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著黑幫片的外衣,但《羅曼蒂克消亡史》的核心是《八佰》的前奏

2020-09-05 業心影評



截止今日,《八佰》的票房已經突破20億,但這並沒有改變大眾對這部影片評價上的撕裂。

這其中的原因除了有導演對歷史的藝術性再現之外,我想還因為《八佰》背後的那場戰爭本身就具有後人們爭論的空間。

其中最值得討論的議題之一就是淞滬會戰為何會成為一場用來博取歐美列強注意力的「表演」?

但要想對《八佰》背後的悲壯進行徹底的反思,就必須對淞滬會戰爆發前的那段歷史進行剝絲抽繭式的回溯。

而能夠為這一要求提供某種線索的電影,就包括與《八佰》同出一脈(都是華誼出品)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儘管表面上這部電影的主視角是以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為原型的上海三大亨,但其中最為亮眼的故事線則是對日本即將吞食上海這塊肥肉的狼子野心所進行的再現。

一邊是想要吃掉整個亞洲甚至整個世界的餓狼,而另一邊是積弱積貧但又始終無法擰成一股繩的半封建半殖民的睡獅。

作為遠東的國際化都市,上海匯集了太多紙醉金迷的繁華,但作為日寇垂涎欲滴的戰場,它又承載了太多血肉模糊的記憶。

當燈紅酒綠的浮華摻入了飛機大炮的硝煙,那便多了一股生與死相互撕咬的詭譎。

魔都,城如其名。

荒蕪的羅曼蒂克

上世紀,曾經淪為半殖民地的上海在見證了國力貧弱的同時,又成為了世界列強捧起的明珠。它既為殖民者的宗主國輸送利益,又讓國內一大批投機者了謀取了財富和權勢。

當大多數中國人還過著相當原始的農業社會時,這裡的權貴與平民因攀附了通往世界的軌道,從而見識了世界前沿的生活。

屈辱的條約並沒有讓這個面朝大海的城市失去以往的活力,反而在列強與梟雄的把玩之下,成為了一個流光溢彩的舞臺。

男人在那裡奪權,女人在那裡爭豔。

那時的上海的確是一個製造羅曼蒂克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讓人相信羅曼蒂克的地方。

舊的貴族還沒想好如何落幕,而新的貴族無論其起點有多低,在上海,他也有機會憑藉著膽識和機遇猛然崛起,那些權極一時的大亨,他們發家史至今仍被奉為傳奇。

《羅曼蒂克消亡史》把視角對準了這些權貴,更對準權貴背後的女人。

繁華的背後是胭脂紅粉的世俗,而塗抹胭脂紅粉的不僅是那些在名利場爭相鬥豔的名媛,還有那個任人打扮和裝點的上海。

它有多高貴,就有多卑微,它有多溫潤,就有多冷峻。

列強們自詡文明與博愛,但他們所想要的不過是掠奪這片大陸蘊藏已久的財富,他們塑造的是一座與世界接軌的城市,但他們摧毀的卻是這座城市,甚至是這個國家的精神。

因為他們,由這片土地滋養的百姓,開始忘記什麼國家,忘記什麼是屈辱,而留下的,卻是一個關於羅曼蒂克的夢,一個由造夢者、成功者以及追夢者共同鼓吹的夢。

對於殖民者來說,比起槍炮,物質與精神上的鴉片更容易讓一群人,一座城走向沉淪。

在電影中,章子怡扮演的小六在一張大床上帶著疑惑與柔情問:

「導演,我是怎麼死的呢?」

「是自殺呢?還是被別人殺的?」

在劇情中,這是為了一個角色發問,而在現實中,這個角色不是他人,正是上海本身。

當小六身敗名裂時,她才領略到了羅曼蒂克背後的荒蕪,當渡部壓在了她的身體上時,她才意識到安逸本身就是一種死亡。

「死都不怕,就要安逸。」

我想,這便是《羅曼蒂克消亡史》對上海的羅曼蒂克最為尖銳的闡釋。

而渡部是誰?

日本人。

讓上海淪陷的又是誰?

日本。

野心、隱忍、仇恨

在我看來,《羅曼蒂克消亡史》雖然有黑幫片的外殼,但其內核依然是一場戰爭的前奏。而發起這場戰爭的不是早早站穩腳跟的歐美列強,而是甲午戰爭之後就嗷嗷待哺的日本。

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日本的狼子野心在一次又一次的受益後不斷膨脹。

他們是餵不飽的獵人,而我們是時而惶恐,又時而安逸的獵物。

在電影中,淺野忠信扮演的渡部表面上一個日本僑民,他在上海大亨陸先生手下做事,甚至成為了他的妹夫。但他的真實身份依然是一個由日本遠渡過來的獵人,一個有耐心更有野心的獵人。

在陸先生面前,他極力掩蓋自己日本人的身份,即便是被人問到這一類的問題,他也會說著一口流利的上海話,來證明自己是上海人的事實。

「要是日本人真打進來了,你怎麼辦?」

「我當然是要保護上海呀,跟他們拼命。」

陸先生可能不會輕信渡部的一面之詞,他將渡部放在身邊也可能是便於控制,但在明面上,你卻很難找到渡部藏有野心的證據。即便是最後那場飯局的試探,渡部也沒有漏出絲毫的破綻,並製造了自己死亡的假象。

當一個獵人願意放棄眼前的獵物,且主動藏起自己狩獵的姿態時,外界便會忘記他獵人的身份,而一個學會隱忍的獵人,往往不是因為狩獵技巧的拙劣,而是因為他所等待是一個更大的獵場以及一個更大的獵物。

陸先生,說到底只是一個在時局下有一定話語權的梟雄,而渡部想要完成的是為日本全面控制上海提供一個先機和保證。

一方是背靠國家意志的入侵者,而另一方卻是在民族意識、家國觀念上始終曖昧甚至麻木的利益集團,而這個利益集團既庇護又榨取著一群為個人的蠅頭小利而疲於奔命的百姓。

對於日本人來說,發生在上海的那場戰爭只不過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圍獵,而對於生活在上海的中國人來說,上海的淪陷是一段羅曼蒂克的消亡。

數以萬計的人還來不及仇恨,就慘遭屠戮,只因為他們輕信了一個羅曼蒂克的夢,一個羅曼蒂克的上海。

《羅曼蒂克消亡史》藉由小六之口,表明了這時的上海到底需要什麼,它需要的不是這夜夜笙簫的十裡洋場,而是一個有偏愛、有憎恨的男人。

我想這段臺詞的背後其實是說:上海需要一個鐵骨錚錚,血氣方剛的衛士來喚起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懶惰與懦弱。

然而,小六一開始並沒有等到這群衛士到來,而是成為了渡部肆意揮灑野心的傀儡,在這一過程中,她更是由一開始的惶恐,轉變為了之後的順從。

而這段劇情的安排,似乎寓意小六其實與上海一樣,在夢碎之後,便沒有了選擇。

被揮霍的時代,被耗盡的安逸

《羅曼蒂克消亡史》這部電影的英文譯名是「The Wasted Times」。

有人將其譯為被揮霍的時代,也有人將其譯為被踐踏的時代。其實這兩種譯法都有其各自的道理,而我卻認為,在這兩者之中,還可以加上一個譯名,即被耗盡的時代。

租界時期的上海是中國近代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儘管這個窗口是被迫打開的,但正是因為這個窗口,讓世界甚至讓中國產生了一個夢境般的幻想,即這裡是世界的中心。而對於這個夢境闡述地最為露骨的,就包括姜文所拍的《一步之遙》。

只顧利益的歐美列強,不斷晉升社會地位的軍閥新貴,還有在上海立足的黑幫勢力,他們都承接了上海的繁華。

而這一切都被另一個新興的野蠻帝國看在了眼裡,那就是曾經被歐美轟開過國門的日本。但他們的野心遠比歐美列強狂妄,因為他們想要吞併的是整個中國。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國土在被揮霍的同時,國人的安逸也在被耗盡。

直到淞滬會戰,國內各政黨,各利益集團,各派系才真正的意識到,此乃危急存亡之秋,唯有共同抵禦外侮,方能保國家、保民族、保人民以安全。

於是,在日本完全暴露野心之後,我們終於等來政略與戰略上的幡然醒悟。

在電影中,渡部本應該殺掉那個被他蹂躪的小六,但他始終下不去手。其背後的原因有很多解讀的方向,但我能想到的是,小六自夢碎之後,首先學會的是順從,其次學會的隱忍。

這時的小六如同未暴露野心時的渡部一樣,她也學會了等待,因為她擁有了仇恨。一個擁有了仇恨的人,便不會安逸,一個擁有了仇恨的民族,同樣也不會安逸,而當國人拋棄安逸、放下成見且同仇敵愾時,國人便無法再睡著。

餓狼也有吞不下的食物,野心也有裝不下的山河。

僅僅一個淞滬會戰便粉碎了日本三個月吃掉中國的野心。

我們的確經歷了一個被揮霍的時代,但正是這個時代,我們耗盡了事不關己的安逸而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情,並用14年的時間,向世界證明,我們不是一個可以被徵服的民族。

從這一角度來說,我們都應該慶幸羅曼蒂克的消亡。

如果說,《八佰》拍出了淞滬會戰的結果,那麼《羅曼蒂克消亡史》則在一定程度上拍出了這場戰爭爆發的前因。

而只有當我們從一個更加宏大、更加長遠的時間跨度來回溯那段歷史,我們才會知道,我們因那場戰爭失去了什麼,又因那場戰爭得到了什麼。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寥寥數語,道盡了一段歷史的悲壯與滄桑。

相關焦點

  • 披著黑幫片的外衣,本質是《八佰》的前奏——《羅曼蒂克消亡史》
    截至目前,《八佰》的票房已經超過了25億,但這並沒有改變大眾對這部影片極具爭議的評價。但是,要對《八佰》背後的悲劇性進行徹底的反思,就必須對淞滬戰爭爆發前的那段歷史進行深入的剖析。《羅曼蒂克消亡史》。 2、雄心、忍耐、仇恨在我看來,《羅曼蒂克之死》雖然有著黑幫片的外殼,但它的內核仍然是一場戰爭的序幕。發動這場戰爭的不是早早站穩腳跟的歐美列強,而是在甲午戰爭之後就虎視眈眈的日本。
  •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也正式進入宣傳倒計時長風破浪劍指12月23日賀歲檔        程耳編劇、導演,葛優、章子怡、淺野忠信、杜淳、鍾欣潼、倪大紅、趙寶剛、袁泉、閆妮、韓庚、霍思燕、杜江、王傳君、呂行、鍾漢良、馬曉偉等主演的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繼曝光「槍火無眼,黑幫有道」陸先生小傳之後,片方於今日發布「浮世」版海報,人物群像成雙登場,浮生若夢終會醒,世事如棋黑白爭。
  • 《羅曼蒂克消亡史》——民國真的羅曼蒂克嗎?
    這部電影乾脆連片名都叫做《羅曼蒂克消亡史》,導演徵用了中國過去一個世紀中最兵荒馬亂的時光,麻利地剝皮去骨,只留一具時間的軀殼,填塞進切得細密的碎肉,然後開槍打死了這具塞著碎肉的屍體,宣告它的消亡。這種填塞感最直觀的體現是對於民國上海的浮世繪,影片止步於黑幫大佬筆挺的長衫、精緻的餐具、異常緩慢的滬語這些最淺顯的層面。
  • 《羅曼蒂克消亡史》:主要看氣質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評判,《羅曼蒂克消亡史》就不是一部好電影,它很難被類型化,有著非常規的時間線,出場人物眾多,故事情節破碎。上世紀30年代的舊上海,葛優飾演的黑幫大佬幫老闆辦事,對日本人不卑不亢,對自己人義氣,對對手有裡有面。說著地道上海話的日本人渡部是大佬陸先生的妹夫,看似逃避戰爭與民族恩怨,實則暗藏殺機。
  • 歷史掌故中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這是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的臺詞,一語成讖,上映後遭遇兩重口碑夾擊。捧者贊為年度第一國產片,損者指摘導演過於炫技、時間線混亂。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湯惟傑看過兩遍電影後表示:「我敢相信,普通觀眾一開始是接受不了這部片的,在敘述時間線上導演玩了個花招。」
  • 《羅曼蒂克消亡史》登頂年度神片後,他竟然被觀眾誤解
    《羅曼蒂克消亡史》不是這個檔期最受關注、票房最高的電影,不過很多看完的人,給出的評價是「有個性」「有風格」「有腔調」「太講究」,老實說,對影迷而言
  • 《羅曼蒂克消亡史》:民國為什麼會是羅曼蒂克的
    ▲《教父》,除掉幫裡的叛徒的場景雖說是黑幫題材的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卻有一顆少女般的心。《羅曼蒂克消亡史》無疑是高度文學的。先不說拍得好壞,它的題目就很特別。似乎伴隨著民國的結束,羅曼蒂克也隨之消亡了。我覺得有些莫名其妙。先不說消亡,一個慌亂的問題是,民國為什麼會是羅曼蒂克的?在民國的故事裡,羅曼蒂克是從什麼時候、以何種方式出現的?
  • 任性的程耳與隨性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今天,就先講講第一句對應的那部,那就是:《羅曼蒂克消亡史》這部電影,屬于越看越有味道的片子,因為做觀影團的原因,我連刷了三遍,而且,每一遍都更有收穫。你會發現導演藏在其中很多有趣的小細節,那些對白,那些暗示,都是有意設置的。慢慢品,才會更有味道。實際上,《羅曼蒂克消亡史》並不算非常主流的商業片。從類型上,你很難對本片做很簡單的分類,算黑幫?
  • 《羅曼蒂克消亡史》為什麼成不了經典?
    試圖在兩小時的片長裡,以充滿著暴力、荒誕、浮華與殘酷的羅曼蒂克幻夢,用百態眾生相的方式來展現時代的荼蘼效應。風格成為《羅曼蒂克消亡史》最大的特色,各個方面都在促成這種風格。華麗考究的畫面、演員克制含蓄的表演,拼圖式非線性敘事,暴力美學加上迷影情節等,「最電影化」的諸種元素在《羅曼蒂克消亡史》裡都幾乎做到了極致,一系列加持使得它成為辨識度極高的一部作品。
  • 羅曼蒂克消亡史 一個女人的成長史
    《羅曼蒂克消亡史》講述了一段「上海灘黑幫傳奇」故事。《羅曼蒂克消亡史》有兩個女演員的戲特別值得關注,一個就是章子怡。章子怡上一部作品《一代宗師》拿獎無數,《羅曼蒂克消亡史》可是說是章子怡結婚生子復出後第一部大戲,質量如何自然大家都想一探究竟。
  • 有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到底消亡了什麼?
    《羅曼蒂克消亡史》《羅曼蒂克消亡史》也是一樣,它的編劇、導演、剪輯全都由程耳承擔,所以這部片子極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個人的趣味和水準。苦瓜君有個習慣,就是不管看什麼從來不會去看簡介,當初知道《羅曼蒂克消亡史》的時候,只是因為裡面有葛優和章子怡和這部片子的票房不是很高,若不是看了電影,根本就不知道這是程耳的片子。
  • 以《羅曼蒂克消亡史》分析學院派,是否和商業電影能走上共鳴?
    但《羅曼蒂克消亡史》無異於是程耳最佳的一部作品,雖然披著商業電影的外殼,雲集著各路大咖助陣參演,但它的內核卻是中國少見的學院派風格。許多人從這部作品看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影子,也有人從這部作品中領略到《教父》的風採。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下,程耳把權力和高級感用電影的方式拿捏得異常到位。
  • 《羅曼蒂克消亡史》最全解讀,看這一篇就夠了
    作為一部追求品質感的華語片,《羅曼蒂克消亡史》在服裝造型上也儘可能向民國範兒靠近。談起兄弟情,人們最先想到的,也許是吳宇森和杜琪峯早期的黑幫片——讓人想到一個詞,生死之交。在《羅曼蒂克消亡史》中,男人之間的生死之交同樣令人感動,尤其是杜江和王傳君飾演的兩個角色,把兄弟情演繹到一種新境界。
  • 影片維修室——《羅曼蒂克消亡史》
    大家好,今天給帶大家來看的片子叫做《羅曼蒂克消亡史》這個片子大家褒貶不一,我在看完之後,覺得有些部分的處理其實是有問題的,那這種問題的出現其實咱們是可以在剪輯上進行規避的 這個片子有的同學看完可能反應沒太看懂,因為這個片子無論是人物,還是敘事的結構上,其實並非以常規的形式來處理,講述了多組人物
  • 《羅曼蒂克消亡史》觀後
    (警告:以下嚴重劇透)喜歡《羅曼蒂克消亡史》的人不會太多,它本來就不是拍給所有人看的那種電影。
  • 同樣是看不懂的影片,《羅曼蒂克消亡史》和《一步之遙》的評價為何相差這麼多?
    今天我是來打臉的,可能熟悉我們公眾號的朋友都知道,我在《羅曼蒂克消亡史》還未上映時,曾經寫過一篇極像軟文的文章 — 羅曼蒂克消亡史 | 這應該是中國最像科恩兄弟的導演了!《羅曼蒂克消亡史》講述了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國統、黑幫、租界分庭抗禮,日本軍國主義勢力蠢蠢欲動,希望在正式入侵前,滲透入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面。
  • 《羅曼蒂克消亡史》燃爆寧波 電影
    有觀眾看完本片後這樣評價《羅曼蒂克消亡史》,「表面雲淡風輕,背後風起雲湧」——而這正是一部年度佳作見功力見氣勢的最好證明。寧波觀眾用家鄉話評價它:《羅曼蒂克消亡史》「交關贊」有影評人這樣評價《羅曼蒂克消亡史》:「整部電影在黑色的基調下
  • 【盧店慶】會員免費看《羅曼蒂克消亡史》 【店慶六周年特別回饋】
    活動時間:2016年12月17日  19:30【我是會員】憑會員卡或電子會員卡至影城即可免費領取12月17日19:30《羅曼蒂克消亡史一部探討羅曼蒂克消亡的戲,必然會觸及性。在《羅曼蒂克消亡史》中,章子怡和淺野忠信用精湛的演技向觀眾證明了,情慾表達也可以有深度。他倆在片中有大篇幅的情慾戲,其中進食和做愛交叉剪輯的鏡頭受到觀眾喜愛。
  • 《羅曼蒂克消亡史》最全解讀,看這一篇就夠了(第1008期)
    在《羅曼蒂克消亡史》超前點映十城巡迴活動的映後交流中,幾乎每一站都出現觀眾提問熱烈到根本停不下來,上海站甚至將半小時的互動交流聊成了五十分鐘。而面對觀眾的所有問題,導演與主創都毫無保留地一一進行了解答。
  • 《羅曼蒂克消亡史》:周而復始,情慾食慾
    在今年看了《路邊野餐》、《長江圖》這樣的華語片之後,再看《羅曼蒂克消亡史》會覺得,它的那些隱藏線索會容易解開得多。那些看完後覺得意猶未盡的細節,半夜到家想想,互相串聯起時的感覺,像被點了穴。實在喜歡,是那種,一口氣喘不過來的盪氣迴腸。一部商業大片能這樣隱晦而克制地去玩也是有些任性,卻也更加難能可貴。終究,它對得起「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