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個課程,你會發現你越來越懂巴赫了——老卡聊音樂之《巴赫第二帕提塔小提琴組曲》詳解

2021-01-18 藝術留學廣場

所有人都知道,巴赫的音樂很難演奏。在巴赫死去的一百多年裡,沒有人記得他。19世紀末,孟德爾頌發現了巴赫音樂的美妙,把他的音樂搬上舞臺並再次演奏。但沒有人知道真正巴赫的音樂是什麼樣子,大概只有作曲家本人才知道。

在歐洲所有的音樂學院裡,特別是在荷蘭,都設有單獨的巴洛克音樂部,音樂家們使用特殊的巴洛克樂器演奏巴赫,以此期望能夠更多的還原那個時代真正的感覺。

這也是為什麼在第一部分裡,我使用了另外一把小提琴。我把這把小提琴調整成巴洛克樂器的感覺,為了讓大家更好的了解巴洛克音樂的真正感覺。

這套巴赫帕提塔組曲,我演奏了40多年,對我來說每一次演奏都有新的理解和感悟。我想展示的是我當下對他的理解,以及在現階段我想如何去表現他。

有人問我在這套課程裡我的側重點是技術性還是音樂性。我想說,技術和音樂永遠是並行的,離開音樂,所有的技術都是機械。同樣,沒有技術的支撐,音樂是沒有靈魂的。

演奏巴赫音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嚴格遵循音樂的和聲結構,不要過份的羅曼蒂克。他其實更像數學,必須嚴格按照原來的結構來做,當你真正按照這個方法演奏的時候,你會發現,整首曲目更像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建築,每一個環節和構築都是環環相扣,嚴絲合縫,最後出來的作品才能精美絕倫。那麼有人會說,是不是演奏巴赫就不需要用心呢?當然不是,你的心是要用在和聲結構的理解和掌握。

在歐洲,很多爵士音樂家演奏巴赫曲目,一樣非常美。這就是因為他的整個合聲結構的科學性,只要不破壞這個結構,他可以用任何的形式完美的呈現。」

相關焦點

  • 老卡聊音樂之《巴赫第二帕提帕小提琴組曲》第2集 阿勒曼德舞曲(下)繼續火熱上線
    所有人都知道,巴赫的音樂很難演奏。在巴赫死去的一百多年裡,沒有人記得他。19世紀末,孟德爾頌發現了巴赫音樂的美妙,把他的音樂搬上舞臺並再次演奏。但沒有人知道真正巴赫的音樂是什麼樣子,大概只有作曲家本人才知道。在歐洲所有的音樂學院裡,特別是在荷蘭,都設有單獨的巴洛克音樂部,音樂家們使用特殊的巴洛克樂器演奏巴赫,以此期望能夠更多的還原那個時代真正的感覺。
  • 巴赫《法國組曲:阿勒曼德舞曲》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
  • 風格不一的《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
    這6首奏鳴曲與組曲,巴赫設計了小提琴表達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幾乎不可能演奏的對位技巧。它們構成了巴赫小提琴音樂的顛峰。在巴赫之後,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很少有人再創作,是因為再也無法逾越這座顛峰。亞莎·海菲茲《d 小調第二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亞莎·海菲茲(JaschaHeifetz,1901-1987),當代傑出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
  • 科普丨巴赫《法國組曲》
  • 開票預告丨寧峰演繹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全集
    在柏林,寧峰將再次攜手柏林音樂廳管弦樂團,與指揮家勞倫斯·福斯特合作演奏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此外他還將與西澳大利亞交響樂團、塔斯馬尼拉交響樂團合作。在中國,寧峰將再次攜手餘隆指揮的上海交響樂團,這個音樂季他還將擔任深圳交響樂團的駐團藝術家。
  • 微信節目單丨寧峰演繹巴赫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全集
    這6首奏鳴曲與組曲,巴赫設計了小提琴表達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幾乎不可能演奏的對位技巧。它們構成了巴赫小提琴音樂的顛峰。在巴赫之後,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很少有人再創作,是因為再也無法逾越這座顛峰。 巴赫在自己的手稿上將第一、三、五首稱為奏鳴曲,將第二、四、六首稱為組曲。
  • 巴赫《法國組曲》及安德拉什·席夫的經典演奏
    法國組曲是巴赫獻給他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的,其中前五首包含在《為安娜.瑪格達蓮娜的鍵盤曲集》,第六首是後來追加的。
  • 巴赫《G大調大提琴第一組曲》魯卡·蘇裡克 2018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世人普遍認為其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尊稱他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大提琴組曲》是巴赫為大提琴獨奏寫的六個無伴奏組曲。這六組大提琴組曲是「來自這個音樂天才的無限喜悅」 。它是無伴奏樂曲中最早聞名於世的典範,在音樂結構、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上堪稱舉世無雙,自1901年被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大師帕布羅·卡薩爾斯慧眼發掘並介紹給世界以來,它們便成為無限意義的延伸,更被譽為演奏家技巧與修養的試金石。
  • 極為罕見的7版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給你永恆的感動!
    ▲ 非常具有創意的「前奏曲」改編版這套組曲在塵封數百年後,在大提琴宗師卡薩爾斯的演繹下重現光彩。
  • 巴赫無伴奏弦樂組曲 | 一生難以抵達的彼岸
    這兩部弦樂無伴奏組曲都寫於科滕時期,二十四首平均律也在此時開始構思。可惜好景不長,科滕公爵娶了一個不喜歡音樂的公主後,巴赫只得另尋他途。巴赫那個時代音樂家不過是貴族的僕役,不過巴赫是真正熱愛音樂的。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說:「真的熱愛一件事,就必須完全沒有野心,完全沒有博得社會承認的欲望」。
  • 小提琴家白亮對《巴赫6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獨特而深度的解析
    以下轉自小提琴家白亮對《巴赫6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獨特而深度的解析。>無與倫比的音樂家巴赫,充滿強烈個性和激情的創作處處體現了不斷進取、創新、超越自我的藝術家精神,呈現出靜觀內省,變化萬千的6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
  • 解讀巴赫密碼——恰空 chaconne
    《恰空》是J.S.Bach於1720年所作的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中的第二組曲中的最後一個樂章。
  • 無懈可擊的米爾斯坦DG版《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
    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知名度雖不如他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但也是同領域「天花板」一般的存在。
  • 巴赫的力量
    細談之間,發現他們其實只對鍵盤作品有興趣(小提琴和大提琴專業的除外)。原來,《平均律》、《帕提塔》、《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戈德堡變奏曲》是這些人鋼琴主科之路的必經之途。而其他的聲樂和樂隊作品在他們耳中還不如莫扎特和孟德爾頌的優雅動聽。面對一位作曲家的作品,專業人士與愛樂者的選擇和認識竟如此大相逕庭,莫此為甚。
  • 巴赫鍵盤音樂在鋼琴和大鍵琴上的區別丨《英國組曲》的感受
    2、您最喜歡誰演奏的《英國組曲》?巴赫鍵盤音樂在鋼琴和大鍵琴上的區別——《英國組曲》的感受 有一種說法是他們覺得很難在鋼琴上將巴赫的音樂表現出來。以前我對此甚不理解。 後來看了圖蕾克的一張DVD。其中她很強調巴赫音樂的「放之四海之樂器而皆準」的特性。她在大鍵琴和鋼琴上演示了巴赫和蕭邦的音樂,以此來說明巴赫的音樂可以在多種樂器上演奏,而蕭邦的音樂是為鋼琴特製的,在其他樂器上是很難表現出來的。對此我當時深信不疑。
  • 音樂短札丨巴赫六首大提琴組曲的演奏風格丨為何在大提琴組曲的樂譜上,巴赫沒有留下任何表情術語?
    這個時期是巴赫一生中少有的黃金時期(1717―1723年在寇頓)。巴赫的主人雷奧坡爾德公爵是個有新思想的人,非常喜愛音樂,也十分賞識巴赫,任命巴赫為宮廷樂長,領導著由十二名優秀樂師組成的一支樂隊,這為其創作提供了優越環境。寇頓是當時思想比較活躍的城市,所以理解喜愛巴赫音樂的人也較多,這對巴赫的創作也是一種促進。此外,他在寇頓時期,第一個妻子逝世後,娶了女歌唱家安娜・瑪格達連娜為妻。
  • 巴赫《法國組曲》
    在巴赫音樂作品中,有兩個不得不提的影響因素就是宗教色彩以及世俗色彩。本篇論文從巴赫鍵盤作品的《法國組曲NO1》進入, 嘗試通過從和聲語言,音樂肢體,曲式結構,創作手法,等方面分析研究,從中總結提煉巴赫鍵盤作品的整體風格特點,並例證其世俗性與宗教性的體現,並得出巴赫音樂在這兩個方面互相融合併不可分割的結論。
  • 每天一首巴赫丨佩萊西亞演奏巴赫《第五號法國組曲》 BWV 816, 「Courante」
    至於為什麼追加一首,只要看看《英國組曲》、《帕提塔》、《布蘭登堡協奏曲》、《獨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統統都是六首就不難理解了,而且可以認為這是巴赫刻意將其湊成六首。作品大約寫於1722-1725年,主要創作時間仍屬於科藤時期(1717-1723),這段時期確實是巴赫創作器樂作品的一個高峰期。先從整體上看一下這六首組曲。
  • 「在巴赫的作品中,我看見上帝的存在"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很高興我是這個世界的組成部分,通過音樂這樣的儀式,讓我感受不可思議的生而為人的奇妙。"他還說 : "在巴赫的作品中,我看見上帝的存在。"如果說巴赫的音樂與上帝同在,那麼,卡薩爾斯的演奏,就是與巴赫同在。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欣賞指南
    演奏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會遇到哪些問題?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的反覆樂段與揉弦 「音樂之父」巴赫,無疑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如果要將他的作品做最簡單的時期區別,可粗略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是1708-1717年間的威瑪時期,此時最主要的作品是管風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