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 那些固執唱歌的中年人

2020-09-04 中國網

在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裡再唱起《黃河謠》,張佺覺得跟每次演出時候演唱一樣,就像是舞臺上的儀式,表演前心裡總會有期待,精神也要更集中。這首20多年前因為身在杭州思念家鄉蘭州而寫的歌,幾乎成為了所有蘭州人的公共記憶,也伴隨著野孩子這支樂隊20多年的更迭,總是攜帶著很多信息,甚至漸漸與歌曲本身脫離了關係。張佺說希望下次演出的時候,會唱的朋友能一塊兒唱,這樣這首歌才會更有意義。

這支成立了20多年的樂隊有太多的故事,每談到一個話題,成員都會不自覺地感嘆一句「這段很長很複雜啊」。本文根據樂隊發展的幾個重要地理坐標挖掘故事,關於他們的音樂、他們的事,還在漫長的時間和龐大的音樂世界裡等待被一次次傾聽和發現。

1 蘭州

小城、樂器、註定的相遇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不滿20歲的張佺在青海省門源地區做長途公交汽車售票員。難得離開自己的家鄉蘭州,張佺期盼著車能一直往前開下去不要停下,期盼著去更遠更遠的地方。但是長途公交汽車的線路只有幾條,很快張佺就產生了厭倦,直到認識了幾個會彈吉他的朋友。

那個年代吉他正流行,雖然不是人人都會彈,但經濟條件稍微好一點的家庭幾乎家家的牆上都掛著一把吉他。在枯燥的西北生活裡,用吉他彈唱一兩首歌是最大娛樂,也是驕傲的事情。

門源旁邊有一個勞改農場,裡面不乏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來的犯人,他們隔著高牆分享流行音樂,還有自己創作的囚歌,也為門源帶來了特殊的「都市氣息」。張佺最早學吉他,就是跟單位裡一個勞改農場釋放的人員,對方衝著他的誠意,教了一些基本手法,沒想到張佺練得特別認真,經常聽著收音機和磁帶扒譜子,業餘時間全撲在練琴上面。

張佺漸漸厭倦了售票員的生活,1988年,20歲的他辭掉工作回到蘭州開始四處尋找在舞廳當伴奏樂手的工作,又陰差陽錯地半路改學貝斯,跟著大家一起在舞廳伴奏一些港臺流行歌曲。也是在那段時間,張佺認識了曾經野孩子的另一位成員索文俊(小索)。

而與此同時在甘肅小城白銀,少年張瑋瑋的父親花掉大筆積蓄從廣州買了架鋼琴給他,把自己對音樂的夢想寄托在兒子身上,每天的課餘時間都被拿來練琴。小學回家的路上,張瑋瑋碰到了在街上跟別人打群架、搶了自己零花錢、兩家只隔著兩排平房的少年郭龍。

2 成都、杭州

漂泊、掙扎、出發的野孩子

當漸漸疲倦了蘭州的伴奏生活之後,張佺來到了成都,還結識了野孩子樂隊的第一任鼓手周國彬,隨後不久小索也追隨至成都。

成都那時候物價低、餐飲業發達,張佺覺得每天都有好吃的,收入也不錯。那時開始有一些國外的音樂進入,張佺還記得剛去成都的時候朋友給他聽了一支叫做Casiopea的日本樂隊的歌,「當時被嚇壞了。蘭州相對封閉,大家都是互相學習和借鑑,並沒有更好的渠道去接觸音樂。成都的文化更發達,聽到的東西更多,所以在成都很有收穫,整個過程也特別好。」

從成都開始,張佺和小索開始了樂隊的漂泊生活,在每個城市少則停留一兩天,多則幾個月,似乎跟曾經夢想的生活一步步接近了。隨後又輾轉到杭州,就這樣從1989年到了1995年。那段時間漂泊成為了常態。

在杭州,張佺和小索的收入突然變高,每個月能掙一萬多。但是沒過幾個月大家都厭惡了充斥著醉酒和廉價歌曲的生活,覺得特別不舒服。那時候他們對音樂有了自己的判斷,開始覺得生活與內心的審美越來越遠。張佺和小索決定離開。在即將離開杭州的那段時間,張佺和小索正式成立了野孩子樂隊,並決定去做烙印在他們身上的帶有西北民歌風格的新音樂,寫了野孩子前期的一些作品。張佺為此寫了一首詩《我們走吧,野孩子》,其中寫道:「風雪中吹來的孩子,把無羽的翅膀,寄生在文明最糜爛的角落」;「我們走吧,野孩子,就算那條河早已乾枯。」

3 北京

沉澱、移居、難忘的河酒吧

回到家鄉蘭州,張佺和小索用40多天的時間沿著黃河開始徒步採風,收集甘肅和青海本地的民間歌曲元素,也開始正視自己的原創音樂,試著把花兒、信天遊、秦腔加入到自己的音樂語言裡。在陝北的一個村子裡,他們看到有兩位老人頭戴著毛巾,雙手放在膝蓋上,一語不發一首接著一首地唱,受到很大的震動,後來在《黃河謠》裡,他們也學習了這樣的儀式感。這種音樂的形式感動了無數人,也讓很多人看到了西北民間歌曲與流行音樂融合的可能性。

蘭州的閉塞讓他們沒有停留太久,野孩子就來到了北京。樂隊在舊鼓樓大街附近的地下室住了三年。剛到北京的時候,樂隊好幾個月都沒有演出,加上之前張佺和小索都是在不同的樂隊做貝斯手,新組合的樂隊需要自己彈吉他,張佺又重新拾起吉他,開始邊演出邊排練的忙碌生活。2000年左右,李正凱和陳志鵬加入野孩子,也讓野孩子的音樂有了更多的突破。後來張瑋瑋和郭龍也如願加入了他們仰慕已久的野孩子。

提到在北京的生活,就不得不提到那個被載入民謠史上不可忽略的「河酒吧」。最初只是為了樂隊有排練的地方和能有一些收益讓樂隊在不演出的時候也能維持生活,張佺盤下了位於三裡屯南街的這家20平米左右的小酒吧。那段日子,樂隊成員們早晨排練、下午休息,傍晚開始營業,直到凌晨三四點,樂隊成員們既是表演者,也是服務員。西北人開的店沒把賺錢看得特別重,張佺和小索經常會請大家喝酒,每天熱熱鬧鬧不知疲倦,蘇陽曾經形容說那是「像拉麵館一樣的河酒吧」。音樂人們則從天通苑、東北旺各處聚過來,醉了就睡在小索家。彼時還沒有民謠這個詞,野孩子跟其他樂隊一樣被統稱為地下樂隊,在城市最繁華地段,固執地為相同的心靈歌唱。

再回顧河酒吧,張佺和郭龍、張瑋瑋異口同聲,覺得那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才誕生的,以後不會再有了。「但中國這麼多城市,這樣的酒吧有很多,只不過沒人知道而已。是因為這撥人一直說說說,也有人去寫,被加工美化成了那個樣子。它很好,但並不是一個時代的標誌,與其眷戀河酒吧,不如走到一條江邊。」張瑋瑋說道。

4 雲南

分別、更迭、還要繼續歌唱

也是在那段時間,小索被檢查出了胃癌,在2004年的10月30日去世,也最終沒跟張佺會合,第一代的野孩子樂隊也因此解散。提到小索,張佺的語氣有些黯淡,他說:「在很多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從小一起長大一起行走江湖的朋友,這樣的友誼突然沒有了,確實不太容易接受。特別重要的支撐不在了,我差不多用了五年的時間去接受這件事情,那段時間我沒有任何打算,就是承受的過程。他對我的影響已經超出了音樂的範疇,可能是全部的生活吧。我全部的生活都是圍繞著野孩子,河酒吧只是短暫的插曲,一旦有這樣的變化,肯定所有的一切都變了。」

張佺在昆明、麗江、大理之間輾轉了幾年,日子變得簡單,除了練琴、學習新的樂器,也開始脫離野孩子的風格,創作一些自己的歌曲。2008年張佺開始回北京演出,慢慢地就跟還在北京的張瑋瑋和郭龍組到一起,隨後2013年張瑋瑋和郭龍也搬到了雲南,彼此隔著從陽臺就能翻到對方家的距離,彼此見面除了排練就是踢踢毽子。

現在的野孩子由張佺、郭龍、馬雪松、武銳、王國旭組成。幾次人員更迭,張佺覺得樂隊是很特別的集體,隊員之間不管是生活中還是舞臺上都是互相依賴,所以更換成員是苦難和痛苦的,需要很長時間適應。但另一方面,樂隊也需要循環和改變,「所有樂隊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舊的成員離開,新的成員加入,多少年之後又回來。」張瑋瑋也說,自己沒參加野孩子《樂夏》的錄製,但看到現場特別感動,好像遠一點更能放鬆下來。

回應退賽

在《樂隊的夏天》1V1改編賽中,野孩子並沒有按照節目組的規則改編曲目,而是選擇了唱自己喜歡的歌,最終退賽。對於這個選擇,張佺有自己的看法:「每個人對國風的理解不一樣,我們想唱一首真正的國風。我們希望一首歌的改編過程能讓我們有良好的精神體驗,有一些東西我們不願意去觸碰,因為那些東西正在毀掉我們最基本的音樂審美。」

中國網娛樂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焦點

  • 野孩子,那些固執唱歌的中年人|新京報x樂隊的夏天
    《樂隊的夏天》裡,野孩子因選歌「違規」退賽了,張佺解釋起這件事時說「有一些東西我們不願意去觸碰,因為那些東西正在毀掉我們最基本的音樂審美
  • 野孩子,那些固執唱歌的中年人|新京報x樂隊的夏天
    我們希望一首歌的改編過程能讓我們有良好的精神體驗,有一些東西我們不願意去觸碰,因為那些東西正在毀掉我們最基本的音樂審美。」這支成立了20多年的樂隊有太多的故事了,每談到一個話題,成員都會不自覺的感嘆一句「這段很長很複雜啊」。本文根據樂隊發展的幾個重要地理坐標挖掘故事,關於他們的音樂、他們的事,還在漫長的時間和龐大的音樂世界裡等待被一次次傾聽和發現。
  • 野孩子:張佺精神世界的孤獨和固執!
    1995年張佺、索文俊成立「野孩子」。2020年《樂隊的夏天》「野孩子」拒絕節目組提供的改編歌單,選擇自己中意的《竹枝詞》,繼而退賽!這個第一支舞臺用清唱的方式唱出《樂隊的夏天》連續兩季最動人舞臺的樂隊,在天堂和地獄之間徘徊。
  • 野孩子,他們真的在裝清高嗎?
    最新一期,野孩子樂隊退賽則在網上激起了不小的水花,一時間登上了微博熱搜。野孩子沒有按照規則在歌包中選擇歌曲,而是在選了一首他們自己想改編的作品,演繹過後直接退賽,超級斬晉級。野孩子這番做法引起了網友們的多角度探討。大眾爭議的主要四個論點是:野孩子不尊重規則、野孩子是真藝術家、節目組處理不當、什麼才是真正的國風。
  • 《樂夏2》野孩子退賽惹爭議?野孩子固執與堅持的背後是什麼?
    直到馬東說他面臨了一個難題,在馬東的講述以及野孩子的講述中大家才明白:原來野孩子並未挑選歌包中的歌曲,他們覺得歌包中的歌不是他們理解上的國風,他們不願意改編。野孩子的張佺說:看了歌包裡的歌我們是真的不喜歡,所以我們放棄選擇歌包裡的歌。在這個賽段,我們違規了,它是一個事實,也不需要辯解吧!然後我們向超級斬表達一下歉意,希望他們在晉級以後能夠繼續加油!
  • 「朋克式離開」野孩子樂隊
    野孩子是中國民謠江湖裡是一支德高望重的樂隊,二十多年來對音樂的執拗和熱愛,創作出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民謠經典。他們用的樂器來自西方,唱出的卻是中國西北歌謠。他們的音樂包含了多種民歌元素,又將其與現代音樂結合。如今,這幾個中年人還依然走在不斷探索和創作的路上。
  • 「野孩子」,裝比嗎?
    除了野孩子作為鎮場之寶,經常演出之外,萬曉利、小河、馬木爾、王娟,也是這裡的常客。曉利和小河的第一張現場唱片錄製於此。那時做地下樂隊的,如果沒上過「河」酒吧的舞臺,你都不好意思見人。多年以後,那些在「河」酒吧演過出的人們,相互見了還是很親切,仿佛是一個村子出來混大城市的鄉親重逢。
  • 我雙手支持野孩子退賽
    所以野孩子才會收到一片討伐聲。但至少,還有那些心裡嚮往月亮的人,支持野孩子的決定。野孩子的答案是《竹枝詞》。除了給別人唱歌,他們還一路去尋求不同的歌聲,那些深刻在地方百姓骨子的旋律,每走到一個陌生地方, 碰到一個陌生人,都會問上一句,可以給我唱一支歌嗎?來自西北的野孩子,他們身上流淌著與大地相連的血液。
  • 珙縣巡場黎真吾「活體音牆」:用本能唱歌的「野孩子「
    珙縣巡場黎真吾「活體音牆」:用本能唱歌的「野孩子「揚子晚報訊(記者 張漪)7月13
  • 野孩子, 黃偉文和楊千嬅的決裂, 從這首歌開始
    野孩子笑我這個毫無辦法管束的野孩子連沒有幸福都不介意這首「野孩子」是當年黃Wyman專程寫來送給好友楊千嬅的。Wyman仿佛化身楊小姐,字字句句發自肺腑,以對她最自信,最深刻的了解,將楊小姐的情感和氣質寫到入骨入肉,躍然紙上。
  • 野孩子是一個從土地裡生長出來的樂隊
    後來聽得越來越長,就越能感受得到野孩子音樂裡那些真摯的表達。」也是這一年,武銳來到了大理。有一天他經過人民路的九月酒吧,聽到裡面傳出來野孩子的歌聲,以為在放他們的音樂,趴在門縫上一看,原來是野孩子樂隊在裡面排練。久違重逢,進去打了個招呼,寒暄了幾句,就走了。「過了兩三天,他們就問我要不要加入樂隊。不然我就離開大理了。在大理如果沒有個事做,就把自己浪費掉了。
  • 專訪|野孩子:民歌時代的一曲輓歌
    野孩子恐怕是中國音樂歷史上的一個異類。但是說起中國獨立音樂,不提到野孩子就是不完整的。《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野孩子也第一次從地下的幾十年走到了所謂「大眾」面前。一個是時尚最前沿的流行綜藝,一個是從《詩經》時代款款地在戰亂離散文化變革中留存下來的民歌傳統,卻在信息化的大浪中即將傾覆。
  • 野孩子,不願守規則的藝術家
    1999年初,野孩子錄製了第一張小樣《咒語》。2001年,野孩子樂隊在北京創辦河酒吧,每周固定演出。2004年10月30日,小索因患癌症去世,野孩子暫時解散。2011年河酒吧十周年紀念之後不久,張佺、張瑋瑋、郭龍固定組合演出,2011年在西湖音樂節正式宣布野孩子重組,2015年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辦20周年紀念演出,現有樂手:張佺,張瑋瑋、郭龍、馬雪松、武銳。
  • 野孩子,不願守規則的藝術家
    1999年初,野孩子錄製了第一張小樣《咒語》。2001年,野孩子樂隊在北京創辦河酒吧,每周固定演出。2004年10月30日,小索因患癌症去世,野孩子暫時解散。這種代入感讓人知道,原來音樂不是只屬於那些美好的東西。你自己的生活,無論你活成什麼樣,它都值得被歌頌,值得去唱。 2.野孩子:想念蘭州,黃河謠 野孩子最早的靈魂人物是小索和張佺,後來小索在2004年因病去世,所以對很多聽眾來說,他只是傳說。
  • 野孩子《樂隊的夏天》退賽 張佺飯局上吐露心聲 原因令人唏噓
    我們希望一首歌的改編過程能讓我們有良好的精神體驗,有一些東西我們不願意去觸碰,因為那些東西正在毀掉我們最基本的音樂審美。」我堅持我的堅持。二、隱藏的回答你來我往的問答都是有戒備的,答案往往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到來。
  • 野孩子樂隊:真正的民謠是流傳而不是流行
    ,他們說我們能唱歌給你們聽就好了。關於野孩子樂隊,對佺哥來說是他音樂生活最重要的經歷。生活還會繼續,音樂也會繼續。有誰會懷抱著昨天的果實在虛無的榮耀裡迷失道路,還是撿起那些被掮客們踩在腳下的的種子吧,深埋於心田或者播撒在需要它們的地方,那樣才會有再次生長的可能。
  • 野孩子獨家回應《樂夏》退賽:這是兩全其美的事|貴圈
    我們當時也沒做決定,回去以後又仔細地把那些歌看了,聽了。我不評價那些歌,因為它可能屬於流行範疇的東西。但是,國風,我們的理解應該是能代表咱們傳統內斂的、美的表達方式,能體現我們文化精髓的。我們決定不唱(給的這些歌)。我們都在酒吧幹過活,也跑過場子,也唱過流行音樂,但這些是當初的工作嘛。
  • 野孩子讓音樂說話,音樂真的說話了
    野孩子張佺 本文圖片:澎湃新聞記者 高徵去年「野孩子」的上海專場在The Mixing Room上演的時候是12月。寒冷的季節,幾乎滿座的劇場非常安靜。他們的西北、邊緣、漂泊不再是嘈雜酒吧的一劑清涼,而是經過時間的打磨,精緻到足以讓人屏息凝神的詩作。變化演出規格乃至氛圍是冒險的行為。
  • 野孩子不是「好孩子」?
    與現在那些無病呻吟、卿卿我我的偽民謠不同,那些偽民謠都有所謂標配的兩把木吉他,一張口琴、寫文藝的詞,宣揚著所謂的不插電,唱著厭世的或者續命追愛的另類流行歌。野孩子,顯得更加純粹、直接。曾經,野孩子那純粹而優美的音樂以及他們在三裡屯的陣地「河」酒吧,帶給了許多民謠歌迷美好的記憶,也見證了三裡屯酒吧文化的興盛與衰落。十多年間,當年的「野孩子」們或駐留北京,或遠去大理,揮之不去的仍然是當年的音樂與夢想。
  • 野孩子:有些東西正在毀掉我們最基本的音樂審美
    視頻截圖在最新一期《樂隊的夏天》1V1改編賽中,野孩子並沒有按照節目組的規則改編曲目,而是選擇了唱自己喜歡的歌,最終退賽。對於這個選擇,張佺有自己的看法:「每個人對國風的理解不一樣,我們想唱一首真正的國風。我們希望一首歌的改編過程能讓我們有良好的精神體驗,有一些東西我們不願意去觸碰,因為那些東西正在毀掉我們最基本的音樂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