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為何敗走麥城,只因來了三次「例假」?

2021-03-05 秋雨軒讀史

  

  劉備去了西川,將荊州託付給了關羽。按照諸葛亮之《隆中對》的戰略構想,一旦「天下有變」,關羽可率領「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與劉備的「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形成兩路夾攻之態勢。「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如果這個構想得以實施,那麼,就該曹操鬱悶了。

  當然,這只是諸葛亮的一廂情願罷了。且不說江東的老孫家對荊州垂涎已久,如果在背後來那麼一下子,劉備陣營該如何應對。就說關羽吧,自打水淹七軍之後,驕狂不可一世了,那裡還能將天下英雄放在眼裡?從拒絕與孫權做親家的那一刻開始,他已經處於孫曹兩家的聯合包圍之中了,自保尚且不能,還如何完成「以向宛、洛」的重任?

  性格決定個人命運,同時也決定歷史的走向,這是一種必然。也就是說,關老爺的個人性格,已經被歷史當做了選擇的籌碼。

  分析關老爺敗走麥城的細節,我們可以看出,其中既存在歷史之必然因素(選擇),又存在個人的偶然因素。這個「偶然因素」,與男人的「例假」有關。

  現代心理學和生理學均認為,女人有「例假」,男人也有「例假」。女人的「例假」是每月一次,男人的「例假」是每兩個月一次。具體特徵為心理上出現意志消沉、精神不振、焦慮、易發火、抑鬱等,生理上表現為沒有「性趣」、頭痛、失眠、過敏、磨牙、反胃等。這些心理和生理特徵,在關老爺身上曾經有過三次不同程度的體現。

  第一次「例假」,應該是在關羽發起樊城戰役的前後,具體症候是「焦慮、過敏、輕信」等,這種症候恰好就被老孫家的人給利用了。

  樊城戰役到底該不該打?趙炎以為不該打,因為條件不成熟,也不存在以攻為守的藉口。正常情況下,關羽只要固守荊州,與東吳搞好關係,等待劉備在西川完成部署,然後一起出兵,這一點其實不難做到。但是,關老爺卻突然「焦慮」起來,非要跟已經龜縮的樊城之敵過不去,真不知道他「解放」了樊城,下一步又該幹什麼?莫非他想憑一己之力統一全中國?

  他心中很清楚,老孫家的已經被自己徹底得罪了,所以,必須要時刻防範他們在背後搞鬼。他在沿江設置了大批用於報警的烽火臺,還派出諜報人員刺探人家的秘密,這哪裡是對待盟軍的做法,分明是把人家當敵人看了。

  面對關羽的焦慮和過敏,東吳的應對策略是,讓呂蒙裝病,啟用「黃口小兒」陸遜,來麻痺關羽。於是,關羽又出現了「輕信」的症候,鬆懈了對荊州的防備,並將荊州的大批兵力調往樊城前線。呂蒙在第一時間得到了荊州防務空虛的情報,將戰船偽裝成商船,精兵扮成商人,騙過烽火臺的守兵,當夜二更,船內精兵殺上岸來,佔了烽火臺,拿下了荊州。

  第二次「例假」,大約是在關平兵敗回到大寨報告荊州失陷的時候,關老爺的具體症狀是「暴怒、憤恨、失眠、暈厥」等等。作為一個鎮守一方的諸侯,遭遇不利的局面,理應鎮定再鎮定,思考對策,以挽回敗局。然而,關老爺的表現實在讓人難以理解,如果不是來了「例假」,似乎沒有其他的解釋。

  荊州丟了以後,關羽有無挽回敗局的可能呢?趙炎以為,有。當時的情況是,呂蒙只是奪了荊州,並未直接與關羽為難,至少沒有主動向關羽發動攻擊。也就是說,孫權已經給關羽留了迴旋餘地。關羽的正面之敵,依然是曹操的軍隊。

  關羽應該想到,收復荊州,是不可能的了,不如在此時向孫權示好,修復業已破裂的聯盟關係,以換取對付曹操、等待成都救援的時間和空間上的條件。這一點,孫權會答應。曹操一方,志在確保樊城的安全,從曹操主動命令徐晃停止攻擊的行為來看,他們還不具備發起大規模攻擊的實力。關羽只需固守大寨一個月,戰局必然會往好的方面轉化。

  然而,關羽似乎真的被「例假」影響了。身上有箭傷,還要親自出陣與徐晃大戰八十餘回合,明顯屬於「暴怒」之下的不理智行為。作為主將,一旦戰場敗績,必然會動搖軍心。另外,妄想再次收復荊州,兵臨城下,給呂蒙提供了上演「四面楚歌」的機會,致使許多將士半路而逃,這是「憤恨」惹的禍。至此,東吳的大門被關羽自己堵死了,局面更加難以收拾。

  第三次「例假」,是在諸葛瑾前來勸降的時候,代表性症狀是「意志消沉、鬱悒、沒食慾」等等,關羽動了死的念頭。他說:「若城破,最多一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我身雖死,卻可名垂丹青。先生不必多說,我要與孫權決一死戰!」諸葛瑾再三勸誘,最後仍然無功而還。

  實際上,關羽可否投降東吳呢?當然可以,從孫劉聯盟並未完全破裂的情形來看,暫時投降東吳或許是上上之選,畢竟荊州當面的曹操,是他們的共同之敵,與《隆中對》的構想也沒有衝突。孫權派諸葛瑾來勸降,還是滿懷誠意的,關羽可以談條件,不一定非要以投降的名義。最好的辦法是,坐下來談判,談得成談不成,反正是談判,那就談嘛。只要雙方罷戰,就有了另謀出路的機會。

  關羽的斷然拒絕,其實就是在找死。麥城突圍的時候,王甫勸他走大路,關羽說就是有埋伏,他也不怕。是真的不怕嗎?不是,他是在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了。

  綜上所述,趙炎有理由相信,關老爺正是因為來了三次「例假」,才丟了荊州,最終走了麥城,被孫權砍了腦袋。(趙炎)

相關焦點

  • 關羽敗走麥城時,距離蜀漢的益州不到20裡,為何劉備卻不去救?
    世人皆知,在《三國演義》中有三個好兄弟,他們分別是劉備、關羽和張飛,此三人相見如故,桃園結義,並一起在亂世之中闖出了一番天地。
  • 關羽敗走麥城,大哥為何見死不救,曹操給了我們答案
    說三國中那個人物最成功,有很多人會說司馬懿,因為司馬懿熬死了三國所有的高手,最後坐收漁翁之利,其實在關羽面前司馬懿這些都算不得什麼。這時候會有人想關羽不是下場每場慘嗎?敗走麥城身首異處,關羽雖然死的慘,但是他卻活在了所有人的心中,最後還被神化,各地修建關羽廟。
  • 關羽手下數萬精兵,為何敗走麥城之時,身邊只剩十餘騎?
    作為鎮守蜀國兩大戰略要地之一荊州的關羽,深得劉備信任,統帥兵馬至少數萬,然而在東吳偷襲荊州之後,關羽敗走麥城之時,本來統帥數萬兵馬的關羽,最後身邊只剩十餘騎,數萬精兵盡沒,部將無人跟隨,簡直不可思議匪夷所思,古今名將都不可能慘敗到這種程度。因此,不由得讓人疑問:關羽有何用兵之過,做人有何之錯?
  • 關羽敗走麥城,為什麼身邊只有數十騎跟隨?其實原因很簡單
    我們之所以欽佩關羽,不單是因為他勇猛無比,更因為他十分忠義。在被曹操俘虜之後,關羽仍然「身在曹營,心在漢」,最終還是突破險境回到了劉備的身邊。可就是這樣一位忠肝義膽之人,在他敗走麥城的時候,身邊卻只有數十騎跟隨,這究竟是為什麼?
  • 關羽敗走麥城,根本原因為敗給自己!五點教訓值得管理者鏡鑑!
    網絡插畫:關羽水淹七軍關羽北伐襄樊為呼應劉備在漢中的勝利,意圖一舉把曹操勢力趕走。結果造成後方空虛,荊州被東吳乘機襲取,留下敗走麥城的千古遺憾。關羽全師潰散後,率殘部西走麥城,被埋伏於臨沮(今湖北遠安縣)夾谷地帶的吳將潘璋部下馬忠擒獲,旋即被斬首,長子關平、都督趙累等一起遇害。時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關羽從人生的高峰跌入麥城導致身死城破,從此走麥城成了走下坡路的意思。《三國志》呂蒙傳、吳主傳對關羽敗走麥城均有明載。
  • 關羽乃「義絕」之人,敗走麥城時,為何主動向孫權投降?
    三國演義中的三絕,諸葛亮和關羽的評價沒有出現爭議。根據《三國志·吳範傳》的記載,關羽敗走麥城之時,卻曾主動向孫權投降:「後羽在麥城,使使請降」!關羽的一生是忠義的代表,可為何關羽在關鍵時刻,投降了孫權呢?關羽乃「義絕」之人,是劉備最鐵桿的兄弟,為何主動向孫權投降,是關羽貪生怕死,還是另有原因?
  • 關羽敗走麥城,人盡皆知,但後面的故事老師卻沒有告訴你?
    關羽太過自大,剛愎自用。關羽出生於下層社會,自小疾惡如仇,19歲那年,他從下馮村來到解州城,想要求見郡守表達自己的報國之志。漢建安二十四年,蜀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後以"走麥城"喻陷入絕境。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關羽失守荊州,退守麥城,在此演出了一場千古悲劇。麥城因此聞名中外。我們來分析一下關羽之前做了什麼等一系列外部原因,會導致慘敗呢?呂蒙
  • 投降孫吳,導致關羽敗走麥城的麋芳,最後是怎樣的結局
    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大勝曹軍。此時東吳趁機謀劃,襲取荊州。荊州失守,關羽敗走麥城。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南郡太守糜芳的叛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關羽向來和糜芳不和,對其有些輕慢。不僅如此,關羽北伐,負責供應後勤軍糧的傅士仁,與關羽也不和。由於北伐前線軍情甚緊,後勤供應很緊張,關羽治軍很嚴,傅士仁經常遭到斥責。因此到呂蒙渡江後包圍駐紮在公安的傅士仁,稍微勸說引誘,傅士仁便投降了。呂蒙帶著傅士仁來到江陵城下,勸說糜芳投降。糜芳一來恐懼關羽回來找他算帳,二來膽小怕死,儘管全城將士沒人願意投降,糜芳最終還是投降了孫吳。關羽的北伐大軍家屬大都在江陵城。
  • 俗語「防火防盜防閨蜜」,關羽敗走麥城,背後竟也是熟人使壞
    比如「大意失荊州」的關羽,他之所以失荊州,內因大家都知道,就是關羽太過自負,輕敵冒進,結果被東吳偷襲了大後方,敗走麥城,兵敗被殺。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外因就是,如果你是熟讀三國的人,可能都知道,就是被熟人背後捅了刀子。那背後捅關羽刀子的人是誰呢?
  • 關羽敗走麥城時,曾經路過馬超封地,為何沒得到支援?
    待其最後敗走麥城的時候,手下只剩下了三百人,可謂四面楚歌。他派人向劉備求助,無奈鞭長莫及,只得準備走小路自己突圍,逃回西川,不想卻在臨沮遭遇了潘璋等人埋伏,被擒拿後,拒不投降,被斬首殺害。也就是說,臨沮正好是馬超的封地,為何馬超不派兵支援呢?有人說,是因為馬超和關羽關係不合,這個說法的確不是空穴來風。五虎上將之中,關羽與張飛關係最好自不必提,和趙雲也是數十年交情,黃忠也是他親手收服的大將。
  • 關羽敗走麥城為何呂蒙執意要殺他?是私人恩怨還是孫權授權?
    三國時期的歷史有不少朋友都是非常感興趣的,如果說起這個時期的歷史有多少人都知道關羽是大家都特別佩服的一個將軍,而在他失手,荊州敗走麥城的時候卻被呂蒙所殺死,有很多人都了解到孫權曾經多次說過不能夠殺關羽,但是呂蒙然殺死了他,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刻畫關羽形象的巔峰之作《走麥城》
    比起諸葛亮「星落五丈原」的無力回天,「走麥城」尤為令人遺憾,因為關羽牌面其實不錯,卻落得最悲慘的結局。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三國演義》連環畫中《走麥城》分冊,讓人每看一次就唏噓不已。咱們來細細品品——趙宏本大師筆下的封面彩圖,赤兔馬兒已顯疲態,而關羽仍然氣概不減,敗軍之將猶敢言勇,大約就是這個狀態。
  • 關羽赫赫威名,最終一敗塗地敗走麥城,誰該為關羽的死負責?
    而在三國當中,關羽一直都是人們所喜愛的人物之一,作為武將他能徵善戰,為蜀漢立下了赫赫戰功。而同時作為臣子對劉備忠心耿耿,寧可千裡走單騎也要選擇回到劉備身邊。如果說硬要給關羽找「黑料」,大意失荊州就成為了他的「黑歷史」。但是這失荊州的責任真的就在於關羽嗎?接下來就來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問題。
  • 名家講堂:易中天《品三國》34集 敗走麥城
    上一期講到,由於曹操和孫權兩個集團暗中勾結,使關羽處於一個非常困難的境地,關羽只好從襄樊前線撤退,敗走麥城。結果是關於被俘,然後被殺。關羽之死,給後世留下了無數的遺憾。一個曾經是一等一的英雄,最終卻是這樣的下場。 那麼,在劉備集團當中,到底誰該為關羽的死負責任?
  • 《阿修羅》為何敗走麥城?
    敗走麥城?怎麼說都可以,怎麼說也是敗局。按說,《阿修羅》的演員陣容不差——由吳磊、梁家輝、劉嘉玲等主演,然而影片上映以來吐槽者眾,豆瓣評分出乎意料地僅為3.1分。雖然稍後貓眼評分有所提高,但已回天乏力。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觀眾何以對《阿修羅》愛不起來?想必事出有因。
  • 同樣說不,關羽敗走麥城,司馬懿全身而退,說「不」有何技巧?
    他把你拉過去了來對抗蜀國,離間你和劉備,最後也會對付吳國。可是現在蜀國勢力很大,我看對吳國也有威脅,可以再來個親上加親,你不是這個劉備的大舅哥嗎?你妹妹孫尚香現在在那邊,咱們再跟荊州的關羽提提親,關羽有個女兒沒嫁人,正好主公得有個小兒子,那提一下親這成親要成功了,親上加親就有好處了。關公這人講義氣,華容道還放了曹操,那敵人他都這樣的,咱們是一家,說不定將來荊州可以要回來了。
  •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能救為何不救?六個字說明一切
    孫權先派陸遜穩住關羽,同時呂蒙則以治病為名率兵回建業,關羽本來在荊州南郡留下重兵把守,呂蒙一走,關羽掉以輕心,便將荊州重兵抽調大半參與圍攻樊城。樊城重兵一撤走,呂蒙突然出現在南郡,不費吹灰之力便奪取荊州南郡。與此同時,曹操的援軍徐晃增援樊城,與曹仁裡外夾擊,大破關羽。此時關羽所率軍隊人心惶惑,軍心動搖,再加糧草緊缺,孤立無援,關羽只好率殘部西撤,駐守麥城。
  • 關羽敗走麥城,這兩人任選一個,都可以救出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北攻樊城,曹仁堅守,不敢出戰,曹操派于禁督七軍救援樊城,遇到秋雨,漢水暴漲,平地水深數丈,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于禁被擒,龐德被殺。 隨即,曹操採用司馬懿和蔣濟的建議,勾結孫權,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隨即兵敗。
  • 關羽為何敗亡?主席一句話直指要害,竟全是諸葛亮的過錯
    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乾隆 常言道「能掐會算諸葛亮」,在民間,諸葛亮一直都是智慧的化身,與此同時,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也被樹立為千古以來的忠臣典範。直至今日,諸葛亮也被人們所懷念,成都還專門有一個叫做「武侯區」的地方,這個名稱就是用來紀念諸葛亮的。
  • 龐統和諸葛亮各出一計,結果劉備聽了諸葛亮的,導致關羽敗走麥城
    再來反觀一下龐統的求職之路,龐統是自己毛遂自薦,自己找上門來的。這在他們的主子心中,一個是千辛萬苦請來的,一個是自己自薦的,從成本上來看,自然是看諸葛亮更為金貴。後來蜀國與吳國因為荊州開戰,關羽作為先鋒去應敵,結果慘敗。雖然關羽最後敗走麥城而亡是與他的性格有關,但是這件事的起因還是應為在最開始的決策上。