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之下,人造纖維織物有很多優點。它們不僅價格便宜、幹得快,而且貼身合體。但這種織物 已經成為一次性用品,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氣候變化,還有可能損害人體健康。
把塑料穿在身上,我們卻渾然不知
我們每天穿的許多衣服都有一部分或全部是由聚合物製成。消費者往往不知道聚醯胺、聚酯、丙烯酸、尼龍等術語實際上就是合成纖維——也就是塑料。這些材料深受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歡迎。它們不僅彈性好、幹得快,而且手感柔軟,重量又比棉花等天然纖維製成的衣物輕。
圖 | Pexels
用於製造化學纖維的聚合物分為兩類:纖維素和高分子聚合物。纖維素通常以木材為原料,如人造絲等;高分子聚合物的生產需要經過幾個步驟,但歸根究底還是以原油或天然氣為原料製成的,如聚酯纖維等。2017年全球生產的纖維中約70%是化學合成的。目前合成纖維中佔比最大的是聚酯纖維,佔總產量的80%,且產量還在穩步增長,2017年其銷量約為5370萬噸,其中約94%是在亞洲(主要是中國)生產和加工的。人類生產的聚酯纖維約一半用在了服裝領域。紡織品(包括工業紡織品)佔全球塑料年產量的15%。
圖 | 《塑料圖集》P21
光鮮的時尚行業,
背後是令人擔憂的環境汙染
紡織業是地下水、河流和海洋的一大汙染源。服裝的加工和染色過程需使用2到4萬種化學品,其中許多會引發癌症、改變基因序列、損害生殖能力,還可能導致過敏,影響內分泌系統。已知的有害添加劑包括甲醛、所謂的全氟化學物質、阻燃劑、染料,以及其它一些添加劑。工人在價值鏈上的許多環節都會接觸到此類汙染物,工廠和廢水排放徑流附近的居民也會受到傷害。
這一影響十分深遠。紡織行業的許多工人——全球約70%的紡織工人為女性——都患有相關的職業病。現已證實甲醛和白血病死亡之間存在聯繫。紡織廠內接觸合成纖維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極高。在中國,已有研究發現接觸此類纖維的女性工人更容易流產。
圖 | Pexels
合成材料製成成衣後仍會引發問題。洗滌過程中,塑料微粒會流入環境。研究人員已經發現,5公斤衣物在洗滌過程中會有600萬微纖維進入廢水中;洗一件合成羊毛夾克會釋放25萬顆塑料微粒。人類目前還不太了解這些塑料微粒對健康的影響。但格外令人擔憂的是,塑料微粒會像磁鐵一樣吸附其他汙染物,如持久性有機化合物和其他長效有毒物質。這些化合物可造成的極大的健康危害,並且會吸附在塑料微粒上,從而進入食物鏈。人類已經在鹽、魚類、貽貝甚至人類糞便中發現此類物質。汙水處理廠和洗衣機還沒有能力過濾掉這些麻煩的微纖維。
圖 | 《塑料圖集》P22
衣服換得越快,塑料汙染和環境風險越大
消費者必須承擔部分責任。64%的衣物在仍可以穿的情況下被丟棄。歐盟80%的舊衣物被運往垃圾焚燒爐或填埋場。剩下的,除了只有10%到12%在當地重新出售之外,其餘則出口到發展中國家,導致當地服裝生產者利益受損,市場遭到破壞。那些最終進入海洋的紡織品,它們在海洋中所處的位置比其他塑料製品更深,可能會影響生活在那裡的海洋生物。
「快時尚」行業是導致這些問題的一個原因。市場上充斥著大批量生產的廉價服裝。過去20年間,美國每年丟棄的服裝量翻了一番,從700萬噸增至1400萬噸。這意味著快時尚行業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環境汙染和健康風險。戶外文化要求衣服儘可能實用,也推動了合成纖維的生產。
圖 | Pexels
衣物回收正在加快步伐,但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2015-2016年,全球再生聚酯消費增長了58%。但大規模回收要求不同類型的纖維不能混在一起,回收過程中分離混合纖維的成本極高。
除了生產適合回收的纖維,還需建立一套廢舊服裝綜合回收系統。許多國家目前尚未建立此類系統。
因此,這只是一個淺顯和暫時的解決方案。回收延長了合成纖維的使用時間,但纖維的質量會隨著回收次數的增加而下降,最終還是會成為垃圾。
如果真的要減少環境和健康風險,就必須建立更加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在二手商店買衣服、和他人交換衣物都是減緩新衣生產速度的好辦法。
生產者目前無法用可持續來源的纖維(如有機棉)來滿足人們的穿衣需求。有機紡織品確實存在,目前正在開發新的技術,將甲殼動物外殼、樹木、大麻、蕁麻、亞麻(最好是取材於當地)等天然材料變成可用於製造紡織品的纖維。但這些工藝同樣必須接受檢查,確定其對環境、健康和社會的影響。必須規避單一栽培、使用有害健康或環境的化學物質以及不可持續的林業實踐等存在潛在缺陷的做法。
*文章來源於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發布的《塑料圖集》中的《衣物:質地輕薄》一文,小標題系小編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