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香港電影盤點:北上影人逆市爆發成票房寵兒

2021-02-20 藝恩數據


厲害啦!2016年內地電影市場增速放緩,但香港導演卻逆市成為內地公司「哄搶」的對象——一切都源自2016年內地華語電影票房前十強中,香港導演不僅包攬前五名,十強中有七部是香港導演或由香港影人主導。多年來一直深諳商業電影程序與實操的香港影人,在越來越市場化與規範化的內地電影市場,逆市爆發。而留在香港的本土影人,則在相對自由的「散養」環境中,走出了另外一條探索電影類型創新和多樣化的新路子。

這一年,香港影人的價值,開始在華語電影圈真正顯現。

2016年的內地影市,走出了一波先凱歌高奏,再愁雲密布,最後強勢反彈的曲線圖,和2015年總體票房略持平。香港影人則在這一波「驚險行情」裡,擔綱了領銜主演的角色。香港影人這一年間於內地市場的成績單,無疑是漂亮的。

1、要打敗星爺的,只有他自己

周星馳註定是2016年中國電影的「強心針」,《美人魚》堪稱「一騎絕塵」——2016年2月8日(大年初一),這部此前未作任何提前場、口碑場的「神秘」電影直接在院線公映,第一天就刷新了中國電影單日票房紀錄(2.81億),並且在大年初七(2月14日),再次以過三億的驚人數字,刷新了這個成績。

《美人魚》第一周票房就破了18億,到2月19日,也就是上映12天的時候,票房衝到了24.68億,超過了此前華語票房最高的《捉妖記》的24.39億,坐定了影史票房的第一把交椅。到2月26日,上映第19天,票房破30億——30億是周星馳好友馮小剛導演口中「未來可能會破」的一個分水嶺,周星馳成為第一個登頂的人,最後票房定格在33.92億。後人想要超越這個數字難上加難,除非是星爺自己來挑戰。

不過,《美人魚》在收穫巨額票房的同時,評論卻是兩極化,有人對特效水準頗有微詞,有人說「圈錢」和「不思上進」,有人說「有深刻環保概念和社會意義」。無論怎樣,《美人魚》都夯實了周星馳作為華人世界最有大眾基礎和號召力的導演地位,他儼然已是一種文化符號般的存在。

2、春節檔三強對決,攜手笑到最後

2016年春節檔,呈現的是《美人魚》、《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澳門風雲3》三強對決場面,讓2月全國票房爆出68.86億的驚人數字(約十億美元),成為當月全球之冠。其中,《美人魚》自是領頭羊,帶領另外兩部領跑春節檔。三部電影的導演,都來自香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雖然《美人魚》是周星馳導演,他的公司也主導製作,但《美人魚》卻是一部純粹的內地電影,因此只能和其他電影一起,參與臺灣每年的內地電影十部配額抽籤,而且運氣不好沒抽到,《美人魚》也就成為臺灣影迷的一大遺憾了。

相比之下《澳門風雲3》的香港元素要濃厚得多,除內地的博納影業之外,其他參與投資的幾乎全部是香港公司。《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則反過來,香港星皓領頭,其他聯合出品的全是內地公司。從這三部電影可以看出,香港電影和內地的合作,呈現出更為多元化,以及強者愈強,資本眾多不愁錢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口碑,竟然並沒有太糟糕,反而有「還不錯」的讚賞聲,它也為今後神話作品的大銀幕化,樹立了一個較正面的典範。最後該片票房收在12億的關口。《澳門風雲3》依然保持越罵越好賣的王晶電影慣性,票房為11.18億,也是理想的成績。

3、《葉問3》成「工具」,影市大拐彎

3月4日,在海外轉了一大圈的《葉問3》終於在內地上映,但在3月19日卻傳出了「偷票房」事件,廣電總局排查後發現,該片存在非正常時間虛假排場的現象(即「幽靈場」)。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決定,對該片3200萬元虛假票房不予認可,不計入全國電影票房統計數據。同時還發現片方自購票房5600萬元。因此,「專治辦」對該片發行方暫停業務並整改,對參與造假的影院提出警告和通報批評,對三家購票電商嚴重警告和談話等。

《葉問3》事件凸顯了資本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浮躁心態,其背後的投資方快鹿集團,想借《葉問3》的高票房數字,推高自己股票的市值,才敢如此鋌而走險。當然,後果就是,快鹿集團陷入大震蕩。也因為《葉問3》事件,內地票房「票補」明顯減少或停滯,進而成為後半年市場不濟的一個原因。憑心而論,《葉問3》維持了香港商業功夫片的水準,只是成為一個不幸的「工具」罷了。

《寒戰2》成為暑期檔救星

4、港片成暑期檔救星

2016年的暑期檔,片源之豐富,前所未見,但卻幾乎沒什麼長進,甚至一度還出現了「拯救暑期檔」的呼聲。

在疲軟的暑期檔中,幾部香港電影人主導的電影表現出色。7月8日上映的《寒戰2》,點燃了暑期檔第一輪熱度,這部電影不僅老港片的味道附體,更是啟用了大批香港甘草演員出演,「懷舊牌」用得恰到好處,在收穫不俗口碑的同時,也拿到6.7億的票房。如果暑期檔不是這樣走勢綿軟的話,《寒戰2》的成績理應更高。

7月21日上映的《絕地逃亡》,成龍主導的動作片,好萊塢與內地、香港三方合作的模式,也頗為成功,最後票房收在7.35億,為頗讓人失望的暑期檔的中間段,加了一劑強心針。

8月的內地影市更是下滑的態勢,不過接連前後腳上映的幾部香港影人主導的電影,開出了不錯的紅盤。8月5日上映的由香港導演李仁港執導的《盜墓筆記》,是暑期檔唯一票房破十億的電影。8月11日上映的《使徒行者》,借同名電視劇在內地龐大的觀眾群,票房收入5.8億,相當惹眼。8月12日,由陳木勝導演的《危城》,拿到了1.66億的票房,成績在整個8月的電影中,已屬非常不易。

不過,由香港資深特效師許安執導的《封神傳奇》,卻成為暑期檔的「最差口碑」,甚至被稱作「史詩級爛片」、「2016爛片巔峰」,2.83億的票房不算太差,但也真的證明了「圈錢電影」在內地的逐漸沒落,也是電影回歸市場本質的一個信號。

《湄公河行動》成為國慶檔大贏家

5、《湄公河行動》:年度現象級電影

《湄公河行動》堪稱2016年現象級電影,它是一部純粹又典型的「主旋律電影」,邀請到香港著名動作片導演林超賢執導。林超賢並沒有大動真實事件的框架,而是在細節上融入極具可看性的追車、爆炸、肉搏、槍戰元素,加上正能量與大國風範的電影基調,竟成為了爆款的國慶檔大熱電影。

9月30日,《湄公河行動》上映時,被討論得最多的是《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爵跡》、《王牌逗王牌》等片。國慶節當天,《湄公河行動》票房5940萬,只排在第三名。整個國慶檔,《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都是連著票房冠軍,《湄公河行動》的口碑效應卻凸顯了出來。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國慶後,《湄公河行動》迎來大爆發,甚至上映近一個月時,一周還收入億元票房。最後,該片總票房11.8億,有近一半是國慶後長線放映獲得的。

《湄公河行動》的成功或許只是一個開始,內地主旋律電影邀請到香港動作片導演執導,或許會成為一股潮流。

6、類型片傳統優勢失守

雖然有《寒戰2》、《湄公河行動》的大獲成功,但香港傳統的槍戰動作片類型,在這一年卻表現並非亮眼。

大佬杜琪峯的《三人行》嘗試了空間上的概念化,是大膽的創新,但口碑和市場的反響都不是太積極;《我的特工爺爺》拿出了洪金寶壓箱底的絕招,但在劇情方面缺失卻是硬傷;新人導演吳品儒的《驚天破》太過平淡無奇;著名動作片導演林嶺東回歸影壇後的第二部電影《沖天火》,類型片面目模糊,一代名導再度復出失敗;林德碌的《反貪風暴2》,平庸到讓人質疑為何還要拍第二集;爾冬陞翻拍自己的出道之作《三少爺的劍》,年度僅有的大製作武俠片,卻毀在了演員的表演上。香港電影引以為標誌品牌的動作片,還只是偶有佳句,卻無佳章。以至於2016年金馬獎的最佳動作設計,頒給了繼承了成龍衣缽的內地喜劇懸疑片《唐人街探案》,香港影人再一次在這個傳統優勢上失守。

而在香港的另一個優勢類型喜劇片上,除了《美人魚》,其他均無太大建樹:谷德昭的春節賀歲片《惡人報喜》橋段老套:「葡萄」劉鎮偉的《大話西遊3》徹底的狗尾續貂;王晶用大牌明星加搞笑橋段的《王牌逗王牌》在國慶檔失望而歸;周星馳捧紅的林子聰的導演處女作《笑林足球》,試圖打星爺招牌的擦邊球,全國票房僅收84萬;老牌導演張堅庭的親情喜劇《貧窮富爸爸》也沒有激起太大波瀾。港式喜劇,正面臨著尷尬的境地。

更尷尬的還有無數文藝青年千呼萬喚的著名文藝片導演陳果,2016年首度進入內地的試水之作《謀殺似水年華》,口碑票房雙輸,典型的「水土不服」。

《七月與安生》獲得好評

6、新銳導演開拓全新空間

由香港新生代導演曾國祥執導的《七月與安生》,上映後成為話題影片,票房收1.66億,在文藝片中算是不錯的成績。該片獲得金馬獎影后「雙黃蛋」,曾國祥自己也入圍了最佳導演,備受肯定。《七月與安生》最大的成功,在於從香港導演並非擅長的領域,開拓了全新的類型空間。將原小說的故事結構,作了適合電影化的改編,並用到了極為合適的演員。36歲的曾國祥的成功,有更多深層次的意義,他是那種真正在大華語電影語境中成長起來的導演,比他的父輩在這個語境中,有更好的生存能力。

7、純港片的內地之殤

相對於合拍片或香港影人主導的內地電影,還有一類港片,是以引進片名義進入內地院線市場的。這類電影在大片雲集的內地市場,越來越難立足。2016年3月,就有三部2015年出產的純港片被引進到內地。《哪一天我們會飛》有著港片中少有的故土情懷與清新氣質,頗受評論界好評,剛剛五百萬的票房成績,已是引進港片中的最好成績了。只在兩廣地區上映的《燈塔下的戀人》,只獲得了20萬的極低票房。港片《王家欣》改名《尋找心中的你》在內地上映後也是乏人問津,只有50萬的票房成績。而這一年內地引進的其他純港片,也都不盡如人意,如邱禮濤的恐怖片《兇手還未睡》,以及卓韻芝只收了8萬票房的《霹靂囧花》,都毫無存在感,在內地市場幾乎已可忽略不計。

2016年被稱為內地「網大」的起飛之年,很多作品進不了院線的導演進軍網絡大電影領域,曲線救國。而香港本土電影,也變成了無法北上的留守導演們,拿來練手的好平臺。

1、新人合體拍片格外多

2016年新人導演的最大特點,就是扎堆拍集錦片。典型的例子,就是以處女作入圍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樹大招風》的許學文、黃偉傑、歐文杰,三人各拍一個悍匪的故事,最後才產生出交集。這部在著名的銀河映像旗下,由杜琪峯監製的作品,不僅是金馬獎的大熱之作,更是成為年度華語電影中的一個亮點。

另外一部,是已有作品的鄭思傑和麥曦茵,與鍾楚喬、唐家偉兩位新導演聯合執導的《打開我天空》,四個不同的故事,水準有高有低,不過演員陣容卻是很強,包括曾志偉、陳冠希、恬妞、黃日華等都有加盟。

由曾國祥、黃精甫、黃智亨、楊龍澄、黃進五位新生代+中生代導演拍攝的《拍得不錯》,拼盤了香港人日常生活的各色況味。也吸引來方中信、周柏豪、張兆輝、蔡卓妍、林雪、李璨琛、宣萱等著名演員出演。

除了《寒戰2》的梁樂民、陸劍青二人組,香港新導演闞家偉還和內地導演王光利合作了科幻喜劇片《我的極品女神》,該片有王晶參與編劇,有著王晶「蹭熱點」的特色,但口碑票房都撲街。

2、一群自由探索的留守者

雖然有點資歷的導演都北上搶錢了,留下來的部分導演,反而靜下心來,在港味類型片上做了自由而又大膽的探索。比如編劇出身的火火(李家榮)的《老笠》,一出荒誕緊湊的群戲,呈現出港片極為罕見的邪典電影氣質。縝密又燒腦的劇本,還讓他獲得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的提名。

同樣是資深編劇出身的羅耀輝,拍出了獨立執導的首部作品《幸運的我》,不良少年與孤獨老婦之間的一段溫情故事。該片在香港上映後,隨後即在內地上映,雖然因為題材原因排片極少,但獲得了不俗的口碑。很多人也覺得女主角惠英紅已經鎖定金像獎影后的寶座了。和《幸運的我》題材類似的還有《大手牽小手》,馬來西亞著名導演李勇昌與香港影人合作的作品,鮑起靜與黃浩然飾演一對疏離很久的母子,鮑起靜也將會是金像獎上對惠英紅構成最大威脅的人。

《一念無明》關注躁鬱症群體

3、香港電影的新希望

資深MV導演袁劍偉,則拉來老婆林嘉欣和歌神張學友,拍了一部關於性騷擾,測量人心與人性的處女作《暗色天堂》,由於題材敏感,也引發了不小的討論。現在甚少演戲的張學友,還獲得了金馬和金像獎的影帝提名。

女導演丁怡瑱的《已是香港明日》,人物設置巧妙,一個美國來的華裔女人,和一個九句香港的美國男人,在香港一晚上的走馬觀花與隨意聊天,堪稱《愛在黎明破曉前》香港版,它也成為年度最具「港味」的電影。另外,在暑期檔有一部很特別的棒球題材電影《點五步》也引發了小小的熱潮。

2015年香港的話題獨立製片是《踏血尋梅》,2016年則是《一念無明》,這部只用16天就拍出來,成本僅200萬的低成本獨立製作,關注躁鬱症病人這個特殊人群,吸引了曾志偉、餘文樂等著名演員「零片酬」演出。導演黃進非常年輕,憑藉此片獲得競爭激烈的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和去年的翁子光一樣,是未來香港電影的希望。

4、當葉念琛失去方力申

2016年初,毫無徵兆的,方力申和鄧麗欣這對銀幕上下的情侶,宣告分手。他們也是以愛情片見長的葉念琛的御用男女主角。這一年,沒了方力申的葉念琛,剩下鄧麗欣孤軍作戰,拍出一部叫《失戀日》的電影,借著電影,抒發鄧麗欣的失戀心境與感懷。而這樣的「失戀電影」,卻意外的讓一直無法走出套路的葉念琛愛情電影,有了新的生機。一貫高產的葉念琛,這一年還寫出了《PG戀愛指引》的劇本,新人女導演蔡潔鈴執導,講述了一群都市女孩各自的愛情觀和經歷。

但現在來看,還在香港本土,堅持港味愛情電影拍攝的,也只有孤獨的葉念琛一個人了。

非華語片方面,好萊塢一貫是大一統香港影市,但2016年韓國喪屍片《釜山行》卻打破了這個常規,它在10月2日的時候,打破了原本由《寒戰2》保持了兩個月的亞洲電影在香港的票房紀錄,並拿下年度票房第二高的席位。和全球一樣,這一年迪士尼全面開掛,光是香港影市的「2000萬俱樂部」,就達五部之多。另外,創下年度日本電影票房紀錄的動畫片《你的名字。》在香港的成績也極好。其他影片的表現,也都「世界大同」。

華語片方面,最值得一說的就是創下了香港影市無數個紀錄的《寒戰2》。本來《美人魚》在2月就已經以496萬打破了華語片在香港的首映成績,《寒戰》7月8日就以502萬超過。緊接著,7月9日《寒戰》742萬的零點票房,打破了《功夫》保持了12年的華語片單日最高票房,並在7月10日以753萬再創新高。順帶還打破了首周末的華語片紀錄。7月31日晚,《寒戰2》以6225萬的票房,終於超過臺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保持了五年的紀錄,成為香港影史華語和亞洲電影最高票房。這樣的成績,在幾年內可能很難有華語片再企及了。

2016年香港影市華語片票房前十名,也全部是內地票房榜上的佼佼者。只不過《葉問3》在香港的表現更為亮眼,它的總票房其實是接近6000萬的,只不過有接近2000萬要算到2015年,儘管這樣,它2016年的成績依然進入前三名。

值得一提的還有《危城》,它在內地的票房剛剛過億,只算尚可,但在香港卻逼近了大熱的《使徒行者》。另外,《北京遇上西雅圖2之不二情書》破掉了內地電影在香港不賣座的「魔咒」(《大聖歸來》等內地熱門影片在香港只賣幾千港幣),成為榜上唯一一部內地導演作品。

內容及商務合作,請聯繫孟佳
微信:dreamood;

採訪及數據需求,請聯繫郭雪
微信:christineaoh

相關焦點

  • 港片式微,香港演員個人票房未超百億,《復聯4》橫掃百億影人榜
    要評價一位演員的實力與其商業價值,個人票房成績是必不可少的參考之一。演員們以突破個人百億票房為目標,粉絲們以自家偶像突破個人百億票房而自豪。如今內地有個"百億影人榜"就尤其受人關注,榜上突破個人百億票房的影人有十三位。這十三位影人中,有十二位百億男星,一位百億女星,而我國影人佔了七位。
  • 港片式微,香港演員個人票房未超百億,《復聯4》橫掃百億影人榜
    要評價一位演員的實力與其商業價值,個人票房成績是必不可少的參考之一。演員們以突破個人百億票房為目標,粉絲們以自家偶像突破個人百億票房而自豪。如今內地有個"百億影人榜"就尤其受人關注,榜上突破個人百億票房的影人有十三位。這十三位影人中,有十二位百億男星,一位百億女星,而我國影人佔了七位。
  • 【重點聚焦】2016年度電影票房大盤點 喜劇片仍是市場寵兒
    截至11月13日,2016年內地總票房剛剛突破400億大關。根據藝恩電影智庫數據顯示,2016年已上映1413部電影,放映總場次達6567.3萬場,平均票價33.2元,合共砍下407億的總票房。那麼,影迷們究竟最願意為哪種類型的電影買單呢?小編為您盤點2016票房前十的電影。
  • 【專題】長路伴你闖——香港回歸20年 北上導演12人
    20年來,眾多香港導演北上內地加入電影製作,華語電影的創作、類型、市場也因為香港影人的一步步參與,發生著深遠而巨大的改變,從而形成當代中國電影最蓬勃、也最動人的一段風景。然而,「北上」拍片後,幾乎所有作品口碑都不盡如人意,開始被視為票房毒藥。  身處電影中心北移這個無法更改的趨勢中,劉鎮偉似乎只有繼續面對市場的嚴峻考驗,只不過現在他的狀態更放鬆、心情更平穩。他說現在不會隨票房口碑下跌的壓力要死要活,是因為「過了那個經受不起的年紀」。
  • 別了,香港電影
    那時正是國內民營企業開始冒頭的階段,為了能在國企的壟斷下闖出一片天,這些新興公司紛紛和有著成熟製片經驗的香港影人展開了合作。將賀歲片在內發揚光大的華誼兄弟,於2001年聯合設立在香港的亞洲哥倫比亞電影製作公司,共同出品了電影《大腕》,以近4000萬票房斬獲了當年的國產片票房冠軍,也開啟了華誼與香港方面合作的序幕。
  • 香港電影的下一個「新浪潮」:青年導演守望本土
    所謂「香港本土電影」,大多瞄準香港本土的文化情緒,重視香港本土市場。除卻《寒戰》系列和《春嬌與志明》這類具有商業類型片特質的電影,中小成本的香港本土電影在院線還難成氣候。  從香港影業協會公布的票房數據來看,近兩年香港總票房持續上升,2014年總票房對比前一年增長15.01%,2015年增長20.6%。
  • 北上撈金的爾冬陞,跟郭敬明有什麼區別?
    CEPA協議籤訂後,根據協議內容,香港電影可以從大陸融資,香港資本可以控股大陸影院,香港與內地合拍片不再受每年的「引進片數額」限制。在利好政策的鼓勵下,陳可辛、徐克、陳嘉上、劉鎮偉等香港知名影人先後「北上」。
  • 香港動畫創作人集體北上 國產動畫電影路在何方
    相比之下,香港動畫電影市場不斷萎縮,自九十年代的輝煌褪去之後,不少心懷動畫電影夢想的影人紛紛進軍內地,他們都將希望寄托在了這個充滿朝氣、蓬勃向上的市場裡。  而內地的動畫電影市場由於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從09年開始一大批質量上乘又叫座的作品如雨後春筍般相繼而出。
  • 2017香港金像獎聚焦:港片廿載浮沉,今朝順流逆流
    從20年前名至實歸的東方好萊塢、華語奧斯卡,到北上合拍尋求突破,再到十年來泛華語類型的融合,香港影人在摸索試錯的過程中,幾經浮沉。打入十大票房排行榜的電影以非香港電影為主,香港電影僅佔兩個席位《寒戰2》和《美人魚》,更勿論說這兩部電影早已不是當年的港片了。
  • 古天樂:我想重振香港電影,於是2019古天樂電影集中爆發了
    古天樂:我想重振香港電影,於是2019古天樂電影集中爆發了隨著內地的電影市場高速發展,而香港電影市場卻不斷萎靡,再加上香港很多電影人才也是北上來到內地,近年來,香港電影一直都在非常艱難的適應新的市場和規則,甚至有人唱衰香港電影,有了「港片以死」的論調。
  • 「七億」到「七十億」的成長:香港電影北上十年
    「七億」到「七十億」的成長:香港電影北上十年   中新社香港1月27日電 (記者 盧哲)2013年,中國電影票房邁入200億歷史新高,國產電影開始「戰勝」進口大片,電影市場紅紅火火。
  • 《毒戰》:香港影人與內地文化資本新一輪聯合
    《毒戰》:香港影人與內地文化資本新一輪聯合 面對香港回歸後的社會經濟形勢變化,尤其是面對本港經濟頻繁歷經危機和內地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二者間的此消彼長,曾經自視甚高的香港電影人不得不低下他們驕傲的頭顱,開始正視幅員遼闊的內地那龐大並且日益龐大的電影市場,也開始正視彈丸國際化大都市香港電影市場和觀眾的局限性。    於是無論金牌名導還是偶像天王紛紛選擇北上發展,以順應大時代的潮流。
  • 《亞洲電影藍皮書2018》|康寧、王法嚴《中國香港電影產業與創作》(一)
    第一節:2017-2018年中國香港電影產業狀況香港影片方面,2017年香港地區中西票房總收入達到1,853,957,566元港幣,與 2016年同期1,947,596,448元港幣相比,下跌 4.81%[1]。參見表1,2017年下半年影片票房表現一般,僅有《追龍》、《西謊極落之太爆太子太空艙》和《殺破狼·貪狼》進入年度榜單前十。
  • 從七億到「七十億」的成長:香港電影北上十年
    從七億到「七十億」的成長:香港電影北上十年 時間:2014.01.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 《孫悟空大戰盤絲洞》上映引爆話題,黃金配角成票房靈藥?
    最近幾年,肉眼可見的是香港影人面孔在內地網劇網大的不斷亮相,隨手打開一個視頻平臺便可看到熟悉的身影。在港片港劇逐漸式微後,一批批曾經風光無限的香港影人淡出大銀幕,淡出香港市場,轉而「北上」尋找新出口。這些曾經的一線演員,或黃金配角,而今已然匯聚成為內地網絡影視市場無法忽視的主力軍。
  • 北上資金持續高位接盤!淨買茅臺29億,還逆市加倉這個板塊
    北上資金持續高位接盤!淨買茅臺29億,還逆市加倉這個板塊隨著年底銀行結算等需求增加,市場資金層面相對偏緊, A股本周連續調整,上證指數跌近百點,之前創歷史新高的滬深300深度回調3.48%。但北上資金本周卻逆市淨買入69.59億元,可謂是在區間高位接盤,這已經是連續第6周淨買入。
  • 盤點香港電影歷年票房冠軍榜—1981年
    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分別為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臺灣電影。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是香港人樂觀自信精神的一種體現,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難,都心存希望,明天會更好。
  • 盤點香港電影歷年票房冠軍榜—1980年
    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分別為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臺灣電影。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是香港人樂觀自信精神的一種體現,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難,都心存希望,明天會更好。1897年電影開始傳入香港,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人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
  • 年榜 2016內地票房排行榜(含《你好2017》龍斌2016年度電影盤點)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統計,2016年內地年度票房最終定格在457.12億
  • 【香江20年】「東方好萊塢」涅槃重生 中國電影迎來最好時代
    值得回味的是,CEPA籤署的那一年,內地電影總票房只有10.1億元,2016年中國全年電影票房457.12億,單單內地香港合拍片票房前6的電影作品票房總額就達79.33億元。  優秀香港影人「北上」   內地漸成主戰場   內地電影導演黃建新這樣說,「因為有了民營公司的投資,真正的合作投資產生了,在這種情況下不是香港要來,大量的中國內地公司去香港找導演、找編劇。香港有了好的題材到大陸找投資,這種互動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