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芬蘭作為僕從國,雖然出兵與蘇軍對抗,但是芬軍的整體裝備情況實在算不上高水平,好在芬軍的戰鬥素質高,加上前期沾著友軍的光一路高歌猛進。不過芬軍很快就在蘇軍以數量換質量的裝甲大戰中吃不消,缺乏裝甲武器的芬軍不得不對手中現有的資源精打細算著過日子,BT42大頭坦克和BT43裝甲運兵車就是直接產物。
BT42和BT43其實是芬蘭的無奈之舉,因為當蘇軍越來越多的T-34中型坦克走上戰場後,就連德軍都疲於應付,芬軍更是急缺重裝備。在蘇芬戰爭和巴巴羅薩計劃初期的作戰中,芬蘭繳獲了不少的蘇式武器,其中就包括幾十輛BT-7快速坦克,這些坦克在1942年時就已經過時,芬蘭決定將其進行改裝。
其實改裝工作也「扣扣索索」的,改裝BT42技術上還算成功,問題是當年芬軍只獲得了24門QF4.5英寸榴彈炮,主炮數量不夠又如何提升改裝數量呢,最終改裝數量只有18輛。不過不要緊,芬軍不僅缺坦克,也缺裝甲運兵車,於是BT43裝甲運兵車計劃隨即出爐。
用BT-7快速坦克改裝裝甲運兵車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至少技術上問題很多。BT-7快速坦克和其他坦克有所不同,坦克車體稍顯瘦長,寬度本身就只有2.43米了,拋開負重輪和克裡斯蒂懸掛佔據的空間,坦克車體中軸線上留出的空間就已經很有限了,如此一來還需要留出動力艙、變速箱、燃油箱、輪式操控系統等結構的空間,因此如果不改動車體內部結構的話,幾乎無法把運兵艙設置在坦克車體內部。
芬蘭也是意識到了這樣的技術問題,以當時的國內環境和技術條件,短時間裡也沒有辦法對車體進行大規模的改裝,因此壓根就沒想改動車體。
關於BT43的具體信息非常少,因為只有一輛樣車服役,許多資料沒能留存下來。大體上來說改裝主要是取消炮塔結構,在車體上方增設一個頂部開放式的乘員艙,車組成員為2人,分別為駕駛員和車長,他們都在車體內部。
頂部的乘員艙直通到車體尾部,延中軸線布置座位,士兵們背靠背乘坐。乘員艙裝甲防護厚度20~22毫米,主要分為上下兩層,下層裝甲向四周外傾,上層裝甲則向內傾,這也是比較常見的裝甲布置方式。
BT43沒有固定武器配置,只是後來應該是設置了機槍安放平臺,成員可以架設機槍向四周射擊。
唯一的一輛原型在1943年上半年完成,經過初步的檢測後被送往前線實戰測試,士兵們對這款裝甲車也不知道怎麼用,據說主要用它搞運輸,用來運送各種物資,大約在1944年秋天時,這輛原型車在大戰中灰飛煙滅。
以BT43的改裝結構來看,這款裝甲運兵車的性能真不怎麼樣,士兵們「高高在上」,不僅上下車輛不方便,而且這高度極其容易受到攻擊,如果遭到機關炮、大口徑重機槍這類武器,士兵們只怕是九死一生,所以BT43沒有量產未必是壞事。
目前BT43隻留下一張比較清晰的照片,其他具體技術資料諸如重量、載員量等均不詳細,一些文章分析它滿載的情況下可能與BT-7基本重量差不多,兩者機動性能也應該差不多。因為BT43並不算成功,因此芬軍在整個二戰期間都沒有獲得可靠的裝甲運兵車,這也是小國在大戰中的無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