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檔火爆歐美20年的綜藝,揭露了中外教育的差異,值得注意!

2021-02-09 發現爸爸

時間一轉,已經到了2020年3月,《倖存者》第40季開播了。

這檔綜藝不可謂不長壽,從一開播就爆紅,風靡歐美國家二十年。其實四十季以來的遊戲設定基礎都差不多,但人們似乎永遠都看不厭。

一檔綜藝真人秀能一直播20年,在很多人看來是無法想像的,但《倖存者》做到了,並且還被多個國家買下版權,翻拍成各自的版本。卓小越想說,它能這麼火,不是沒有理由的!

除了遊戲本身,《倖存者》還映射出了很多中外文化、教育的差異,值得深思。

卓小越今天就要給大家解析一下《倖存者》這檔綜藝的內核,以及它體現出的歐美國家教育思想,並藉此探討其和中國教育文化的差異。快來一起看看吧!

可能很多讀者還沒有看過這檔綜藝,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卓小越在此介紹一下。

規則很簡單:

就是一群人被放逐到一個島或者荒野上,這些人就是參賽選手。所有參賽選手會被平均分成兩個部落。

這兩個部落會住在島上不同的地點,他們沒有任何外力幫助,要靠自己在荒野中搭建居住地點,尋找食物。然後,每周兩個部落會開展一場比賽,獲勝的部落會獲得豁免權和一些其他優勢(比如食物、防水布、捕魚工具等等)。

失敗的部落需要召開部落集體會議,通過「不記名投票」選出隊內一個人驅逐。一般情況下,被驅逐的人就會被熄滅火把,從這個遊戲中淘汰。

兩個部落的人數縮減到一定比例的情況下,就會合併成一個部落,每個人將會為各自而戰,展開體能消耗巨大的比賽。獲勝的人將會擁有豁免權,其他任何人都會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而站到最後的兩/三個人,將會成為冠軍候選人。之前被淘汰的選手,將會從他們之中選出冠軍。

冠軍,可以獲得100萬美金的獎勵。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錢,就是他們的參賽目的,有很多人想要拿到這筆獎金,從而改變命運。還有一小部分人,是為了成名而來。

雖然對體力的要求非常苛刻,但《倖存者》從來都不是一個只有體能對抗的遊戲。拉幫結派,說謊攻擊,各種人性的陰暗面在這檔綜藝裡也展現的淋漓盡致。

《倖存者》如此之火,以至於很多歐美小孩都是看著它長大的。最近幾年的節目中,經常有參賽者說他們從小學、初中就開始看《倖存者》,深愛這個節目,世界觀、人生觀也被它深深的影響了。

那麼這檔節目究竟向歐美的小孩傳遞了怎樣的價值觀呢?

節目把錄製地點設置在野外,每集又實行淘汰制淘汰一名選手,這充分展現了原始社會般「弱肉強食」的思想。

強者可以淘汰弱者,踩著他們成就王者之路。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部落中的弱者就會被稱為underdog(處於劣勢的人或團隊、國家等; 弱者; 比賽前不被看好者;) 。他們會獲得觀眾的憐憫,但卻很難在比賽中翻盤獲勝。

強者有兩個層面,體能上的、智力上的,兩者都非常優秀的人才能在遊戲中「控場」,在部落中佔據領導者的地位。他們可以決定弱者在遊戲中的去留。

歐美文化中對強者的推崇,讓《倖存者》的冠軍似乎成為了明星般的人物,他們不僅能獲得100萬美金的獎勵,還能在社交媒體上收穫大批粉絲。這就傳遞了一種「慕強」的價值觀與教育思想,已然深入骨髓。

「孤狼」也很強,但一個人的力量還是太渺小。《倖存者》一開始就把所有選手分成兩個部落,進行對抗,其實就是在有意識地培養他們「拉幫結派」的行為。

除了節目組人為劃分的部落之外,選手還會各自組成一些小的聯盟,一般是2-5個人,對部落裡的其他人嚴格保密。因為如果聯盟被發現,聯盟中的人可能就會成為「靶子」,當部落輸掉比賽的時候,其他人就會把他們視為威脅。有了淘汰他們的理由。

縱觀二十年來的比賽,走到最後的人往往擁有一個強大的聯盟,以及背後可靠的盟友。1+1>2的思想,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說到底,這不過是一個拼人頭的遊戲,一人一票,得票最多的人就會被淘汰。那麼如果有一方掌控足夠多的票數,他們就可以完全控制票走的人選。

這樣的情況下,盟友,就成了他們可以依賴的「數字」。集體行動,團隊作戰,既可以保護自己,也能針對他人。「進可攻,退可守」

團隊精神,在歐美教育文化中也非常重要,他們非常鼓勵「成群結隊」。興趣、愛好、目標相同的人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很多不同的社群與亞文化基地。

親情、友情都是虛的,在《倖存者》當中,「贏」才是關鍵。《倖存者》有一季的主題,甚至就是「血濃於水」。節目組專門請來了一對對的親人、伴侶,放在遊戲中進行對抗,廝殺。

最后冠軍只有一個,即使對手是你的親人,你也不能手軟。

這樣的綜藝導向充分體現了「比賽第一、利益至上」的價值觀,這也是《倖存者》想要傳遞的教育思想。既然你來參賽,就不要裝作不在乎的樣子,拼盡全力,為了目標奮鬥,才會是觀眾欣賞的玩家。

「拱手相讓」,在歐美人的思想中,是很難理解的。他們認為,自己的東西就要握在自己手中,他人不可侵犯。如果別人侵略,他們會採用激烈的手段捍衛自己的權利。各種激烈對抗的運動,也非常受歡迎,比如橄欖球、足球、籃球等等。沒有人會注意到亞軍,只要參加比賽,目標就是第一。

首先說到第一點,雖然「慕強」有點類似於人類的本能,但中國教育文化中一直避免強調這點,甚至還會有意地克制。千年以來,中國人從小都被教育要關照弱者,幫助他們。甚至,「鋤強扶弱」、「劫富濟貧」的思想,也是銘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

相對於「慕強」的本能,中國的教育文化中更強調對弱者的關注與幫扶。「弱肉強食」、「叢林法則」,從來都不是中國文化的主流。

當一個人成為強者之後,中國文化教導他的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對他人落井下石,是底線。

所以在中國的綜藝節目中,很少會看到這種赤裸裸的「弱肉強食」的場景。節目中不同名次的選手,通常也是和和睦睦的關係,一派和諧。

然後是第二點,「團隊作戰」在中國教育文化中也非常重要。對於這一點,歐美和中國教育思想,還是有一點相通的地方。當然,兩者在細節上還是有不少的差異。

《倖存者》中體現的歐美式團隊,雖然幾個人組成了團隊進行合作,但每個人的個性都非常張揚。他們會為了團隊的目標努力奮鬥,但說到底,自己才是第一。

而在中國教育文化中,更為強調的是「團隊第一」的思想。個人的利益,可能要為了整體的利益而讓步,以求達到利益的最大化。這樣的情況下,整個集體的效用是最高的。

但是,可能有部分個體「螺絲釘」的利益被犧牲了。這種「犧牲自己成就集體」的思想,在歐美教育文化中,是很罕見的。

最後說到第三點,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在綜藝節目,真人秀節目裡,拿第一雖然重要,但似乎並不是最重要的。很多選手的目標,在於「營造人設」,讓觀眾喜歡上自己,和其他人打好關係。

就拿翻拍自歐美的中國版《極速前進》來說,節目中很少出現不同選手直接吵架,正面開撕的場景。就算有矛盾,最後也會溝通解開,成就感人的團圓結局。就算被淘汰,也不會太過在意。

這裡也涉及到另一個很大的不同,中國的綜藝參賽選手多為明星、練習生。而歐美的綜藝,參賽選手大多都是素人,也就是和我們一樣各行各業的普通人。他們有著不同的職業、學歷、背景,只是恰好被選中一起上電視而已。

相比於想要在娛樂圈長久混下去的明星來說,素人可能會更注重於眼前自身的利益。

他們會期望通過眼前的這場比賽積累資金,從而改變人生,玩起來的投入「拼命」程度自然就不一樣了。

今日話題:

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啦!

對於中外文化差異,

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這檔火爆歐美20年的綜藝,映射了中外教育的差異,值得注意!
    時間一轉,已經到了2020年3月,《倖存者》第40季開播了。這檔綜藝不可謂不長壽,從一開播就爆紅,風靡歐美國家二十年。其實四十季以來的遊戲設定基礎都差不多,但人們似乎永遠都看不厭。一檔綜藝真人秀能一直播20年,在很多人看來是無法想像的,但《倖存者》做到了,並且還被多個國家買下版權,翻拍成各自的版本。卓小越想說,它能這麼火,不是沒有理由的!除了遊戲本身,《倖存者》還映射出了很多中外文化、教育的差異,值得深思。
  • 火爆一時的6檔王牌綜藝,現已全部停播,你看過幾部?
    火爆一時的6檔王牌綜藝,現已全部停播,你看過幾部?這個節目於2007年開播,到2014年走向完結。主持人朱丹和華少也因為這檔節目被觀眾熟知。這檔節目是唱歌類節目,讓觀眾接歌詞,這檔節目是非常貼合大眾的。百變大咖秀《百變大咖秀》在湖南衛視一共播出5季,由何炅與謝娜主持,每期都會邀請來一些嘉賓,讓他們模仿經典的角色,這檔節目的收視率很高,但是後來停播了。
  • 近20檔兒童綜藝鬧螢屏,但你怎麼不愛看「寶寶」了?
    作者|毛麗娜編輯|李春暉自從「限娃令」發布,《爸爸去哪兒》系列在電視臺停播後,兒童綜藝便風光不再。但硬糖君發現,截至目前,2020年竟已誕生近20檔以兒童或青少年為主的綜藝節目。啥時播的?哪播的?「爸哪」效應之下,2014年,同類節目大量湧現。2016年,廣電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通知》,特別提到真人秀節目應注意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儘量減少未成年人參與。
  • 超20檔海外人氣綜藝「獨嫁」優酷土豆 「牽手」韓國頂級三大電視臺...
    手持「開計劃」的優酷土豆,除了大手筆引入國內版權綜藝外,還持續重磅加碼2016年海外版權綜藝,成為國內唯一一家與韓國內容「三巨頭」——SBS、KBS、MBC PLUS均有獨家合作的網絡視頻平臺 「壟斷」《Running Man》《超人回來了》《一周的偶像》等近20檔爆款綜藝的獨播權,創行業之先。
  • 周杰倫新綜藝《週遊記》開播,這檔綜藝節目有哪些亮點值得期待?
    在首期週遊記的放送中,周杰倫與林俊傑合體,光是看這兩個名字合在一起,粉絲朋友們就已經激動不已了。隨著第一期的上線,這檔節目的熱度也飆升了微博熱搜第三名,這到底是一檔怎樣的節目呢?這檔綜藝節目又有什麼亮點?值得我們期待呢?
  • 20年來中外合拍電影244部 49部在內地票房過億
    20年244部,中外合拍成影壇重要力量近20年來,中外合作電影日漸成為國內外影壇的重要力量。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總經理劉春介紹,截至目前,中國已與英國、法國、俄羅斯、紐西蘭、日本、印度等22個國家籤署了電影合作攝製協議。
  • 20年來中外合拍電影244部,其中49部在內地票房過億
    20年244部,中外合拍成影壇重要力量近20年來,中外合作電影日漸成為國內外影壇的重要力量。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總經理劉春介紹,截至目前,中國已與英國、法國、俄羅斯、紐西蘭、日本、印度等22個國家籤署了電影合作攝製協議。
  • 2019年值得期待的10檔新音樂綜藝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獨家文/風其然 2018年已經接近尾聲,縱觀今年綜藝的整體表現,其中偶像養成類、垂直類以及文化類綜藝的表現,都可圈可點。節目名稱:《音樂合伙人》節目類型:唱作音樂人創投真人秀播放平臺:浙江衛視播出時間:2019年第二季度周六晚間檔
  • 溫儒敏:通識教育應多讀中外經典,「現在讀的書還不夠」
    溫儒敏 中新網 資料圖但在中傳通識教育中心揭牌儀式後,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統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向澎湃新聞談到,當前的通識教育面臨諸多挑戰,比如怎麼動員各個專業的老師願意參與其中,課程的設置如何做到讓學生願意選課,怎麼落實到對中外人類文化經典的閱讀等。
  • 暑假新綜藝來襲,這檔綜藝你期待嗎?
    《做家務的男人》這檔綜藝去年還是蠻受歡迎的,全程都是歡樂的氣氛,還是蠻好的一檔下飯綜藝,除了魏大勳一家給大家帶來許多的笑點之外,汪蘇瀧也是個綜藝天才,在這檔節目被挖掘之後陸陸續續地有了很多的資源,而《做家務的男人》本身發展的也是相當不錯。
  • 獨闢蹊徑,《少林英雄》成Q4最值得觀看的綜藝
    《少林英雄》是國內首檔戶外兒童教育真人秀,一提起和孩子有關的真人秀,最紅的當屬《爸爸去哪兒》,但與前者明星帶孩子邊旅遊邊增進父子感情的設定相反,《少林英雄》大膽的選擇了9個來自不同城市,不同生長環境的全素人孩子,離開父母兩個月,到少林寺過僧人的生活,這在國內的綜藝真人秀中是首次嘗試,勇於原創和敢為人先的態度正是目前綜藝領域值得讚嘆和肯定的魄力。
  • 昂西專題 | 中外動畫創作的文化差異
    中外動畫創作的差異性業界的創作者都在尋求自己作品的獨特性,但是在交流過程中常有一個話題被提及,那就是究竟什麼是中國特色?究竟什麼樣的中國特色能夠獲得國外觀眾更高的接受度和喜愛度?存在共性的同時,也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差異,因為各自生長的環境、教育、信仰、文化、生活習慣都會導致觀眾在特定故事劇情的接受度上存在一定差異。    我也跟大家分享幾個我們與海外的編劇團隊因為認知的差異在合作當中發生的小插曲。
  • 數據背後,這檔節目對文化綜藝的行業啟迪更值得品讀
    文化類綜藝自2017年開始井噴,此後的三年時間,上百檔節目百花齊放,「小切口+大主題」創作思路不斷創新,行業邊界也在不斷拓寬。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文化綜藝也和所有品類一樣,面臨著同質化嚴重、口碑高開低走、綜N代熱度斷崖式下滑等現實問題,在觀眾審美不斷更迭的快節奏市場環境下,播出幾季後還想成為「爆款」,幾乎不可能實現。
  • 這檔綜藝節目,將中年女演員的尷尬暴露無遺
    在最近一檔熱播的綜藝《演員請就位 第二季》中,再次揭露了中年女演員的尷尬。年戲齡的演員,她不僅擁有豐富的演藝經歷,同時還擁有過硬的演技。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市場在定位時給出的僅是B級,也就是最差的那一級,這也正是最令人寒心的地方。
  • 想不到二胎萌娃的教育還可以這麼做!這檔綜藝狀況連連卻一片叫好
    有人說拍得又暖又「虐」,也有人說滿滿都是乾貨,還有人說想不到孩子的教育還可以這樣做。這是一檔狀況連連卻一片叫好的綜藝,說它「狀況連連」是因為它展現了最真實的生活狀況,說它「一片叫好」是因為它口碑好,的確受到很多孩子與家長的喜歡,並從中受益。
  • 阿雅,周迅的這檔綜藝節目為什麼還不夠火?
    74年出生的周迅,78年出生的阿雅,鏡頭裡少了年輕人的青春,更多的是貼近生活的自然,更可為步入中年女人最好的狀態。《很高興認識你》是周迅參加的第四檔綜藝節目,阿雅更是以綜藝出身,兩人搭檔,倒是顯得特別和諧。
  • 歌曲《一剪梅》火爆歐美,其實是一次美麗的異國文化之間的碰撞
    最近《一剪梅》火爆歐美,成為了各大音樂排行的熱門金曲。這首全球華人的回憶級別的金曲,在2015年《夏洛特煩惱》就被翻熱過,作為袁華的BGM,其喜劇效果非比尋常。當時,電影的火爆也有《一剪梅》的功勞。70後80後們當時看不懂電視劇,但是,火爆大街小巷的歌曲《一剪梅》基本上是口口相傳。所以,這首歌可以說是影響了幾代人的神曲。電視劇的劇情已經漸漸淡去,而《一剪梅》的旋律卻深深的烙印在了很多人的心裡。
  • 這檔「陰陽怪氣」的綜藝?怎麼就火得一塌糊塗
    這檔綜藝到底有多火呢?現在國內日常什麼火爆就上熱搜不提了。在正式分析這檔節目之前。那麼,這種表演類綜藝就是表演類綜藝的劇本了。原因就是前面所講,當下的市場裡觀眾是太討厭「流量明星」了。但是這檔綜藝就不該罵嗎?這裡舉個例子,就是以前的「頂級流量」鹿晗。
  • 知名PE談中外投資差異:中國投項目EQ比IQ用得多
    2018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吸引和對外直接投資分別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在中外投資交流、碰撞越來越多的今天,中外投資還存在哪些差異?中國投資的國際化進程中還有哪些需要補課的方面?近日,在投中網、投中信息主辦的「第13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多家國際知名PE負責人分享了不同的看法。
  • 廣電總局推薦的這檔二胎綜藝,是中國式教育的放大鏡
    其實我覺得這檔綜藝前兩期給我最大的驚喜就是父母和孩子相處的那一期其實這和孩童事情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因為在童年,是一個三觀逐漸形成的時期,而這一時期接觸到的人和事,大人處理事情的態度,方式,教育方法都直接影響著孩子三觀的形成。孩子們也會開始下意識的模仿這些行為,所以這些行為,教育方式會對孩子造成根深蒂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