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部電影,主演為了塑造角色,早在開拍前半年就開始控制體型,為劇減重三十多斤。
有這樣一部電影,主演為了盡力貼合角色,全身脫毛,包括眉毛,同時從開拍到結束,堅持斷食計劃,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像病人。
有這樣一部電影,它將歧視和接受放在了天平的兩端,讓主人公們趨向平和,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我們不了解的容易被冠以偏見的人群。
以上所有,都包含在一部電影裡,這部電影的名字叫:《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很多人說,《我不是藥神》翻拍自《達拉斯買家俱樂部》,但是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結構類似,但述說的是不一樣的故事。《我不是藥神》說的是人性的升華,《達拉斯買家俱樂部》說的是生命與偏見。
羅恩是帶著同性戀歧視加入愛滋病患者行列的,他的患病來自於他生活的不節制和濫交。他賣藥的初衷是為了能讓自己有錢買藥,甚至一度拒絕叫藥品售予同性戀人群。直到被逼到無路可走,他開始嘗試著跟跨性別者雷恩合作,以此走上了他的藥品銷售大道。
隨著劇情發展,我們能看到羅恩的轉變,牴觸,到接受,到摯友,到靈魂伴侶,他和雷恩的很多共性終於完成了有關他偏見的救贖。
在關係到生命的問題面前,所有的問題都變得不足為提,也是活下去的信仰,讓羅恩在得知雷恩的死亡後,將自己的盈利目的變為病友的互幫互助。
相較於《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更注重於主人公的成長,終於敢向父親展示真實的自己的雷恩,終於不再歧視別人的羅恩,還有始終陪伴在羅恩身邊、背離醫療體系給他提供建議的詹妮弗......這是關於各個階層的人的成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