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三位瓊劇名家的藝術傳承:一片冰心續瓊音

2020-12-28 瀟湘晨報

近日,國家一級演員、我省瓊劇名家黃慶萍為遠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瓊劇愛好者草香進行了線上指導。疫情防控期間,黃慶萍和她的丈夫、瓊劇表演藝術家陳振安常常宅居家中,以錄視頻、發語音、視頻通話等多種方式,在線上免費指導學生學習瓊劇。

這些年,如何傳承戲曲文化一直是一道難題。特殊時期的戲曲「線上見」,讓瓊劇傳承增添了別樣美。日前,海南日報記者採訪了黃慶萍、陳振安、吳梅、錢漢堂等資深老瓊劇人,聽他們漫談瓊劇往事。從他們跨越半生的瓊劇藝術生涯中,不僅可以窺見瓊劇發展之變,也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海南瓊劇傳承的不變初心和無私奉獻。

黃慶萍線上指導學生唱瓊劇。

「譙樓傳來初更響,窗外冷月夜色涼……」日前,國家一級演員、我省瓊劇名家黃慶萍在家中專注地聽著手機裡傳來的瓊劇。這段瓊劇是遠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瓊劇愛好者草香演繹的瓊劇《三拜花堂》經典選段《合上羅鞋共拜花堂》。

多年來,黃慶萍、瓊劇表演藝術家陳振安和著名瓊劇作曲家吳梅三位瓊劇老搭檔,盡己所能傳承瓊劇,讓瓊音瓊韻不絕於耳。退休多年的他們,以線上線下指導、志願演出、義務支教、曲目研究、自費發行瓊劇專輯等多種方式推廣瓊劇藝術。

陳振安指導學生學習瓊劇。

在線傳授瓊音瓊韻

「由於疫情防控,我們這幾個月很少外出。剛開始我們很擔心:不能見面,怎麼學習瓊劇?幸虧黃慶萍和陳振安兩位老師經常在線上指導我們。」近日,我省瓊劇愛好者張光濃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不少瓊劇愛好者利用「全民k歌」「唱吧」等軟體錄製好瓊劇音頻,然後通過微信發給兩位老師,讓他們進行點評。有時,他們還會在視頻通話時,給老師們演上一段瓊劇。「雖是線上指導,兩位老師卻毫不含糊。他們對我們的表情、手勢和步伐都提出了改進意見。」

「只要對瓊劇傳承有意義的事,我們都願意做。」黃慶萍說,瓊劇要身口相傳才能不斷延續。平時不僅要關注瓊劇演員的培養,更要對瓊劇愛好者和孩子們進行培養,這樣才能讓瓊劇這門「活」的文化藝術傳下去。

黃慶萍、陳振安和吳梅三人見證了瓊劇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變遷,從上世紀60年代起便不斷合作,默契十足。黃慶萍和陳振安更因戲結緣,成為一對梨園伉儷。他們三人心中始終有個共識:瓊劇傳承刻不容緩。

「我的人生中有50多年都是在瓊劇專業表演舞臺上度過的,餘下的歲月都要奉獻給瓊劇傳承。」已退休多年的黃慶萍說,「瓊劇發展面臨著人才短缺、觀眾群體萎縮等困境,讓我們傳承瓊劇的心情更加急迫。」

已過耄耋之年的吳梅一直在業界呼籲:在擴大瓊劇傳唱面的同時,要儘快物色一批年輕的瓊劇專業人才,為他們提供專業學習交流平臺和機會,讓他們擁有廣博的知識,能夠吸取各家之長,藉此不斷壯大瓊劇人才隊伍。

吳梅從藝多年,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一直在收集各類瓊劇期刊、劇本和曲譜。他認為,瓊劇傳承過程中,必須重視載體的作用。以瓊劇樂譜為例,文字記載讓瓊劇的歌詞和旋律得以保存,讓後人傳唱時有標準可循,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許多傳統瓊劇劇目的流失。

「除了樂譜,瓊劇的表演、導演和編劇等都有文字記載,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也能讓後人更好地追溯瓊劇的發展脈絡。」吳梅說,過去許多瓊劇的板式、腔調和結構,大多由師傅心傳口授傳下來,但這種傳播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能造成瓊劇傳承的缺失。

2018年,為了讓瓊劇「紙上留聲」,吳梅將自己珍藏多年的瓊劇史料全部捐獻給省圖書館。這些史料包括圖書、期刊、劇本、曲譜、剪報、磁帶和光碟,打包起來足足有100餘箱。這些史料時間跨度達60多年,是吳梅畢生心血的見證。

同時,黃慶萍、陳振安和吳梅還根據新時期傳播載體的變化特點,為瓊劇傳承留下寶貴記錄。早在1994年,黃慶萍便在海口市戲劇家協會支持下,錄製《瓊劇校園卡拉ok》光碟,推動瓊劇進校園。此後,黃慶萍和陳振安又多次自掏腰包錄製實景瓊劇選集,供廣大瓊劇愛好者欣賞、學習。為了節約錄製光碟的成本,他們經常在家裡化好妝、換好戲服,再自行開車到拍攝地點。「有時路人看到一個『古裝人』在開車,驚奇之餘還主動向我們揮手致意。」陳振安說,他為此感到很開心,這說明瓊劇在海南仍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志同道合、伉儷情深的陳振安(左)、黃慶萍夫婦。圖片除署名外由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嚴師益友育人育心

「瓊劇表演講究言傳身教,老師們對我的無私傳授,讓我覺得自己也應該為瓊劇人才的傳承做些事。」黃慶萍說。她和陳振安都已年過七旬,這些年來一直有人勸他們安享晚年生活,但是他們一直放不下培養瓊劇接班人的念頭。他們認為,瓊劇傳承必須依賴新一代接班人,這其中包括演員、編劇、作曲家等專業人士,也包括年輕觀眾。這些年來,黃慶萍夫婦培養的學生年齡從7歲到五六十歲不等。

「向老師學藝,不需學費,不用引薦,只要你有一顆熱愛瓊劇的心,他們都會知無不言、悉心教導。」張光濃說,黃慶萍和陳振安指導學生學習瓊劇,從不收取任何費用。

「老師從不因為我們是業餘愛好者而放鬆要求,我們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唱詞都必須精準,體現在唱念做打的每個細節中。」文昌瓊劇愛好者仇健伊說,「老師常說,瓊劇演員的每個動作都能反映出角色的性格,必須精心揣摩。」

「教戲時,黃老師因材施教,手把手、不厭其煩地教到我們學會為止。她常常說要學戲先學做人。」仇健伊說,有些學生專程從省內其他市縣趕來海口求教,黃慶萍常常熱情留宿,並為他們尋找演出伴奏音樂等。

此外,黃慶萍夫婦還通過參加文化進社區義演、擔任瓊劇賽事評委、參加我省公益瓊劇講座等多種方式,為廣大瓊劇愛好者傳授專業知識。

吳梅(左二)和海南省圖書館工作人員整理瓊劇史料。資料圖

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

在黃慶萍夫婦的指導下,一批瓊劇接班人迅速成長起來,小演員高梨、黃振等人在競逐「中國少兒戲曲藝術小梅花」活動中獲得佳績,還有不少學生走上了瓊劇專業表演的道路。有「海南李玉剛」之稱的男旦雲碧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從小便對瓊劇感興趣,但真正入門還是得益於黃慶萍老師的指導。」雲碧玉回憶道,2000年前後,還是大學生的他痴迷瓊劇藝術,給黃慶萍寫信交流自己對瓊劇表演的感受和困惑。黃慶萍很快回信為他答疑釋惑,鼓勵他繼續學習。

「隨後,我加入了省瓊劇票友協會,和黃老師有了更多接觸。」雲碧玉說,黃慶萍十分關注和支持他的發展,經常為他傳授表演經驗。

畢業後,雲碧雲在公安機關工作,後來因捨棄不下心中的瓊劇夢辭職成為專業瓊劇演員。「這些年來,瓊劇的發展面臨著一些困境。做出這樣的決定很冒險,但我願意為傳承瓊劇搖旗吶喊。」雲碧玉說,在此過程中,黃慶萍始終堅定地支持他、鼓勵他。他成立劇團後,黃慶萍還繼續幫助他,「黃老師不僅來劇團為我們助陣演出,還為演員找服裝和伴奏。我們劇團的每個成員都很尊敬她。」

弦歌不輟,桃李芬芳。瓊劇傳承的故事說來平凡,卻凝聚著一代代瓊劇人的赤子之心。在他們的用心用情下,瓊劇傳承之路將越走越遠。

【來源:南海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瓊劇新秀推介】瓊劇舞臺上的閃耀新星——阮丹青
    阮丹青,海南文昌人,優秀青年演員,海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海口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現就職於海南省瓊劇院一團。2011年畢業於海南省文化藝術學校,工旦行,師承著名瓊劇表演藝術家、梅花獎演員陳素珍。曾在《五女拜壽》《張文秀》《百年蒼翠》《喜團圓》《江山美人》《倫文敘》《狸貓換太子》《浴血英雄》《清風亭》《圓夢》等劇中擔任主要角色。
  • 「小公仔」走進大舞臺——「魅力自貿港 瓊韻醉海南」2020第五屆大致坡瓊劇文化節技能大賽(公仔戲類)比賽圓滿落幕
    今天(10月16日)下午「魅力自貿港 瓊韻醉海南」2020第五屆大致坡瓊劇文化節
  • 珍藏海南瓊劇百年記憶:黑膠唱片紀錄瓊劇改革
    直至民國八年(1919年),國民革命軍渡瓊,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稍有起色,一度蕭條甚至瀕臨消失的民間戲事才隨之重獲新生。  值得一提的是,彼時「五四」運動風起雲湧,改良與革命的呼聲此起彼落,國民革命軍的到來也讓此風潮湧向海南。「剛剛從清末走來的瓊劇,面對著這樣動蕩的局勢和變革的時代,及時地做出了選擇——試圖移風易俗,開一代瓊劇之新風。這個選擇就是我們所說的『文明戲』。」
  • 陳素珍:瓊劇新時代的新角色
    近日,記者一行在省博物館瓊戲臺展廳採訪了我省著名瓊劇藝術家陳素珍。展廳裡布置了兩面照片牆,上面展示著我省數十年來老、中、青三代多位瓊劇名伶。在自己的照片前,陳素珍擺出了照片中的造型。一幅幅照片記錄著海南瓊劇事業過去30年的發展,記錄著陳素珍等藝術家的瓊劇成長之路。
  • 瓊劇名家陳素珍:從《刁蠻公主》到《百年蒼翠》
    在海南,陳素珍的名字與瓊劇聯繫在一起的時間已有30年了。梨園內外,陳素珍的名頭很是響亮。就連和我們一同前來的文昌同事,在未見面採訪之時,就告訴我說,陳素珍在他們那裡,是比任何明星都要來的有知名度的,只要有她的演出,必定是場場爆滿。
  • 海南原創現代抗疫題材瓊劇《抗疫仁醫》在海口首演
    海南原創現代抗疫題材瓊劇《抗疫仁醫》演出現場。符宇群攝  中新網海南新聞11月1日電(符宇群)10月31日晚,海南原創現代抗疫題材瓊劇《抗疫仁醫》首演暨慰問援鄂醫護人員專場演出在海口舉行《抗疫仁醫》就是以抗疫為背景,以李文亮醫生在抗疫中的獨特表現為主線,著力塑造一位忠於職守、善良堅忍的年輕醫生的藝術形象。  演出現場藝術再現了武漢發生疫情時的情景以及李文亮醫生和其同事牢記醫德、救死扶傷的大無畏精神。
  • 文苑品讀 | 塔洋·老市與瓊劇
    塔洋是海南瓊海的一個鎮,位居瓊海市的東北部,一條瀟灑的瓊文公路貫穿其境。繁榮的鎮墟,美麗的鄉村,勤勞的民眾,燦爛的精英,確實是令人稱道點讚。一門英烈功名深受百姓敬仰,後來縣署在嘉爐和縣城東門想建造嘉爐廟和東關廟,安放三位神靈,供官民祭祀。文革時兩廟被毀。2009年民眾和社會各界樂捐善款60餘萬元重建嘉爐東關廟,重新塑造三位神靈金身,讓一方百姓永遠紀念。老市把管理東關廟的工作做得用心細緻盡心盡責,因為那是他敬仰英烈的真摯感情的體現。
  • 臺灣劇團在瓊參加閩南語系劇種研討活動
    臺灣劇團在瓊參加閩南語系劇種研討活動 2011年11月30日 17: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瓊劇鼻祖李慶隆,定安龍弄嶺上的「戲魂」
    因為這座山上埋著一個人,他的名字叫李慶隆,被稱為瓊劇的鼻祖,李慶隆的墓也被人稱為「戲班墳」。1957年,毛澤東和《張文秀》演員握手(資料圖)瓊劇是海南漢族文化藝術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海南島大眾百姓和東南亞華僑十分喜愛的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劇種。它和粵劇、潮劇、漢劇同稱為嶺南四大劇種,屬南戲一支,具有悠久的歷史。
  • 瓊音鄉情匯香江 海南省瓊劇院訪港演出側記
    應旅港海南同鄉會的盛情邀請,海南省瓊劇院一行72人,攜帶精心編排的《漢武之戀》、《喜團圓》、《月老皇帝》、《詩帕情》、《晉宮風雲》、《秦樓情》等大型古裝瓊劇,於7月6日至7月15日在香港北角新光戲院大劇院輪番上演,演出之餘,還進行一系列藝術、鄉誼交流活動。筆者隨團所見所聞,感慨良多。隨團記者討教:會董會是怎麼一個組織呢?
  • 瓊劇戲班:沉浮總在煙雨飄搖中
    這是目前能夠找到的最早的瓊劇戲班舊照,圖中有瓊劇界早期的幾位大腕——吳桂喜、鄭長和、三升半、陳烈三(後排自右向左)。 海南省瓊劇院 供圖   海南省瓊劇院二團新編瓊劇《白兔記》劇照。海南日報記者 陳德雄 攝   瓊劇,在海南方志中被記載為「土戲」,這與其他地方毫無二致。  受元代潮州劇戲班影響,瓊劇戲班出現於明代中葉。
  • 瓊劇「生腳」競風流【文/潘心團】
    「黎生」王宏夫的蘇東坡扮相。省瓊劇院提供 省瓊劇院提供  一直到解放前,瓊劇舞臺上大都是男人的天下,當年的女藝人屬於「弱勢群體」,劇中男女主角大都被男藝人大包大攬了,正生更是無人撼動的「舞臺權威」。  瓊劇生角(也稱生腳)可謂人才輩出,老百姓可能忘了他們的名字,卻難以忘記他們的藝號,如「老長和」、「新長和」、「大文華」和「小文華」,又如「箍桶生」梁家樑、「金嗓子」陳育明,以及吳多東等「吳氏三兄弟」。
  • 瓊劇《清官圖》全集!
    這時金槍火鷂子反,潼關侯馬元戰敗,王元、吳庸前往投軍,立功受封,欽賜王元劍、鍘,先斬後奏,吳庸又尋回劉全定,約會大臣公審得實,鍘了閔甲,碎割安三;康熙又賜劉全定官,勅繪「官圖」,親自題字懸掛午門。更多瓊劇海南瓊劇全集玉潔冰清06和07海南瓊劇全集玉潔冰清02和04海南瓊劇全集玉潔冰清01和03海南瓊劇全集寒梅芳心(1-2)海南瓊劇全集寒梅芳心(3-4)海南瓊劇全集寒梅芳心(1-2)海南瓊劇全集寒梅芳心(3-4)
  • 瓊劇《抗疫仁醫》在萬寧連演兩場
    據海南日報客戶端丨記者袁宇 通訊員梁振瑋  12月5日晚,以「弘揚時代精神、凝聚前行力量」為主題的2020年萬寧市《抗疫仁醫》瓊劇匯演活動在萬寧市和樂鎮舉行。該劇以醫療工作者等一線抗疫英雄們在抗疫中的獨特表現為主線,演出一幕幕精彩場景,吸引了不少群眾趕來觀看。  鑼鼓鏗鏘,舞樂齊出。
  • 拍攝瓊劇電影《紅葉題詩》的幕後故事
    拍攝這一幕時,需要製造雲霧的二氧化碳,當時製片廠沒有,廣州軍區聞知立即支援劇組三瓶。導演強調,拍攝這幕只許成功,不準失敗,因為二氧化碳來之不易(據說二氧化碳為國防用品),如拍不好就再也沒有了。所以拍攝這一幕時,整個劇組如臨大敵,主演陳華與王英蓉精神上緊張到了極點。劇情是:文東和遨遊太空,在諸仙姬中找到題詩的知音姜玉蕊,雙雙飛舞。
  • 新竹鎮卜效村:「瓊劇村」裡故事多 老幼婦孺 皆可唱戲
    村口的Q版瓊劇人物插畫、展現當年戲臺場景的藝術長廊、介紹瓊劇唱段的藝術角……走進如今的卜效村,處處可見瓊劇元素。吳耿正雖然年事已高,但唱腔依舊中氣十足,動作姿態戲韻猶存。不僅如此,那時的卜效村一直有著完善的瓊劇傳幫教體系。內容不局限在唱戲,幕後的敲鑼、打鼓、化妝、點燈都有所涉及。「村裡重視瓊劇發展,常年都會開設培訓班。老一輩用心教,年輕人也很用心學,這也讓瓊劇的發展勢頭越來越高漲。」吳英居說,村民們學成技藝後,紛紛加入各個瓊劇團。這些人有的成為瓊劇表演者,有的從事幕後工作。
  • 中日書法名家京城揮毫再續「墨緣」 第35屆《中日名家書法聯展》開幕
    跟著小編一起來看吧 ↓《中日名家書法聯展》由北京日報社和日本白扇書道會聯合主辦、北京書法家協會大力支持、北京晚報承辦,中國和日本102位書法名家的作品,以及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的100幅書作,在春意濃濃的北京,同廣大書法愛好者和關心中日交流的有識之士見面了。
  • 網絡作家柳下揮居瓊10年間 海南故事越說越精彩
    如果說,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與海南的緣分始於貶居,現代知名網絡作家柳下揮與海南的相遇則浪漫得多。2008年,柳下揮追隨愛情來到海口,椰風海韻、碧海銀灘……一踏入瓊島,他便愛上這片土地,當年就選擇定居瓊島。居瓊10年,柳下揮筆耕不輟,先後創作了《天才醫生》《終極教師》《火爆天王》《逆鱗》等風靡網絡的小說。
  • 海南這部非遺故事電影入圍加拿大金楓葉電影節啦
    公仔戲是海南傳統藝術瑰寶,它融八音、瓊劇等藝術為一體,並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重點保護名錄。電影《公仔》根據張品成小說《白羽毛》改編,以公仔戲為線索,講述兩代人之間因為「傳承」而碰撞出火花,從不解到頓悟,從矛盾到相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