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眼、胼胝、蹠疣,這三種發生在足部的異物,經常會困擾大家的生活,引起恐慌和害怕的情緒,那麼如何分清這三者並加以幹預呢?
雞眼是因為足部外層皮膚頻繁受到摩擦並長時間承受壓力導致,所以雞眼屬於物理性皮膚疾病,形狀像雞的眼睛故而得名。
雞眼可分為軟雞眼和硬雞眼:
軟雞眼:多發於相鄰且經常互相擠壓的兩趾趾間,由於潮溼浸漬而較軟,色呈灰白。
硬雞眼:多發生於足底前中部蹠骨附近、及小趾外側,表面光滑,或略隆起,色淡黃,質地堅硬,為倒圓錐形角質體,椎尖(角質栓)嵌入真皮乳頭層,刺激末梢神經而引起疼痛。
為什麼會得雞眼呢?
引起雞眼的原因大多和長期穿著過緊而不合腳的鞋子有關,對於長期站立和行走的人來說,足部壓力及摩擦自然加倍,也增加了患病的機率。
胼胝,就是俗稱的「老繭」,也是因為反覆摩擦引起的皮膚角化過度導致。胼胝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足部多見於足底,呈片狀角質肥厚斑塊,多呈蠟黃色,表面光滑,邊界欠清,局部感覺遲鈍,一般不會引起疼痛,相反對皮膚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疣,是由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膚表面贅生物,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疣的病程與機體免疫有重要的聯繫,可能與局部或全身的免疫功能低下或產生免疫耐受有關。皮損初發多表現為針尖樣的丘疹,逐漸增大,呈圓形或多角形,表面角化明顯而粗糙,質地多堅硬,呈灰黃、汙黃或汙褐色,繼續發展呈乳頭狀瘤樣增殖,祛除表面角質後,可見中央有黑點或黑絲(毛細血管破裂形成),摩擦或撞擊後易出血。顧名思義,發於足部稱為蹠疣,一般沒有疼痛感,若壓迫、摩擦,可伴有疼痛。
雖然蹠疣有可能自行消退,但是具體消退時間不定,且具有傳染性,所以發現蹠疣後,最好及時正規治療。疣的治療以破壞疣體、調節局部皮膚生長、刺激免疫反應為主要手段。可分為全身治療和局部治療。局部常用外用藥包括:5-氟尿嘧啶(5-FU)、0.1-0.3%維A酸軟膏、5%咪喹莫特霜等;此外,冷凍治療、電灼療法、雷射治療以及光動力療法和外科手術治療等適用於數目較少的疣,但即使採用深層破壞性療法,仍有約1/3的疣可能會復發。全身治療可以選用平肝活血湯、治疣湯、狼毒方、補骨脂酊等中醫中藥,對於多發且難治性的疣,可配合全身或病損局部注射幹擾素。
香山中醫醫院皮膚科
周一~周五全天
原標題:《雞眼?胼胝?蹠疣?傻傻分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