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這些古蹟是怎樣被發現的?古人原來這樣考古

2021-01-17 央廣網

近日,圓明園澹泊寧靜皇家稻田的考古發現引起了世人關注。通過現代考古方法,可以研究歷史遺蹟,探尋古人生活。眾所周知,中國現代考古學是從西方傳入的,但在擁有眾多古蹟的北京,古人也曾有過一些類似現代考古技術、方法、手段、理念的活動。翻檢讀之,甚是有趣。

傳拓技法與登高俯視

考古中常用到傳拓技法,用於拓石刻文物文字、銅器紋飾等,這一方法至少已有千年歷史。張建章曾任晚唐時期的盧龍節度使,並出使渤海國。他的墓誌曾在首都博物館展出。宋人孫光憲著《北夢瑣言》十三題有「張建章泛海遇仙」,記載了他的一則趣事。一次,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年)親徵高麗的紀事碑被發現,不過一半沉在了水中。張建章看到後,用布帛包上麥屑做成拓包,把浮出水面部分的文字拓了下來,水中的則用手摸而讀之,不欠一字。水上水下全覆蓋,兩部分文字完美結合,碑石全文暢通可讀,順理成章。這是當時幽州人都知道的事。

唐代詩人陳子昂在697年隨軍北徵契丹到了北京地區,登上了當時的薊丘,發現薊城的城池已荒廢,於是作了文學史上有名的《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丁酉歲,吾北徵。出自薊門,歷觀燕之舊都,其城池霸異,跡已蕪沒矣。乃慨然仰嘆。憶昔樂生、鄒子,群賢之遊盛矣。因登薊丘,作七詩以志之。寄終南盧居士。亦有軒轅之遺蹟也。」登高而俯視,以覽全景,尋找和確認古代遺蹟的位置和形狀。這種方法和現在的航空考古有些類似,都是從高處向地面俯視,針對大範圍地區的遺蹟,進行宏觀考察。只是陳子昂只能登薊丘,而今人可以憑藉航空器。

「燕靈王舊」的命運

《金史·蔡珪傳》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初,兩燕王墓舊在中都東城外,海陵廣京城圍,墓在東城內。前嘗有盜發其墓,大定九年詔改葬於城外。俗傳六國時燕王及太子丹之葬,及啟壙,其東墓之柩題其和曰『燕靈王舊』。『舊』,古『柩』字,通用。乃西漢高祖子劉建葬也。其西墓,蓋燕康王劉嘉之葬也。珪作《兩燕王墓辯》,據葬制名物款刻甚詳。」

意思是說,金代海陵王天德年間(約1150年前後),決定遷都燕京,把這兒定為金國的中都,於是在遼國南京城的基礎上開始擴建都城。很不巧,相傳是燕王和太子丹的墓正好在遼國南京城東邊的城外,被劃到了拆遷範圍之內。海陵王雖然殘暴且不講道理,但是文物保護意識還是很強的,他下了道命令:不要動這兩座墓。於是,這兩座古墓得以保存到了金國中都的都城裡,作為金國文物保護示範單位,供人參觀和瞻仰。又過了近二十年,到了大定九年(1169年)的時候,時任皇帝金世宗就沒那麼強的文保意識了,他看著自己城裡的兩座古墓,越看越不順眼,想要遷到城外去。一聽說要挖燕太子丹的墓,喜歡看熱鬧的官員和老百姓都來參觀發掘現場。很快,所謂燕太子丹的墓就被挖開,靈柩上寫著「燕靈王舊」。於是,辯博號稱天下第一的蔡珪出來解釋:「這個燕靈王,不是戰國時期燕國的國王,是西漢高祖劉邦的兒子劉建。這個墓不是戰國時期的,而是西漢的。」西邊的古墓也被挖開,是西漢的另一位燕王燕康王劉嘉的墓。為了給這件事蓋棺定論,蔡珪專門寫了一篇《兩燕王墓辯》,算是考古報告的結語。

這個故事在《夷堅志》支甲卷一《燕王遷都》中被演繹得更為神乎其神:金代擴城時遇到相傳是燕王的兩座古墓。工人將其搬遷,幹了沒兩天,老百姓大半夜聽見有人喊「燕王遷都」,便都出來看熱鬧,只見兩座墓間有鑾輅儀衛,燭如白晝,香風十裡。第二夜,又是如此。於是市民向朝廷請願,朝廷只得為避開燕王陵而改變施工位置。

拆舊建新故事多

古人有時會用前人的墓磚修建自己的墓穴。原因很簡單——就地取材,這是古代普通百姓節約成本的重要方式。這種情形在考古中常會見到。例如通州潞城的幾座唐代墓葬,所用的磚都是漢磚。大興的元代墓葬,用了很多北朝、唐代、金代的磚。房山的明清墓葬中,大量使用了遼代墓磚。

《金史·劉頍傳》記載,金章宗修南苑時,發現有一塊石碑上寫著:貞元十年(794年),御史大夫劉怦墓。這意味著唐代幽州節度使劉怦的墓地被圈在了牆內。於是金章宗給劉頍三百貫錢,讓劉頍把劉怦的墓遷到城外。金章宗的文物保護意識更勝一籌,沒有為配合建設而單純考古,而是採取遷移的方式保護了唐代墓葬。

明軍攻破元大都後,以消除前朝「王氣」為由,將元宮城全部拆除。所幸的是,當時有位名叫蕭洵的人,在明初任工部郎中,奉命參與拆除元宮城。蕭洵懂得建築藝術,面對這座即將被拆除的一代宮闕,未免感到有些惋惜,於是決心在拆毀之前儘可能加以記錄。「凡門闕樓臺殿宇之美麗深邃,闌檻瑣窗屏障金碧之流輝,園苑奇花異卉峰石之羅列,高下曲折,以至廣寒秘密之所,莫不詳具該載,一何盛哉!」他把這些記錄成書,形成一部田野調查報告,即流傳至今的《故宮遺錄》,此書是研究元大都宮城的最重要資料之一。

偶然發現和實地調查

琉璃廠位於和平門外,跟南新華街交叉,東西長約1公裡。元、明於此設琉璃窯廠,以專制宮殿、廟宇琉璃瓦件而聞名。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工部營繕司窯工在琉璃窯廠取土,發現一塊遼保寧十年(978年)御史大夫李內貞墓誌。志文記載,墓主人「保寧十年六月一日薨於盧龍坊私地,享年八十。其年八月八日,葬於京東燕下鄉海王村」。這段史料出自奉寬《燕京故城考》一文,刊載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六月出版的《燕京學報》第五期。根據這方墓誌,可以得知琉璃廠在遼代叫作「海王村」。所謂「京東」,是以遼南京城為中心說的,遼南京位於今天廣安門蓮花池一帶,海王村在它的東城牆以外。所以也就有了「先有海王村,後有琉璃廠」的說法。

明代沈德符撰《萬曆野獲編》載,明萬曆年間,蒙元的開國功臣耶律楚材的墓曾被人無意間發現,「近日一友人治別業於京師外西山,忽發一冢,開梓得大頭顱,加常人幾倍,不知何人葬地……未幾掘得碣石,則楚材墓也。雖稍為葺治,聞墳中他物散去多矣。」這段文字中,考古者有了「體質人類學」「石質文物」等方面的記錄。直到乾隆皇帝修建清漪園(今頤和園),在甕山之陽地挖地基時,二次考古發現了埋在此處的耶律楚材的棺木等物,才決定原址保護,新修祠堂,恢復墓地。

明萬曆六年(1578年)宛平知縣李蔭得知良鄉縣修學舍時在瓦礫中發現唐代著名書法家、北海太守李邕所書「雲麾將軍」殘石六礎,就將其運至京師,並把它砌在牆上,以便觀賞。他不僅考古了,還做到了保護和展示。

清康熙年間,國子監祭酒(相當於校長)吳苑在崇聖祠發掘出土了三塊不知何故埋於地下的元代進士題名碑,這成為孔廟僅有的三座元代碑。

清光緒《通州志·冢墓》載,金代在通州西倉北門有一座「王子墳」,明萬曆二年(1574年),此處忽然地面塌陷,役夫在地陷處以鍁下掘,見有石塊砌室如窯狀,四面皆粉飾墨畫人物,室中有一神座,座前設一方臺,臺上列置香爐。倉役下去探找寶物,西倉監督聞之,命倉役挖土掩住陷處,且堆積成土坨。尋寶的倉役成為了明代的考古者,他們發掘的是金代的壁畫墓。

《日下舊聞考》載:康熙二十年(1681年),西安門出土一方唐代的卞氏墓誌,志記卞氏貞元十五年(799年)葬在幽都東北五裡禮賢鄉之平原。

清代學者劉錫信喜歡實地調查,長於考據之學,可以算的上是清代的「考古學家」。他的《潞城考古錄》中有《潞縣故城考》:「通州潞河東八裡有古城,周圍四裡許,遺址高約五尺,東、西、北三面俱存,惟南面的官道已成陸地,西北隅廢堞獨高丈餘,疑當日角樓敵臺之類。」這是對漢代潞縣故城最早的考古調查。

還有一次,他的朋友散步時發現了農夫用來堵塞稻田水渠的一方石塊。石上長了不少苔蘚,便擦去苔蘚,石面上現出文字,知是墓誌。訪問農夫,說是耕地時從地下掘出的。劉錫信得知後將其買下,根據墓誌志文中的「葬於縣之南三裡」,推斷出唐代潞縣城的位置,並強調「惟石刻」「令後之考古者,因以援古證今,以佐志乘之所不及」。

至於類似清代吳長元等為著《宸垣識略》等進行的實地調查,那就更多了。

責任編輯:紀敬(QC0003)為你推薦

加載更多

相關焦點

  • 四個好玩的考古發現,幾個倒黴的古人被火山飛石砸死
    一提起考古文物,大家的印象可能都是嚴肅專業的歷史見證,但有些發現卻充滿了趣味性。比如1個2000年前正好被火山飛石砸死的倒黴古人或是一鍋燒糊的奶酪,所以今天探討的話題就是4個最好玩的考古發現,一起來看看。
  • 癸巳年考古北京生肖文化 周口店發現蛇類化石
    生肖文化的產生發展是個漫長的過程,在商代或更早的時代已經萌芽,周代、秦代以來漸漸成為體系,到漢晉時期大致定型,並與本土的陰陽五行學說發生碰撞而漸趨完善,魏晉南北朝以後就廣為流傳開來,反映了古人文化觀念與自然信仰中的一種感性認知和理性象徵。  再過幾天就到農曆癸巳年了,也是十二生肖中的蛇年。有關「蛇」的發現,在北京舊石器時代到金代的考古遺存中都有存在。
  • 考古說鼠:十二生肖帶頭大哥,在歷史上是種怎樣的存在?
    「鼠」在考古領域又有哪些重要的發現呢?在這個辭舊迎新的日子裡,我們不妨從文物考古的角度,來跟大家聊一聊十二生肖的領頭大哥——鼠。早在遠古時期,鼠類便曾與人類共存說起考古發現的動物,大家可能對馬、狗、牛、羊、豬之類的印象深刻。畢竟這些種屬的動物或是肉食的主要來源,或是祭祀的重要祭品,或是生活中的"好幫手"、"好朋友",都在當時的社會中承擔一定的角色。
  • 考古隊員潛入水下尋寶?在沉船內無意地發現?竟改變了歷史文獻?
    在1998年的12下旬有一支神秘的隊伍來到了海南省的潭門鎮,這支隊伍帶著各式各樣先進的儀器,還有十幾個潛水服,這是一個怎樣的隊伍?原來這支隊伍是一支由國家派遣的文物考古隊,那這支考古隊來到一個海南偏遠小鎮子做什麼呢?
  • 考古新發現 3500年前小河古人做開顱手術【2】
    □出土人骨研究   小河古人平均壽命33.29歲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朱泓一直在進行小河墓地出土人骨的研究,他和課題組期望通過這項研究,了解羅布泊地區早期人群的體質特徵、人種學類型、遺傳學構成、平均壽命、健康狀況以及人群的遷徙等信息
  • 考古大事記——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上)
    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聯合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歷時四個月,於2020年5月初落下帷幕。今年是「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的第3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今年首次採用「線上會議+新媒體客戶端」的無接觸隔空對話形式舉行,連續4天的直播,掀起了網絡熱潮。
  • 包郵丨張經緯新書《從考古發現中國》
    從考古發現中國Understanding China through Archaeology
  • 遼寧挖出一座金字塔,考古發現讓人驚訝:女媧補天原來存在?
    而且,這一次考古挖掘,讓考古學家門有一些疑惑。我們都知道,女媧補天是神話故事,但是這座墓難道證明了女媧補天真的存在麼?如果,你對這個考古項目好奇的話,那就繼續跟我一起看下去,我們來給大家解答謎題吧!遼寧發現中國"金字塔"考古學家在做考古的時候,意外的發現了一座人類遺址,這座遺址存在的時間很長,來源於史前!這座遺址來源於遼寧的牛河梁,所以,被稱之為"牛河梁遺址"。這座遺址的挖掘讓專家們十分震驚,因為這裡不僅發現了女神廟,還發現了金字塔!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
    這些都是需要考古人回答的課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2020年河南省在田野考古、文物保護、科技考古等領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中華文明進程、夏文化研究等國家重大研究課題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寧夏發現千年古墓,專家考古時意外開啟密室,發現一隻國寶級金牛
    提起"盜墓"這個職業,在現實生活中,對於盜墓者,歷朝歷代都會採取嚴厲打壓,一旦發現必是重刑。可即便如此,他們依舊時常出沒在古代墓葬周圍,從未停止過對墓葬的盜掘於破壞。而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古代許多的王公貴族的陵寢,遭受到盜墓賊的洗劫。
  • 文保專家黃真真:考古護遺一線的「女漢子」
    文保專家黃真真和文物古蹟打交道數十年——考古護遺一線的「女漢子」  在泉州市文物部門工作了30多年後,去年,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原主任黃真真退休了。如今的她,案頭上常備古建築、古橋書籍,那幾本與洛陽橋、五裡橋有關的研究書籍,更是她的心頭好;受邀給高校和文物保護志願者講課時,她分享那些年與歷史文化古蹟有關的有趣故事,常常讓聽者會心一笑。  誰也想不到,作為我市考古工作者中少有的女性,和文物古蹟打交道幾十年的黃真真,大學時想轉入考古學專業的請求,卻因為是女生,而被學校和老師婉拒。
  • 國家重視考古的六大原因
    為什麼是考古? /高大倫/ 最近,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
  • 中國考古的濫觴
    決定寫免費深度洛陽遊的時候,只是想把洛陽九縣六區的歷史文化美食旅遊等方面寫寫、介紹介紹,打發打發我的空餘時間,我的這些遊記根本就不全面,也不系統,就是天馬行空想哪寫哪那種
  • 舌尖上的考古!這些歷史竟給我看餓了……
    古人吃什麼?怎麼吃?研究古代飲食對於今人有何意義?在今天,通過考古發掘研究,人們正越來越了解古人飲食的樣貌。但在回答這些具體問題之前,咱們先聊聊幾樣來自古人的「好吃好喝的」。最早的麵條在中國,還是小米麵的2019年,一首《大碗寬面》火遍大江南北,也讓人好奇這「大碗」裡裝的是什麼面?有網友認為,歌詞裡的「寬面」說的應該是陝西的扯麵,也叫褲帶面。
  • 傳統專業的「新興」,古蹟修復專業
    中國承載了3000年的文化歷史,數不盡的文物和古蹟遍布,然而高速發展的城市讓這些「古物」逐漸被遺忘。細數人類歷史,戰爭和破壞與繁榮並存,人為和自然因素下的丟失和破壞使得這些古蹟的保存更加難以進行。 近幾十年,中國不僅僅在大力搶救自己的文化瑰寶,也在幫助其他國家。因為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對古建築群的破壞,多個國家向中國政府提出了援助請求,而中國也在幾十年裡多次派遣專業隊伍援助。
  • 明朝出土怪異青銅器,揭開用途專家震驚了:原來古人這麼超前
    然而在1979年3月出土的文物裡,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件形狀極其怪異的青銅器,經過一番研究,才發現這居然是古人使用的蒸鍋,原來蒸煮這個方法,並不是我們現代人首創的,早在幾百年前就有了,不禁讓人覺得古人真的是太厲害了。
  • 原來古人也用吸管?!
    默默關注 最近#原來古人也用吸管#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 讓我們看看古代的吸管長什麼樣子 碧筩杯|起源 看的人直呼#原來古人也用吸管# ?!
  • 紹興平水鎮蘭若寺南宋墓地入選浙江考古重要發現
    去年年底,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蘭若寺水庫旁發現一座古墓,考古人員隨即開展搶救性發掘(晚報2016年12月2日曾作報導)。墓地內是否有文物?墓主是誰?「考古現場已露出墓地全貌,年代已確定為南宋。」昨天上午,記者來到該古墓考古現場——柯橋區平水鎮東桃村蘭若寺水庫旁的青龍山,只見入口已用圍欄圍住,豎有「施工現場,請勿入內」的牌子。張先生帶領記者來到古墓對面的「制高點」,考古現場全貌一覽無餘:古墓上厚厚的封土已被刨去,露出了排列有序的磚石。在記者趕到前,張先生和朋友許先生剛剛進過考古現場。「墓地從山下一直延伸到半山腰,橫向長約80米,縱向長約110米。」
  •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的發現,對於我國商代歷史研究有著怎樣的意義?
    而且這些文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讓我們對那段塵封的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那麼在殷墟的發掘過程中,最重要的文物有哪些,其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它們對於中國考古工作的推進又有著什麼意義呢?上圖——刻有文字的甲骨直到1899年的時候,清朝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偶然從中藥鋪中得到了這些龜甲。其發現這些龜甲上有一些人為的劃痕,他認為這是古人留下的文字,並將他的發現公諸於世。
  • 浙江這一地有重大發現!|海寧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墓葬|良渚...
    發現了從未見過的現象及文物近日,記者來到了達澤廟遺址現場,基坑已經回填,一旁是新開挖的河道。雖然現場已經看不出什麼考古痕跡,但置身其中,聽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曄的描述,你仿佛就能感知到,這裡曾經埋藏著的古老歷史以及古人勞作生活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