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歌只有28字,翻譯成中文後,才知道日本野心到底多大
我們都知道,國歌是一個國家對外的形象所在,也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它體現著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導向,甚至是這個民族的歷史進程。以我們的中國為例,每次當國歌響起時,每個人聽到後都會非常的振奮人心。特別在特殊場合聽到前奏曲還可能讓你溼了眼睛,因為它是我們的國歌,它承載著我們國家的歷史,承載著中國人民的團結奮鬥的精神。
記得九一八的時候,日本關東軍安排人炸毀了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洲鐵路線,最後污衊稱是中國人幹的,這就當成了日軍的藉口,九一八事變就這樣發生了,中國的十四年抗戰從此開始。
第二天,日軍入侵瀋陽。此後,他們又佔領了整個東北,偽滿洲國的傀儡政權從此建立了起來。在這個國家危在旦夕之際,無數愛國者勇敢地與日本作戰。一座堅不可摧的長城是用鮮血和勇氣築起來的,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最終被逐出中國。
儘管這件事已經過去了數十年的時間,但他們給我們帶來的傷痛卻是永久的,我們肯定不會忘記歷史的教訓,因為當今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的鮮血換來的,這叫人如何忘記呢?現在每當聽到我們的國歌都熱血沸騰。
當然日本人也是有國歌的,但是他們取了一個非常特別的名字叫"君之代"。大家都知道,國歌是非常嚴肅的,它並不是一手普普通普的流行音樂曲子,然後讓你隨心所欲地編撰。國歌往往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民族情懷,那麼我們看看日本的國歌到底是怎麼來的。
1868年明治時代伊始,日本發展加快開始走向現代化,但沒有"國歌"這樣的東西。1869年,有一個英國軍樂團老師他在日本工作,然後聽說日本沒有國歌,決定要為日本作曲,但是需要提供歌詞。
最終,在日本宮廷音樂傳統音階的曲調上,用的是早弘盛的曲子。1880年11月3日日本天皇生日了,宮裡開始演奏剛剛定下來的國歌,然而這首國歌一直讓日本用到現在,這首國歌其實只有四句話,而且只有短短的28個字符。
事實上,這首國歌被翻譯成中文後,就像唐詩七字句的格式,但是當我們把這首國歌翻譯成中文以後,我們才真正了解了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麼的野。讓我們看看這首日本國歌:我皇御統傳千代,一直傳到八千代,直到小石變巨巖,直到巨巖長青苔。
那麼這個國歌到底啥含義呢?其實當你讀明白了前兩句話,就很容易理解了。這個國歌的的大概含義就是歌頌日本天皇的,要讓天皇的統治永遠這麼傳下去,一代接一代的,直到千代、八千代,直到很小的石頭變成巨大的石頭,直到巨大的巖石長滿苔蘚。
其實表面上這首國歌是在歌頌天皇,我想大家都應該知道這其實就是日本人一直以來的野心!那麼日本的野心為何為如此狂妄呢,其實這跟他們的地理環境有一定的關係。日本本身就是四個島組成的國家,另外國內還有70%以上的山,平原面積只有30%,而且資源還是特別的稀缺,還有日本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人民的生存環境受到很大的困擾,這也是日本要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原因中的一點!
因此,日本人的野心始終存在,而不是因為時間而減少,所以我們在中國所要做的就是考慮和平時期的危險,不要忘記過去的歷史,要提高自己的實力,只有當我們強大的時候,我們才能不被欺負!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人之常情。為什麼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日本敢在中國發動戰爭?清朝後的中國就像是一盤散沙,任人宰割,掠奪中國的物資。尤其是日本對中國這塊肥肉虎視眈眈,一心想吞掉。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中國的發展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在西方國家漸漸走向衰落時,中國卻能在短短幾十年間迅速崛起,這絕非偶然。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如今我國能夠建造成現在這樣的"高樓大廈"完全是依靠著先輩們打下來的堅固基礎。如果不是他們的無私奉獻,僅僅建國70年的中國也很難取得這麼大的成就。以鄧稼先、錢學森、黃令儀為代表的兩彈元勳們,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愣是用算盤計算出了核武器研製過程當中的許多數據,最終讓中國不用在擔心來自美蘇等核大國的核訛詐,放下心來全力發展經濟。
然而老一輩的科學家們,之所以能夠用算盤等最初始的工具完成核武器的研製,這是跟他們有著紮實的數學基礎是密不可分的;也正是因為他們有著紮實的數學基礎,才中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美蘇依靠電腦才能完成的任務——核武器試爆炸成功,而這一切也要歸功於民國時間的數學教育。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很多有識之士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國家落後被動挨打的局面,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學習的先進的科學知識,來改變國家落後的面貌。而數學作為所有學科都離不開的工具,因此在當時數學之風盛行,也誕生了很多的又名的數學家。這其中最有名的一個就要屬劉燻宇了;劉燻宇是我國著名的數學教育家,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在許多有名的大學進行過任教;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又擔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副總編。
長期的數學任教生涯也讓他明白了,對於求學的孩子們來說,興趣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於是劉燻宇便發揮自己會講故事的優勢,並結合自己豐富的數學知識儲備,把一往老舊枯燥的數學知識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向孩子們傳達。這種通俗易懂的故事學法,讓他受到了很多學生的歡迎,也讓他成為了很多當代大師級人物學習數學的引路人。比如:當代著名的數學家齊民友先生,他就曾經公開表示自己在上中學的時候對數學並不是特別感興趣,後來在讀了劉燻宇先生的書之後,才覺得數學非常有趣。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曾經再一次關於如何學習好數學的談話當中就講到了劉燻宇。他表示正是因為有幸看到了劉燻宇先生的書,才幫助自己啟迪了對學識探索的第一縷陽光,才讓自己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了解數學,從而很好地去學習數學。
曾經擔任過中國科技大學校長的著名數學家谷超豪,也曾這樣評價過劉燻宇先生的書,再看他看正是因為讀了劉燻宇先生的書,才幫助自己開啟了數論、集合論的大門,領略到了這些數學知識的魅力。
從這些當代大佬們的話中也可以看出來,劉薰宇先生著作的最大特點就是生動有趣。《數學三書》正是他畢生教學理念融於一體的精華著作。這套書一共有三本,每一本都非常適合中小學生去讀。書中劉燻宇把數學進行了語文化,將原本枯燥無味的數學用故事表達出來,因此很多孩子在讀了這套書之後都是愛不釋手,甚至有一些孩子像看漫畫一樣去看這本書(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