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野孩子張佺:吟遊詩人的夏天

2021-02-17 IDEAT理想家

野孩子樂隊主唱張佺一頭灰白色齊肩長發,樂隊負責手風琴的郭龍扎著丸子頭,武銳則是兩條異域風味的大辮子,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粗曠、原始、出世這些關聯詞。

▲ 野孩子樂隊,是成立於1995年的中國內地民謠樂隊。最近參加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2》更為大家所知。

第一期節目出場的時候,野孩子身板挺得直直的,用純阿卡貝拉的方式演唱了那首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黃河謠》,開腔如裂帛,生生唱哭了評委席的周迅

爭議發生在最新一期節目裡,野孩子和另一支年輕樂隊超級斬為一組進行PK,在節目組提供的「國風」歌包中選擇一首進行改編,但最後他們卻選擇了一首歌包之外的《竹枝詞》,客觀來說,野孩子違規了

在衍生節目《樂隊我做東》,主持人臧鴻飛和馬東還向野孩子提議,哪怕在整首改編歌曲裡只加一句歌包裡的歌詞,也能夠不打破規則,繼續這場比賽。這是一個看上去很「聰明」的選擇,但也絕不會是野孩子做出的選擇。

遵守規則或許很重要,但有時候更重要的是不在乎規則的堅持。

「每個人對國風的理解不一樣,我們想唱一首真正的國風。我們希望一首歌的改編過程能讓我們有良好的精神體驗,有一些東西我們不願意去觸碰,因為那些東西正在毀掉我們最基本的音樂審美。」

——張佺

八月,《IDEAT理想家》對正在巡演中的野孩子主唱張佺進行了一次對談,採訪發生在最新一期節目播出之前,我們沒有問到退賽相關的問題,但在聊過之後,你或許會對野孩子這支樂隊有更多不一樣的理解。

野孩子的根是從西北長出來的。

小時候因為父母的工作性質,每隔兩三年或者三四年,張佺一家就要換一個地方生活,「我所有的故事都是特別不穩定的,都是在漂泊的狀態中。」

動蕩不安始終是他們成長中的關鍵詞。在開始做音樂之前,張佺是一個在蘭州小鎮上幹著售票員工作的年輕人。接觸了吉他之後,他漸漸愛上了音樂。

但那個時候做音樂實在太不穩定,甚至稱不上是一份工作。父母對此的態度——「是絕對不支持的。」

不過執拗可能是西北小孩們骨子裡的東西,白天張佺幹著父母眼中的正經工作,晚上就在家裡琢磨音樂、練琴,就是在這段期間,在歌舞廳裡打工的時候,張佺遇見了野孩子的另一個靈魂人物:索文俊,熟悉的人會親切的叫他小索。

▲ 小索,2003,© Anaïs Martane

野孩子是在1995年正式成立的,最初就只有張佺和小索,在他看來,他們之所以會在一起做音樂,是因為兩個人身上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同為西北人,紮根在這片土地上,對於音樂有著一樣的熱愛和理解

「我們在很多方面可能就是默契,

非常默契,不用去討論,

我們倆想法有時候就會非常一致。」

他們的性格卻南轅北轍,按照張瑋瑋給的評價:「佺哥像冰,小索像火,他們倆在一起就是冰與火之歌。」他們倆一起走南闖北,農民和牧人的歌聲、甘肅的「花兒」,這些民間的音樂奠定了野孩子的基礎。兩人在異鄉的時候,想著西北五月的槐樹,一望無際的河流,寫出了這首《黃河謠》。

黃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過了家,流過了蘭州

遠方的親人啊

聽我唱支黃河謠

日頭總是不懈的走

走過了家,走過了蘭州

月亮照在鐵橋上

我就對著黃河唱

耶~咿~呀~咿~耶~咿~呀~咿~耶~喲

耶~咿~呀~咿~耶~咿~呀~咿~呀~咿~喲

耶~咿~呀~咿~耶~咿~呀~咿~耶~喲

在後來樂隊成員張瑋瑋的回憶裡,「張佺小索兩個人,一個人一件灰T恤,光頭,就像兩個幹活的工人;兩把木吉他彈得連勾帶甩,和聲標準優美。」

他們帶著動蕩不安的經歷,與紮根西北的音樂,漂向了北京。在這裡,野孩子的音樂也迎來一些變化。

「1999年的時候我們樂隊經常也和其他的一些音樂人合作,也玩一些不同的民間音樂和世界音樂。我記得那個時候有一個愛爾蘭女孩,她和我們一起嘗試改編過一些愛爾蘭的舞曲,給了我們特別多的啟發。

在北京的日子裡,他們會改編一些民樂,從中東、俄羅斯、新疆流傳過來的歌,在其中加入屬於野孩子的理解,音樂像是活著,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延續自己的生命。這段時期他們改編了《流浪漢》,「姑娘姑娘,別著急哎,我請個畫家畫下你。把你畫在那吉它上哎,擁抱著吉它我擁抱著你.」

《生活在地下》也是他們在北京這個時間創作出來的音樂,就像野孩子所有其他音樂一樣,沒有虛構、美化或者是放大痛苦,只是記錄、轉化成屬於他們的語言,唱出有著共同經歷的人的心聲。

遠方的天空總是那麼的藍

我卻躲藏在 潮溼的角落裡

生活好比那黑夜裡漫長的路啊

走過的人 他從不說出來

親人和朋友在夢裡呼喚我

我卻在這裡 虛度著好時光

生活不該是一杯醉人的酒

醒來的人他從不說出來

提起野孩子,很多時候都避不開那間當年的地標性存在——三裡屯南街的「河酒吧」。一開始,張佺和小索開酒吧是為了補貼點錢給樂隊,同時也給樂隊找個光明正大排練的地方。

▲ 河酒吧,2003,© Anaïs Martane

沒想到河酒吧沒賺到錢,卻迎來了北京音樂圈最黃金、光輝的歲月。宛如一條真正的河,滋養了中國的民謠音樂。在這裡民謠音樂人小河寫下了那首像詩一樣的歌《飛得高的鳥不落在跑不快的牛的背上》

千年的豪宅漠視著門前鼓樂的卑民

塵像濃稠的血舞在清晨的光裡

母親從夜裡扭打出她倔強的孩子

飛得高的鳥不落在跑不快的牛的背上

2002非典來襲,很長一段時間裡北京演出場所禁止開門,無數酒吧垮掉,音樂人被現實擊得四散逃開,04-08年,也是中國樂隊解散的高峰時期。

2004年,小索檢查出得了癌症,三個月後,小索病逝,張佺背上冬不拉走遍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

如今再談起這段經歷,張佺語氣趨於平靜。

「當時樂隊處於解散狀態,

我一個人通過這樣的形式去生活。

同時也想通過這樣的一個行為,

去慢慢地承受、去消化生活的變故。」

有一天我走出了人群,不知道要去哪裡

抬頭看見了遠飛的大雁,它一去不回頭

有一天我丟失了糧食,都說不能這樣過下去

回頭找不到走過的腳印,誰還能跟我走

有人坐在河邊總是說,回來吧,回來

可是北風抽打在身體和心上,遠行吧,遠行

像一個真正的吟遊詩人一樣,張佺走遍了各個村落,收集了大量的民間音樂。等到野孩子再次正式重組,已經是2011年

離開西北以後再也找不到歸宿感的張佺,如今也已經和家人、樂隊成員們定居在大理多年。

2018年,他們重錄了野孩子早期的音樂,並且加入了許多新的創作,完成了這張名為《大橋下面》的專輯,其中包括了《黃河謠》、《敕勒川》這些代表作、張瑋瑋為小索而寫的《石頭房子》、也有看著大理這座城市從原生態到商業化轉變而創作的《不要拿走它》。

「《大橋下面》裡面的歌其實分兩個階段,既有野孩子早期的,在北京這個時期的創作,也有離開北京以後的這些年,我們在雲南或者我們在路上寫的歌。因為之前我們沒有出過《黃河謠》的錄音棚版本,我們把這些歌合在一起,這張唱片就像是一個銜接。」

張佺說如今他幾乎不聽自己樂隊的歌,但是對比起10年前、20年前,重新唱起《黃河謠》,已經有了全然不同的心境

「《黃河謠》的歌唱,它是一場情感密度很大的一個輸出和表達。所有的生活記憶,還有我們經歷過的失敗、驕傲,他都會一層一層的疊加到裡面。唱這首歌的時候,腦子裡閃現的片段有了一些改變,因為當了父親,以前很多的時候會想到自己,現在更多的想的是跟小朋友一起的那些生活。」

重組以後,野孩子樂隊的氣質也發生了一些改變——成為父親之後的張佺更沉了,馬東形容他們在舞臺上就像山一樣,鎮住了那個場子。

雲南的生活又讓他們又更輕了,更開放了,像他們改編的那首《竹枝詞》,清清麗麗,山高雲淡。

在大理的生活規律而自在,早上起來張佺會先去散散步,吃個早餐;下午和樂隊成員一起做排練,累了就一起踢鍵子、打桌球。

「我住的是離大理古城比較近的一個小區,面對洱海,背靠蒼山。我們樂隊成員住得都不遠。」

他說自己現在似乎已經過上了退休生活,但一年裡,他們也會有1/3左右的時間,在外面巡演,在忙碌和悠閒的狀態中不停切換。他很享受這樣的狀態,也依舊認真的對待著自己的音樂。十幾年前在北京時,野孩子的排練就如同勞動,樂隊成員必須到場,勤勤懇懇;如今在滇南的青山綠水中,他們晨起早睡,協調好成員各自的時間,每周的排練照舊

當我們問起張佺他如何定義野孩子,他謙虛的說自己就是普普通通的民間藝人,行走江湖。離開都市,但保留了生活,在自己的領域裡自得其樂。

現在張佺聽的音樂也更多種類,中亞地區、印度、伊朗的音樂,偶爾想要轉換一下心情,電子音樂也沒少聽;

提起為什麼會選擇參加這一季的《樂隊的夏天》,他說一方面是想藉助年輕的平臺,讓野孩子的音樂走向年輕人;另一方面也想了解如今的樂隊都在做什麼,比如Mandarin的音樂就給他帶來了驚喜。

他坦誠的說,看到這麼多優秀的年輕人他也會有一絲焦慮,歌迷永遠都在年輕化,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野孩子在做的始終都是用音樂傳達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審美,無論這種審美是否符合其他人的品味。

回到2019年年底,野孩子為歌迷錄製新春祝福時,張佺就像在節目上那樣,溫和的靜坐著,調侃般地說了一句:「放假結束繼續排練。」然後下一句是:「希望所有人健康,也希望自己健康。」

靜水深流,野孩子樸素依舊。大理院子裡的練習聲照常響起,祝福他們一切都好。

野孩子的歌可曾打動過你?

你最喜歡他們的哪首歌?

快來留言告訴我們。

評論區等你喲!

本文為《IDEAT理想家》版權所有,歡迎轉發朋友圈;

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告知轉載事宜,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專訪野孩子張佺:吟遊詩人的夏天
    ▲ 野孩子樂隊,是成立於1995年的中國內地民謠樂隊。最近參加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2》更為大家所知。>八月,《IDEAT理想家》對正在巡演中的野孩子主唱張佺進行了一次對談,採訪發生在最新一期節目播出之前,我們沒有問到退賽相關的問題,但在聊過之後,你或許會對野孩子這支樂隊有更多不一樣的理解。
  • 野孩子《樂隊的夏天》退賽 張佺飯局上吐露心聲 原因令人唏噓
    第二季《樂隊的夏天》更像是《樂隊我做東》的下酒菜。野孩子退賽引起爭議,有人說是不遵守遊戲規則,有人說是藝術家的選擇,還有人說這是綜藝節目和音樂人的雙贏。後來不死心的臧鴻飛又以大波浪樂隊成功改編《愛情買賣》為例,問野孩子為什麼不去嘗試改編?對於臧鴻飛的兩次發問,張佺的兩次回答各不相同,各有側重。第一次回答是從音樂人自身的角度出發,張佺說:「改編一首歌就像談戀愛,作為野孩子,如果跟不喜歡的人談一場戀愛,我覺得是沒有尊嚴的。」
  • 野孩子:張佺精神世界的孤獨和固執!
    1995年張佺、索文俊成立「野孩子」。2020年《樂隊的夏天》「野孩子」拒絕節目組提供的改編歌單,選擇自己中意的《竹枝詞》,繼而退賽!這個第一支舞臺用清唱的方式唱出《樂隊的夏天》連續兩季最動人舞臺的樂隊,在天堂和地獄之間徘徊。
  • 野孩子,那些固執唱歌的中年人|新京報x樂隊的夏天
    《樂隊的夏天》裡,野孩子因選歌「違規」退賽了,張佺解釋起這件事時說「有一些東西我們不願意去觸碰,因為那些東西正在毀掉我們最基本的音樂審美
  • 專訪|野孩子:民歌時代的一曲輓歌
    野孩子恐怕是中國音樂歷史上的一個異類。但是說起中國獨立音樂,不提到野孩子就是不完整的。《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野孩子也第一次從地下的幾十年走到了所謂「大眾」面前。一個是時尚最前沿的流行綜藝,一個是從《詩經》時代款款地在戰亂離散文化變革中留存下來的民歌傳統,卻在信息化的大浪中即將傾覆。
  • 野孩子,那些固執唱歌的中年人|新京報x樂隊的夏天
    成員從左到右分別是:手鼓:王國旭、吉他:馬雪松、打擊樂:武銳、主唱/吉他:張佺、手風琴:郭龍。野孩子樂隊供圖在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裡再唱起《黃河謠》,張佺覺得跟每次演出時候演唱一樣,就像是舞臺上的儀式,表演前心裡總會有期待,精神也要更集中。
  • 野孩子樂隊:真正的民謠是流傳而不是流行
    張佺老師和馬雪松老師作為代表,和我們聊了聊關於野孩子的故事。「北京的夏天也有槐樹,我一聽這歌詞就想到當時的北京了,太樸素了,這是一種多麼真摯的情感啊。」如今,提到《黃河謠》就會想起野孩子,想起那蒼涼蕭索卻又深沉的大西北。
  • 《樂隊的夏天》:野孩子用退賽,捍衛了他們心中的「國風」音樂
    01在《樂隊的夏天2》最新一期節目中,比賽性質是一場改編賽當把這11首歌曲聽完後,野孩子樂隊的主唱張佺表示自己選不出來,想要棄權。張佺說,它那個上面寫的國風,這兩個字顧名思義,就是它跟我理解的國風是,完全兩回事。」
  • 不用樂器唱哭周迅的野孩子,是中國獨立音樂人最好的榜樣
    8月1日,《樂隊的夏天2》第3、4期節目播出,以Joyside為首的11支樂隊進行了首輪競演,而野孩子作為「樂夏2」資格最老的一支樂隊,小組內最後一個出場,張佺、郭龍、馬雪松、王國旭、武銳這五位來自西北的漢子,用黃河流淌千年的情懷薰陶出的深沉、古樸、深情,清唱了他們的代表作《黃河謠》。野孩子清唱完畢,現場觀眾沉浸在歌曲的情緒裡,良久回不過神來。
  • 「樂隊的夏天」過去了,這個冬天,跟著「野孩子」漫遊「大河之上」
    憑藉一曲《黃河謠》,野孩子樂隊曾在今年夏天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2》中,讓評委周迅及無數觀眾感動落淚。本月26日,這支與眾不同的民謠樂隊將登陸上海保利大劇院,帶上海觀眾現場感受來自「大河之上」質樸而又現代的民謠。
  • 野孩子,不願守規則的藝術家
    1996年3月,張佺、小索來到北京,先後和一些樂手合作排練。1999年初,野孩子錄製了第一張小樣《咒語》。2001年,野孩子樂隊在北京創辦河酒吧,每周固定演出。2004年10月30日,小索因患癌症去世,野孩子暫時解散。
  • 野孩子 那些固執唱歌的中年人
    在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裡再唱起《黃河謠》,張佺覺得跟每次演出時候演唱一樣,就像是舞臺上的儀式,表演前心裡總會有期待,精神也要更集中。在杭州,張佺和小索的收入突然變高,每個月能掙一萬多。但是沒過幾個月大家都厭惡了充斥著醉酒和廉價歌曲的生活,覺得特別不舒服。那時候他們對音樂有了自己的判斷,開始覺得生活與內心的審美越來越遠。張佺和小索決定離開。在即將離開杭州的那段時間,張佺和小索正式成立了野孩子樂隊,並決定去做烙印在他們身上的帶有西北民歌風格的新音樂,寫了野孩子前期的一些作品。
  • 《伊洛納》吟遊詩人怎麼無限刷 吟遊詩人無限刷攻略
    導 讀 伊洛納吟遊詩人無限刷怎麼做?最快捷的方法是什麼?
  • 《樂夏2》野孩子退賽惹爭議?野孩子固執與堅持的背後是什麼?
    ——《竹枝詞》《樂隊的夏天》1v1改編歌曲的舞臺上,野孩子唱了這首他們理解中真正意義上的國風,舞臺幕布上一幅淡雅的水墨畫,野孩子含蓄內斂、流水般的歌聲仿佛讓我們置身於江面中,劃著槳領略了兩岸青山、輕輕流水的風景,一首用聲音搭建出詞的畫面和意境,清淨雅致!
  • 野孩子,他們真的在裝清高嗎?
    相比去年,今年《樂隊的夏天》節目的爭議似乎來的更多。最新一期,野孩子樂隊退賽則在網上激起了不小的水花,一時間登上了微博熱搜。野孩子沒有按照規則在歌包中選擇歌曲,而是在選了一首他們自己想改編的作品,演繹過後直接退賽,超級斬晉級。野孩子這番做法引起了網友們的多角度探討。
  • 「朋克式離開」野孩子樂隊
    1995年在杭州組建,最初只有張佺、小索(索文俊)這兩名成員。1996年張佺和小索從蘭州出發,一路沿著黃河溯遊而上,抵達北京。在京先後和一些樂手進行了合作和演出,但這期間樂手來來去去。1999年初,野孩子錄製出了第一張小樣《咒語》,2000年樂隊在北京做了專場演出,並錄製了第一張現場演出CD《IN THE LOFT》。
  • 「野孩子」,裝比嗎?
    其實「野孩子」的郭龍他們也說了並不是不能改歌單裡的歌兒,但是張佺不想選。就是不想。野孩子世故不世俗,而張佺則是不世故也不世俗,張佺可能自小索在04年胃癌走後,就這樣,或者一直都這樣。張佺非典那年,也恰巧關掉「河」酒吧,小索也去世,解散野孩子。他四處流浪,繼續採風民樂,好像是想回到和小索一起的日子。而也是直到10年後才開始重組「野孩子」。就算重組之後,張佺還特別挑。達不到他自己商演要求的,張佺就以他個人的名義去演,一直持續很多年。張瑋瑋、郭龍,他們可能都有自己的名字,都有自己獨立的音樂。
  • 《樂隊的夏天》|唱哭周迅的野孩子,他們身上究竟有什麼魔力?
    圖片來自於視頻截圖站在《樂夏》舞臺上的野孩子成員:主唱兼吉他張佺、手風琴郭龍但最初成立時,只有張佺和小索兩個人,一位年輕的時候當過售票員一位做過工人,但他們都有都共同做過樂手。 1997年至今,他們經歷過成員的更替,小索的離世、樂隊的解散,2004年樂隊成員小索的離世,野孩子樂隊暫時解散。
  • 野孩子,不願守規則的藝術家
    在2002年,野孩子樂隊出了一張現場專輯《ARK Live現場》,也就是他們2002年在上海ARK酒吧的音樂現場。幾乎是和樸樹的《我去2000年》相反,這張專輯中有著一種那個年代野生的、原生的,來自生活和來自地下的勢力。野孩子,《ARK Live現場》,2002年「發行」。野孩子樂隊於1995年組建,最早有張佺、小索兩名成員。1996年3月,張佺、小索來到北京,先後和一些樂手合作排練。
  • 野孩子樂隊:用退賽捍衛藝術的自由
    在《樂隊的夏天第2季》1V1改編晉級賽中,因為改編歌單中沒有達到自己心目中「國風」標準的歌曲,而選擇了演唱不在改編歌單內的《竹枝詞》並因此而退賽。,這是「樂隊」的夏天,不是「合唱團」的夏天,不玩樂器算什麼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