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同樣,一千個聽者心中,有一千個「國風」音樂。
今天,我只想說說野孩子心中的「國風」音樂。
在《樂隊的夏天2》最新一期節目中,比賽性質是一場改編賽。
野孩子樂隊和超級斬樂隊選擇的改編主題是「國風」音樂。
在最後兩個樂隊精彩的表演完自己的曲目後,票數高的野孩子樂隊卻「淘汰了」。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當野孩子樂隊開始選歌時,節目組給了11首「國風」歌曲,野孩子只能在11首「國風」歌曲選擇一首進行演唱。
當把這11首歌曲聽完後,野孩子樂隊的主唱張佺表示自己選不出來,想要棄權。
張佺說,
它那個上面寫的國風,這兩個字顧名思義,就是它跟我理解的國風是,完全兩回事。」
後來,到了節目錄製當天,當節目組詢問野孩子樂隊準備選擇哪一首歌時。
《竹枝詞》——這是野孩子樂隊選擇的歌詞,這也是野孩子所理解的「國風」音樂。
野孩子認為這首歌是有傳承、有歷史,符合他們心中對「國風」音樂的標準。
節目組說,這樣就意味著違背規則了。野孩子的回答直接就是一個字「是」。
緊接著,野孩子樂隊的手風琴郭龍說的一段話,直擊每個人的心靈。
「就是我們不會為了晉級,做一個不想做的事。我們去選擇一個,我們認為好的,非常認真的改編,唱給大家。但是同時,我們做好了違反規則,承擔後果。這是一個成年人,應該做到的。」
是啊,選擇一個自己不想改編的歌曲,草草了事。這對於觀眾和自己來說,就是遵守「規則」了嗎?
相反,野孩子樂隊選擇這種,又對得起自己,又對得起觀眾,同樣對得起「國風」音樂的行為。才是遵守了他們自己內心的「規則」。
當野孩子樂隊的《竹枝詞》響起,每一個音符都如此溫柔,沁人心脾。
《竹枝詞》是改編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組詩作品中的《竹枝詞二首》,傳世作品中有竹枝詞十一首,分開成兩組。《竹枝詞兩首》就是其中一組。
最早的竹枝詞是四川東部一帶的民歌,其中歌詞的內容多為「男女愛情」和「三峽的風情」。後被劉禹錫創作新詞。
演唱完這首歌的之後,野孩子樂隊尊重了自己,尊重了對手,也尊重了節目組。
他們選擇了退賽。
同時,全場的人也尊重了野孩子樂隊的選擇。尊重這幾位藝術家的選擇。
用馬東的話來說,
「這就是藝術家,一生都會面臨的那個困境。就是既要遵守規則,又要保持自由和自我。」
野孩子樂隊也用他們的「退賽」,真正的捍衛了他們心中「國風」音樂。
我們也再來認識一下野孩子樂隊。
野孩子樂隊在1995年2月的杭州組建,當時的成員只有張佺和小索。
他們為了自己的音樂創作,回到自己的家鄉蘭州,通過一年的時間對西北地區的民間音樂進行了考察。
他們還從延安出發,沿著黃河的路線步行到了內蒙古。
完成初步構思的他們,回到北京開始排練和演出。
直到2001年時,野孩子樂隊在北京創辦了「河」酒吧,他們也就每周在這個酒吧裡演出。
但是兩年後,他們的酒吧就轉讓了。酒吧沒了,小索也「沒了」。
2004年10月30日,噩耗來臨,小索因癌症去世了。
小索去世了之後,張佺就把野孩子樂隊暫時解散了。
在之後6年的時間裡,張佺也沒有再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裡。
直到2010年,張佺在北京結識了張瑋瑋和郭龍,志氣相投的三人又重新組建了野孩子樂隊,並籤約了「樹」音樂。
之後,作為吉他手的馬雪松也加入了野孩子樂隊,如虎添翼的野孩子樂隊就開始了自己的巡演之路。
直到2015年的時候,野孩子樂隊決定停止自己的巡演,離開大眾的視野。將自己全身心融入到大自然中,並在大自然中尋找著屬於自己的音樂。
在離開大眾視野的第五年,也就是今年,野孩子樂隊參加了《樂隊的夏天2》。這才重新進入到大家的視野,並在節目中一次又一次重擊我們的內心。
「當音樂跨越時空,它本來的意義就不重要了。」
——喬治 賽爾登《時代廣場的蟋蟀》
當這首野孩子的《竹枝詞》響起,原曲想要表達什麼已經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野孩子把這首民族音樂,帶到我們面前。
這種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名族音樂,貌似更能代表中國的國風音樂。
最後,我只想謝謝這幾位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