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BT43裝甲運兵車,BT42大頭坦克的堂兄弟

2020-12-24 騰訊網

二戰時芬蘭作為僕從國,雖然出兵與蘇軍對抗,但是芬軍的整體裝備情況實在算不上高水平,好在芬軍的戰鬥素質高,加上前期沾著友軍的光一路高歌猛進。不過芬軍很快就在蘇軍以數量換質量的裝甲大戰中吃不消,缺乏裝甲武器的芬軍不得不對手中現有的資源精打細算著過日子,BT42大頭坦克和BT43裝甲運兵車就是直接產物。

BT42和BT43其實是芬蘭的無奈之舉,因為當蘇軍越來越多的T-34中型坦克走上戰場後,就連德軍都疲於應付,芬軍更是急缺重裝備。在蘇芬戰爭和巴巴羅薩計劃初期的作戰中,芬蘭繳獲了不少的蘇式武器,其中就包括幾十輛BT-7快速坦克,這些坦克在1942年時就已經過時,芬蘭決定將其進行改裝。

其實改裝工作也「扣扣索索」的,改裝BT42技術上還算成功,問題是當年芬軍只獲得了24門QF4.5英寸榴彈炮,主炮數量不夠又如何提升改裝數量呢,最終改裝數量只有18輛。不過不要緊,芬軍不僅缺坦克,也缺裝甲運兵車,於是BT43裝甲運兵車計劃隨即出爐。

用BT-7快速坦克改裝裝甲運兵車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至少技術上問題很多。BT-7快速坦克和其他坦克有所不同,坦克車體稍顯瘦長,寬度本身就只有2.43米了,拋開負重輪和克裡斯蒂懸掛佔據的空間,坦克車體中軸線上留出的空間就已經很有限了,如此一來還需要留出動力艙、變速箱、燃油箱、輪式操控系統等結構的空間,因此如果不改動車體內部結構的話,幾乎無法把運兵艙設置在坦克車體內部。

芬蘭也是意識到了這樣的技術問題,以當時的國內環境和技術條件,短時間裡也沒有辦法對車體進行大規模的改裝,因此壓根就沒想改動車體。

關於BT43的具體信息非常少,因為只有一輛樣車服役,許多資料沒能留存下來。大體上來說改裝主要是取消炮塔結構,在車體上方增設一個頂部開放式的乘員艙,車組成員為2人,分別為駕駛員和車長,他們都在車體內部。

頂部的乘員艙直通到車體尾部,延中軸線布置座位,士兵們背靠背乘坐。乘員艙裝甲防護厚度20~22毫米,主要分為上下兩層,下層裝甲向四周外傾,上層裝甲則向內傾,這也是比較常見的裝甲布置方式。

BT43沒有固定武器配置,只是後來應該是設置了機槍安放平臺,成員可以架設機槍向四周射擊。

唯一的一輛原型在1943年上半年完成,經過初步的檢測後被送往前線實戰測試,士兵們對這款裝甲車也不知道怎麼用,據說主要用它搞運輸,用來運送各種物資,大約在1944年秋天時,這輛原型車在大戰中灰飛煙滅。

以BT43的改裝結構來看,這款裝甲運兵車的性能真不怎麼樣,士兵們「高高在上」,不僅上下車輛不方便,而且這高度極其容易受到攻擊,如果遭到機關炮、大口徑重機槍這類武器,士兵們只怕是九死一生,所以BT43沒有量產未必是壞事。

目前BT43隻留下一張比較清晰的照片,其他具體技術資料諸如重量、載員量等均不詳細,一些文章分析它滿載的情況下可能與BT-7基本重量差不多,兩者機動性能也應該差不多。因為BT43並不算成功,因此芬軍在整個二戰期間都沒有獲得可靠的裝甲運兵車,這也是小國在大戰中的無奈吧。

相關焦點

  • 《八佰》中的日軍履帶式運兵車是什麼型號?可有歷史原型?
    20世紀30年代後期,隨著九五式輕坦和九七式中坦的列裝,同時受到德軍裝甲部隊的刺激,日本陸軍開始考慮建立師級以上的獨立裝甲部隊,同時為伴隨坦克作戰的步兵開發相應的機動載具,對此陸軍內部存在兩種意見,一種是仿效德國陸軍開發半履帶式裝甲運兵車,另一種觀點則是採用越野性能更優的全履帶式運兵車。
  • 645輛,孟加拉國為何進口了如此之多的BTR-80輪式裝甲運兵車?
    正在執行任務的孟加拉國BTR-80輪式裝甲運兵車 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孟加拉國軍隊數量最多的裝甲車並不是來自於東方某大國的什麼型號。
  • 芬蘭吊打蘇聯坦克的神器:納粹德國三號突擊炮
    說起二戰納粹德國裝備的知名坦克,人們不禁會聯想到「虎」式、「虎王」、「豹」式等強大先進的重型坦克。但是,還有一款非常經典的裝甲車輛,生產數目超過9400輛,性能均衡,成為沙場上的中流砥柱。這就是二戰德國陸軍的三號突擊炮!  早在1936年,德國軍方高層便萌發了研製一款新型裝甲車輛的想法。
  • 《八佰》日軍車輛還原很用心,為幾秒鏡頭費巨資,除了一款運兵車
    九四式輕裝甲車是日本陸軍在20世紀30年代初基於引進的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開發的一款輕型裝甲車輛,主要設計者是人稱&34;的原乙未生中佐(後晉升中將)。從運輸功能和外形考察,《八佰》中的運兵車更接近於日本陸軍在1941年列裝的一式裝甲運兵車,這是為了配合戰車部隊作戰,搭載伴隨步兵而開發的裝甲車輛,由東京自動車工業日野工廠生產。
  • 優秀也是一種錯,比利時眼鏡蛇裝甲車家族,叫好不叫座
    眼鏡蛇裝甲車 在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比利時ACEC公司研發了一種名為眼鏡蛇(Cobra)的小型運兵車,這是一種重量不到10噸的履帶式車輛,擁有必要的基本防護力和機槍火力
  • 現代坦克的鼻祖,法制雷諾FT17坦克,也構成了中國最早的裝甲部隊
    一戰時期英國的MK系列坦克,它分為「雌雄」兩種,雌性坦克之裝備了機槍,雄性坦克裝備了火炮德國在一戰時期使用的坦克而英軍這種叫「水櫃」的武器tank音譯過來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坦克」,不過英國和德國在一戰時期投入的坦克和我們現在所認知的坦克外形相差非常大,而奠定今天坦克外形的其實是法國在
  • 中國的裝甲黑科技--電磁裝甲面世,世界最強悍的坦克盾牌
    在2017年進行的中國「裝甲與反裝甲日」展覽上,中國展示了GL5型坦克主動防禦系統實彈攔截120毫米反坦克火箭彈,著實震撼。 在公開演示中,GL5坦克主動防禦系統安裝在一輛類似於96主戰坦克的車輛上。
  • 末日德軍裝甲旅(二)洛林坦克戰——第106「統帥堂」裝甲旅
    ✚德軍裝甲旅更像是虎式裝甲營(重裝甲營)的放大版,不過裝備的不是虎式坦克而已1944年7月,德軍利用「統帥堂」裝甲擲彈兵師的殘部組建了第106裝甲旅,這個師是1944年6月從蘇德戰場上撤下來的,這個旅在東部的但澤城附近組建和訓練。弗朗茨·貝克上校因為在指揮「貝克重裝甲團」裡表現出色,並任命為這個旅的旅長。
  • 出鞘:反應裝甲為何能大幅提升坦克的防護力
    經過長達數年的測試,巴基斯坦採購VT-4主戰坦克的事宜最終塵埃落定。令人欣慰的是,此次巴基斯坦採購的VT-4主戰坦克與此前出口泰國、奈及利亞的VT-4坦克不同,在車體前部和炮塔頂部安裝了三防爆炸反應裝甲。這一改動將大幅提升VT-4主戰坦克的正面防護性能和對攻頂彈藥的防護能力,將該型坦克的防護性能提高到了同類坦克中的先進水平。
  • 23軍坦克旅(裝甲旅)沿革
    部隊沿革:23軍坦克旅(裝甲旅)旅前身是經總參謀部1953年5月11日批准,由陸軍第39軍115師抽調幹部、戰士110人,第1坦克學校調來幹部47名,第1、2、3、4編練基地調來坦克乘員和修理工
  • KV1的雙胞胎,蘇聯的KV2重型坦克,突破防線移動掩體誕生
    1、德國的經驗教訓和情報1939年,當蘇聯和芬蘭爆發戰爭時,雙方圍繞曼納海姆防線展開了激烈的戰鬥,蘇軍的步兵已經在這條芬蘭人控制的防線前倒下,蘇軍的坦克已經被芬蘭人擊毀,於是蘇軍意識到自己急需一輛重型坦克。
  • 淺析現代裝甲車的附加裝甲:以色列著手研發後,成美國參考標杆
    二、EAAK附加裝甲 2004年,擁有充分實戰經驗的以色列痛定思痛,開始大力發展一系列(涵蓋坦克、裝甲車)主動、被動附加裝甲,提升裝甲目標的防護水平
  • 第1集團軍裝甲旅(坦克十師)老營房印記
    ● 1967年8月中旬,坦克第10師在江蘇省句容縣新塘鎮開始組建,轄坦克獨立第4團、坦克自行火炮第284、286團。 ● 1967年12月8日,在江蘇句容新塘東營房召開坦克第10師成立大會並舉行閱兵式。
  • 芬蘭視角的二戰:與「惡魔」同行——影片《無名戰士》(下)
    芬蘭軍隊沒有反坦克炮,只能使用反坦克步槍進行射擊,但槍彈打在坦克裝甲上都被彈飛了,毫無作用。芬軍使用的反坦克步槍是其自行研製的拉哈提39型20mm反坦克步槍,也稱為L39型反坦克步槍。    該槍的研製源於一戰之後,最初的設計方案與一戰中德軍使用的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口徑相同,為13mm。但隨著坦克防護能力的提高,軍方開始擔心13mm槍彈無法有效對付當時的新型坦克。
  • 15式主戰坦克炮塔用特種裝甲鋼,機器人焊接,方便布置複合裝甲
    最近高原局勢趨緊,雖說各種牽引式火炮、輪式卡車炮和大口徑火箭彈齊備,但是主戰坦克在高海拔地區依然不可獲卻。雖然不能大規模使用,但畢竟在二線地區需要保有一定實力的裝甲預備隊反突擊。
  • 豹2坦克長期用空心裝甲忽悠,但為何仍給人全球一流的印象?
    英國之所以能夠入圍,是因為其發明了喬巴姆陶瓷複合裝甲,基本算是從坦克誕生以來鋼鐵裝甲之外的一次G命性的裝甲實力的提高。當然坦克本身也算是英國人的原創。喬巴姆複合裝甲可以以同樣的重量實現相對於純鋼裝甲2倍以上的防穿能力。雖然其面臨長杆穿甲彈等動能彈的防護效果不如防破甲效果,但是同等重量下和鋼鐵裝甲差不多。
  • 帝國裝甲軍的崛起:淺談二戰日軍裝甲部隊的編制發展史
    日軍的裝甲部隊隸屬於陸軍,編制從低到高依次是戰車小隊、戰車中隊、戰車聯隊、戰車旅團、戰車師團和戰車集群,日軍裝甲部隊的基幹部隊是戰車聯隊,相當於別國的團一級戰車部隊,即所謂的坦克團。97改式中型坦克代替,半履帶運兵車也少得可憐,大部分是由卡車來完成任務,而且這些卡車基本上都是民用型號,甚至用客用轎車和吉普車來湊數。
  • 武士的戰甲,差強人意的裝甲車輛,二戰期間日本97式系列中型坦克
    長久以來,大部分人對二戰時日軍裝甲部隊裝備的坦克印象都比較模糊,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坦克,大部分的第一印象就是「小豆丁」。確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部分日軍裝甲部隊的坦克體積都比較小,和同時期歐美的坦克比起來屬於「袖珍」水平。
  • 坦克界的無面男,JSU裝甲指揮坦克,白色的塗裝更顯詭異
    專門的前線裝甲指揮坦克在今天似乎已經不復存在了,主要的原因就是常規坦克的配置,就已經足以保障基層指揮官基本的通信需求,坦克巨大的空間和承載力也可以安裝一些衛星通信等設備,完成更高級別的信息傳遞要求,不過在幾十年前可不是這麼回事,專門的裝甲指揮坦克或指揮車相對來說比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