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金庸和他的《鹿鼎記》

2021-02-19 政事堂2019

今年春節在家閒得無聊,重讀了一遍中學上課時偷讀的小說《鹿鼎記》。

讀罷,將書合起,政事堂不僅慨嘆,鹿鼎記並不是一本武俠小說,就像書名那樣,「逐鹿中原,問鼎天下」,這也是一本披著武俠皮的政治小說。

書中講的是一個不懂規矩的小子韋小寶,如何在天下大亂的局勢下,通過一次次的投機,官越做越大。在天地會、沐王府、平西王府、神龍島、臺灣、青藏、蒙古、俄羅斯等各股勢力之間如小白龍般如魚得水的遊走,成為清廷最傑出的外交家。

這本把在官場鬥爭和生存宛如教科書一般的剖析出來,把各級官員形象刻畫栩栩如生的小說,如果現在出版,似乎也可以起名為《韋小寶升職記》。

當然,經典的小說,往往都有著相似的內核,金庸鹿鼎記裡大量填充了三國演義、水滸傳和紅樓夢的內容作為致敬,而書中唯一一句未提的西遊記,金庸卻借鑑了他的邏輯架構。

就像西遊記中,師徒四人湊齊後遭遇遇到的一個妖精,白骨精時,官場小白的孫悟空被三個老油條唐僧、豬八戒沙僧聯合排擠出團隊,小說中幾位主人公寥寥的幾句話,便將團隊內部傾軋刻畫的淋漓盡致。

可後來,隨著取經過程中的不斷磨合與成長,曾經愣頭青的孫悟空,手腕也愈發圓滑,不僅成為後期團隊的實際領導,最終還立地成佛,級別蓋過了一路為他們保駕護航的觀音菩薩。

一萬個讀者心目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在政事堂看來,西遊記中的儒釋道,不過是作者給小說批的一層外衣罷了,並沒有想要傳佛或者傳道。

同樣,回顧一下金庸系列小說,會發現這位政評家在寫小說的十餘年裡,也把自己的小說披上儒釋道的外衣。

早期作品中,《書劍恩仇錄》的陳家洛與《射鵰英雄傳》的郭靖是中國傳統的「儒俠」,他們以天下大義為重,以民族存亡為己任,為了天下蒼生,雖千萬人吾往矣,可以犧牲個人幸福,可以全家血灑襄陽。

等到了中期《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塑造人物的時候,金庸慢慢從入世的「儒俠」變成了出世的「道俠」,面對轟轟烈烈的反元大業,擊殺蒙哥的楊過和義軍首領的張無忌, 並沒有像陳家洛和郭靖那樣的率領天下雄群抗爭,而是選擇攜愛人歸隱、畫眉。

等到了中後期的《天龍八部》時代,金庸慢慢從「道俠」變成了「佛俠」,段譽熟讀佛經,喬峰武功出少林,和尚虛竹的父親是方丈,連大宋、大遼、西夏、吐蕃、大理甚至後燕政權之間的恩怨,最終都通過大慈大悲的佛法來化解。

可以說,每一本小說,都是時政評論家金庸政治理想的一個縮影。

因此,等到金庸撰寫《笑傲江湖》的時候,參透儒釋道的金庸,寫的已經不是俠客和武林了,雲詭波譎的武林處處都是朝堂,每個角色幾乎都有著對應的歷史人物,每個衝突幾乎都有著對應的歷史事件。

等到金庸小說封筆之作的《鹿鼎記》的時候,主人公韋小寶不僅沒有任何俠氣,反而匯聚了一身中國傳統的臭毛病,精通官場上下的各種陋習。

書中,雖然金庸給韋小寶找了四個師傅,儒俠的陳近南,道家的九難,佛家的觀證禪師,但這個時候,一邊寫時評一邊寫武俠的金庸已經參透了世事,在他眼裡,無論儒俠、道俠還是佛俠,都是解決不了現實問題的。

儒俠的師傅,糅合紅花會陳家洛和抗元鬥士郭靖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沒有搞起來反清的英雄大會,卻死在了延平郡王府的內鬥。

道俠的師傅,糅合了小龍女和趙敏郡主的九公主,只教了韋小寶如何逃避,最後被撩起埋藏心底多年的情意放棄了《四十二章經》,也放棄了大明公主身上反清復明的責任。

佛家的師傅,在金庸小說裡一貫獨立的少林,不僅成為了清廷的鷹犬,般若堂首座澄觀也迂腐的成為笑料,甚至取代了鳩摩智的西藏密宗第一高手桑吉大喇嘛,也被各種利益許諾玩弄於股掌之中。

儒俠、道俠、佛俠,在鹿鼎記裡面都解決不了問題,真正能夠給民眾帶來福祉的,是韋小寶的第四個師傅,永不加賦、「鳥生魚湯」的康熙。

而這本金庸的封筆之作,不僅寫的是朝堂,更是他的人生規劃。

而從小立志成為外交官的金庸,在鹿鼎記封筆之後,就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到他的外交政治生涯當中。

1981年,復出的小平同志邀請金庸攜家人到北京,幾個月後,金庸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高度評價「一國兩制」是「一言可為天下法」。

1982年,中英開始就香港回歸秘密磋商,時任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首次訪華之前經過香港,邀請金庸到港督府單獨會晤,希望金庸支持英國不歸還香港,會談現場,被金庸嚴詞拒絕。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籤署。兩周後,胡書記接見了金庸。返回香港後,金庸把談話整理發表,在東南亞地區引起巨大震動。

1985年,金庸加入了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擔任政治體制小組組長。

1988年,香港基本法最終版的「武林大會」召開,金庸宛如大戰少室山的蕭峰一般,技壓各路群雄,頂著香港各界輿論的巨大壓力,確定了如今的香港基本法。

某種程度上,能夠在外交領域縱橫捭闔的韋小寶,就是是金庸的外交家夢想。

而小說封筆後的十餘年間,金庸遊走於大陸以及臺灣蔣經國、宋楚瑜,英國柴契爾夫人之間,縱橫捭闔,也算是實現了自己年少時的夢想。

只不過,就像西遊記裡面,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最終變成了維護天界的鬥戰勝佛,最終,那位曾經執筆為劍的少俠,也變成了自己曾經劍指的鹿鼎公。

相關焦點

  • 金庸的成名作是哪一部,他最喜歡的為什麼是《鹿鼎記》?
    金庸的成名作應該算是《射鵰英雄傳》,但是,他卻最喜歡《鹿鼎記》。金庸喜歡鹿鼎記,是因為他喜歡這種輕鬆對待生活的方式曾有人問金庸,人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金庸回答:「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這樣的金庸,當然喜歡在《鹿鼎記》裡嬉笑怒罵,遊戲人生卻又變成人生贏家的韋小寶。
  • 金庸電視劇《鹿鼎記》
    《鹿鼎記》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969至1972年間,故事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講述從小在揚州妓院長大的韋小寶,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於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徵雲南、俄羅斯的故事。
  • 倪匡談金庸作品:《鹿鼎記》排名第一
    《鹿鼎記》是金庸最後一部小說。在《鹿鼎記》之後,飲宴閒談之間,常有熟捻或陌生的人問金庸:「你為什麼不寫了?」在金庸未及回答之前,總不厭冒昧,搶著回答:「因為他寫不出來了!」如是數十次之後,金庸也感嘆:「真的寫不出來了!」任何事物,皆有一個盡頭,理論上來說,甚至宇宙也有盡頭。小說創作也不能例外到了盡頭,再想前進,實在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 《鹿鼎記》翻車,金庸江湖已遠
    作為金庸的封筆之作,《鹿鼎記》的地位不言而喻。倪匡大師就曾經在《我看金庸小說》一書中將《鹿鼎記》排在首位,認為它是「金庸創作的最高峰、最頂點」。此外,這也是金庸最「特別」的作品,和前面的作品相比,《鹿鼎記》的故事背景更加宏大,從「武林」擴展到了包括朝堂、市井、寺廟、異域等不同的場景。
  • 倪匡談《鹿鼎記》:在金庸作品中排名第一
    熟讀金庸作品的,仔細一看便可以知道每一個字,代表了他的什麼小說。而作此對聯者,正是才情浩淼的金庸先生本人。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離開了我們,但卻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這當中,《鹿鼎記》是一個頂點。金庸先生的好友倪匡也曾寫過一篇文章談《鹿鼎記》,談韋小寶、談康熙、談金庸。
  • 我覺得,《鹿鼎記》是金庸最好的小說
    我心目中,《鹿鼎記》和《天龍八部》是金庸小說前二。《笑傲江湖》和《射鵰》爭前三。
  • 新鹿鼎記遭吐槽,不妨看看鹿鼎記續集小說,感受與金庸不同的味道
    大量網友認為,這版《鹿鼎記》表演浮誇,設定奇葩,把金庸原著《鹿鼎記》演成了鬧劇,把原著韋小寶演成了「猴小寶」。甚至有網友吐槽說:「差點以為看的是《西遊記》而不是《鹿鼎記》。」對於金庸迷來說,這樣的新《鹿鼎記》顯然是讓人無法接受的。但是對一般的武俠迷來說,近期很少看到武俠劇,新版《鹿鼎記》雖然有些尷尬,但是看個熱鬧還行,打發無聊時間還不錯。
  • 張一山版韋小寶撲街:那麼多版鹿鼎記,他才是金庸心中的韋小寶
    說真的,金庸老爺子才走兩年,他的封筆之作《鹿鼎記》就被禍害成這樣,作為金庸武俠粉,實在是痛心吶~《鹿鼎記》,這是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可以說,《笑傲江湖》是金庸個人價值觀的轉折點,原來世界不是二元空間,不止善惡,不止黑白。《鹿鼎記》為什麼是他的封筆之作?
  • 《鹿鼎記》口碑低迷,金庸劇不再吃香?
    但張一山只是從臺詞和動作上展現這個角色,呈現出一種刻意的浮誇,因此很難引發觀眾的共鳴,甚至招來觀眾的不適感。新版《鹿鼎記》的口碑「撲街」,也讓主演張一山在接受採訪時顯得有些「戰戰兢兢」。他說:「千萬不要把我當特好的演員,因為我也有演不好的時候。」張一山還表示,新版有意打造卡通和搞笑的畫風,他也因此調整了表演方式,「這版韋小寶應該是有史以來最可愛的,有童趣」。
  • 【名著選讀】 金庸《鹿鼎記》
    點擊題目下方世界名著每日讀,每日陪伴你有品位地閱讀編輯:世界名著每日讀(ticesmall)《鹿鼎記》是香港作家金庸(查良鏞)的最後一部長篇武俠小說作品本書是金庸的封筆之作,現收錄於《金庸作品集》 中。之後,《鹿鼎記》被多次拍成電影和電視劇,同時評書、廣播劇、漫畫、話劇、遊戲等相關作品也陸續推出。北風如刀,滿地冰霜。江南近海濱的一條大路上,一隊清兵手執刀槍,押著七輛囚車,衝風冒寒,向北而行。前面三輛囚車中分別監禁的是三個男子,都作書生打扮,一個是白髮老者,兩個是中年人。
  • 《鹿鼎記》為何成為金庸經典?看懂這3點很關鍵
    金庸武俠小說的魅力,在於其系統性,綜合性。金庸的武俠作品,往往立足於歷史和整個社會的視角,在頌揚武俠精神的同時,探討武俠精神之於現代社會的意義。這是金庸武俠的進步之處,他沒有單純地停留在頌揚的階段,他而是通過自己的理解,讓武俠精神和生活,和俗世進行了一個碰撞,由此我們在金庸武俠中除了看到俠義精神外,還看到了現實人生的糾葛掙扎。
  • 金庸小說有三把劍:《射鵰英雄傳》是重劍,《鹿鼎記》是木劍
    (思品時間、武俠時間侃金庸第2047期)文/江湖一枝花大家好,本文我們來侃侃金庸先生的一十五部武俠作品。金庸先生之所以會投筆創作武俠小說,也是在機緣巧合下遇到的。金庸先生的志向在於成為一名優秀的外交家,願望無法達成後,他回到了香江。
  • 【最好的金庸武俠喜劇電影,周星馳版的《鹿鼎記》】
    【最好的金庸武俠喜劇電影,周星馳版的《鹿鼎記》】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對武俠泰鬥金庸武俠小說的總概括,每一部都是經典
  • 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鹿」和「鼎」,是什麼意思?有何深意
    「鹿」和「鼎」在這裡,究竟有什麼含義?正如有的網友發表意見說,因為最後康熙皇帝封韋小寶為「鹿鼎公」,並且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就是韋小寶,所以被命名為《鹿鼎記》。還有的網友挖掘的更深一層說,好像在那部頂級武俠秘籍四十二章經裡,曾提到過一座藏著寶藏的山,哪座山好像叫做「鹿鼎山」,所以小說起名《鹿鼎記》。
  • 《鹿鼎記》——金庸江湖夢被支離破碎
    張一山版的《鹿鼎記》翻車了,翻得血肉模糊。本來這部劇倍受期待,但實在讓人大跌眼鏡。其實,最近幾年,翻拍金庸武俠劇翻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1998年陳小春版的《鹿鼎記新版《鹿鼎記》是用了心的,只是心用錯了地方。主創人員把心用在了如何迎合時代上。既然迎合了觀眾,為何觀眾不買帳?答案是,觀眾不需要舔狗,需要的是優秀作品。
  • 比起新版《鹿鼎記》被全網嘲,我更關心背後的新麗傳媒和金庸IP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著一定演技口碑的演員和有著一定製作實力的製作班底,卻聯手打造出了豆瓣2.6分的作品。原因為何?是新麗傳媒的製作能力失控了,還是金庸IP改編徹底失靈?兩者皆有。張一山被「全網嘲」,罪不止於演員本人「千萬不要把我當特好的演員,因為我也有演不好的時候。」
  • 翻拍版《鹿鼎記》「翻車」,張一山的油膩庸俗化了金庸劇
    這部由張一山、唐藝昕、張天陽等主演的翻拍版《鹿鼎記》,在正式開播前被寄予厚望。從小演過經典角色劉星的張一山,其實路人緣和觀眾緣都不錯。張一山本人幾度塑造過類似調皮抑或匪氣的角色,也被大家認為是韋小寶的合適人選。但是劇一開播,很少在演技上「翻車」的張一山,卻貢獻了自己演藝事業上最為油膩的表現。
  • 張一山版《鹿鼎記》口碑低迷 金庸劇不再吃香?
    原標題:《鹿鼎記》口碑低迷 金庸劇不再吃香? 但張一山只是從臺詞和動作上展現這個角色,呈現出一種刻意的浮誇,因此很難引發觀眾的共鳴,甚至招來觀眾的不適感。   新版《鹿鼎記》的口碑「撲街」,也讓主演張一山在接受採訪時顯得有些「戰戰兢兢」。他說:「千萬不要把我當特好的演員,因為我也有演不好的時候。」張一山還表示,新版有意打造卡通和搞笑的畫風,他也因此調整了表演方式,「這版韋小寶應該是有史以來最可愛的,有童趣」。
  • 金庸曾打算更改《鹿鼎記》的結局,讓韋小寶眾叛親離?為何沒改
    《鹿鼎記》從1969年10月24日至1972年9月23日在《明報》上連載,是金庸寫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也是金庸作品中最具思想深度和文化價值的一部小說。妓院長大的韋小寶,只知其母為妓女韋春芳,不知其父親為誰,這樣一個自出身便是十分卑賤的人物,最終卻摸爬滾打成為康熙身邊的紅人。
  • 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裡面,誰的武功最高?
    《鹿鼎記》是最奇特也是最優秀的武俠小說之一。讀罷感觸良多,在這裡,且看「小河讀小寶」系列之零零三。雖然在《鹿鼎記》頻頻展現了紅衣大炮和火槍兩個大殺器,但除了韋小寶,裡面主要人物的對決還是靠著武功。比較典型的是裡面武功不甚高的李自成和吳三桂,李自成跟李西華,都有著招招到肉的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