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唯一劇種,歌仔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價值?
歌仔戲或者歌崽戲,是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唯一劇種,是臺灣人民和福建人民共同喜愛的劇種,歌仔戲經常在兩岸進行演出,臺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晉江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廣為流傳。>本地歌仔的演出是在廟堤空地或沿街遊行表演,在民間迎神賽會上常常會看到本地歌仔的表演,歌仔戲的念詞和道白均採用閩南語言,劇情是根據民間故事改編的,曲調也受到民間歌曲的影響,因而很快地便傳到臺北,與臺北的音樂相互融合逐漸完善,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北管、南管、高甲戲和民間歌曲等曲調,並借鑑京劇的表演形式以及武打動作,逐漸在聲腔、音樂、舞臺藝術、樂器和表演上有著自己獨特的體系,演變成一種內容翔實的劇種
-
菜場和公廁旁的民間劇團 保留非遺劇種最後的經典
雖然相隔千裡,劇種也承載著全然不同的地域文化,但幾天內穿行兩地,看到的卻是如出一轍的場地和境遇,實在令人恍惚驚詫。 這些棲身市井陋巷的戲臺之上,還留有這些地方劇種幾十齣傳統劇目的最後聲音。在戲曲和傳統文化形勢一片大好的今天,這些掙扎在生存線上的民間劇團,卻呈現著種種熱鬧背後,另一種戲曲的真實。 或許,它們是大部分中國地方戲曲消亡中的某種縮影。
-
百戲盛典:觀九州大戲 護劇種生態
3年來,百戲盛典不負眾望地交出了成績單:408個劇目在崑山開展201場演出,共1.2萬名演職人員參加演出,現場觀眾達11萬人次,網絡直播觀看量超1.5億人次,新浪微博累計閱讀量超7.2億次,抖音播放量超4.2億次;舉辦80場特色戲曲文旅延伸活動,接收到各參演單位捐贈的代表性藏品4411件(套);百餘位戲曲專家分12批觀摩百戲盛典,發表相關文章100餘篇約20萬字。
-
稀有劇種專題片:海豐白字戲《龍宮奇緣》
作為第十二屆廣東省藝術節演出的參賽劇目,劇團精心編撰了這齣白字戲傳奇劇目。 「白字戲作為一個縣劇團,而且經常在農村演出,這次能排出一個這樣的戲,某種意義上對白字戲是一個奇蹟。」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所長梅曉表示,「從舞臺的展現到藝術形式的探索,和他們古老傳統的保留,應該說他邁出了很大的一步,而且這一步一般是省級劇團才會去邁的,包括我們舞美的呈現燈光的呈現,作為一個縣劇團做到這樣子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一大步。」
-
兩岸業界在瓊研討鄉村旅遊和民宿產業合作
中新社海口10月30日電 (記者 張茜翼)以「融合、創新、合作、共贏」為主題的2019海峽兩岸(海南)民宿大會30日在海口開幕,來自兩岸休閒農業、民宿領域的專家、企業家等近400人就鄉村旅遊和民宿產業合作展開深入研討,促進瓊臺融合共贏發展。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臺灣戲曲傳承發展
臺北木偶劇團走進校園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蔡欣欣,是大陸戲劇界熟識的朋友。這位長相和打扮都頗為古典的美女教授以研究古典戲曲、臺灣地方戲、民間遊藝與陣頭小戲著稱。果然,記者在日前一個好戲密集的戲劇活動中見到了蔡欣欣。蔡欣欣以極快的語速,向記者道出了臺灣戲曲的樂與憂。 如魚得水與瀕臨失傳 除布袋戲之外,臺灣傳統戲曲大多源自大陸閩粵地區,於明代末年隨漳、泉、客籍移民的遷徒流傳至臺灣。因此,臺灣早期民間戲曲是建立在閩粵曲藝基礎之上的。之後,京劇、崑曲、河南梆子等內陸劇種也陸續傳入臺灣。
-
曾永義《中國劇種演進史考述》讀後:彼岸的守望
還是在去年夏天,赴臺參加臺灣戲曲學院院慶暨學術會議,曾永義先生與張瑞濱院長邀參會大陸學者遊覽陽明山,再至基隆山腳下一個海濱小館用餐,敘話間談及正致力於梳理戲曲劇種的歷史進程
-
國光劇團:臺灣京劇團的突圍
這部戲就像是為魏海敏度身定製,換其他人或許都沒法演——她雖是國光劇團梅派青衣,然私下裡又對餘派老生有興趣,反串過《擊鼓罵曹》、《打漁殺家》等戲。現年57歲的魏海敏受「票友」父親影響踏上學藝之路,之後跟隨吳興國、郭小莊、王安祈等人,見證了臺灣京劇走上了一條與內地京劇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
福建薌劇團:盼地方劇種「振翅高飛」
福建薌劇團:盼地方劇種「振翅高飛」 2015-08-01 19:50:4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2008年,從廈門藝術學校戲曲班畢業的張麗紅進入同安歌仔戲劇團實習。2009年7月,憑藉紮實的形體基礎,張麗紅考進漳州市薌劇團,成為劇團內年輕的演員之一。「畢竟薌劇是從漳州發源的。」 閩南薌劇、臺灣歌仔戲是同根同源、同音共曲的姐妹藝術。2006年5月,薌劇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薌劇的傳承沒有斷絕,年輕的力量不斷地補給。」
-
民營劇團進京凸顯「母雞帶小雞」效應,首都專家熱議河南「兩面旗幟」~
在李樹建的帶領下,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全國稀有劇種的展演,在鄭州演,在北京演,還有民營院團,還有帶領戲曲進校園,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對中國的豫劇,對河南的地方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出席總結研討會的河南省文化廳藝術處副處長解冬高度評價了這次活動的發起者—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
-
「曲終戲未散」 劇種大團圓
「百戲盛典將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的成果,由文獻數字轉化為舞臺呈現,這既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全國性具有開創意義的重要戲曲展演展示活動,更是我國戲曲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
-
專家學者「把脈」梆子聲腔劇種發展...
如何留住人才……9月29上午,20餘位來自戲曲界的理論專家、一線創作者、劇團領導和演員齊聚一堂,圍繞「新時期梆子聲腔劇種的發展路徑」這一主題進行研討,大家從多個角度深入探討了梆子聲腔藝術的傳承發展之路。
-
訪臺灣戲曲學者蔡欣欣:奔走兩岸戲壇的幸福
中新社北京9月22日電 題:訪臺灣戲曲學者蔡欣欣:奔走兩岸戲壇的幸福 作者 李晗雪 「90年代我帶臺灣歌仔戲劇團到廈門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到農村演,全村斷了電省給我們用。臺上臺下都講閩南語,那種感情跟凝聚……就是一個劇種把我們連起來了。」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前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憶起帶臺灣劇團赴大陸交流的往事。
-
報名活動 與臺灣國光劇團聊京劇的創新,《賣鬼狂想》主演與你近距離接觸
時間:2016年12月01日(周四9:30—20:30地點: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55號慶王府院內(近民園體育場)主講嘉賓:張育華 博士(臺灣國光劇團團長)示範演員:陳清河、陳元鴻、陳富國、*天津大劇院對此活動享有最終解釋權▼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
傳道授業全臺唯一臺灣戲曲學院教師兼臺灣京崑劇團團長偶樹瓊先生告訴記者,臺灣戲曲學院是全臺唯一傳統文化藝術專業高等學府,它由王振祖創立的私立復興劇校和「國光劇藝學校」合併改制而成。學校採用12年一貫制培養模式,京劇系學生自小學5年級入學,歷經小學2年、初高中各3年、學院4年的養成教育。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布袋戲起源於17世紀的福建泉州,屬於中國傳統偶戲中的傀儡戲,在閩南和潮汕地區廣為流傳,後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布袋戲在臺灣步入全盛期,全臺同時存在六七百個劇團演出。操偶師父將戲偶擬人化演出,融合風俗民情、歷史章回故事、俠義柔情,一度讓民眾為之著迷。
-
國光劇團王安祈:不排斥話劇導演排戲曲,我們要把戲做成當代精緻藝術
「臺灣的創新風氣很早就有了,30多年前已經在提倡,而且是主流,年輕人特別喜歡。」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上世紀80年代,王安祈為臺灣「雅音小集」京劇團寫劇本,見證傳統京劇與現代劇場的初遇。去年底,王安祈編創的第30部實驗京昆新戲在臺灣演出,今年春天還將在上海展演。
-
黃智賢受邀到北京參加慶祝臺灣「光復節」75周年學術研討活動!
「夜問打權」主持人黃智賢從上海來到北京參加慶祝臺灣光復節75周年的活動了!今天,黃智賢受邀參加了在北京2020年10月22日慶祝臺灣光復75周年的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在釣魚臺國賓館的慶功廳舉行。在下圖可以看到她幸福滿滿的笑容留念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