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竹枝詞」。關於「樂夏2」,我開始跳著看了。
馬東說透了,「樂夏2」是比賽型的節目。其實我之前會寄託很多東西,也是馬東說的這個話讓我回歸理性,其實這就是一個綜藝節目,不要附加什麼情懷或者其他太多東西進去。然後,野孩子因選歌違規退賽了。唱了一首不在選歌單裡的「竹枝詞」,今天這網上,說什麼的都有。
那時候張佺和小索正好在杭州成立「野孩子」,那時候他們在杭州衣食無憂,但是生活與內心的審美在愈來愈遠,最後他們選擇離開,決定去做烙印在他們靈魂中的音樂:西域土著的子孫
把回歸的盤纏
遺落在異邦都市的霓虹燈下
風雪中出來的孩子
把無羽的翅膀
寄生在文明最糜爛的角落
青春短暫
青春換取了愛情
愛情短暫
黑夜漫長
黑夜蘊育了理想
理想漫長
我們走吧,野孩子
就算那條路已被淹沒
我們走吧,野孩子
就算那條河早已乾枯
其實「野孩子」的郭龍他們也說了並不是不能改歌單裡的歌兒,但是張佺不想選。就是不想。野孩子世故不世俗,而張佺則是不世故也不世俗,張佺可能自小索在04年胃癌走後,就這樣,或者一直都這樣。張佺非典那年,也恰巧關掉「河」酒吧,小索也去世,解散野孩子。他四處流浪,繼續採風民樂,好像是想回到和小索一起的日子。而也是直到10年後才開始重組「野孩子」。就算重組之後,張佺還特別挑。達不到他自己商演要求的,張佺就以他個人的名義去演,一直持續很多年。
張瑋瑋、郭龍,他們可能都有自己的名字,都有自己獨立的音樂。而對於張佺來說,「野孩子」這仨字對他來講太重了,他半輩子就搭這三個字上面。
「野孩子」,這普普通通的幾個字對張佺來說,代表的東西簡直太多了。
張瑋瑋說:佺哥是我認識的人裡面唯一配得上「智者」這兩個字的。他身上有特別強的古人的風格,樸素、簡單,從來不碰他不需要的東西,行動永遠在語言表達的前面。
而依我來看,其實張佺給自己身上附了一副鎖。他愛惜這把鎖的每一個細節,他希望這副鎖,困他一輩子。
它坐落於三裡屯南街,最初只是為了樂隊有排練的地方和能有一些收益讓樂隊在不演出的時候也能維持生活,張佺盤下了這家20平米左右的小酒吧。一般說它是中國地下的即興音樂的發源,它基本是中國早期「LIVEHOUSE」的雛形,也是民謠的聖地。
據周雲蓬講,一般是一個人在舞臺上剛唱了一首歌,就蹦上去一個鼓手,然後薩克斯上來了,手風琴加入了。最後臺上臺下就弄成了一個交響樂團。除了野孩子作為鎮場之寶,經常演出之外,萬曉利、小河、馬木爾、王娟,也是這裡的常客。曉利和小河的第一張現場唱片錄製於此。
那時做地下樂隊的,如果沒上過「河」酒吧的舞臺,你都不好意思見人。
多年以後,那些在「河」酒吧演過出的人們,相互見了還是很親切,仿佛是一個村子出來混大城市的鄉親重逢。
當「野孩子」在樂夏2的舞臺上,直挺挺地站著清唱「黃河謠」,郭龍說的「內斂、克制也是非常搖滾的一種力量」的時候,那下邊有一條彈幕特別清晰:想念小索,想念河酒吧。而這些理想主義的東西,本來可能在「樂隊的夏天」裡可能會看到一絲苗頭,其實後來你發覺,那不過是幻象。野孩子自己退出了,可能他們該伴著大理的雨聲,看看那些麥子土豆油菜花吧。莊稼油菜花可能也得回去打理了。江邊楊柳青青,柳條垂搖,水面平靜。忽然江面上聽到情郎唱歌的聲音,東邊出著太陽,西邊卻有著雨,說是沒有晴天吧,卻還有晴的地方,說是情郎無情吧,歌兒裡卻又溢著濃情蜜意。其實這玩意最開始在「詩經」裡就定個差不多了,「詩經」分風、雅、頌三種。再往深地就搞不定了啊,咱不專業。
風是指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民間詩歌,雅是指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頌是指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那麼「國風」,就是民間詩歌嘛。它也沒什麼個人英雄主義,沒有單體的濃情蜜意。
這首劉禹錫的「竹枝詞」,對國風這個詞兒,很合適。
「野孩子」,單說張佺去黃河邊上,去各地採風多少年了?他自個可能也忘了,但是他們的根就是真正的民間音樂,真正的民間的聲音藝術。
這也是真正的民謠的根基。
不為噪而噪,也不為平靜而平靜。好的民謠只是傳遞情緒,至於你是否感受得到,那就看你有沒有那股情緒而已。野孩子做的很簡單:把這個作品中的情緒傳遞到你身上。
「野孩子」的竹枝詞,清清麗麗。
你看野孩子算是其中最年長的樂隊了,但是他們眼裡有光。甚至於很多年輕樂隊中,他們只是為了贏而已,眼神中對音樂的尊敬近乎沒有。「野孩子」不是在這樣的,他們眼中的一種審視騙不了人。
他們對待自己的音樂,對待自己的每一首歌兒,就是固執,堅硬,必須。他們很統一地相信一個東西:美好的東西一定會地久天長。張佺是其中最保持自由,保持自我的那一個,我想我多年後,也要像他一樣。
說起這「野孩子」為什麼會參加樂夏2?
野孩子的吉他手馬雪松採訪時特別實在,說:佺哥想去,舞臺呈現好,音響燈光做得細緻。
這就和布衣樂隊主唱吳寧越說「野孩子」:人家吃著飯,吃著吃著飯,突然說,去銀川玩一下,然後說要不演個出,要不全樂隊去玩,就生生變成了一個巡演。我也是很久之後,竹枝詞中的一句似乎就像隨性的「野孩子」:聞郎岸上踏歌聲,聞郎岸上踏歌聲,聞郎岸上踏歌聲...
對「音樂」的交流,成不了一種常態化,即時性的交流。我愛南京丨許巍丨汪峰丨李健丨竇唯丨老狼丨達達樂隊丨張楚丨何勇丨高旗丨樸樹丨宋冬野丨吳青峰丨趙雷丨五月天丨哪吒丨張學友丨陳奕迅丨刺蝟丨逃跑計劃丨梁博丨聲音碎片丨堯十三丨好妹妹丨新褲子丨黑撒丨王菲丨左小祖咒丨林俊傑丨九連真人丨盤尼西林丨小安丨趙照丨羅大佑丨刀郎丨暗槓丨Taylor Swift丨張炬丨鄭鈞丨萬青丨天堂樂隊丨GALA丨田馥甄丨王梵瑞丨舌頭丨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