為天地會的總舵主,陳近南對「反清復明」真的很有信心嗎?其實也未必。

作為一個飽讀詩書的儒生,陳近南對「反清復明」的前景,內心其實也不見得多樂觀。

他不像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茅十八,可以憑著內心裡那一股單純而又模糊的憤怒,就到處嚷嚷著「反清復明」。

從原著中陳近南與韋小寶之間的對話之中,其實就能看的出來,他對清庭的江山日益穩固,百姓人心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改變的事實心裡十分清楚。

只是他堅信的「大義」,不允許自己放棄自己「恢復漢家江山」的責任。

這也是他跟韋小寶最大的不同。

韋小寶遇事先問難不難做?如果事情太難,就想盡辦法溜之大吉,覺得不可能的事情絕不肯去做。

而陳近南遇事先問該不該做,如果不該做,再容易,再大的利益他也不屑於去做。如果該做,就是千難萬險,死而後已他也要去做。

曾子曾經曰過: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陳近南無疑就是這種反省自己,覺得自己不該做的,即使是面對任何一個下屬,他也會覺得心裡有愧。覺得自己該做的,雖然有千萬人阻擋也要去做的人。

他比一般的江湖草莽更清楚「反清復明」的難度,但他知道這件事情是自己該做的,即使是面臨再大的困難,他也會傾盡全力去做。

需要注意的是,陳近南雖然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但他從來沒有因此把屬下們拿來當劈柴燒。

曾有人認為天地會在《鹿鼎記》中名不副實,因為他們連一次對清庭主動出擊的大事都沒做過,搶個鰲拜還是被小皇帝處理過的。

其實這正是陳近南的仁義之處。

反清勢力在當時已經處於絕對劣勢,最好的辦法就是埋頭發展,壯大自身實力,以待天下有變再順勢而出。

沐王府和歸辛樹一家刺殺皇帝結果又怎樣呢?不過是徒增傷亡罷了。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為了「漲氣勢」,自己躲在安全的地方,讓別人去白白送命的事,陳近南是幹不出來,韋小寶也不行,只有鄭克塽們才慣於使用這種手段。

在韋小寶的眼裡,既然「知其不可」,那大家還白費什麼勁兒?最好都不要去做。

在陳近南的眼裡,「知其不可而為之」是用來要求自己的。

而在鄭克塽們的眼裡,「知其不可而為之」卻是用來綁架別人的「神兵利器」!

韋小寶自己怕死,所他也不願意讓別人白白送死。

陳近南自己不怕死,到他對死亡的可怕有著充分的理解和覺悟,所以他還是不願意讓別人白白送死。

而鄭克塽們卻正是因為自己怕死,所以想盡辦法讓別人去為自己送死。

陳近南一意聯絡豪傑,消弭紛爭,不是因為他懦弱,而是因為他珍惜自己屬下們的性命,不願意讓他們去白白犧牲。

他渴望的是壯大反清勢力的實力,在有更大的把握以後再行動。

仁義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敬畏生命的智慧。

儒俠的黃昏

陳近南的死,是《鹿鼎記》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自從陳近南死後,書中關於江湖的描寫變得極少,基本上都是韋小寶在官場上的勾心鬥角。

偶爾涉及江湖中事,也是亂亂鬨鬨的一片,江湖豪傑們幾乎就像一群惶惶不可終日,卻又四處瘋咬的喪家之犬。

少了陳近南,整個江湖都失了魂。天地會的的江湖好漢們,徹底淪為了一幫只會喊打喊殺的烏合之眾。

仁和禮是陳近南行走江湖的根本,卻也是最後要了他命的東西。

因為仁義,所以他在擒住施琅以後卻不願意殺他。

因為守禮,他才會在明知道鄭家人與施琅的矛盾中是鄭家人的不對,卻還想勸降施琅「改邪歸正」。

可是他沒有想到,在鄭克塽眼裡,他的仁仁義和守禮,卻都是對鄭家不忠的最佳證明。

這也正是儒俠們的死穴:忠於主上,往往就沒辦法貫徹自己的仁義,守住了禮節,就很難讓主上感受到自己的忠義。

陳近南自身的素質要求他像人一樣去盡忠,但太多的馮錫範們卻甘願像狗一樣表現自己忠誠。

儘管在江湖上的陳近南是一個神一樣的傳說。

但在鄭克塽眼裡,陳近南卻不過是他們鄭家的一條狗而已,而且還是不太聽話的那種。

所以陳近南在江湖之上無敵,可是一遇到鄭克塽就變得縮手縮腳的。

甚至在鄭克塽偷襲殺了他以後,陳近南還特別叮囑韋小寶不能殺掉鄭克塽,不要壞了他的仁義。

江湖傳說中的神和鄭家人眼裡的奴才。

陳近南這種非常不對稱的身份,其實才是他被殺的主要原因。

他已經在江湖上的聲望超越了鄭家,這顯然不是鄭家人所不願意看到的。

無論他是否有左右鄭家的心,事實上他都已經擁有了左右鄭家的實力。

仁義和守禮成就了他,卻也像枷鎖一樣捆綁住了他,讓他不能放開手腳。

因此,陳近南的結局註定會是一個悲劇,能力越大死的越快的悲劇。

在《鹿鼎記》那個長河落日下的江湖裡,陳近南其實早就沒有了出路。

除了單純憤怒的茅十八們,已經很少有人願意相信陳近南式「仁俠」的存在了。

而且越往上層,陳近南式「仁俠」就越沒有市場。

陳近南的堅持,就像落日之下的最後一抹註定被黑暗吞噬的餘暉,雖然美好壯麗,但也是進入黑夜前最後的風景。

沒有了陳近南的江湖,草莽們丟失了最後一點理性,徹底淪為被憤怒衝昏頭腦的暴徒,沉迷於打打殺殺之中無法自拔。

陳近南是韋小寶的師父,也是那個詭詐的江湖中最後一點溫柔的底色。

他的死代不但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同時也代表江湖的嬗變和儒俠群體的消亡。

沒有了陳近南的江湖,書生歸書生,草莽歸草莽,再也無法形成能對清廷產生有效威脅的力量。

相關焦點

  • 金庸筆下的儒俠是郭靖,梁羽生筆下的儒俠是張丹楓,那古龍呢?
    武俠小說中的主人公,大多都是俠的形象。而俠的典型,正是儒家之俠,也叫儒俠。什麼樣的俠才能叫儒俠呢?那就是能將自身利益上升到民族層面,為挽救民族危亡,拯救黎明百姓而奉獻犧牲,正謂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基於這點,我們來看看武俠三大家金庸、古龍、梁羽生筆下的儒家之俠分別是誰。
  • 漫談金庸和他的《鹿鼎記》
    今年春節在家閒得無聊,重讀了一遍中學上課時偷讀的小說《鹿鼎記》。
  • 《鹿鼎記》十五大高手排行,陳近南第五,第一不是歸辛樹
    今天的話題是金庸筆下《鹿鼎記》中的武功排名,看過《鹿鼎記》的都知道,《鹿鼎記》是金庸先生最後一部武俠小說,是封筆之作,也是內容離我們年代比較近的作品之一。金庸筆下的武功,有一個潛規則,就是武功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清朝時期,像雙兒的點穴就已經是一門高超的武功了,這在《天龍八部》或者《射鵰》系列中簡直無法想像,點穴在《天龍》中連阿朱這樣沒師傅的小丫頭都會,再普通不過了,《天龍》中的絕世武功更是數不勝數,實在是金庸先生筆下的武學巔峰,到了鹿鼎記中,這些絕世神功都失傳了,所以說鹿鼎記更貼近普通的生活,不能是鹿鼎記不是一部武俠小說,它已經超出了武俠小說狹隘的範疇了
  • 金庸筆下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歷史上有沒有這個人?
    作者:陳馨 陳忠傑 「平生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看過金庸先生的作品《鹿鼎記》的朋友,對陳近南這個名字應該不會陌生
  • 細數歷代鹿鼎記中的陳近南,最後一位讓網友直呼想不到
    92版鹿鼎記劉松仁,1949年10月14日生於中國香港,香港影視演員。92電影版《鹿鼎記》由劉松仁飾演陳濟南。 這版是目前我看過的各大版本的陳近南中,最貼合原著的陳近南,他很符合金庸原著中那一個30多歲、書生型、面目慈祥、不怒自威的陳近南。
  • 《鹿鼎記》武力大排名!陳近南只排第五?
    《鹿鼎記》官方正版手遊正在預約中,不過玩家早已心癢難耐,期盼早日能夠體驗到金庸筆下的鹿鼎江湖之中。在《鹿鼎記》原著中,幾乎除了韋小寶,個個都是武學高手!而在《鹿鼎記》手遊中,這些英雄都能成為你的兄弟,在危急時助你一臂之力。下面就一起看看最新出爐的鹿鼎武力排行榜吧!
  • 從儒俠到反俠,從郭靖到韋小寶,金庸筆下主角們的轉變
    而金庸筆下的不少角色,也是秉持著這種大俠的理念行事的,讓讀者們感覺到了他們身上的民族大義,光明磊落,義薄雲天。 因此他筆下的角色從性格到經歷都不會讓人感覺這個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而是各個獨立的存在。如果將金庸筆下的俠客們按照思想類型進行分類的話,大致可以分為儒俠、道俠、佛俠、無俠、反俠這幾個類型。
  • 新版《鹿鼎記》陳近南被魔改,人設大崩塌
    金庸先生創作的武俠小說膾炙人口,皆家喻戶曉,封筆之作《鹿鼎記》更是如此。韋小寶作為《鹿鼎記》的主角,雖出身市井,大字不識幾個,油腔滑調,然而官場情場雙得意,進宮後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加官進爵,一路高升,更娶了七個貌美如花的姑娘,這好運氣實在令人羨慕。
  • 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裡面,誰的武功最高?
    《鹿鼎記》是最奇特也是最優秀的武俠小說之一。讀罷感觸良多,在這裡,且看「小河讀小寶」系列之零零三。雖然在《鹿鼎記》頻頻展現了紅衣大炮和火槍兩個大殺器,但除了韋小寶,裡面主要人物的對決還是靠著武功。比較典型的是裡面武功不甚高的李自成和吳三桂,李自成跟李西華,都有著招招到肉的對決。
  • 金庸先生筆下,各省第一武功高手分別是誰?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構造了一個精彩紛呈的武俠世界。而且,金庸先生小說中,涉及的地理範圍極廣,幾乎包含了中國所有的地區。那麼,在金庸先生筆下,每個省的第一武林高手是誰呢?
  • 【從武藤蘭說起】陳近南的俠客夢,金庸的俠客夢,我們的俠客夢,都輸了
    金庸筆下的陳近南也叫陳永華,硬碟裡的武藤蘭,也叫朝河蘭。第七,他們都有成名絕技,陳近南的絕技是凝血神抓,而武藤蘭的絕技是,凝血被抓。。。第八,他們都很勤奮。有這麼多的特質,按說陳近南應該是一個光輝偉岸的永恆形象,但是……真實的陳近南,可能只是個和尚拋開金庸的《鹿鼎記》,我們先看看真實的人物,事實上,歷史上的陳近南和陳永華,可能是八竿子都打不著的兩個人。
  • 5版《鹿鼎記》中陳近南:最帥氣是鄭伊健,最經典娶越南首富之女
    《鹿鼎記》這本書中對於陳近南這個角色評價很高,他是韋小寶的師傅教會了其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沒有陳近南韋小寶在皇宮的道理一定不會那麼的平順,雖然他作為天地會的創辦人兼總舵主時時想著殺康熙,但卻也擔心著小寶的安危一點也不迂腐,是一個真正的大英雄,書中最後的結局也是被鄭克爽所殺。
  • 金庸筆下,誰是最典型的斜槓青年?
    《鹿鼎記》的韋小寶!正 文最近「斜槓青年」成為熱門話題,名詞解釋: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而「斜槓」,則成為他們的代名詞。斜槓後面,就是第二職業、第三職業等等。
  • 六神磊磊:《鹿鼎記》鬧著鬧著,突然滑向一種大悲涼
    後來他推翻了自己,正因為讀出金庸的「自己推翻自己」。「他把自己原來嚮往的那種偉岸人格給推翻了,把蕭峰、郭靖身上閃光的東西推倒了。他親手塑造起陳近南這樣的英雄,又用『汙物』塗在他身上,最後連死都不給他一個壯烈的死,一切的諷刺和無奈都給了陳近南。」
  • 我覺得,《鹿鼎記》是金庸最好的小說
    嗯,說《鹿鼎記》。《鹿鼎記》的神奇之處是:——完全推翻了金庸之前所有武俠小說,乃至史上所有武俠小說的套路。別的主角一夫一妻,韋小寶七個老婆;別的主角天下無敵,韋小寶不太會打;別的主角慷慨豪俠,韋小寶憊懶無賴;別的主角仗義疏財,韋小寶聲色犬馬。別的小說裡武俠世界繽紛多彩,《鹿鼎記》裡的大俠們窩囊得多,猥瑣得多,也現實得多。是所謂金庸自己的《堂吉訶德》。
  • 真實的陳近南:一生比《鹿鼎記》精彩,特殊成就遠超「反清復明」
    一句自帶背景音樂的江湖宣言,瞬間將我們帶入《鹿鼎記》中風雲壯闊的武俠世界。在這部小說中,陳近南以高深莫測的武功與傑出的領導才能享譽江湖,一出場就吸粉無數。陳近南的「凝血神抓」真的可以傷人於無形嗎?若是陳近南晚死幾章,他會不會去尋找大清龍脈呢?歷史上真有「陳近南」這個人嗎?
  • 「平生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後三位扮演者難分伯仲
    陳近南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了,他是金庸小說《鹿鼎記》中天地會總舵主,韋小寶的師父。陳近南本名陳永華,在歷史上也是真實存在的,他是臺灣鄭家的軍師,並且與鄭家是姻親。而金庸老爺子把他寫進了小說中,並且對他評價非常之高:「平生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
  • 金庸的成名作是哪一部,他最喜歡的為什麼是《鹿鼎記》?
    金庸喜歡鹿鼎記,是因為他喜歡這種輕鬆對待生活的方式曾有人問金庸,人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金庸回答:「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這樣的金庸,當然喜歡在《鹿鼎記》裡嬉笑怒罵,遊戲人生卻又變成人生贏家的韋小寶。
  • 歷史上是否真有陳近南其人?
    為人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這句話出自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鹿鼎記》。陳近南是誰?天地會的總舵主。天地會又是什麼組織?
  • 《鹿鼎記》為何成為金庸經典?看懂這3點很關鍵
    而《鹿鼎記》這部小說就是這樣的一部經典,在這部小說中,金庸大膽地把男主角從一代大俠的層面上降低了姿態。如大家所見,韋小寶絕不是一個傳統的大俠,他對感情不專一,對國家和信仰也不算忠誠,他在幾方勢力中沒有自己的絕對立場,通過遊走在朝廷官府和江湖勢力之間,韋小寶的仕途可謂是平步青雲,桃花運也是繽紛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