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件實物 講述周恩來的梅園歲月
1946年12月,周恩來走出梅園新村17號,自信從容,氣宇軒昂。資料圖片
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諜戰大片——《一號目標》的首映禮上,導演翟俊傑介紹說,片中所講述的故事就發生在1946年,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內戰陰謀,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進駐梅園新村與國民黨政府進行談判期間,許多具體情節直接拷貝自真實的歷史。說到這裡,翟導更感慨:真實遠比虛構的精彩。那麼,歷時10個月的國共南京談判中究竟發生過哪些精彩的歷史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聆聽。
——編 者
別克車上密會臥底人員
中共代表團從重慶遷至南京後,由於工作需要,從上海購買了一輛美國別克黑色小轎車,並由司機段廷英駕駛至南京,牌號為「京1645」。南京談判期間,周恩來、董必武等人不僅乘坐這輛汽車開展了大量工作,還多次利用這輛汽車甩開特務跟蹤,護送黨的地下工作者到安全的地方。周恩來還曾在這輛車上,與地下黨員、「佩劍將軍」張克俠秘密商談策反國民黨部隊起義之事。
那是1946年夏末的一天,別克轎車駛出梅園新村,經國府路疾駛而去。車內,周恩來一邊盯住後面緊緊跟蹤的吉普車,一邊對司機說:「把特務甩掉。」轎車飛速鑽進一條小路,駛近馮玉祥將軍公館附近的一座公園。
此時已近傍晚,公園外的馬路上行人漸少,顯得有點冷清,一個身穿軍便服的中年男子正在獨自徘徊。他就是1929年被中共中央批准成為中共特別黨員、時任國民黨徐州第三綏靖區副司令的張克俠。當別克轎車停在面前時,張克俠透過車窗,一眼就看到了周恩來那熟悉的面孔。他一步跨進汽車,情不自禁地叫了一聲:「周副主席!」周恩來緊緊握住他的雙手說:「克俠同志,辛苦了!」這一聲親切的稱呼,讓長期潛伏在敵軍中的張克俠激動得熱淚盈眶。
在車上,張克俠迅速向周恩來匯報了準備起義的國民黨部隊的有關情況,周恩來聽得很認真,眼睛裡不時閃動興奮的目光。最後,張克俠說:「根據以上情況,起義是有條件的。」周恩來鄭重地說:「起義是很有意義的工作。搞成了,可以瓦解敵軍士氣,有利於我軍作戰,但要選擇好時機。工作一定要細緻謹慎,要向國民黨高級將領說明我黨的政策,爭取多拉些部隊……」臨近分別,張克俠依依不捨:「周副主席,再見了。」周恩來則堅定地說:「我們勝利後再見!」
1948年11月8日,張克俠與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一起,率領國民黨軍第三綏靖區第59軍第38、第180師,還有第77軍第132師及第37師第111團共23000餘官兵,在賈汪、臺兒莊地區宣布起義,加速了淮海戰役取得勝利的進程。
籤名法幣贏得統戰人心
還是那年盛夏,國民黨空軍的5位飛行員走進新街口的一家冷飲店,發現裡間一張桌子旁坐著的兩人十分面熟。這不是周恩來先生和鄧穎超女士嗎?飛行員們對共產黨主張和平民主的真誠態度非常敬佩,早就想見見中共代表周先生,不想在這裡巧遇。他們推選一位叫林雨水的飛行員作為代表,一同前去面見周恩來。林雨水對周恩來說:「我們都是歸國華僑,是回來參加抗戰的,現在日本人已經投降了,可是國民黨又要打內戰,我們都不願意中國人自相殘殺。」周恩來客氣地給他們讓座,並說:「為了實現和平民主,我們正在與國民党進行談判,你們這些年輕人都很愛國,解放區也有許許多多像你們這樣的年輕人,希望你們有機會到解放區看看。」談話進行得愉快而隨和,5位飛行員很想請周恩來籤名留念,但因為身上都沒有帶筆記本,只好從口袋裡掏出5張全新的500元法幣,請周恩來在上面籤字。周恩來欣然應允,掏出筆在法幣上寫下了「周恩來」3個字。
這次偶遇,讓5位飛行員進一步了解了共產黨的和平主張,同時也堅定了他們嚮往光明、要求進步的決心。內戰全面爆發的第二年,他們都毅然脫離了國民黨空軍。在香港,林雨水進入了中央航空公司工作。1949年11月9日,原屬國民黨政府的中國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的愛國職工發動震驚中外的「兩航起義」,駕機從香港飛回大陸。駕駛中央航空公司525號客機的正是林雨水。
當年底,周恩來在北京飯店設宴招待「兩航起義」人員。席間,周恩來說:「讓你們那位帶著親屬一起起義的同志坐到我的身邊來。」林雨水高興地起身向周恩來走去。周恩來立刻叫出了他的名字,並像老友重逢一樣緊握著他的手高興地說:「你到底到解放區來了。」
原標題:四件實物 講述周恩來的梅園歲月
一塊紅綢禮贈代表團新人
中共代表團在南京工作的同志前後有2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輕人,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領導對這些年輕人的生活關懷備至。許多在代表團工作過的同志後來都回憶說:當時,談判鬥爭雖然艱苦,但是在周副主席身邊,我們就像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那樣和諧溫馨。
在新華日報社工作的魯明和林岡喜結良緣那天,鄧穎超大姐叫身邊的同志設法找來一塊紅綢,請德高望重的董必武在上面題詞,作為賀禮送給一對新人。董老欣然揮毫,「天作之合」4個大字一氣呵成,周恩來、鄧穎超、陸定一、廖承志、潘漢年、宋平等幾十位同志也紛紛籤名表示祝賀。周恩來、鄧穎超還深情地囑咐他們:夫妻之間既是革命同志又是愛人,應該互敬、互愛、互信、互勉、互助、互讓、互諒、互慰,這樣才能搞好夫妻關係,才能攜手前進。火紅的紅綢映紅了同志們的臉頰,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更在他們的心中燃燒。
國共談判破裂後,1947年3月,當國民黨政府責令中共代表團工作人員限期返回延安時,時局已相當險惡,代表團成員的許多物品都沒法帶走,但魯明林岡夫婦對這條紅綢卻倍加珍惜,帶回了北京。
花瓶傳承42年和平心願
在國共談判中,周恩來對美方代表的態度不卑不亢,有理有節,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但在談判桌下,他仍對美方代表以禮相待,表現出靈活的外交策略。
1946年11月,談判最終破裂。19日,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鄧穎超、李維漢等10餘人離開南京返回延安。行前,他特別委託代表團負責外事工作的王炳南將一隻五彩人物敞口瓶贈給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留作紀念。
這隻瓷質花瓶高45釐米,沿口直徑17.5釐米,最大腹徑20釐米,底徑為14.5釐米,腹部主紋飾為八仙圖,瓶身為不規則的大冰裂紋,為民國初年江西景德鎮窯出的仿明代成化年間之瓷器。當時,國共兩黨勝負未定,就如同波濤中的八仙,在海上各顯神通。這是否預示著若要在大海上航行,只有戰勝風浪的人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呢?
司徒雷登對周恩來的人品一向讚賞,十分珍惜這件禮物。後來,他攜帶此瓶返回美國,悉心珍藏。臨終前,他囑咐秘書傅涇波:「餘過世後,此物當歸還原主。」傅涇波牢記司徒雷登先生的遺願,在1988年得知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辦公舊址將建成革命紀念館的消息後,老人讓女兒傅海瀾將這隻花瓶護送回來。當年5月26日的上午,梅園新村30號舉行了隆重的花瓶交接儀式。至此,這隻花瓶從周恩來贈送大使到司徒雷登悉心珍藏,後由傅涇波保存,再由其女兒護送,已輾轉經過了42年。當年,它帶著和平的希望遠渡重洋,如今,它更滿載平安的祝福回到了梅園新村。
(作者為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編研部主任,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