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更多人選擇防護在先,目前我們的防疫香囊訂單不斷,供不應求。」最近,邗上街道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香製作技藝)傳人王其標告訴記者,加上前期贈送給支援湖北醫護人員的近千隻防疫香囊,他們已經累計製作了2萬隻香囊,同時通過線上渠道銷往全國各地。
「最初想到製作香囊,是因為女兒同學的媽媽在江蘇省第七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王其標當時提議,給一線醫護人員送上貼身的防疫避瘟香囊。香囊能散發出天然草木香氣,具有調節心情、提神醒腦的用途。說做便做,儘管時間匆忙,然而製作過程卻絲毫馬虎不得。
「蒼朮、大黃、零陵香、川椒等,共13種材料一樣都不能少。」當記者來到王其標的工作室時,他正聚精會神地調製香料,室內散發出陣陣清新優雅的中藥和香料味道。王其標告訴記者,香囊的包裝形式多樣,最關鍵的是其中的香料內容和成分。無論是醫書還是香譜,對香囊都有具體香方的記載。依據香方來調配香囊,才具有特定功能,而具有防疫避瘟功能的香囊,必須有獨特香料和合理配比。
「做祛疫避瘟香品,選取香料比一般香料更嚴格,都是古方傳承下來的。」王其標將這幾年精心收購的香料加工製作,形成香囊成品。記者了解到,在原材料供給充足的基礎上,王其標和員工一天能製作1500隻防疫香囊。通過線上渠道,這些香囊很快銷售一空,目前訂單仍源源不斷。
除了白天製作香囊,身為揚州市作協會員的王其標還在夜晚靜心寫與疫情防護相關的文章。在他的公眾號上,《香囊攻略,復工個人防護》《他們出徵抗疫,為何都帶上香囊》《關於香囊的三大謊言》等,將香囊與疫情防護聯繫在一起,點擊閱讀量較高。
值得一提的是,王其標作為揚州文人香的非遺傳承人,對揚州文人香頗有研究。多年來,他拜師研習香學和制香技藝 ,如今他的「文人香製作技藝」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他的工作室製作的香品,已達到揚州質監部門產品標準的要求,開始走出國門,作為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尚伴手禮到達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他還著就了揚州第一本香文化的書籍《揚州香事》。
據介紹,防疫香囊的香方主要出自清代醫家吳尚先之手。「吳尚先寓居揚州地區,懸壺濟世,精於外治之法,被中醫界譽為『外治之宗』,有《理瀹駢文》傳世。」王其標說,其實早在兩千年前,揚州就有利用香藥和香燻進行防疫避穢和清潔消毒的歷史,兩漢時期的揚州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生活薰香習俗,揚州醫家,如吳普、鑑真、許叔微、滑壽、吳師機等,更是將香藥和香燻實踐推廣成具有鮮明揚州地域特色的芳香治療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