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眼?胼胝?蹠疣?傻傻分不清楚!

2021-01-18 澎湃新聞

雞眼、胼胝、蹠疣,這三種發生在足部的異物,經常會困擾大家的生活,引起恐慌和害怕的情緒,那麼如何分清這三者並加以幹預呢?

雞眼是因為足部外層皮膚頻繁受到摩擦並長時間承受壓力導致,所以雞眼屬於物理性皮膚疾病,形狀像雞的眼睛故而得名。

雞眼可分為軟雞眼和硬雞眼:

軟雞眼:多發於相鄰且經常互相擠壓的兩趾趾間,由於潮溼浸漬而較軟,色呈灰白。

硬雞眼:多發生於足底前中部蹠骨附近、及小趾外側,表面光滑,或略隆起,色淡黃,質地堅硬,為倒圓錐形角質體,椎尖(角質栓)嵌入真皮乳頭層,刺激末梢神經而引起疼痛。

為什麼會得雞眼呢?

引起雞眼的原因大多和長期穿著過緊而不合腳的鞋子有關,對於長期站立和行走的人來說,足部壓力及摩擦自然加倍,也增加了患病的機率。

胼胝,就是俗稱的「老繭」,也是因為反覆摩擦引起的皮膚角化過度導致。胼胝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足部多見於足底,呈片狀角質肥厚斑塊,多呈蠟黃色,表面光滑,邊界欠清,局部感覺遲鈍,一般不會引起疼痛,相反對皮膚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疣,是由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膚表面贅生物,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疣的病程與機體免疫有重要的聯繫,可能與局部或全身的免疫功能低下或產生免疫耐受有關。皮損初發多表現為針尖樣的丘疹,逐漸增大,呈圓形或多角形,表面角化明顯而粗糙,質地多堅硬,呈灰黃、汙黃或汙褐色,繼續發展呈乳頭狀瘤樣增殖,祛除表面角質後,可見中央有黑點或黑絲(毛細血管破裂形成),摩擦或撞擊後易出血。顧名思義,發於足部稱為蹠疣,一般沒有疼痛感,若壓迫、摩擦,可伴有疼痛。

雖然蹠疣有可能自行消退,但是具體消退時間不定,且具有傳染性,所以發現蹠疣後,最好及時正規治療。疣的治療以破壞疣體、調節局部皮膚生長、刺激免疫反應為主要手段。可分為全身治療和局部治療。局部常用外用藥包括:5-氟尿嘧啶(5-FU)、0.1-0.3%維A酸軟膏、5%咪喹莫特霜等;此外,冷凍治療、電灼療法、雷射治療以及光動力療法和外科手術治療等適用於數目較少的疣,但即使採用深層破壞性療法,仍有約1/3的疣可能會復發。全身治療可以選用平肝活血湯、治疣湯、狼毒方、補骨脂酊等中醫中藥,對於多發且難治性的疣,可配合全身或病損局部注射幹擾素。

香山中醫醫院皮膚科

周一~周五全天

原標題:《雞眼?胼胝?蹠疣?傻傻分不清楚!》

相關焦點

  • 「雞眼、老繭、瘊子」傻傻分不清?一張圖教你分辨!
    腳底常見的皮膚問題,除了夏天好發的腳氣,就是雞眼、老繭(胼pian胝zhi,不是bing di)和瘊子(蹠疣)了。後面這三個病跟季節沒多大關係,一旦出現,較難自行消退。其實雞眼和胼胝(再說一次,不念bing di)同時出現不稀奇,因為兩者都是因為長期擠壓、摩擦引起。雞眼走路疼痛,除了腳底(圖中藍圈),還容易出現在腳趾的外側或者腳趾之間。胼胝容易出現在腳掌著力部位,不怎麼疼(圖中紅圈和藍圈之間)。
  • 蹠疣
    隨著氣溫的升高,腳底也容易長水泡,通常情況下是腳氣引起的,還有就是常穿著不透氣的鞋子,容易誘髮腳氣和長水泡,再就是穿著不適合的鞋子,走路過多導致。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理想,可以找我們,相信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淘寶搜索店鋪: 李廣華    2009至今專業老店。
  • 你確定腳下長的是雞眼?也有可能只是老繭
    雞眼常發生在腳部有骨突起的部位,包括:腳掌和腳趾上端、側面。由於過度運動、足畸形等原因,骨突起部位會和皮膚在局部形成反覆的摩擦、壓力。在臨床上,雞眼一般有三種類型:硬雞眼:乾燥、尖刺型雞眼軟雞眼:雞眼由於浸潤,質地較軟,常出現在趾間甲周雞眼:產生在趾甲周圍的症狀哪些人更容易有雞眼?
  • 腳底長蹠疣,也可能得宮頸癌嗎?
    腳底長蹠疣,也可能得宮頸癌嗎?腳底長蹠疣,也可能得宮頸癌嗎?蹠疣是發生在足底部的尋常疣,多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那腳底長蹠疣的人也可能得宮頸癌嗎?
  • 「雞眼」掉了又長 這種疙瘩可能是蹠疣
    杭州日報訊 「醫生啊,我這腳上的『雞眼』怎麼就好不了啊?」日前,58歲的王阿姨一踏進市西溪醫院皮膚科,就對醫生抱怨起來。接診的皮膚科醫生靳華一看,王阿姨腳上長了兩顆硬邦邦的疙瘩,一顆在腳底,一顆在腳趾。王阿姨說,一開始疙瘩不痛不癢,但近兩個月來,走路越來越痛。
  • 腳上長雞眼了怎麼辦?學會2個辦法,幫助輕鬆去除
    雞眼如何與蹠疣鑑別?1、看發生部位雞眼多發生在足底容易受到摩擦和擠壓的部位,當然也可發生於足背或者足跟處,偶爾可在手部形成。而蹠疣可以發生在足部任何部位,其本質是由於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所致。2、看形成數量雞眼只是由於物理性的機械摩擦或受壓而導致,在數量上一般是1-2個。如果你不會分辨是蹠疣還是雞眼,那麼可以看下數量。蹠疣可多發,可能三四個,也可能在5個以上。
  • 雞眼是扎刺還是病毒?去雞眼真要在腳底挖洞嗎?雞眼更偏愛4種人
    皮損為圓形或橢圓形的局限性角質增生,針頭至蠶豆大小,呈淡黃或深黃色,表面光滑與皮面平或稍隆起,境界清楚,中心有倒圓錐狀角質栓嵌入真皮。因角質栓尖端刺激真皮乳頭部的神經末梢,站立或行走時引起疼痛。雞眼好發於足蹠前中部第3蹠骨頭處、蹠趾脛側緣,也見於小趾及第2趾趾背或趾間等突出及易受摩擦部位。
  • 未必是雞眼,還可能是蹠疣
    有人還認為是雞眼,確實雞眼的發生原理和老繭非常相似,但和它不同的是,雞眼主要分布在拇指內側,可能在關節、足跟上也都會有雞眼。被磨出來的老繭,即便是用剪子剪掉,也不會有疼痛感,非常頑固。雞眼不一樣,雖然是通過人們不斷摩擦,身體所產生的抵抗反應,而增加了皮膚角質增生的概率。
  • 讓人急眼的雞眼其實只是蹠疣(附治療方法,足療店看了落淚,修腳店看了沉默)
    寫這個的初衷是讓更多的遇到相似問題的同志們少走彎路,在不痛苦的前提下,解決這個問題。一  我們來直接對比雞眼和蹠疣,這有助於幫助我們認識我們腳上甚至手上長的這個玩意到底是什麼?正確的診斷是治療的核心前提。【患病原因】蹠疣是由人體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而雞眼是由物理摩擦引起的【生長部位】蹠疣沒有特定生長部位,蹠疣,尋常疣,甲周疣。
  • 蹠疣怎麼治能斷根 根治蹠疣的日常方法
    很多人不知道蹠疣是什麼,其實就是腳底出現了尋常疣,一般都是因為病毒感染引起的,但是雞眼是不同的,那您知道日常蹠疣怎麼治能斷根嗎?您知道蹠疣最佳治療方法是什麼嗎?不及時的根治的話,就會影響腳部的健康,那就來看看蹠疣怎麼治更有效吧。
  • 關於蹠疣這種皮膚病你不能不知道的幾件事
    核心提示:說起蹠疣,很多人會很陌生,甚至會把蹠疣和雞眼混為一談,其實蹠疣是一種病毒性皮膚病,一不小心就會越長越多,治療難度也會增大,下面來講講蹠疣的相關知識,及早擺脫疾病。 說起蹠疣,很多人會很陌生,甚至會把蹠疣和雞眼混為一談,其實蹠疣是一種病毒性皮膚病,一不小心就會越長越多,治療難度也會增大,下面來講講蹠疣的相關知識,及早擺脫疾病。
  • 小心,可能是蹠疣
    皮膚科門診中,有一種常見的病毒性疾病,得這種病的患者不分年齡層。有許多患者常把它誤認為是雞眼,以為扣掉或者用剪刀挖掉就可以了,但是怎麼也挖不乾淨,還不停的往外擴散,一個變兩個,越來越多。這種病就是蹠疣。   一、什麼是蹠疣?
  • 為啥「雞眼」反反覆覆?
    起「雞眼」,很多人都不陌生:一碰就疼,走起路來更是苦不堪言!年齡增大、長時間站立以及不合腳的鞋子,這一系列的「因」往往會造成雞眼。 自治區人民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張偉介紹,雞眼是人的足部皮膚局部長期受壓和摩擦引起的局限性、圓錐狀的角質增生,俗稱「肉刺」。雞眼多發生於足蹠前中部、小趾外側或拇趾內側緣,也可見於足跟。 「長久站立和行走的人較易發生雞眼,主要的誘因就是摩擦和擠壓,女性常穿尖頭鞋、高跟鞋也易引起。
  • 注意:不一定是雞眼,還有可能是疣
    由於對腳的關注度較少,這使得腳底剛長出雞眼後,很少能第一時間察覺,等到發現時,雞眼已經比較大了。腳每天被我們踩著,雙腳一直處於被壓迫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若走路姿勢不良、穿的鞋子不合腳、鞋底太硬等,腳底受到的摩擦變大,這樣局部就會長出圓錐形的角質物,也就是雞眼。
  • 蹠疣治癒——我的親身路程
    蹠疣是由於足底壓迫摩擦,局部表面形成淡黃色胼胝狀角質層,可見散在的小黑點,為乳頭血管破裂所致。常長於足蹠、足跟、蹠間受壓處,單發或多發,大小數目不定,有壓痛感,是病毒感染。蹠疣是由於我們平時不注意,讓足趾被擠壓破後進入東西而引起的病毒感染。
  • 《名醫坐堂》關注皮膚健康系列(六):腳底長蹠疣,也可能得宮頸癌嗎?
    A:現已明確的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種類有百餘種,每個分型間是獨立的,相互不聯通。蹠疣雖然是由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但和引發宮頸癌的屬於不同分型,兩者間沒有必然關聯。Q:如何區分蹠疣和「雞眼」A:「雞眼」的學名叫肉刺,一般是因局部長期受壓和摩擦引起的圓錐狀角質增生,通常外表光滑,表面中心部位沒有小黑點,有明顯疼痛感,但本身不具有傳染性。而蹠疣雖然也可能以長期摩擦壓迫為誘因,但它由病毒感染引起,表面中心部位有小黑點,本身疼痛感不明顯,會自身接種傳染。Q:什麼是蹠疣的自身接種傳染?
  • 腳底蹠疣很多如何祛除快呢?
    核心提示:腳底蹠疣很多如何祛除快呢?蹠疣是尋常疣的一種,因為生長在腳底、形態特殊,因此被稱為蹠疣,蹠疣因為被壓力摩擦,因此通常是平整的,像老繭一樣,中間像雞眼一樣是一個白色的疙瘩。那麼腳底蹠疣該怎樣去除呢?   腳底蹠疣很多如何祛除快呢?
  • 58歲大媽腳底長了疙瘩當做「雞眼」嘗試偏方,醫生看後直搖頭
    近日,58歲的王大媽(化名)來到杭州市西溪醫院皮膚科就診,一進門,王大媽就對醫生抱怨起來:「醫生啊,我這腳上的『雞眼』怎麼就好不了啊?」可沒想到,雞眼膏貼了幾回,腳上肉就爛了幾回,「雞眼」總是「死而復生」,在原處長回來。王大媽又跑到菜市場邊「100元1顆包治雞眼」的小攤上,按老闆囑咐包了幾回藥,可結果卻和之前一樣,「雞眼」仍然牢牢嵌在肉裡,一走路就痛。這段時間,王大媽廣場舞不能跳了,也不能到處去旅遊了,特別苦惱。
  • 【微科普】腳底有硬塊不一定是雞眼 可能是病毒疣
    病毒疣的皮膚表現依據病灶外觀、位置與病毒型,可進一步分成數型,其中「尋常疣」最為常見,可長在任何處皮膚,為表面有粗糙角質化的丘疹,又因看似魚鱗附著在皮膚,故俗稱「魚鱗贅」。  另一種常見型為「蹠疣」,它長在腳底,常和雞眼混淆。而且因為腳底常處於踩踏狀況,所以蹠疣通常侵犯較深,處理上需較久或多次的治療。
  • 腳底硬塊可能是病毒疣,不一定是雞眼!
    腳底若出現硬塊,就是雞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